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池坝笔记系列”是诗人陈先发近二十年来以诗歌、诗学为主体,兼及现象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知识的随笔作品集。丛书体例别致、文笔奇崛、感辨灵锐,或弥纶群言,或妙解只义,有深远之思,有沉挚之质,对当下汉语写作有不可多得的启示价值;亦可得见作者宏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的问题意识与坚实的人文立场。
本书为“黑池坝笔记系列”第二本。
图书 | 黑池坝笔记(二集)(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黑池坝笔记系列”是诗人陈先发近二十年来以诗歌、诗学为主体,兼及现象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知识的随笔作品集。丛书体例别致、文笔奇崛、感辨灵锐,或弥纶群言,或妙解只义,有深远之思,有沉挚之质,对当下汉语写作有不可多得的启示价值;亦可得见作者宏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的问题意识与坚实的人文立场。 本书为“黑池坝笔记系列”第二本。 作者简介 陈先发,1967年10月生于安徽桐城,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著有诗集《春天的死亡之书》《前世》《写碘之心》《养鹤问题》(台湾版)、《裂隙与巨眼》《九章》等,随笔集《黑池坝笔记》,长篇小说《拉魂腔》。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诗歌奖、十月文学奖、首届袁可嘉诗歌奖、天问诗歌奖、中国桂冠诗歌奖、陈子昂诗歌奖、安徽文学奖、扬子江诗学奖等数十种。2008年获得中国年度诗人称号,2015年与北岛等十位诗人一起获得中华书局等单位联合评选的新诗贡献奖,2018年作品《九章》获得鲁迅文学奖。 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传播。 目录 辑一 〇〇一—〇六〇 辑二 〇六一—一一八 辑三 一一九—一七八 辑四 一七九—二三八 辑五 二三九—二九七 辑六 二九八 辑七 二九九—三五七 辑八 三五八—四一七 辑九 四一八—四七七 辑十 四七八—五四五 辑十一 五四六—六三六 导语 本书是诗人陈先发最新作品。 以个人之力编修汉语写作启示录,——用廿年之功建造诗学哲学巴别塔。 本书是陈先发近20年来涉及诗学、现象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内容的随笔总集,体例特别,写作清湛,全书充满奇气与语言灵性。 本书为第二集。 精彩页 〇〇一 诗是从观看到达凝视。好诗中往往都包含一种长久的凝视。观看中并没有与这个世界本质意义的相遇。只有凝视在将自己交出,又从对象物的掘取中,完成了这种相遇。凝视,须将分散甚至是涣散状态的身心功能聚拢于一点。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能力。凝视是艰难的,也是神秘的。观看是散文的,凝视才是诗的。 那些声称读不懂当代诗的人,或许应该明白:至少有过一次凝视体验的人,才有可能是诗的读者。 〇〇二 艺术的精妙在开合之道。开,则灵视八极,神游万仞;合,能于瞬间凝神敛翅,轻松地厘清眼前一物。正如,“诗中最艰难的东西,就在/你把一杯水轻轻/放在我面前这个动作里”(陈先发:《白头鹎鸟九章·绷带诗》)。鲍照在《舞鹤赋》中说:“轻迹凌乱,浮影交横。”意驰则形远,意住而神清。所以,禅定中能见“乌鸦似雪,孤雁成群”。 在形与意之间,需要一种极致的专注力始终在场。开而不合,恒河流沙。合而不开,顽石一块。开合之妙,正是诗中之凝视。 〇〇三 从自我审视中产生的深度不安,是诗性的基石。 其中最紧迫的力量,是要懂得“生命本身的盲目不可撼动”。写作,企图颠覆的正是这种盲目,但最后的收成必是两手空空。只有对终无一获的侧目与吟咏,才是诗歌真正的通幽之路。 〇〇四 雪因凝神而白,风因不安而动。 诗因呼应着“个体生命在本质的盲目中偶尔闪现的觉醒”而长存。 〇〇五 诗的不安,并非要在语言中确认个体生命的脆弱和易逝,而是始终焦虑于一己之生命如何有效地去突破个体。所以,雪落和风吹,皆是内心的溢出。 写作,并非是消除生命的不安,而是要让生命的不安变得像微风吹雪一样自然、率性、动人。 〇〇六 但生命的盲目绝不同构于语言的盲目,生命的盲目,时而是语言的明灯。 〇〇七 如果说诗成熟于对个体生命不安的自我抑制,那么这种抑制的真正迷人之处,在于它同时也将展现诗人之不安与诗之凝神两种状态的奇异互动。 诗以这种方式去面对一个真正的难题:在公共空间里不断被驯化、模型化而渐失活力的“语言危机”,如何在个体之上得到深刻的矫正,甚至是被再次激活?我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语言危机意识的人,会是一个好诗人。 〇〇八 诗可以是柔腔百啭的灵喉,当然也可以是令人心灰意冷的裹尸布;可以是惘思,当然也可以是喷嚏。 生命的不安如此深固,它迫使语言从触目皆是、瞬息万态的物象中,刹那间找到诗的身体。 〇〇九 湖水说“不” 遂有涟漪 每一个缄默物体都在等待诗去 剥离出它向语言发出的呼救声 〇一〇 诗的身体不可说 这欲言又止的恍惚不可说 这一身迟来的大汗不可说 芭蕉叶上漫长的空白不可说 语言被强设为诗之身体的无尽丢失不可说 〇一一 我在多年的散步中保持着一个习惯,走一段路,就站一会儿,抬眼瞩望路边树梢的最细枝。据说,这样能凝聚起因年岁渐长而日渐溃散的视力。 诗之看见,当然要远远通透于眼之所见。陈子昂说:“舒之弥宇宙,卷之不盈分。”诗,须在最细微处形成最刺穿的观看和最充足的弹性。只有在最细最摇曳的枝头,诗才能稳住它的脚尖。 〇一二 像一根柏枝被风吹离原本的位置,诗必须认识到,并不存在一个原本的位置,它于同一瞬间在不同的位置上曳动不息。一个词被放错位置而猝然爆发的力量,时而触动一首诗的形成。 被“放错位置”的幻识,是诗之律动。 〇一三 午后的湖水在任何时代 都像一场大梦 白鹭假寐,垂在半空 它翅下的压力,让荷叶慢慢张开 但语言真正的玄奥在于 一旦醒来,自鹭的俯冲有多快 荷花的虚无就有多快 〇一四 诗之要义在于深知诗之无力。 诗的爆发点,并非此“无力”而是此“深知”。 〇一五 诗的凝视之道在于,明知“已是第亿万次重返枝头的新花”在目睹“已是无数次凝成人形的我”,但相遇时,又有“每一次相见都可以是第一次相见”时的惊讶与欣喜。这在认知上是还原,在写作上是新生。 〇一六 柳枝在疾风中之线条、之狂蹈、之醒悟、之语言,非它在微风中所能写下。寄身于生之不安,自有体悟于郭璞所谓的“旷然深貌也”。 〇一七 过度的精确让人惊惧和疲倦,比如“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没来得及清理的犹太人遇难者头发就达7.72吨”。诗,不会错过与这一数字的遭遇。化此惊悚人诗,自会分蘖出一种危险的美。 而“不精确”的力量,在诗中可以同样耐人寻味——无论是杜甫茅屋上被怒号秋风夺去的“三重茅”,还是苏轼稀里糊涂的“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P3-8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黑池坝笔记(二集)(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先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369296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62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70 |
出版时间 | 2021-06-01 |
首版时间 | 2021-06-01 |
印刷时间 | 2021-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38 |
CIP核字 | 2021022165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16 |
宽 | 146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