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欢喜(论语章句评唱)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论语》《大学》《中庸》三篇为古典文本,对儒学思想进行新时代、新文明视野下的认知、解读与重构。内容包括三部分:《论语》《大学》《中庸》的原文;原文的部分注释及全文的重新释义;评唱部分,综合运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法律学、神话学、哲学等),将“儒学”置于现代社会“(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为现代“科学”提供古典的认知基础,为华夏世界的心灵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提供一种真实的、切身的资源。本书致力于实现古典思想与当代人们生活世界的对接与融合,导引、激发读者在与古典的再次重逢中获得内在的喜悦。
作者简介
李永晶,旅日十年,东京大学博士,新一代日本研究代表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学术兴趣领域为现代社会理论、近代国家关系史、古典政治哲学。
著有《东京留学忆记》《马克思·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友邦还是敌国?——战后中日关系与世界秩序》。
目录
自序 探访华夏心灵世界的原风景
体例说明
论语章句序说
论语章句
学而第一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为政第二 为政以德:华夏世界的大宪章
八佾第三 礼乐:心灵和宇宙秩序的交响曲
里仁第四 真正的富贵
公冶长第五 孔门群像:精英的标准
雍也第六 陋巷自有山水
述而第七 传统:共同体的尊荣与永恒
泰伯第八 艺术人生
子罕第九 信仰与文明
乡党第十 生活美学:让生命绚烂的技术
先进第十一 理想:拯救还是逍遥?
颜渊第十二 为自身立法:实现自我的道路
子路第十三 和谐的条件
宪问第十四 事功:政治伦理学的困境
卫灵公第十五 华夏世界的贵族精神
季氏第十六 敬与畏:面对世界的方法
阳货第十七 天何言哉:超越语言的樊篱
微子第十八 隐士的世界
子张第十九 高山仰止:弟子的回忆
尧曰第二十 最后的讯息
大学中庸章句序说
大学章句
一 三纲领:走向人性的自然完美
二 八条目:从心灵到世界的秩序建构
三 明德与善治
中庸章句
一 大道至简:从天命到人道之路
二 至诚尽性:从人道到天命之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如雪花一样飘落心间
序言
寻访华夏心灵世界的原
风景

本书是我对儒学“四书”
,即《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进行重新解
释的一部分。华夏世界的儒
学思想有着多重的面相,有
着关于从个体生命到宇宙秩
序的整全观念,在华夏文明
生生不息的进程中一直居于
枢纽的位置。儒学从根本上
说是“仁学”,那什么是“仁”
呢?自孔子(前551-前479
)开始,儒学思想家们对这
个核心观念已经进行了极为
精微的讨论。对于今天的我
们而言,暂且记住如下说法
或许足矣:“仁者人也”(《
中庸》),而“爱人能仁”(
《国语·周语下》)。
这个说法包含两个要点
。第一,儒学是关于“人”自
身的学问,是华夏世界的先
哲对于“人”本性天然完美的
揭示、描述与论证。这种思
想的最终目的就是导引每一
个人去认识自我,以成为真
正的“人”。我们今天重读以
《论语》为核心的儒学经典
,就是要接受华夏文明中
那些最为优美、崇高、
神圣观念的洗礼,让我们再
次意识到我们生而为“人”的
高贵属性,从而寻找到自己
实现完满的人生道路。第二
,儒学是关于“爱”的学问。
由于现代社会的生产机制和
意识形态的操控,现代人多
在忙迫中心灵变得颠沛流离
,在焦虑中生命变得麻木不
仁。联结自我与世界的纽带
一旦丧失,生命就将走向沉
沦。以孔子为代表的伟大思
想家们,很早就洞悉了人的
这种境况,他们展开教育,
著书立说,目的就是要帮助
人们恢复、重建自我与世界
的根本关系。“仁”就是对这
个有意义的关系的概括-从
根本上说,“仁”是自我意识
的最高程度的觉醒,是对天
地万物的热爱。我们只有恢
复“爱”的能力和情感,才能
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属于心灵
的自由、宁静与生活的喜悦

然而,今天的我们对于
儒学“四书”难免会有一种距
离感。如果从二十世纪初开
始算起,我们已经历了一个
世纪以上的所谓“走出”传统
、拥抱“现代”知识体系的过
程。在这一期间,“四书”及
其所代表的文化传统曾经陷
入深刻的危机当中-人们将
其视为古代的、专制的、非
科学的、落后的文化遗迹,
认为必须用近代的、西方的
、科学的思想与文化观念来
加以克服。很多人将华夏世
界自近代以来遭遇的挫折与
失败、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
的问题悉数归因于传统文化
,但这是一种近于本末倒置
的看法。如今,历史已经翻
页,我们获得了重新审视传
统的余裕和眼光。我们有必
要基于我们对时代的全新体
验,对儒学思想进行重新的
认识,让我们的生活获得古
典养分的支持。
我在本书中即将进行的
工作,主旨就是要回应我们
此刻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我
们现在究竟在过着怎样的生
活?什么样的生活更值得我
们去追求?我们的幸福或不
幸,与这个世界有着怎样的
关系?再进一步去追问:“
我们”以及“世界”究竟是怎
样的存在?这些问题或来源
于具体的时代与历史处境,
或来自于人自身近乎永恒的
自我与生命意识。因此,本
书在重新解释儒学思想体系
时,将致力于综合运用我们
已经熟悉的知识与学说,而
不再拘泥于它们的时间与空
间起源。
温故而知新。通过重温
过去的典籍而获得对生命、
对生活的重新认识,这就是
本书的目的。我们对古典著
作的每一次重读,其实都是
在新的时空下对华夏心灵世
界原风景展开的一次重新寻
访。

如前所述,自十九世纪
末以来,华夏世界的心灵秩
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甚至
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创伤。如
何从这种冲击造成的困惑与
阴影中走出来,从根本上说
就是我们个体以及群体面临
的真实问题。本书将以南宋
时期的朱熹(1130-1200)
撰写的《四书章句集注》(
以下简称《集注》)为文本
,在新时代、新文明与新生
活的视野下对儒学思想进行
重新的理解与表述。在这个
新视野中,“四书”是对我们
的心灵秩序与社会秩序依然
发挥着潜移默化作用的观念
体系,而不仅仅是现代学术
体系中的“哲学”或者“古典
学”的文本。因此,我们不
妨将文本前面的“儒学”乃至
“古典”的标签去掉。
华夏心灵世界遭遇挑战
的这种体验,历史上并非首
次。东汉末年,源于喜马拉
雅山南麓的佛教传入华夏,
在随后的数百年间,对华夏
世界的心灵与社会秩序造成
了深远的影响。直到“北宋
五子”-邵雍(1011-1077)
、周敦颐(1017-1073)、
张载(1020-1077)、程颢
(1032-1085)与程颐
(1033-1107)-横空出世后
,他们直面并广泛吸收佛教
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而唤
醒了儒学近乎沉睡的心灵,
华夏世界的“治道”与“人心”
于是得到了重建。这一新生
的儒学被称为“新儒学”(又
称“宋学”或“理学”或“道学”
);由于朱熹是这一新传统
的集大成者,这种新儒学又
被称为“朱子学”。不管称呼
如何,这种新传统的本质都
是儒学观念体系发展的最新
表述。若按公元纪年算起,
朱子集毕生精力撰写的《集
注》,堪称是华夏世界第二
个千年开始时自我意识的最
高表达。
现在,我们正处于华夏
世界第三个千年的开端时刻
导语
道的直观,仁的表象,美的凝视,心的显现,生的喜乐……本书是《论语》文本对世界的再一次敞开,是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再一次照亮。
人究竟应该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本书致力于打通古典哲学与当代生活的壁垒,帮助陷入焦虑、迷茫中的现代人,以先贤的智慧,重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获得心灵的自由、宁静与喜悦。
作者李永晶的跨学科研究背景,奠定了本书理论框架的开放性与知识结构的丰富性。深入浅出,不囿于字句,超拔于理论,是此前未有的解读《论语》的角度。
体例清晰,原文、文义、评唱、朱注,各有侧重,不同类型的读者都能够有所得。
装帧简约典雅,局部烫金工艺,排版疏密有致,带来舒适的阅读享受。
后记
如雪花一样飘落心间

昨日深夜完成本书第二
稿的写作时,一种喜悦之情
油然而生,不禁浮想联翩。
从开始动笔将手头的笔记整
理成文算起,本书的写作用
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但如
果从本书的准备开始算起,
那么十数年的光阴已经过去
;而如果追溯古典儒学进入
自己视野的时刻,那就要回
到二十余年前了。
大概在1999年的春天,
当时我在东京大学文学部念
书,选修了一门叫“中国民
俗学”的课程。至今我清晰
地记得,任课的老师在第一
次课上就播放了一张幻灯片
,上面印着从“天命之谓性”
一直到“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一段文字。
这张幻灯片顿时让我产生了
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
。熟悉,是因为整张幻灯片
都是汉字,而且引文的末尾
标明它出自《礼记·中庸》
,我知道这部书是儒家经典
;陌生,是因为那是我第一
次看到这段文字,似懂非懂
,其实是完全不懂。日本老
师也用日文读法进行了朗读
,并做了解释,但很可惜,
当时我并没有听懂老师的讲
解。后来我才逐渐明白,对
儒学思想的茫然无知,才是
自己不懂的根本原因。那时
我还选修了一门叫“明清法
律史”的课程,有一部分内
容是研读《荀子》;同样,
课堂上我总会不时地产生异
样感。
许久以后我才意识到,
那种感受其实是一种错觉:
我将《礼记》或《荀子》这
样的文本认定是“中国”的思
想,而我作为一名中国学生
,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些内容
……然而事实却是,古典文
本和个体先天的国籍属性并
没有关系;二者的关系端赖
于后天的教育与生活——谁
拥有了古典所建构、所导引
的生活,谁拥有了由古典辅
助、滋润的心性,谁就拥有
这些文本。
不过,从那一时刻开始
,儒学的文字和观念,开始
如雪花一样飘进我的心田。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记
得当时曾经申请过一家叫“
力行会馆”的学生宿舍,其
中的“力行”二字,不禁让我
凝视:为何会用这样显得奇
怪的词语来命名宿舍?很多
学生宿舍,为何叫“寮”或“
学寮”?这种类似的体验很
快多了起来;比如,我知道
了名叫“三省堂”“有斐阁”“
木铎社”的出版社,大街上
不时见到“劝业银行”,在新
闻中几乎每天都会听到中央
政府的“厚生省”与地方政府
行政长官“知事”的活动。又
过了若干年,我才知道,诸
如“力行”“三省”“木铎”等词
汇都来自《论语》。
从2004年开始,我与当
时在东京大学读书的几位朋
友组织中国古典读书会;活
动地点位于“赤门”旁边的那
幢楼,所以后来我们就称其
为“赤门读书会”。我们从“
四书”开始,相继阅读了《
诗经》《礼记》《墨子》《
吕氏春秋》等十余种古典文
本;多的时候有六七人参加
,少的时候只有二人,这样
前后持续了四年左右。读这
些古典的首要目的是自我扫
盲,所以不免走马观花。不
过,当我们读到各自曾经熟
悉的章节或语句时,总会有
某种重逢的喜悦。彼时,日
本社会不时散发出的“古典”
气息—当然也需要去捕捉—
与读书会创造的个体生活空
间,竟然毫无违和感地融为
一体。这种经历构成了我此
后思考古典问题的经验基础

习惯成自然。2009年春
天我回国到汕头大学工作,
在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同时,
继续进行自我教育。2017
年,我开始为学生开设“儒
家政治哲学”与“中国思想史
”的选修课程;在讲课过程
中,我尝试将“四书”纳入现
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
中进行重新的解释。教学相
长,我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
进一步的启发和认知。
写上面这一番话,是想
交代本书的“自然”起源。这
么说,当然不是要为自己学
有不逮而找借口——儒学文
献浩如烟海,单注释《论语
》的著作就有数百种,我参
阅的或不及百分之一;所以
,我在本书中的工作,仅仅
是将自己的一部分认知与感
受用语言呈现出来。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借助
一些“学术”概念来表述。不
过,无论是现代白话,还是
现代学术概念,它们到底只
是工具。佛家教学体系中有
“筏喻”一说——竹筏是渡河
的工具,过河后,我们就应
该舍弃了,不能不放手。在
面对“四书”的古典世界时,
我们不能对工具抱有不恰当
的期待。

近代以降,由于世道人
心的急剧变迁,人们对“儒
学”或“儒家”颇多微辞,乃
至有严厉的批评,至今依然
如此。我们今天重读《论语
》,首先要将自己的门户之
见悬置起来;我们只需静观
先哲所言究竟是何事即可,
然后再看它能否与我们自身
的心灵发生共振,是否会引
发我们心灵的变化。
这种要求来源于我们的
生活现实。作为个人体验,
我在上面的追忆实属微不足
道,但我也从中认识到,我
们和古典文本之间至少横亘
着三重帷幕,它们遮住了我
们的视线,阻碍了我们的脚
步。第一重帷幕就是“语言”
。比如,我们经常会使用“
诚实”这个词,但其含义究
竟是什么呢?要知道,“诚”
这个字在“四书”当中可是得
到了极其精微的界定和讨论
。第二重帷幕是“问题”本身
。包括“四书”在内的
精彩页
学而第一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文义]
孔子说:“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常练习以至于纯熟贯通,这不是让人心生喜悦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会,这不是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知道自己,但自己却没有丝毫的愠怒,这不正是君子的风范吗?”
[评唱]
孔门弟子将此条语录列为《论语》的第一章,使得后世学者开篇即见一“学”字,这其实是孔子师生留给后世最初的讯息,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论:学习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虽然有先贤早已意识到儒家“学”思想的重要性,将本章称为“圣学第一义”,但人们又往往忘记了这个字的真实含义。比如,人们都知道孔子讲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美德,却往往忽视了这个根本的事实—在华夏历史世界中,孔子开口说出的第一个字就是“学”,而紧随其后而来的就是“习”;“学习”由此成为华夏文明得以存续和发展的最为底层的逻辑。
那么,究竟什么是“学习”?我们先看朱子的解释:“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朱子语类·卷第二十》)学习就是先求知求能,然后将其落到实处,并不断进行下去的过程。事实上,《论语》全书就是在教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抓住这一点,我们就获得了理解《论语》以及儒学思想的一条关键线索—《论语》首先是一部杰出的学习论,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论。不过,由于“学习”在今天是如此平常,又如此重要,以致我们从未思考过它的起源以及本义是什么;我们从来都是将其作为不证自明的事情而接受下来。就其起源来说,这个关于“学”的思想与理论,却是源于一颗伟大的心灵——孔子的心灵——的创造与发展。
虽说如此,孔子并未抽象地论述什么是“学习”。你看,孔子开口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为何学习是让人能感到快乐、愉悦、欢喜的事情?提到学习,现代人多会想到学习知识或技艺,其实这仅仅是“学”的一种表象。《论语》所言的“学”,有着孔子心灵特有的深度—学习会让人感到由衷的愉快,久之足以改变自身的气质,最终成就人的自然完美。“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第十四》),学习完全是为了成就自己。这是一个人由未知到已知,再到能行之、能实践的过程,而人们的“自我”无非是这个过程的显现,或者说是这个过程的一种结果。
因此,孔子的“学习”就是彰显、揭示、成就人类永恒本性的学说。朱子言“明善而复其初”,正是对孔子“学”本义的呈现。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本性得到了显现和实现时,就会获得一种由衷的满足。这不是感官意义上的快乐,而是自我意识彻底觉醒后,重新面对世界万事万物时油然而生的一种大欢喜。同样,“有朋友自远方来”,相互砥砺,共同学习,与其同乐,这自然是美好而快乐的事情。假如别人都不知道、不理解我,我仍然内心平静,不会烦闷,更不会去迁怒他人,而会反过来进行自省:自己的涵养与行事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学习是为了自己,自是与他人无关。反求诸己,而绝不怨天尤人,这不正是君子的行事准则吗?学还是不学,这是成为君子还是小人的两种道路。
就此而言,君子就是真正的学者,有着宁静、祥和、愉悦的心灵。孔子循循善诱,将“学”与人内心的安宁关联了起来,这正是为学者确立心灵秩序的关键一步;朱子以“中心喜悦”四字来描述学者的心灵状态,这是对“学”的功效的表达。孔子留给后世的一段自我描述,即“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第七》)的述怀,事实上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圆满的人生肖像。如果我们未能从学习中感受到由衷的欢愉,那么只能说,我们的学习尚未真正开始。
P5-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欢喜(论语章句评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永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92831
开本 32开
页数 5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22-08-01
首版时间 2022-08-01
印刷时间 202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32
CIP核字 2022105267
中图分类号 B222.22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50
3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7: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