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提问商子/提问诸子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一问

我们知道,您的母国是卫国。出生于卫而又姓卫,可见您与卫国的公室算是一家人了。卫国是西周初分封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诸侯国,第一任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定都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后来迁都到楚丘(河南滑县)。在这个国家存在的近千年时间,卫国一共传了35个国君。到您商鞅生存的那个年代,卫国已经沦为三等小国,与强大的魏国有着某种臣属的关系。史书记载说:“是时三晋强,卫如小侯,属之。”这些我们都是清楚的。后来读《史记·商鞅列传》,太史公一开头就在文中介绍说:“商鞅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我们对何谓“庶孽公子”了解不够,请明示,可以吗?

商答:正像你们了解的,我出生时卫国已很不景气。但是,正如俗话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我的祖父是卫慎公。慎公当政四十二年卒后,由他立为太子的一个儿子继位,那就是卫声公。声公即位十一年后死去,由他的儿子继位,那就是卫成侯。我当与卫成侯同辈。“成侯十一年,公孙鞅入秦。”我与卫成侯同为慎公的孙辈。

明白了这些,就可以说一说“庶孽公子”这个称谓了。作为侯国的国君,当然是妻妾成群的了。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数,正宫生的儿子,称为嫡子,而妃妾生的儿子,名为庶子,也有称为庶孽子的。《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何休注:“庶孽,众贱子,犹树之有孽生也。”树有主干,有分蘖枝。正室之子如树之主干,妃妾之子如树之分蘖。国君的正宫生的儿子,直称公子,一般而言太子(国王接班人)是在若干位公子中选立的,在正常情况下当然是应由长子充任太子的,除非长公子有过或天亡则另选他人。而妃妾生的儿子像树上的分蘖枝一样,是“贱”一等的,故称“庶孽公子”。我是卫声公众多妃妾所生公子中的一个,由是被称为“卫之诸庶孽公子”。

二问

太史公在《史记》中时而称您为“卫鞅”,时而又称您为“公孙鞅”,您究竟是姓“卫”,还是姓“公孙”呢?查《仪礼·丧服》,上面的说法是:“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可是,上面说到您的祖父卫慎公从地位上说已降为“小侯”,已算不上是诸侯了,为何仍以“公孙”称之呢?有学者以为那是司马迁的一个误称,另有一些学者为了使“公孙”之姓名正言顺地成立,还与有些史籍上说的“公孙氏”是黄帝一脉拉扯上关系,说您实际上是黄帝子孙。这样的众说纷纭,倒使人莫衷一是了。先生,您是当事人,您以为何种说法较为合理呢?

商答:卫国到卫慎公时期,的确已经降为屈从于强大诸侯国的小侯,难以用诸侯名之了,事实上当时的诸侯之盟会也早已不邀卫国君参加了。上面引述的《仪礼-丧服》上的说法是对的。但是,随着时日的迁移,人们的观念在变。初始时,“公孙”的确严格地指的是诸侯之孙,后来就大大泛化了,凡是贵族后裔而又在社会上声名卓著的,人们会称之为“公孙”。这既是尊崇,又是客礼。可见,说我姓卫,称为卫鞅是可以。同时,说我姓公孙,称我为公孙鞅,也是可以的。公孙鞅是人们对我这个有作为的“庶孽公子”的尊称,而卫鞅当是一种实称。有些学者说公孙是黄帝一脉的姓氏,因此又把我与黄帝后裔拉扯在一起,虽说是远了些,但也是事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嘛!

三问

还有一个问题,也一并在这里问了吧,除了上述两种称谓外,现在为何人们又称您为商鞅呢?为何总是说“商鞅变法”,而不称“卫鞅变法”呢?难道“商鞅”这个名号是非得与“变法”挂钩在一起的吗?

商答:说对了,商鞅这个名号完全是变法的产物。“商”是我商鞅入秦以后实施变法取得很大成效后获取的姓。“(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又带领大军打败了强敌魏国。在这种情况下,“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商是当年周天子封的古国(河南商洛县一带),地盘不大,但位置相当的重要。商君的“君”,是一种尊称。《礼仪》:“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日君。”把这时的我称为“商君”,既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又是以其封地为依托的(按古制,没有一定封地,声誉再高也不能以“君”名之)。中国历来有以封地为姓的传统的,后人以我被封的“商”地为我姓,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四问

知道了您的姓名以后,我们还很想知道您的生卒时间。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生卒年代常常模模糊糊,比如墨子、老子、庄子等,都很难有确切的生存时间可界定,据我们所知,您也存在那样的问题。许多学者都是依据某历史人物的某一坐标式的事件,再通过合理的推导,大致地勾勒出人物的生平行状的。请问:在您的一生中,有哪些确定无疑的坐标式的事件呢?

商答:我的生年虽然有点模糊,但我的卒年以及我的重要行踪的年代都是确定无疑的,也就是说,都有坐标式的事件可资佐证。这一点我比老子、庄子等要清晰得多。比如,我入秦的年份,那是可以肯定的,也就是秦孝公颁发《求贤令》的那年。秦孝公颁发《求贤令》史书上明确标明是在孝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360年。孝公在位24年,死的那年是公元前338年,就在那一年,我被新登位的秦惠文王处死的。

有了入秦和死亡这两个时间坐标,我的一生的生命历程也就可以较为精确的加以匡算了。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商鞅考》中认为,如果假定我入秦时是30岁,那么我该是生于公元前390年的。这个设定如果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我一生是活了52岁的。这一设定受到了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的首肯,简直可以说是成了一种共识。我也认为那是大致符合实际的。

五问

说到商鞅的生年大致上可定为公元前390年,突然在我们的脑际跳出另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学者也大致上考定其生于公元前390年。两人真可说是当时并世的思想界两颗巨星了。可是,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两人一生于鲁国的邹地,一生于卫国的王城,可说是毗邻而居了;两人后来都到过魏国,接触的是同一个魏惠王(即梁惠王),可是,在您的煌煌巨著《商君书》中,为何对孟子其人其事不着一笔呢?

商答:这一问问得好,问到了点子上了。从中可以窥见我的变法学说的特征。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我的《商君书》中,不只对孟子其人其事不着一笔,对其他的所谓诸子我也大都不着一笔。为何那样?就是因为我根本上反对学者之间的无休无止的辩论,尤其是反对孔孟儒家之徒的那一套。我在《商君书》中多次表明了我的观点。我在《垦令》篇中写道:“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我认为,孟子这些人到处与人“辩慧”,好像很有学问的样子,到处“游居”说事,我对他们的评价就是四个字:“皆无得为。”就是你自以为是在“作为”,实际上是根本“无得为”,我认为就是“为”了,也是不会有什么实际价值的。在《农战》篇中,我更尖锐地指出:“务学《书》、《诗》……民以此教者,其国必削。”在这里我根本上否定了孟子等学者的诗书礼仪之教,那么,我对并世的孟子等人的不着一笔也就不难理解了。P2-6

后记

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一块砖、加一片瓦,我们花费了数年时间编纂了这套定名为“提问诸子”的丛书。我们的人手不多,写作这样大部头的书稿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好在大家都有决心.齐心协力地干,几易其稿,现在终于可以面世了。

有朋友看了样稿后赞道,这是对国学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这当然是同道的过誉和奖掖,对我们来说实不敢当。国学博大精深,涵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学术,除我们涉及的子学外,还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若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若以思想分,先秦时期就有所谓的“诸子百家”,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体系。我们触及的只是整个国学中的冰山一角,岂敢以偏概全?所言‘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倒确是我们的初衷之所在。这个“子”那个“子”,历代统治者为了一己之利,早已把他们涂抹得面目走样了,为文化自觉和自信计,非得还其原本的真相不可。在“精当”两字上,我们确是花了不少气力的。至于浅化,那更是当务之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应是国策。既然这是关乎“全民”、“国家”的事,岂有不浅化之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除了笔者的努力外,丛书主编黄坤明先生在选题和框架构想的设定上功不可没。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诸子故居所在地纪念馆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照片,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纳了张晓敏、江曾培、李国章、陈广蛟、秦志华等先生的许多真知灼见,有关编辑胡国友、刘寅春、李梅、李琳、贺寅、周俊、金燕峰、孙露露、王华、王凤珠等作了精到的修饰和校正,在图文合成中,得到了梁业礼、王轶颀、本本、曾初晓、卢鹏辉、卢斌等的帮助,倪培民教授为丛书简介作了英文翻译,在此一并致谢。

当然,由于作者学力有限,必有偏差、失当和粗疏之处,在此诚望方家好友不吝指教,以待重版时修正。书中的图片有的是请友人实地拍摄的,有的是购买或有关方面赠送的,在此表示谢意外,谅不一一注明了。还有极个别图片已多处使用,且署名不一,实难确定作者。有的图片虽经寻访,但仍然找不到原作者。日后这方面的工作如有所进展,定当按相关规定付以稿酬。

作者

2011年10月18日

目录

第一章 悲喜人生

第二章 矢志变法

第三章 农战为本

第四章 修政作壹

第五章 千秋功罪

后记

序言

读诸子百家书,发觉古贤的思维模式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提问。“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yì)》)这个典故是人们熟知的。说孔子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提问频率之高,问题触及面之广’使亲历其境的人们感到惊异:都说孔子知礼,怎么还提问不断呢?面对发问,孔子的回答既简洁又精彩:“是礼也!”其意是讲,我是个善于提问的人,善于提问才使我真正知礼啊!这是发生在孔子早年的事。“三十而立”后的数十年间,无论是教学弟子,还是答问友朋,或者与列国君臣周旋,孔子都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探求真知。在诸子中,孔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用司马迁的话说,是“学者宗之”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倡导的提问式思维模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成为中华文化的好传统。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我们常说,理论始于问题,科学始于问题,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学习始于问题呢?

我们常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要难,其价值也往往更大。善于提问,敢于提问,正是孔子等先哲留给我们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我们着手策划这套有关前贤先哲的丛书的时候,孔子等先哲倡导的“提问”思维模式一下激活了我们这些后学的思维。先哲们的思想是不朽的。为何不把先哲请到“前台”进行访谈呢?他们的身世如何?他们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为了传播学说,他们又是怎样远行千里的?说是学习,他们有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课堂?他们手里捧着的又是何种意义上的“书本”?他们四处游说的学术主旨是什么?……甚至他们穿的服饰、吃的食品、驾的车辆都会在我们的心头形成一个个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们将这套丛书取名为“提问诸子丛书”。这里有跨越时空的对话、通俗流畅的语言、富含哲理的剖析、见解独特的解说、图文并茂的装帧、考之有据的典章、实地拍摄的文物图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冀望读者能喜欢这套独具特色的图书。

黄坤明

2010年春于杭州

内容推荐

《提问商子》由郭志坤、陈雪良编著。

《提问商子》简介:商鞅生长在一个变法浪涛激荡的大时代。李俚、吴起、申不害、慎到,百年之间,力主变法的英雄式人物—个又—个鲜活地站立到了历史的前台。他们变法的一部部力作,他们为变法而不惜以身殉法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后起的商鞅。商鞅接过前人变法图新的接力棒,奋勇前行。“法者,所以爱民也。”这是他的掏心之论,也是他毕生从事变法事业的精神支撑。为了民众,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上壹而民平”理想社会的实现,商鞅什么都不怕。

商鞅依靠着明君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带领秦国百姓出演了威武雄伟的历史变革剧,一度在秦国出现了“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的壮观场景。正是这一饧伟大的变法运动,把—个原先经济文化相对后进的“戎蛮之国”,建设成为“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富国、强国。

商鞅个人的结局是悲惨的,他被继位的秦惠文王处以车裂的酷刑。然而,就在他死后百年,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中华大地首次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编辑推荐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由郭志坤等著的《提问商子》是提问诸子丛书之一。本书分五章,内容分别为悲喜人生,矢志变法,农战为本,修政作壹,千秋功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提问商子/提问诸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志坤//陈雪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503294
开本 16开
页数 1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6.2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6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