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非遗保护与文化认同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个案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作者认为,“非遗”与文化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只有将“非遗”中的精神、情怀、乡愁提升为国家文化符号系统和文化认同系统,才能确保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性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本书通过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从而实现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 蒋明智,广西桂林人。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教研室主任,书法研究所所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广东高教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目录 上编 理论研究 湾区的文化认同与人物叙事 社区认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的发展与规范 地方性知识与非遗的生态性保护 ——基于广东顺德勒流街道龙舟文化的考察 “非遗”保护与区域文化认同的建构 湾区文学与人文湾区片谈 略谈宗教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莞香制作技艺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流行文化语境 中编戏曲、演艺和竞技研究 从粤剧剧目发展史的遗留问题看林榆剧作的“示范”意义 民国粤剧戏班价银的约定与收取 ——以中国香港、日本藏粤剧戏班经营文书为中心 机遇与挑战:粉丝文化背景下的相声艺术 ——以德云社相声为例 粤港澳共建“功夫影视重镇”的文化认同格局 广州地区特色餐饮业“佐餐演艺”的文化传承与认同研究 粤港澳传统醒狮调查研究与数字化保护 粤港澳大湾区传统武术保护现状及前景价值探讨 下编 个案研究 试论中华民族妈祖信仰中的文化认同 香港黄大仙信仰的认同价值 粤桂“大龙母文化”产业的整合和开发研究 从祭社到“起平安” ——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变迁与重构 肇庆高要春社田野调查报告 粤港澳金花夫人的传说与信仰 珠三角回娘家习俗的变迁 ——以东莞市石碣镇刘屋新村为例 乞巧节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的地方差异 粤港澳“自梳女”文化资源的当代应用 东山村的人神共同体 ——关于东山妈祖文化的深描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研究态势及知识图谱分析 ——以733篇中国知网论文为例 民俗学如何挑起时代的重担 ——“非遗保护与文化认同”学术研讨会综述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非遗保护与文化认同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
| 译者 | |
| 编者 | 蒋明智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607355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3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63 |
| 出版时间 | 2021-12-01 |
| 首版时间 | 2021-12-01 |
| 印刷时间 | 2021-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534 |
| CIP核字 | 2021249721 |
| 中图分类号 | G12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1.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广东 |
| 长 | 241 |
| 宽 | 171 |
| 高 | 17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