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远去的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未被发现的开始》、《丢失时间的人》、《看病》、《精神障碍》、《父亲的“家”》、《大花园》、《冰凌花》、《那个我唤作“父亲”的“孩子”》、《临终诗社》、《病房故事》、《母亲的困顿》、《久违的歌声》、《故乡》……薛舒编写的《远去的人》讲述了老龄化社会中的生存与生活的关系,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一代人的命运与价值观走向。

内容推荐

薛舒编写的《远去的人》通过记录父亲老年痴呆症之后的两年时光,从一个老人最初的失忆,一日日走向完全失智,从一个健全的老人,直至成为一个不认识任何亲人,不记得任何往事的“痴呆者”,讲述了老龄化社会中的生存与生活的关系,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一代人的命运与价值观走向。

目录

引子

未被发现的开始

丢失时间的人

看病

精神障碍

父亲的“家”

大花园

冰凌花

那个我唤作“父亲”的“孩子”

临终诗社

病房故事

母亲的困顿

久违的歌声

故乡

少年十六岁

前世的情人

暂时的尾声

因为病和爱,我不再文学

试读章节

然而,他骑着他的自行车,从居委会空着手回了家。原因?今天是周日吧7居委会大概休息,弄堂里的所有门都紧闭着,所以,没领到……好吧,那就明天,明天是星期一。

第二天,他再次欣欣然前往,一个小时后,竟还是空着手回了家,情绪却已完全不似昨日的高涨,而是神色黯然,如同不擅游泳的人不幸溺水,却又努力挣扎着爬上了岸,虚弱而委顿,嘴里还喏喏道:我怎么寻不着居委会了?明明去过很多次的……

居委会就在小区隔壁的弄堂里,骑自行车只需五分钟。可是,他在一条十八年前就已熟识的弄堂里徘徊了一个小时,他找不到他要进入的那扇门了。他从不认为需要记住那是几弄几号,那只不过是一扇让他熟视无睹的门。可他就是找不到了,他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寻找着,在这整整一个小时里,他顿悟般地发现,连自己都是不可信的了,那么别的一切,还可信吗P

幸好他还认得回家的路,幸好他回来了。倘若那一日他出了家门从此不再回来,那么一切是否可信的问题,大约该轮到我和我的家人来质疑了。

最终还是母亲去居委会把父亲的免费乘车卡领回了家,可是至今,这张卡一次都没被使用过。仅在领到免费乘车卡之后的第四个月,他就失去了独自出门的能力。人生第七十个年头开始享用的那份幸福终于来临时,他却以飞也似的速度,与幸福擦身而过了。

在父亲表现出显著病症之前,我们一直没有意识到,其实两年前他的言行开始出现略微异常,那即是AD在悄悄来临。那时候,母亲还被一家饭店聘用,每天要上班,这个财务出身、典型处女座性格的老妇无论到哪一家单位。都被领导或者老板信任。她认真投入、锱铢必较,做事一板一眼,甚至缺乏变通,这恰恰又使她成为财务工作的最佳人选。聘用她的饭店曾有一名收款员窃取营业款。她轧账查出,并毫不姑息地揭发,老板因此奖励了她。倘若辞退员工,我母亲可能是最后轮到的那一个。她很骄傲于自己的这一优点,也因为退休以后继续发挥着余热,生活便过得颇有成就感。

父亲却并不如此。让我回忆一下,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变得愈发脾气古怪、心胸狭隘,对老妻越来越不信任了7大约是两年前,或者更早一些7记得当时父亲退休没多久,弟弟为父母安排了桂林旅游。之前他们去过海南。老两口玩得意犹未尽,回来后对我们姐弟说,打算每年旅游两次,争取玩遍全中国。然而,“玩遍全中国”的宏伟计划仅仅实施到第二个站点,问题就来了。

从桂林回来当天,母亲打电话给我。他们吵架了。吵得很凶,起因,起因……令我难以启齿的起因,只为旅途中,母亲被同团的一个老头。摸’了一下手。

记录刚开了个头,我就感觉到了叙述的困难。显然,我正在揭父母的短,或者说,我正在外扬家丑。我终于体会到,真正的坦白有时候实在令人难堪,可我依然不知道.倘若继续坦白,我要拿出多大的勇气。我无意掩饰作为凡人的父母身上常见的陋习或者劣根性,他们成长于物质匮乏的艰苦年代,经历了动荡的岁月,为了生存,他们竭尽所能,甚而一定程度的不择手段。然而对他们的剖析和内心挖掘,我却始终不敢轻易触碰,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我有一种挖自己心肝的疼痛。

然而父亲病后,我愈发感到记录他们的真实人生是多么迫切,哪怕有瑕疵、裂缝、缺陷,他们依然是给予我生命的父亲和母亲。对于生命本身而言,他们许多时候的功利、自私、市侩,甚至猥琐,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至少,我和弟弟,我们应该为父母以强大的生命力孕育了健康的我们而骄傲。我无须逃避,也许最为真实的呈现,最为坦然的记录,恰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我想,每一次我意欲寻找父母的人生缺憾,那就是一次满怀敬重的追忆,以及一次自我的完善。

好吧,让我回到那次至今想来依然令我羞愧万分的桂林游,按照父母的叙述,我觉得有必要把发生在旅途中的“摸手事件”简洁而清晰地复述一遍。

那是一个老年旅游团,参加者多为老年夫妻,事情发生在漓江游船上,途中,老人们正围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口才比较好的老头挺爱出风头,不时给大家说笑话讲故事,还配以丰富的动作表情。说到某个段落,需要做一下模仿拉手的动作,于是顺手拉住了站在边上的我母亲的手。也许是一秒钟,也许有两秒钟,总之,那个需要拉手的模仿秀做完,老头才把母亲的手放开。P10-12

序言

父亲患了老年痴呆症,2012年春天开始发病,直至现在,记忆几乎完全失去,大脑对外界的信息亦已不再接收,原本存在于记忆库的物事,如同一页满负着主人大半辈子的书写和涂鸦的纸张,正遭遇一块强悍的橡皮擦,纸上的字迹和画痕正被迅速擦去,很快,它将变成一张消退了每一丝痕迹的白纸,这张回归到如婴儿眼睛般纯洁和天真的白纸,却因岁月侵蚀而显浑身褶皱,并且支离破碎……

这就是我的父亲即将面临的生命隘口。这种病,有一个拗口的外国名字——“阿尔茨海默”病,英文名A1zheimer's disease。通俗地说,这是一种病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持久、全面的智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功能减退,情感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直至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2011年的公布调查结果显示,全球约有三千六百五十万人患有此症,每七秒就有一人患上此病,平均生存期五点九年,是威胁老人健康的“四大杀手”之一。

父亲才刚过七十岁,算不得太老的年龄,按理还没到患这种病的时候,然而他疾速衰退的记忆毫不客气地向我们宣布,他的确病了,并且病得不可逆转。持以善良、人道观点的人们反对用“老年痴呆”命名这种病,父亲患病之前,我很少注意相关资讯,现在亦开始为这不够尊重人的病名感到难以启齿。每当亲朋好友问起父亲的病,我总是极小声地告知:有一点点脑萎缩……事实上,“脑萎缩”听来并不比“痴呆”好多少,甚至更为令人恐惧,好在这种称谓的科学性,相比民间语言“老年痴呆”的粗鲁和无理,让人在自尊上更易接受一些。

2012年重阳节来临时,我不知道送父亲什么礼物,因为他对“礼物”这个概念已然失去判断,物质的赠予无法令他快乐抑或感动,他无动于衷地面对周遭一切,他已经不需要礼物,他需要的是他人对他的护理,从某一个并不确定的日子开始,他生命的维持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才可挣扎着继续。

几天前,父亲指着我的背影问母亲:那个小姑娘是谁?

他叫我“小姑娘”?他的记忆已经退回到了我的少女时代了?可是一分钟前我还与他说过“爸爸再见”,他拔高嗓门回答我:“好,再见。”一转身,他就不记得他的女儿了,他只用了十秒钟就把我彻底遗忘。我无法确定他将在未来的哪一天把所有的亲人当成陌路,我亦无法想象,有一天,他赖以思索的大脑终将成为一个漆黑的空洞,他这个人,也将成为一具缺失灵魂的躯壳……作为女儿,我亲历着父亲的衰退,眼看着他一日继一日地把回家的路遗忘,把每天陪伴在他身边的老妻遗忘,把他亲自生养的儿女遗忘……我开始思索,我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我清晰地看着他亦步亦趋地向生命末端走去,却无力阻止他日渐远离的脚步。除了陪伴和照顾他,我还能做什么?也许,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父亲患病之后的生活记录下来,记录这个七十岁的老人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老,一点点失去记忆,一寸寸地与时光对抗、对抗,直到生命终结……这么说太残酷,可是我想,我和我的家人,必须面对这一切,不管父亲还拥有十年八年抑或三年五年的生命,我都应该记录下来,因为终有一天,他会把一切全部遗忘。等到那时候,也许我还可以在记录中找到曾经健康的父亲,找到那个虽然义无反顾地远去,却依然与我休戚相关的生命曾经的步履;或许,这也是我,以及与我一样未来必将老去的生命都要经由的步履。

在还没有更合适的称谓前,我将用英文简称“AD”来称谓父亲的病,也许这部并非为某种意义而进行的记录会持续很久,因为这里将保存一个老人身患AD后的寸步光阴。如果这也算是一种创作,那么我想,这是父亲用患病的生命送给我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书评(媒体评论)

用我的记忆,挽留你的记忆。

——作家王安忆

薛舒毫不隐藏地坦露内心,以最诚实的笔触记录了父亲患病之后的两年时光,她试图探索和探讨一个老年失智患者并非因由器质性的病理原因,而是源自历史、社会造成的这一代人的心理因素和价值观因素。这就使作品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而是透露出更多的人性光芒,并且,自始至终的思考和充满了思辨的叙事,使一个从个人角度出发的作品,在表达出个案的特殊意义之后,最终产生普遍的意义。

——作家宗福先

父辈是挺身挡在后代与死亡之间的一堵墙。《远去的人》真实记录了父亲如何经受折磨缓缓倒下的伤痛过程。流畅的叙事中既饱含温情大爱,又流露出无奈隐忍。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用悲悯的目光去探究最不可捉摸的人的处境与命运,这正是这部作品超过很多虚构作品的秘密所在。

——《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

病与爱的交替粘连,已深陷于异变的复杂暗影中,清澈浑浊的排浪,总让平静的阅读惊心动魄。作者牵引无尽的回顾与自省,直面生命的情感思索,使这本书逾越了一般意义的非虚构作品,它饱含警示,当然,还包括了读者的叹息……

——作家金宇澄

薛舒是有勇气的,她忍着疼痛,写下这些当下文学作品中很稀缺的有痛感的文字。正是这些有痛感的文字,显示出这部作品的前瞻性,薛舒以自己父亲的病和家庭的无奈为案例,向读者描绘了中国进入家庭少子化的老年社会后可能面临的困境。在审美的同时,有着警示社会的价值。

——《新民晚报》副总编辑朱大建

《远去的人》一直在确证自我、追问存在,但它又告诉我们,认识自己何其困难。人是被记忆所塑造的,当一个人的记忆被篡改或被删除,他就成了一个没有内心经验的人——这个扁平、失忆、散失了内心经验的人,该如何确证自我、回答“我是谁”这个疑难?薛舒的写作是悲伤的,她笔下的父亲形象,既是令人动容的个体悲剧,也呈现出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困境。

值得尊敬的是,作品写出了生活的希望。可能文学更大的力量还是在一个黑暗、绝望或者很凶狠的抵触下面透露出一点温暖的、有亮光的东西。作品结尾所呈现的拿着一束花的老头向一个老太太走过去的画面,也许就是一个非常轻盈的碎片,但是这个碎片是在前面的无数的苦难、冲突,无数的失败、错位之后,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令人特别感慨。

——评论家谢有顺

薛舒的《远去的人》,以肌理和质感的文字,表达了人性问题,虽然她是女性,但是她非常的冷酷,敢于直面至亲之人一步步走到那样一个境地的残酷过程,给人极大的触动。

——评论家毛时安

薛舒的写作是痛苦的写作,不仅记录了父亲是如何被疾病吸入一个越来越深的漩涡的过程,也记录了家人一路陪伴苦痛而艰难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一个人逐渐失去对自我和世界的把握,该是怎样的情形和感受。

——评论家杨剑龙

用写小说的敏感、犀利来洞察自己的父母,溯及父亲一生的遭遇、家人的往日记忆、潜藏的伤痛猜忌,直面真实以至有瑕疵、裂缝、缺陷的人生,这样的记录是艰难、残酷的……这是一次私人的记录,但又因其坦诚、细腻、宏阔的叙事,因对亲情、生命、人性的脆弱与高贵等的观察与反思,而具备了经典性的因素。

——《光明日报·时文看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远去的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503073
开本 32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2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14231453
中图分类号 I125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6 5: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