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堂里的眼睛
内容
编辑推荐

伍旭东所著的《天堂里的眼睛》收入作者近年来所作散文十六篇。这些文章主要是写自己的亲朋好友及自己亲历的往事,表现了作者对亲人深切的爱与对好友的缅怀、对友谊的珍重;尤其是写父母的几篇,饱含着深情,读来感人肺腑。写一位普通妇女无私地向一对失去父母的孤儿伸出援助之手,更是体现了人间真爱.

内容推荐

伍旭东所著的《天堂里的眼睛》以心灵笔记的形式,带着读者一起提纯世间真情、追问生命真义、探求人生真谛的一部厚重力作。《天堂里的眼睛》作者以同题开篇,追忆了陪慈父走过揪心而断肠、绝望而凄美的生命最后时光,向读者介绍了历经人生磨难、坚守传统信仰、富有仁爱之心的慈父,对亲人、对生命、对生活的遥遥无尽牵挂与眷恋,以及自己和亲人对老人绵绵无期的感恩与怀念。老人临终前神智模糊时的“胡话”,半年前送给老人封面已经卷曲的新书,母亲转述的老人看书时的念叨,让我们见证了一位可敬可爱而又可亲可怜的老人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从老人的一生中,我看到的完全是我们父辈整整一代人的命运啊!

目录

岁月的底版如此清晰

大哥,你在他乡还好吗?

明月清泉

天堂里的眼睛

父亲的“文革”岁月

爸,求您了,别关机

爱流泪的母亲

爱不能等待

岳母印象

我给老爸老妈“陪聊”

附录:“陪聊”有学问

天堂里的父亲不再寂寞

我的父亲母亲

乡土乡情

杨家仁轶事

老厂往事

往事如烟

想起一个人

附录:寻找“马亚丽”

遥远的祝福

附录:我跟老刘有个约定

扬起你的脸庞

今天,中国在哭泣

北川还活着!

附录:记忆里,那些并肩战斗的日子

爱心点灯

林中,那座小坟茔

想念“天天”

试读章节

天堂里的眼睛

天堂里,没有纷扰,没有喧嚣,只会有妈妈轻轻的摇篮曲,那就静静地睡吧,枕着故乡的一湾山水、童年的一场旧梦和亲人的一段相思,沉沉地睡在梦乡深处,那副宁静、那副安详,谁又忍心去惊扰呢?天堂里,谁的眼泪在飞,人世间,谁的眼睛在注视,不用细说,已经明了:那是血浓于水、扯也扯不断的爱!

——摘自网友评论

一大早接到三弟电话,顿时心头一紧。三弟焦急的声音中透着一丝哀伤:“大哥,爸这次恐怕过不去了,你要是不忙的话,回来看看吧。”

“是爸让你打的电话?”我有些怀疑。父亲生病这两年,几次报病危,可我每次火急火燎地从外地赶回去,父亲都挺过去了。为这事,父亲一直埋怨弟弟:“你哥那么忙,喊他回来干什么,我死不了。”这次,我害怕又是三弟“自作主张”。在确定是父亲的想法后,我赶紧去买机票,做回家的准备。

下午刚进办公室,手机就响了。三弟说:“大哥,爸要跟你说话。”稍停片刻,手机里传来父亲苍老而虚弱的声音“焕儿,你忙你的,不要回来,我们爷儿俩在灵堂里还会见面的……”电话那端,父亲的声音明显有些哽咽。

顿时,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心头。

到达长沙已是黄昏。刚出黄花机场,三弟的电话打了过来:“爸爸知道你在路上,骂死我了,说我不该告诉你。”

满头大汗地赶到长沙火车站,还没来得及上车,电话又响了。三弟说:“爸爸问你怎么现在还没到,说我在骗他。”

我的心仿佛一下坠入了万丈深渊。从父亲言行的反复无常,我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一路心急如焚,躺在车厢里彻夜无眠。

次日凌晨五点到达溆浦,未进家门,直奔县中医院。

推开病房门,只见父亲双目紧闭,头戴呼吸机,胸部在剧烈地起伏。母亲以及几个弟弟、弟媳围在病床四周。见我进来,母亲轻轻叫了声:“焕儿……”我直奔床前,抱着骨瘦如柴的父亲失声痛哭:“爸,我回来了,你睁眼看看呀!”

父亲因痛苦而变得扭曲的脸部,突然抽搐了一下,然后吃力地睁开眼睛,转动眼球盯了我几秒钟,又无力地闭上了。少顷,两行清泪顺着父亲的眼角滚落下来,浸湿了布满胡茬的脸颊。我悄悄取出行李箱里的剃须刀,帮着父亲清理胡须。那一刻,父亲安静得就像个听话的孩子。

又困又累,不知不觉地趴在父亲床沿边睡着了。也许是因为心灵感应,正睡着,我突然感到有些异样。睁眼一看,父亲的眼睛正直勾勾地盯着我,像是在命令又像是在央求:“宝宝儿,要出事了,要出大事了,你负不起这个责。赶紧把我送大医院去,通过国际组织送我到大医院去!”父亲开始说胡话了。

我紧紧抓住父亲枯瘦的手,泪如泉涌。我知道,弥留之际的父亲把我当成了“救命稻草”,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我这个从京城赶回来的儿子身上。父亲才76岁,他多想再去一次北京,看看上次离开时没能看上的鸟巢;多想陪母亲去趟北戴河,看一眼梦中的大海;多想等到正上大学的长孙结婚那一天;多想看着自己的孙子孙女一个一个考上大学……我知道,父亲有太多的心愿未了,他太留恋这个世界了!可是,我除了苍白无力的安慰,其他什么也做不了。

从那以后,父亲的病情每况愈下,医生进病房抢救的问隔时问越来越短,从两小时到一小时,到半小时,再到十分钟。

父亲是矽肺病晚期。他早年曾在锑矿工作过一两年,从此染上此疾。

虽然父亲生前曾向我描述过他的几个老同事生命的最后结局,我也知道这种病对人的摧残是多么恐怖,早有心理准备,可要我真的去面对病床上气喘如牛的父亲,面对父亲如波涛般急剧起伏的胸膛,面对那张因痛苦而极度扭曲的脸,我却目不忍睹,只能掩面而泣。

死神在一步步向父亲逼近。

第二天傍晚,见父亲稍平静了些,我准备去县委招待所洗个澡,换下穿了几天满身汗臭味的衣服。还没进浴室,四弟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大哥,快回来,爸不行了!”我一路狂奔赶回病房,医生早已把病床围了一圈,两名医生正满头大汗地给父亲按压心脏,做最后的抢救。在白色灯光的照射下,整个病房弥漫着悲怆、紧张的气息。父亲大睁着双眼,脸上却显得异常的安详、平静。我心里清楚,父亲已经走了!

世上的事情就是如此残酷,我守候了整整两天两夜,就为了送父亲最后一程,没想到才离开短短的十分钟,我与父亲已是阴阳两隔。那一刻,我竟没有泪,没有知觉,好像整个心一下子被人抽走了,空荡荡的。甚至,我还有些如释重负。几年的病痛折磨,已把父亲摧残得形容枯槁,每天如在炼狱里煎熬,这一走,对父亲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终于,医生的抢救停了下来,朝我们无奈地摇了摇头,然后将白床单拉起来,盖上父亲憔悴的脸。顿时,一家人疯了似的全扑了上去……我一把掀开床单,抱着父亲的头,哭声如牛。突然,我发现父亲大睁的双眼正定定地看着我,像是有什么话要对我说。我明白了父亲的心思,赶紧把嘴贴近父亲耳旁,哽咽着说:“爸,你放心走吧,我们会孝顺妈妈的,不会让妈妈受委屈的。”说完,用手给父亲轻轻地合上了眼睛。

这一刻,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深处:2009年9月17日20点37分。

事后,在这天的记事本上,我只补记了寥寥十个字:父亲走了,我的天堂塌了!

在叔叔的一再要求下,按照父亲生前的意愿,我们兄弟四人紧急商量,决定把父亲送回老家桥头水去安葬。P10-14

序言

以悲悯情怀守望心灵家园

岁月的底版如此清晰(序一)

葛松

初闻兄长、学长,缘于他与我前女友父亲为老战友、老朋友。

与他初识,是在西安二炮工程学院,他面试即将硕士毕业的我。不巧的是,前女友刚和我分手,我心中多少有些顾虑。当我忐忑地提及此事时,他付之一笑,翻看着我的习作说“你的文字基础还不错。”——这是位宽厚的领导,我瞬间如释重负。再后来,到基层摔打一番后,我如愿调入报社。共事至今,转瞬七年。时光已然证明,我能走上新闻道路,可见当初他对我还是有“看法”的,或是因为他翻阅了我的习作,觉得孺子可教?!而现在回想,那时文字尚极幼稚,那时早恋也确实不该。

八年的过往告诉我,空间易变,岁月倏忽,而师生之谊却愈久愈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勤于笔耕,写出多篇寄情抒怀的动人文字,而今结集,嘱我作序,我实不胜惶恐。我自知不是长于文学的人,担心辜负了他的信任,但毕竟盛情难却,只得采撷岁月光影,以我难忘的几件小事串缀成篇,权以为序。

他之师道,令人感念。我至今珍藏着他在2005年7月29日给我专版小样作的批语。在那长达两页的手写稿中,他先是充分肯定了我的工作,尔后给我提出两条建议:栏目不宜多变,办报要有章法;文章要把握“火候”,防止负面效应。那时,我刚到报社两个月,正处于痛苦的适应期,一度怀疑自己不是搞新闻的料。他的“超长”批语,让迷惘中的我重拾信心,也找到了方向。对我如此,对从未谋面的基层报道员,他同样精心修改其来稿。他曾多次说:“一篇稿子就可能改变一个报道员的命运,编辑就该甘心为别人做嫁衣。”诚如斯言,他做到了。

他之孝慈,令人感佩。几年前,他接父母来京小住,在机关家属院里,我曾亲见二位老人携手散步的情景。二老虽已白发满鬓,步履轻晃,但安宁幸福却写在脸上。岁月无情。在他的父亲去世后,我震撼于他的“哭声如牛”;在他从电话获悉母亲患急病那一刻,我感动于他的“泪如泉涌”;在他记述因拿走手电而独留胆小的母亲在山路上的求学往事时,我感同于他的“愧疚至今”。惟其大孝,方生大恸,方留大悔。他孝亲如斯,更慈爱他人。8年前,他和爱人开始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如今,这个孩子即将高中毕业。敬老扶幼、播撒爱心,他行胜于言。

他之悲悯,令人感动。不了解他的人,难知他对小动物的感情之深。一天午后,他看见门口公交车站前有只被车轧伤的流浪狗,小狗挣扎抽搐着,头一次次试图仰起,却一次次失败。当时围观者众,眼看小狗伤势严重,确无救活可能,但他还是脱掉军装外套,上前将它抱起来,放在绿化带中,免其再遭碾压。第二天大早,他赶到现场,将已死去的小狗深埋。至今,他仍愧疚于未能救活那条小狗。后来,有热心的围观者还在网上发帖“解放军大校救助受伤流浪狗”,跟帖全是赞赏之声。其行诚如其言:关怀需关怀的人与需关怀的动物,两者并不矛盾。

他少年长于溆水之畔,从湖湘文化中吸收精华、汲取养分;及至成年,步入军旅,久佐戎幕,益增浩然之气。他讨厌虚假和做作,讨厌端着架子故弄玄虚。没有感受的话,他宁可不说;违背本性的事,他宁可不做。视其行闻其言,知之愈深,我愈感佩他因敦厚而不苛,因感恩而不争,因豁达而不愠,因厚德而不孤。

文如其人。在他的笔下,有激荡的时代风云,有沉郁的历史感悟,有灵动的文化随感,也有细腻的家长里短,无论是关注大事、追踪前沿、记录历史,或是感悟生命、审视内心、品味亲情,都闪耀出理性光芒和人性光辉,启人心智、发人深省。

“走过的时光,就像一本书,每一步路途,都写着感悟。”纵然,成长的历程,是远行和追逐;终究,心灵的归宿,是怀念和守护。就让我们暂且放缓脚步,在细细品读作者走过的时光中,追寻自己出发时的理由,感悟错过的和收获的幸福吧!

后记

以悲悯情怀守望心灵家园

张文学

在这个某种程度上很多人的精神追求已经基本让位于物质攀比、严肃生活已经悄悄让位于娱乐游戏、远大理想已经无奈让位于现实生计的时代,直面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愈加显得稀缺和珍贵。伍旭东的散文集《天堂里的眼睛》,就是以心灵笔记的形式,带着读者一起提纯世间真情、追问生命真义、探求人生真谛的一部厚重力作。

我有限的阅读经验告诉自己,书籍的重量来源于作者观照生活观照生存观照生命的境界情怀。在《天堂里的眼睛》这部作品集里,作者以同题开篇,追忆了陪慈父走过揪心而断肠、绝望而凄美的生命最后时光,向读者介绍了历经人生磨难、坚守传统信仰、富有仁爱之心的慈父,对亲人、对生命、对生活的遥遥无尽牵挂与眷恋,以及自己和亲人对老人绵绵无期的感恩与怀念。老人临终前神智模糊时的“胡话”,半年前送给老人封面已经卷曲的新书,母亲转述的老人看书时的念叨,让我们见证了一位可敬可爱而又可亲可怜的老人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从老人的一生中,我看到的完全是我们父辈整整一代人的命运啊!

手机虽小,亲情甚大。在《爸,求您了,别关机》中,“父亲”对待手机的那份认真、仔细,令人动容。这部小小的手机,如同余光中笔下那枚小小的邮票,超越了时空界限,连接的是亲情,承载的是乡愁;这部小小的手机,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给远方的游子以温暖,给故乡的父母以慰藉,今父子的心弦常共鸣;这部小小的手机,拔出的何止是号码,还有那份沉沉的牵挂。父爱如山,子孝如泉,不管电话还能不能连通,但亲情永远不会掉线。让我们一起祈愿,天堂里有信号,儿子的爱,在天堂里不出服务区!

在《爱流泪的母亲》中,作者回忆了少年时母亲在寒夜烧着火盆热好饭菜等待儿归、天未亮时打着手电从油茶林中的小路送自己上学、在站台送自己离家当兵等点点滴滴的生活镜头,串起的是母亲对儿子的呵护、疼爱和放手,贯穿的是自己对母亲的感恩、敬仰和愧疚。在我们的成长里,最温暖的永远都是母亲的臂弯,最留恋的永远都是母亲做的那桌饭菜,最自信的永远都是母亲有力的鼓励,最警醒的永远都是母亲的谆谆教诲。母爱是水,流淌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母爱是船,载着我们走过一个个人生的险滩,相信每一个成功的人,身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母亲!

《岳母印象》为我们描绘的老人家,到女儿女婿家小住时去早市买菜回来因对电梯犯难竞一口气爬上六楼,听到邻居转告女婿探亲回乡乐颠颠一路小跑回家,90岁高龄上还在女儿陪同下到医院看望病重的亲家,在街边小吃店里看着女婿把平时最爱吃的薄皮馄饨狼吞虎咽地吃完,临终前把自己衣服叠得整整齐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老人家的可爱至极、慈祥至极、豁达至极。这也让我很自然地联想起倪萍《姥姥语录》中刻画的“姥姥”。如果说“姥姥”留下的是朴素而深刻的言说,“岳母”留下的则是无声而有力的举动,都能让我们感知和学习到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博大胸怀和聪明智慧。

《杨家仁轶事》让人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故土人情味;看到了一幅眼熟的画乡土中国;品到了一种情愫思念中的乡情。当《舌尖上的中国》大热时,有人说,应该叫《舌尖上的乡愁》。作者笔下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杨家仁,带人情味、乡土气息的,那是一个童年的摇篮,一片心灵皈依的净土,一个亲情依赖的港湾。作者拉开的,是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想家”画卷,亲情,永远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重的一杆天平。杨家仁是作者的,但每一个人的心中,又何尝没有一个“杨家仁”呢?特别是在这个“走得太快,灵魂赶不上来”的社会,“杨家仁”带来的不仅有温暖,还有思索,让我们一起静下来,慢下来,仔细地重新捡拾起遗忘太久的那个“杨家仁”吧!

文因情而有生命。不知作者在写《老厂往事》时,泪湿眼角几回?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经历的特殊往事,结交下的真挚友情,以及自然界给予的特殊体验,都是值得书写和铭记的。老厂与其说是一个乐园,不如说是一所精神家园,因为老厂所带来的,是对旧有时光的珍藏怀念,对纯粹感情的眷恋追寻,对人生成长的翻检思索……凡此种种,只会让每一个人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感恩,更懂得怀念。花常开,人常在,希望老厂里的花香、老厂里的歌声、老厂里的欢乐,永远驻留在我们内心深处……

掩卷而思,我想回到最纯净的人生状态。我们每个人都行进在历史中,记忆了过去,观照着现在,寄望于未来;每个人都行进在大地上,远离的是故乡,驻足的是家乡,神往的是他乡;每个人都行进在情感里,额头上烙着亲情,心窝里装着爱情,双手中攥着友情。只有心中始终充满对万物苍生和生活、生存、生命本身的悲悯情怀,我们也许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正是有了这种悲悯情怀,《天堂里的眼睛》才获得了厚重的历史感、达观的超越感和金子般的沉甸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堂里的眼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伍旭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604113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