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先农神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了我国古代祭祀先农及相关神灵活动的产生、发展历程,明、清、近现代北京先农坛的沧桑。这其中,特别是明清北京先农坛,是先农、太岁、天神、地祗等众神之家,是明清两代皇帝亲耕享先农的重要场所,五百多年间,这里曾以国家名义举行过无数次规模空前、声势宏大的祭祀大典,至今这里还保留许多不同形式的建筑遗存。古代世界很多民族都经历过农业文明这个阶段,在全人类历史过程中,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农业文明则延续了几千年。在这几千年中,各民族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对于农神的祭祀在世界上许多农业文明古国都曾出现过。因此,本书在较为充分地表述中国本土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农业神祗的同时,还通过与世界古代文明中农神祭祀的比对,呈现了我国的先农坛、先农祭祀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内容推荐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们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先农坛和先农文化无疑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亲耕享先农,是封建社会国家的重典之一,它处处体现着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体恤民生的朴素思想。先农坛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皇帝亲耕礼仪在人文上代表的文化意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并阐释它的文化面貌,对展示先农坛及先农文化,对促成明清北京先农坛将来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最高的物质载体力争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具有现实意义。

目录

一、炎帝与先农神农氏、耕耤礼:先农的产生及内涵

 (一)炎帝与先农神农氏

[附]炎帝陵

[附]先农后稷

 (二)耕耤礼

二、耤田享先农:汉代至元代的先农祭典

[附]大司农籍田令

三、从一次失败的亲耕说起:明清北京先农坛的先农之祭

 (一)明代先农之祭

 (二)清代:先农之祭的巅峰

[附]明代皇帝亲耕亲祭统计

[附]清朝皇帝亲耕亲祭统计

[附]耆老

[附]清雍正帝御制三十六禾辞

四、北京先农坛的百年沧桑

 (一)晚清的蒙难:庚子之役

 (二)当神圣已成往事

[附]忠烈祠

[附]先农坛民国十九年植树节植树典礼纪念标识

 (三)先农坛的新生

[附]清乾隆帝御笔《皇都篇》、《帝都篇》石幢

五、聚集众多神灵的北京先农坛

 (一)凶煞太岁

 (二)风云雷雨天神坛

[附]清代风云雷雨庙

 (三)岳镇海渎地祗坛

[附]岳镇海渎

六、北京先农坛:沿革、布局与建筑

 (一)先农坛的营建沿革

 (二)先农坛独特的平面布局

 (三)形态各异的先农坛建筑

[附]旗纛庙

[附]先农坛具服殿石碣

[附]先农坛艮岳太湖石

七、先农之祭在民间

 (一)清雍正皇帝与地方先农坛

[附]清代及民国部分方志中有关地方先农坛的记载

 (二)与祭先农之神文化内涵相近的民间迎春习俗

[附]清代方志中记载的迎春礼、鞭春牛、芒神式

八、农神的足迹:世界古代文明中与农业相关的神灵

 (一)天空中的神灵

 (二)地面上的神灵

 (三)农业职能神

试读章节

翻看中国史籍,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历尽沧桑,绵延不断,每每映入眼帘的是众多的古圣和先贤,有开天辟地的英雄,有治理洪荒的远古帝王,有造字的先圣,更有教民造化的贤人,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炎、黄二帝得到后人的爱戴。炎,即我们熟知的炎帝神农氏,史上又称先农。远古的神话传说,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出为民治病的草药;亲自尝试农耕,总结农业经验,传授天下百姓,让人民种植五谷,得以解决温饱,告别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因而,炎帝神农氏与后世的黄帝轩辕氏一并被公推为中华民族的先祖,我们也因此被称为炎黄子孙。几千年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以炎黄子孙为荣,以同源同祖为亲,已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力量。

(一)炎帝与先农神农氏

炎帝与先农神农氏的传说

神农氏是一个对中华民族有颇多贡献的传说人物。作为古圣先贤的重要一员,传说中他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其中,他尤因发明农耕技术而被后世尊为神农氏,别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对于神农氏是否为炎帝这个问题自古争议不定,但自西汉始,逐渐将二者合并为一人加以崇拜。因神农氏先天下之农发明农耕技术,后世也尊称先农神农氏。

最早提及炎帝的文献是大约成书于西周穆王时代的《逸周书·尝麦》:

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

后世公认赤帝即炎帝。这段文字中提到的赤帝、黄帝等显然是军事、政治首领的形象。《帝王世纪》:“炎帝都于陈,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至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炎帝在先秦时代,多是上古圣王的形象。

关于神农氏,古书有这样的记述,说神农氏的统治经历了17个世代,到黄帝部落崛起的时候才衰落下去。《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提到:黄帝崛起的时候,恰好“神农世衰”,按照一世30年计算,那么神农氏统治的时期大约为500年。黄帝的时代,在距今大约5000年以前,以此上推500年,大约就可以推断出神农氏统治开始于距今大约6000年以前。

首先把炎帝和神农氏合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谓炎帝即神农氏的,是《世本·帝系篇》,说炎帝为身号,神农为代号。汉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提到赤帝时也把赤帝与神农氏合起来,说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左传》、《国语》和《礼记》曾提到烈山氏能够播植百谷百蔬;东汉郑玄注《礼记》和三国韦昭注《国语》,又都说烈山氏为炎帝。而有关烈(厉、列)山氏称号的缘起;又有二说。《路史》认为,,烈山原字当作列山或厉山,因神农氏“肇迹”于列山,故以列山、厉山为氏。现代也有学者认为,“烈”字当是放火烧山之形,意即刀耕火种之意,故炎帝神农氏才会又称烈山氏。《史记·封禅书》则隐喻炎帝与神农氏并非一人,分列炎帝和神农氏为二人。

战国、秦、汉之时,对东、南、西、北、中五方神帝的崇拜盛行,这一时期炎帝代表五帝中的南方之帝,以红色为本色,喻示光明(太阳)、热量:

《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淮南子·天文训》: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

《淮南子·汜论训》:故炎帝作火,死而为灶。

《白虎通·五行》:其帝炎帝者,太阳也。

《汉书·律历志》: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日神农氏。

高诱注《吕氏春秋·孟夏纪》: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  《说文解字》:炎者,火光上也,从重火。

《后汉书·荀爽传》:夫在地为火,在天为日。在天者用其精,在地者用其形。

《帝王世纪》: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

古人崇拜火和太阳,认为火与太阳同源,太阳是光明之源,万物之本,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火神就是太阳神。把炎帝当做火神、太阳神,这不仅与先民们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也与战国以降的“历史神话化”密不可分。“炎”字与火有关,喻示火与热,“炎帝”实际上是由对火的崇拜演化而来的荣誉称号,于是炎帝又成为火崇拜、太阳崇拜的象征。而五方神帝之祀,《史记·封禅书》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加上青、白二帝,已形成四方帝祭祀。汉高祖刘邦在秦四方帝祭祀的基础上增加了黑帝,形成了完整的五方帝祭祀系统。五方帝祭祀系统一经形成,便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从历代中央王朝的祭祀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五方帝的隆重祭祀。在五方帝的系统中,炎帝是以神的身份得到祭祀的,因此后世对炎帝的官祀,除了在先农坛的炎帝神农氏之祀外,另有每年夏季时的五方帝之祀。

先农炎帝神农氏的传说产生基础

农耕种植业的产生,与人口的增长、采集与渔猎的不稳定性,及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深入密不可分。距今1万多年前,我国原始农耕种植业开始萌发;距今7000~8000年前,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种植业已相当发达;至进入阶级社会时,农耕种植业已遍布中华大地。人们对于以往的农业生产经验不断进行积累、总结和高度概括,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代代传递。同时,逐步学会使用农业生产工具,并不断加以改进,使得高效工具渐渐出现,促使农业成效大为提高。由于农耕及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最迟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能培育出以“五谷”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五谷”是古人对众多农耕作物的概称,一般是指粟(谷子,即小米)、黍(黏黄米)、稻(水稻)、麦(燕麦、荞麦)、菽(豆类),其中,尤以粟、菽、黍最为重要。古籍中“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管子》)、“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墨子》)、“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战国策》)等,说的就是以“五谷”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对于百姓生活、国家政权稳固所具有的重要性。《礼记·月令》说:“春食麦,夏食菽,季夏食稷,秋食麻,冬食黍。”以五谷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主要农作物的选植成功,成为神农氏传说起源的物质基础。

经过漫长岁月积淀的远古神话,与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现实相遇,往往会撞击出闪亮的火花。神农氏神话的出现,就是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色彩斑斓、具有多元化文化思想的时代。上古世代口口相传的神话,到了这一时期不断以文字记载的形式出现在诸子百家的典籍中,他们纷纷借助神农氏时代的情况介绍,寄托、阐明自己改良社会的思想,这构成了神农氏传说起源的社会基础。神农氏也成为一位集农、医、手工业等技术于一身的精于形而下的神祗,其实质上是战国时期农、医、手工业等高度发展的象征。

到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以纪传体通史的形式正式将神农氏的神话加以明确肯定,此时又正逢汉代黄老无为思想盛行,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成为国策,统治者大力提倡趋本舍末(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品经济),因而对神农氏这个农业神的崇拜得以提倡,皇帝不仅举行亲耕耤田礼,还设立祭祀神农的坛庙,委任官员加以管理,并举行祭祀神农的仪式。神农氏的官方祭祀在西汉得以正式确定。

《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形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管子·形势解》: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由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韩非子·六反》:夫民之不及神农。

《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曨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

《白虎通德论·号》: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耕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经过了战国至西汉的神话定型时期,神农氏的形象大为丰富,他的农业神地位在汉及汉以后为历代统治者大加提倡。

P1-6

序言

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是人民的衣食之源。农业与自然的关系最为直接,农业的根本讲的是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天时、地利、人和,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三者和谐则可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神农氏是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之一,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时期,人类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神农氏发明制作耒耜,教会人们农业生产;遍尝百草,为人民找出医病之方。神农氏开创了丰富多彩的原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后人十分崇敬他,尊他为先农神(后世,神农氏与炎帝的传说相结合,演变为先农炎帝神农氏)。在中国古代万物有灵以及自然崇拜、人神崇拜观念的支配下,祭祀农业神的活动便与农耕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于是人们兴坛建庙,每年定期予以祭祀。渐渐地,民间的祭祀演变为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几乎历代统治者都有祭祀活动,至明清两代达到巅峰。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了我国古代祭祀先农及相关神灵活动的产生、发展历程,明、清、近现代北京先农坛的沧桑。这其中,特别是明清北京先农坛,是先农、太岁、天神、地祗等众神之家,是明清两代皇帝亲耕享先农的重要场所,五百多年间,这里曾以国家名义举行过无数次规模空前、声势宏大的祭祀大典,至今这里还保留许多不同形式的建筑遗存。古代世界很多民族都经历过农业文明这个阶段,在全人类历史过程中,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农业文明则延续了几千年。在这几千年中,各民族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对于农神的祭祀在世界上许多农业文明古国都曾出现过。因此,本书在较为充分地表述中国本土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农业神祗的同时,还通过与世界古代文明中农神祭祀的比对,呈现了我国的先农坛、先农祭祀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们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先农坛和先农文化无疑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亲耕享先农,是封建社会国家的重典之一,它处处体现着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体恤民生的朴素思想。先农坛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皇帝亲耕礼仪在人文上代表的文化意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并阐释它的文化面貌,对展示先农坛及先农文化,对促成明清北京先农坛将来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最高的物质载体力争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具有现实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先农神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绍鹏//潘奇燕//李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736649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8.6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