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经典解读与文史综论/珞珈语言文学学术丛书
内容
目录

上编

后稷之弃与弃逐文化的母题构成

 一 “履帝武敏”与无夫被弃

 二 “先生如达”与因怪遭弃

 三 三弃三收及其深层内涵

东西方早期弃逐故事的基本形态及其文化内蕴——以“抛弃一救助一回归”之弃逐母题为中心

 一 中国早期的英雄型弃子传说

 二 亚、欧诸国的英雄弃子传说

 三 东西方弃子故事的共通内容与意蕴

庄子的个体关怀与人生思考

 一 处穷守拙的狷介个性

 二 对混浊时世的激愤情怀和强烈批判

 三 源于生命忧恐的人生思考

 四 遁世情怀与智者风神

《逍遥游》的“小大之辩”及其他

 一 《逍遥游》与《齐物论》的矛盾

 二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小大之辩”

 三 “逍遥游”的三个层面和逻辑顺序

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论屈原、贾谊的意识倾向及其在贬谪文化史上的模式意义

 一 屈原的意识倾向和模式构成

 二 贾谊与感士不遇主题

 三 执著与超越之间

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与模式作用

 一 欲求完满的创作心理

 二 弥散类推的思维方式

 三 以娱人为主的追求目标

 四 模式作用与“模式爱好”心理

天人感应与神秘思维——司马迁天人观与思维方式论略之一

 一 天人间的交感关系

 二 上天赏善罚恶的功能

 三 天授君权中包含的情感因素

 四 幽冥相报及其神秘力量

两种思维的冲突与史学家的苦闷——司马迁天人观与思维方式论略之二

 一 思维方式的双线发展与兼容并包

 二 两种思维冲突导致的沉重苦闷

 三 理性与非理性间的文化意义

司马迁对庄、屈之接受及《史记》二传的文献价值

 一 对庄子的态度与贡献

 二 《屈原列传》的多重意义

中编

魏晋时期人物特称现象的文化分析

 一 魏晋前人物特称及其嬗变

 二 魏晋人物特称的取向与特点

 三 魏晋人物特称的文化土壤

陶渊明的思想及其成因略论

 一 陶渊明的儒家观念

 二 陶渊明的道家观念

 三 佛家思想与陶渊明的关联

悲秋意识初探

 一 秋的生命特点与异质同构

 二 生命悲叹的三个层面

 三 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的深层契合

 四 缘于秋的类比思维及悲与思的结合

 五 悲秋意识的意义

蝉意象及其生命体验

 一 蝉意象的发展及其文化内蕴

 二 蝉意象蕴涵的生命体验

 三 羁旅与别愁的文学展示

 四 物候特征与悲秋心理

“诗中有画”及其相关问题

 一 诗画异同与诗画优劣

 二 “诗中有画”与“诗不可画”

 三 如何理解“宛然在目”

王维、孟浩然“隐”、“逸”之辨

 一 “隐”、“逸”之别与性格之异

 二 生活中的隐迹幽栖与逸兴放浪

 三 诗歌创作中的隐秀与清逸

杜甫格律组诗之演进与开创

 一 演进的四个时段及其特点

 二 组合与次序——艺术开创之一

 三 重复中的推进与消解——艺术开创之二

 四 偶对性与杜诗在组诗史上的作用

柳宗元古近体诗与表述类型之关联、创作动因及其嬗变

 一 创作时期与所用诗体的定量分析

 二 两大表述类型与古近体的关联及其变化

 三 诗体与类型偏好的主客体原因

 四 两大表述类型与古近体诗发展嬗变的制导因素

中唐君相与政治兴衰

 一 贞元君相与衰乱政局

 二 走向中兴的元和君相

 三 元和十四年:政治兴衰的分界

下编

唐宋诗的嬗变及其异同

 一 唐宋诗的发展时段、高潮与变化

 二 从四个方面看唐宋诗的异同

孤鸿情结:观照苏轼其人其词的一个新视点

 一 孤鸿情结的发生与凝定

 二 孤鸿情结的深化与辐射

 三 孤鸿情结的纾解与沉潜

苏轼与李白诗歌月意象之比较

 一 由浓情到至理的转变

 二 由动趋静的转化

 三 人文化程度的加深

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

 一 “出处似乐天”与苏白之文化关联

 二 苏与白之差异及其对白的超越

一位有争议的诗人与一个被忽略的朝代——金源诗人对白居易的接受及其诗史意义

 一 围绕白诗评价展开的一场争论

 二 崇白风潮与白陶并论

 三 创作中的效白与发展

《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

 一 情欲结合的诗戏展演

 二 情理对立的奇幻情节

 三 情的跌宕起伏与剧作高潮变化

 四 情的回落与团圆结局

吴梅村对元白长篇的创作接受及其异同

 一 梅村歌行与元白长篇的总体比较

 二 从两篇《琵琶行》看梅村对白诗的效法和发展

 三 “梅村体”与“长庆体”之承接及相关评说

蒋士铨及其文学创作

 一 蒋士铨的家世与生平

 二 诗歌创作中的雄直风格

 三 情辞兼备的戏曲名家

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词的深层意蕴

 一 “忧忿”:心态第一线索

 二 “狂狷”:心态第二线索

 三 孤独悲凉:心态第三线索

 四 漫天秋气中的自我展现

后记

内容推荐

《经典解读与文史综论》为作者尚永亮三十年来部分中国文史研究论文的结集,依时代为序分为三辑。第一辑集中探讨先秦两汉时期重要作家、作品的相关问题,其重心有三:一是上古弃逐文学的发生和母题构成,二是庄子、屈原、贾谊的个体关怀、人生思考和意识倾向,三是司马相如、司马迁的文史创作及其主体特征、思维特点。第二辑围绕魏晋至唐代的人物特称、悲秋意识、文学意象、诗画关系、君相与政治的关系展开讨论,并对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杜甫、柳宗元的思想、艺术、创作动因等提出新的看法。第三辑重点探讨宋元明清时期对唐诗的相关接受,而对苏轼、吴梅村、蒋士铨、黄仲则等作家的文化心态、心路历程和创作特色也多所发明。

收在《经典解读与文史综论》中的二十余篇论文,注重实证和理论的结合,微观和宏观的结合,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其中,通过文史互证和多角度透视,开拓了研究领域,深化了学术思考,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编辑推荐

《经典解读与文史综论》为作者尚永亮三十年来部分中国文史研究论文的结集,依时代为序分为三辑。第一辑集中探讨先秦两汉时期重要作家、作品的相关问题。第二辑围绕魏晋至唐代的人物特称、悲秋意识、文学意象、诗画关系、君相与政治的关系展开讨论。第三辑重点探讨宋元明清时期对唐诗的相关接受,而对苏轼、吴梅村、蒋士铨、黄仲则等作家的文化心态、心路历程和创作特色也多所发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经典解读与文史综论/珞珈语言文学学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尚永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12427
开本 32开
页数 5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8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9.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