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50辑)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为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理论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围绕地域与空间、神话与仪式、口传文学、语言与文化、比较与文化、传媒与文化方面展开研究,对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理论资源进行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纵向厘清其发展脉络,横向认知其互动关系,在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中,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与探索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理论的诞生背景、发展轨迹、重要范畴和话语体系。 目录 地域与空间 地缘环境与文化符号:阿来文学书写中的文化观念 培米藏族传统家屋空间结构与文化隐喻 藏族民间祭祀文化影响下的聚居空间特征分析 跨界表述“甘青川”:多康文化的区域展现 神话与仪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甘肃神话研究 嘉绒藏族人生仪礼与达尔尕的田野研究 “歌时无舞,舞时无歌” ——变异学视域下的卡尔乐舞研究 “维尔兹斯基过关模型”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匹配性应用 口传文学 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藏族口传文化 ——以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发展为中心 “口头”如何被“看见?” ——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研究视域与方法的 百年学术轨迹 口传世界: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的多样展现 “典”与“汇”:口传文化汇编的历史传统和当代实践 “康定溜溜调”:汉藏交融下的口传歌谣、历史记忆与 文化启示 藏族口传文化在甘青川当代作家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 语言与文化 撒拉语中的藏文化成分研究 论多民族文化交融与河州话的形成 山河位育 ——文明对话中河州苏菲的本土化叙事 书法人类学 比较与文化 从“学科危机”到“变异学” ——中国比较文学的问题意识 论西方比较文学的缺陷及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启示 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学的表演性及其比较方法 英雄格萨尔人物原型及交融流变 论典籍翻译的“合本复译” ——以旅顺博物馆藏敦煌写本《六祖坛经》英译为例 论朝、日首部诗话的隐逸观差异 ——以“评陶”视角为中心 诗功用论:波斯“诗以载道”与中国“文以载道” 的比较研究 传媒与文化 对“他者”“同一”“差异”概念的审思 ——基于跨文化传播的演进规律 21世纪以来英语世界劳拉·穆尔维的女性主义 电影理论研究 皇权崇拜:水陆画中的皇权体系 网络游戏中虚拟对象的获义、衍义与共义 特德·姜科幻小说的后现代性分析 韩门学术与司空图诗论 ——以《注〈愍征赋>述》为中心 “自古诗人例到蜀”发微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50辑)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
| 译者 | |
| 编者 | 曹顺庆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9053258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6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555 |
| 出版时间 | 2022-04-01 |
| 首版时间 | 2022-04-01 |
| 印刷时间 | 2022-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670 |
| CIP核字 | 2022014774 |
| 中图分类号 | G112-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9.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四川 |
| 长 | 240 |
| 宽 | 163 |
| 高 | 22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