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乡村社会史名篇精读 |
内容 | 内容推荐 乡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在急剧的城市化、现代化面前,乡村快速消失和改变性质,乡村治理成为目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书选择了乡村史侧重社会与生活的国内外经典学术论文,并由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精到解读,以满足在校师生、相关研究人员与社会人士的需求。选文兼顾了三方面的考虑:一是较为宏观阐述学术研究与观点的作品,二是不同时段的论文,三是海内外的名家名作。这些著名学者学思深邃、研究精深,为我们呈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乡村的多种面貌。 作者简介 常建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明清史。独著《宗族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明代宗族研究》《朝鲜族谱研究》《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岁时节日里的中国》《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乾隆事典》《清史十二讲》《观念、史料与视野》《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等;主编《宋以后的宗族形态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等;合撰《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等;辑有《乾隆帝起居注巡幸盘山史料》;发表论文、综述、书评、随笔等约300篇。 目录 中国古代农民的构成及其变化/冯尔康 《中国古代农民的构成及其变化》导读/常建华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村”/[日]堀敏一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村”》导读/夏炎 宋代乡村制的变迁过程/[日]周藤吉之 《宋代乡村制的变迁过程》导读/刁培俊 农村社会——研究笔记/[日]滨岛敦俊 《农村社会——研究笔记》导读/许哲娜 张传勇 宗族与乡村控制/萧公权 《宗族与乡村控制》导读/常建华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一部分)/[美]施坚雅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一部分)导读/罗艳春 导语 乡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在急剧的城市化、现代化面前,乡村快速消失和改变性质,乡村治理成为目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从如何处理好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三农问题”,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呈现出乡村的重要性,涉及产业、居住地、社群以及社会变迁等诸多问题。 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需要历史性地认识,了解历史上的乡村不失为一种途径,这是乡村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研究乡村史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乡村史本身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选择了乡村史侧重社会与生活的学术论文,编为读本,以满足在校师生、相关研究人员与社会人士的需求。选文兼顾了三方面的考虑:一是较为宏观阐述学术研究与观点的作品,二是不同时段的论文,三是海内外的名家名作。这些著名学者学思深邃、研究精深,为我们呈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乡村的多种面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乡村社会史名篇精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常建华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49853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0 |
出版时间 | 2020-08-01 |
首版时间 | 2020-08-01 |
印刷时间 | 202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98 |
CIP核字 | 2020112473 |
中图分类号 | K207-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