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诚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孙宅巍编著的《陈诚传》介绍了,陈诚是中华民国史上的一名风云人物,是国民党政权中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书稿内容涵盖了陈诚一生的历程,从其军人生涯的开始,黄埔军校的机遇,北伐征战中的擢升,投身淞沪抗战、保卫武汉的血战,到其参与”围剿”红军、指挥内战的失利碰壁,直至其赴台后的军政生涯及最后岁月。

内容推荐

孙宅巍编著的《陈诚传》介绍了,笔者以为,除了在性格和作风上比较踏实、清廉和雷厉风行外,陈诚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反共、忠蒋、爱国”。客观地、恰当地论述其一生,是民国史研究巾的一项重要课题。

陈诚从1918年考入北京政府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起,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戎马生涯。其问,由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师长,而至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政治部长、军政部长、参谋总长,国民党政权撤退台湾后,更位至“行政院长”、“副总统”、副总裁。他一生的经历,丰富而繁杂,充满了传奇色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将星初现

 一 青田骄子

 二 军校机遇

 三 军人生涯的开始

第二章 黄埔春秋

 一 结缘蒋介石

 二 悲情婚姻

 三 淡水初显炮兵声威

 四 棉湖再现神炮

 五 广州又立新功

 六 惠州智擒敌探

 七 北伐战将

第三章 在混战的激流中

 一 就任第十一师师长

 二 仕途坎坷

 三 巧用密电码

 四 因胜唐首获授勋

 五 战中原解围曲阜

 六 擢升第十八军军长

 七 治军有术

第四章 参加“围剿”红军

 一 得不偿失的攻击

 二 与邓演达的生死之交

 三 与谭祥喜结良缘

 四 “土木系”实力大增

 五 与彭德怀赣州对垒

 六 抚河“进剿”

 七 一败黄陂

 八 再败草台冈、东陂

 九 蒋陈僵局

 十洵口战败获奖闹剧

 十一 在福建事变中

 十二 敲开中央苏区北大门

 十三 举办庐山军官训练团

 十四 整理编练陆军

 十五 赴晋对付陕北红军

第五章 西安事变前后

 一 以两手对付两广

 二 主持西北军事

 三 身陷西安

 四 处理事变善后

 五 与夫人荣归故里

第六章 投身淞沪抗战

 一 参与谋划决策

 二 淞沪战场总指挥

 三 同张治中的误会

 四 撤退皖南

第七章 保卫大武汉

 一 构筑城防工事

 二 执掌政治部

 三 出任三青团书记长

 四 崇拜蒋介石

 五 浴血武汉

第八章 两任六战区司令长官

 一 指挥长沙、南昌附近战事

 二 长沙弃守之争

 三 援军似从天降

 四 宜昌的意外反复

 五 重新执掌六 战区

 六 两次用兵宜昌

 七 重视军队政治工作

 八 与中共的摩擦

第九章 战时湖北省主席

 一 就任省主席之初

 二 施政恩施

 三 实施经济新政策

 四 雷厉风行的作风

 五 与叶挺的交往

第十章 征战滇鄂

 一 就任远征军司令长官

 二 蒋陈再陷僵局

 三 鄂西大捷

第十一章 抗战胜利前后

 一 同时主持两个战区

 二 出掌军政部

 三 繁忙的战后军政

 四 军队整编

第十二章 指挥内战

 一 出任参谋总长

 二 为内战调兵遣将

 三 败绩鲁南

 四 处处碰壁

 五 东北履新

 六 失利东北

第十三章 在台湾的军政生涯

 一 就任台省主席

 二 出任东南军政长官

 三 严控社会治安

 四 继任“行政院长”

 五 面对朝鲜战争

 六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七 调查孙立人“兵变”案

 八 筹划“反攻大陆”

 九 关注金门炮战

 十 再度组“阁”

 十一 坚持“一个中国”

第十四章 经营台岛

 一 主持土地制度改革

 二 出台新台币

 三 实施“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四 关注教育事业

 五 致力石门水库

 六 抵御水灾、风灾

第十五章 最后的年代

 一 首开阳明山会谈

 二 赴美访问

 三 再开阳明山会谈

 四 出访南越

 五 访问菲律宾

 六 生命的终点

 七 安息在水一方

附录

 陈诚生平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将星初现

一青田骄子

正当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日趋高潮的时候,在浙江省青田县高市外村的一座旧式院落里,出生了中华民国史上的显赫人物陈诚。陈诚少年时代曾题“游石门洞”诗云:“鼓旗对峙镇山门,昔日文成策主勋。安得驰驱旗鼓出?青天之下扫余氛。”由此可见陈诚自命不凡的志向。

清光绪二十三年旧历十二月十二日,即公历1898年1月4日,正当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日趋高潮的时候,在浙江省青田县高市外村的一座旧式院落里,出生了中华民国史上的显赫人物陈诚。

陈诚,字辞修,别号石叟,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其先祖为河南人,自明嘉靖年间始迁青田,因家居县署旁司下,故人称司下陈家,后于明亡清兴兵乱之中复避往石盖、四都等处。待传至茂远时,始迁高市。茂远为武学诸生,生二子,长子采芹。采芹生国善,邑之首富,为陈诚高祖。陈诚曾祖廷珪,生六子,长子锦芝,妻刘氏。锦芝生二子,长子登迁,次子希文。希文乃字,名应麟,晚清诸生,后毕业于杭州初级师范学校,初为村中塾师,复任青田县立敬业高等小学校长10余年,以教育事业终其身,1924年逝世于校长任上。希文生三子一女,长子即陈诚,次子正修,三子勉修,女嫁徐姓。陈诚母洪氏,1953年寿终于台北。

青田,又称芝田,因田产青芝而得名。境内虽土地贫瘠,经济落后,但因具泉石之胜,括苍山余脉分展县境,群峰倚天,江溪纵横,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当地盛产青田冻石,其石雕工艺,历史悠久,名扬中外。

自县城鹤城镇,沿瓯江西行约30公里,即至高市。高市镇濒临之瓯江段,又称大溪。江水滔滔,溪流蜿蜒,极富山乡田园色彩。

由高市再西行2公里,为全县及浙南之著名风景区石门洞。陈诚幼时,常至此处嬉戏,该地亦可视为陈氏赖以成长之故土。石门洞位于瓯江南岸,临江有两峰壁立,高数十丈,相对如门,故名石门。此二峰,有云卧龙、伏虎者,有日鼓山、旗山者,从不同方位,可观得不同姿态,苍松翠竹,配以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情趣。从石门山峰奔腾倾泻的瀑布,有三级层次,飞瀑卷雪,高峰插云,被称为“浙东三瀑布”之一,有“浙南诸景之冠”的美名。石门洞自南朝刘宋景平年间(423年)永嘉太守谢灵运来游后,即以全国三十六洞天之一而闻名于世。明开国功臣刘基曾读书于此,并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郁离子》一书。清诗人袁枚亦盛赞石门洞瀑布的纤巧轻盈、变幻万千。陈诚少年时代曾题游石门洞诗云: “鼓旗对峙镇山门,昔日文成策主勋,安得驰驱旗鼓出?青天之下扫余氛。”后并自署石叟,隐以自勉。由此可见,石门洞对陈诚成长的影响之深和他自命不凡的志向。  陈诚7岁始就读于堂伯父陈妫谦,其父亦时予督教。翌年,入本村高市小学,1912年自高市小学毕业。其后,在家作短期补习。

1913年春,陈诚考入丽水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他身穿长褂,肩挑书笼、包袱,由父亲陪同,风尘仆仆地来到离家数十里外的丽水县城,被分配在学校第10班就读。是年秋,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兼顾两弟之读书,转入丽水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读书。人校后,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尤其喜爱体育运动,擅长体操、单杠,曾在师范、中学联合召开的第一次运动会上,大显身手,博得热烈掌声,荣获个人总分第一,领取奖品甚多。

在师范读书期间,陈诚染上赌博恶习。一天晚上,出外赌博至夜方返,见校门已关,便扒墙洞钻进学校。后事发,多数教职员工主张开除其学籍,以示惩戒;唯校长华国坚持认为,他虽严重违犯校规,但念其已属高年级,不久将毕业参加工作,便免予开除处分。对此,陈诚感激不已,竞从此戒赌。

师范毕业前夕,同学们多心情喜悦,笑逐颜开;但陈诚却暗自懊丧,为未来的前途担忧。他感到:凭师范学到的一点知识,踏上社会后是不能生活的;若到其他高等学校进修,家中又无力供给,弄得不好,今天的毕业,就是明天的失业。是时,陈父于青田敬业小学任校长,学校正缺少体育教师。校中同仁咸知,陈诚之体育成绩优异,便向希文先生建议录用其任教体育。但偏偏遇到希文先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他说: “现在青田许多绅士正在找我缺点,我若录用儿子,正好陷其圈套,告我滥用私人,岂不是授人以柄?”其实陈诚本人对做小学体育教师亦无兴趣。于是,留陈诚于敬业小学之议遂罢。

1917年暑假,陈诚由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毕业。

1918年,陈诚依媒妁之言,与师范同学吴子漪胞妹吴舜莲结婚。吴家是青田著名富户,结婚时陪嫁甚多,妆奁满房。新婚燕尔,感情甚笃。

这年,杭州体育专门学校招生,陈诚衔父命插班考入,仅一月即卒业。陈父原认为,体专毕业可当中学教员,比小学教师要强。殊不知,陈诚压根儿看不起教师,觉得教书没有出息。他之短期人体专,是为了掌握体育技巧,锻炼身体。

因此,陈诚虽腰藏第十一师范和杭州体专两张毕业文凭,但因无意谋取教师之职,故仍彷徨不定。年届二十的陈诚,此时此刻,走到了一生事业和命运的十字路口。P1-3

序言

陈诚是中华民国史上的一名风云人物,是国民党政权中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从1918年考入北京政府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起,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戎马生涯。其间,由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师长,而至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政治部长、军政部长、参谋总长,国民党政权撤退台湾后,更位至“行政院长”、 “副总统”、副总裁。他一生的经历,丰富而繁杂,充满了传奇色彩。客观地、恰当地论述其一生,是民国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台湾已有陈诚的生平、传记、资料书籍多部,可是由于政治观点等原因,这些论著对于陈诚一生功过是非的论述是混乱的,有不少地方是错误的。大陆亦有许多关于陈诚生平的著作问世,笔者也曾有数部忝列其中,但由于长期以来陈诚私人档案资料没有开放和公开出版,致使对陈诚一生活动的记述,多有讹误与缺失。自本世纪初台湾地区将“石叟丛书”全部向社会公开,并陆续出版陈诚个人资料二十余册后,使史界对陈诚生平的研究得以耳目一新。本书在笔者原有对陈诚生平研究的基础上,又以新出版的陈诚个人资料对原有论述加以比对、更新,以使叙述与立论更为新鲜、准确,使读者能读到、见到一个更加真实的陈诚。

陈诚是蒋介石的重要嫡系将领。我国著名史学家章开沅教授称其为“追随蒋介石最久,最为忠诚又最受信任的得力助手”。蒋介石经常把一些带有全局性的工作交给陈诚主持,表现了对他特别的信任。蒋介石宠幸陈诚,最初的信号是,在1934年让他担任“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副团长,而蒋则亲任团长。尽管当时陈诚已身为第18军军长和指挥19个师(旅)的“进剿军”总指挥,但是他并不希望部下称他“军座”“总座”,而乐于部下称他为“副团座”。陈对于能担任蒋的副手之重视,于此可见一斑。在以后续办的庐山训练团、峨嵋训练团中,均由蒋任团长,陈任教育长并主持全盘工作。1938年成立的“三民主义青年团”,蒋任团长,陈任中央团部书记长,实际主持“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全盘工作。抗战期间,蒋介石对陈诚的使用,殊异于一般将领。如他在担任六战区司令长官后,仍奉派去其他战区指挥战事;在担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后,仍继续担任六战区司令长官等。此时,蒋陈关系,也达到了“爱恨.交加”的非同寻常的地步。据《陈诚回忆录》揭示:当1943年9月陈诚向蒋请辞远征军司令长官后,蒋在复信中竞称:“凡你要求者,无不遵你意旨照办;于我个人,无论公私,我以为已到至极地步。”“现在除向你三跪九叩首之外,再无其他礼节可以表示敬意。”蒋在此处所使用的语言,包含了亲近、尊重、气恼、挖苦等多重元素。这样的交流,恐怕再不能从蒋与其他任何一个下属中间找到。蒋甚至表示:“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政权崩溃过程中,陈诚又一再被派往最关键的地方。当东北战场的地位日趋重要的时候,蒋派陈接替熊式辉担任东北行辕主任;当国民党政权即将于整个大陆崩溃的时候,蒋在宣告自己下野前夕,任命正在台湾休养的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为国民党政权下一步的栖身之地安下了一颗足以放心的棋子。在国民党政权撤台后,蒋介石共两度7年任用陈诚担任“行政院长”,又先后提议陈诚出任“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使其成为台湾实实在在的“二号人物”。

陈诚毕生的思想、活动,有着明显的特点。笔者以为,除了在性格和作风上比较踏实、清廉和雷厉风行外,陈诚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反共、忠蒋、爱国”。“反共”反映了历史的局限,应予否定;“忠蒋”应作具体分析; “爱国”应予肯定。本书致力于体现陈诚的这样三个特点。由于陈诚与蒋介石同是国民党内掌权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对陈诚的评价,基本上可以与对国民党的评价同步。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反击外国侵略的时候,陈诚的活动,基本上应得到肯定;不过在肯定的同时,对于那些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应予批判与否定。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分裂,进行反共、反人民内战或准备“反攻大陆”的时候,陈诚的活动,基本上应予否定;不过在否定的同时,对于那些开发祖国边疆、抵御自然灾害、反对“台独”和“托管台湾”等方面的努力,则亦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陈诚坚决主张“一个中国”,曾谴责从事“台独”“托管”活动者为“野心分子”和“不肖之徒”。尽管他所主张的“一个中国”乃是由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但这在客观上,却有利于祖国的独立、完整和统一。

基于上述种种考虑,我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参加编著《中华民国史纲》和编写《中华民国史丛书》时,即对陈诚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曾到陈诚家乡青田作过实地采访、调查,曾追寻陈诚军事活动的重要地点南京、上海、武汉、桂林、沈阳等地查阅资料,曾利用赴台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收集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我先后在法国《欧洲时报》长篇连载《陈诚传略》,在国内数家出版社出版《陈诚晚年》《陈诚别传》《陈诚传》等著作,并在十多家报刊上发表有关陈诚的研究文章二十余篇。

本书的写作方法,基本以时间为序,分作15章97目。但当同一段时期,陈诚的军事、政治、经济活动内容都比较丰富时,则只能在不同类别中保持时间的先后次序,不可能如大事年表一般,将任何内容都纳入同一时段叙述。这样,便有少数的章和目,是跨越时间序列的。

任何一部史学论著的价值,都体现在该书的观点和史料上,即必须既有丰富的、新鲜的史料,又有正确的观点。本书努力在史料和观点这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挖掘和探索。在史料方面,本书依据来自档案馆、港台书刊、回忆录、访问记录和报纸等方面的数百万字资料,反复核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其最准确、最有代表性的资料加以运用。如抗日战争中,一个战役,往往有由陈诚收、发的电报近百件,书中只引用其三数件。有些资料,或由于其本身的珍贵价值,或由于台湾海峡的中隔而不易为人们所知,则尽量从详引用,力求保持其原有风貌。本书引用了大量陈诚的言论、信函、电文,还有众多的国民政府档案。本书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统率和驾驭史料,寓论于史;对于某些重要的史实,还专门进行简要的评价。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笔者于写作中,在肯定陈诚之处,不为其隐讳错误;在否定陈诚之处,也不故意抹去不该否定的事情。

如何处理人物的个人活动和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是写人物传记时需恰当把握的一个问题。本书依据的原则是,凡与陈诚有关者则书,凡无关者则弃;陈诚当政时则详,不当政时则简。如陈诚担任台湾“行政院长”时,台湾面临的形势、经济发展的状况等,这些情况的本身,虽无陈诚的足迹及声音,但它们都是陈诚活动的出发点或效果,因此在介绍时则略增笔墨。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到了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结合。不过,必须坦率承认,它首先是一本学术性的著作,其所载资料均可作为史学工作者在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可靠的参考;其所阐发的观点,亦经反复推敲,而可以成为史学同行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的基础。它不是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语言和情节都没有著者的刻意加工。学术性本身也应看做是可读性的一个方面。同时,本书中大批从未披露过或在大陆上难以接触到的新鲜资料,大量贯穿于陈诚军政活动中的趣闻轶事,将增添读者的兴趣。为了更完整地展现陈诚一生的风貌,书中对于陈诚的身世、婚姻、家庭、性格和病死等内容,都有专门的叙述。相信,通读全书后,读者将了解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陈诚。

2015年3月,值陈诚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承台湾政治大学邀请,笔者赴台出席了“陈诚与q-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论抗日战争时期的陈诚》学术报告。会议期间,得与陈诚先生公子履安、履碚、履洁,女公子陈幸、陈平,嘉婿传韬校长相见,惠蒙履安、曹倩伉俪暨宇廷、央金拉姆伉俪宴请。在台期间,各位学人的精彩报告,陈诚亲属于会内、会外的交谈,给笔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灵感。特别需要感谢的是,传韬校长与台湾国史馆何智霖先生,在会议前后赠送笔者共二十余册最新出版的陈诚个人资料。这批宝贵的历史资料,为我客观、公正地论述陈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著者

2016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诚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宅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43239
开本 16开
页数 3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1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16
CIP核字 2016168131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45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5: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