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伴囚记--我和胡风/风雨岁月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让我们知道了胡风这些年到底是怎样活过来的。他曾生活在动乱的年代里,斗争在复杂的环境中,但在贫穷与名利双收之间,在忠贞与卖友求荣之间,他毅然地选择了前者,毫不犹豫地走着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应走的路。

想知道更多关于胡风的生平事迹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翻开本书吧!

内容推荐

本书的内容包括我的小传/胡风、往事如烟、从一封来信引起的、重逢、是探监不是探亲、第三次会见、暖流与寒潮、不可知的未来、判刑前后、迎接出狱人、家人团聚、在祖国的心脏北京参观、别了北京,别了亲人;伴囚记、茫茫前程、第一课、山雨欲来、暴风雨、萧索秋风起、蛇与鼠、大病一场、深山养病、相濡以沫、学种蕃茄、又带走了、盼;在高墙内、雪花为我送行、真的是他吗?、恐怖与混乱、生的转机、新的开始、剪不断理还乱、希望,遥远的希望、晴天霹雳、参加揭发、在劳改医院、再进高墙、走出高墙。

目录

我的小传胡风/1

往事如烟/1

从一封来信引起的/1

重逢/7

是探监不是探亲/13

第三次会见/17

暖流与寒潮/24

不可知的未来/29

未完成的使命/33

判刑前后/36

迎接出狱人/41

家人团聚/45

在祖国的心脏北京参观/49

别了北京,别了亲人/56

伴囚记/66

茫茫前程/66

第一课/74

山雨欲来/83

暴风雨/93

萧索秋风起/103

蛇与鼠/109

大病一场/117

深山养病/124

相濡以沫/132

学种番茄/138

又带走了/145

盼/152

在高墙内/160

雪花为我送行/160

真的是他吗?/166

恐怖与混乱/175

生的转机/180

新的开始/184

剪不断理还乱/189

希望,遥远的希望/194

晴天霹雳/199

参加揭发/208

在劳改医院/213

再进高墙/224

走出高墙/233

试读章节

从一封来信引起的

1965年。胡风从家里被拘捕押走,已经整整十年。我恢复自由,也有四年多了。但是,这十年来,我和他一直未见过面、通过信,甚至也不知他的下落。我刚出来时曾向公安部询问他的情况,回答是他很好。提出想送衣物给他,回答是没有必要。想请他们转封信,回答是别影响对他的改造。这样,我就连再请求的勇气都没有了。被熟人或不太熟的人问起时,我只能对他们摇摇头,最多是轻轻的一句,我也不知他的下落呀!

1962年时外面有一种传说,我女儿从她工作的农场也听到了,回来告诉我。说不久可能作为文艺界的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放他出来。这虽然是个好消息,但我也无从去打探来证实它的可靠性。只有等待,等待,再等待!

到1965年四五月份时,我忽然收到一封信,是极普通的那种白的、边角有朵花儿的信封,但信封上的字,可不同于一般,是用毛笔书写的,十分端庄老练的字迹,绝不是临字帖的小子或学点毛笔字的闺秀所能达到的功夫,看来是出于一位书法老手。并且,还一定是一位老熟人,因为写的是我的本名。下面没有写地址,只有“寄自北京”四个字。这真使我难猜!不知是哪位老朋友,还知道我的地址。

这时,我想起了一个人,便是同我们关系并不密切的沙君。他有着知识分子的谈吐风度,又相当地博学,所以很得到一些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的欢迎。我们搬家到北京后,他有时来我家,和F(胡风,下同)一道下棋,或聊聊古典文学之类的天,当然有时也发发牢骚。我们出事后,他是否受到株连就不得而知了。

这年春节前夕我到隆福寺去,想为孩子们买点小物件。在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迎面走来一个很面熟的人,他的穿着打扮马上使我认出来了,原来是他,沙君。他仍穿着他那件面料和做工都很考究的大衣,眼镜、短髯、古典老名士的派头依然如故,只是背显得更驼、胸部也更佝偻些。他手里拿着用布包着的一大包书,似乎是刚从古籍旧书收购店里出来。我正转脸想回避他,可是已被他看见了。他那么高兴地向我走来,我只好点头打了个招呼。他走到我面前低声问:

“你们还好吧!老胡怎样?”

我也低声回答他:

“还好。他的情况那是一点也不知道。”

他没有匆匆走开,而是陪着我向人少的地方走去,最后我们走到了隆福寺的后街。

我还不知道隆福寺后街的小胡同里竞那样安静,而且扫得挺干净,行人又少,和外面的大街简直成了两个世界。可能是因为住户们都去大街做买卖了吧。

我们就在这背风的胡同里边走边谈。

他告诉我,朋友们都怎样地关心着我们,后来听说我出来了。又苦于打听不到我的住处。他也没忘了告诉我,他因和胡风的交往,被隔离审查了一年多。不过后来总算查明没啥关系,才没被定为“分子”。

说到这里他发出了“嘿嘿”的笑声,但是一脸苦相。

我说:“大概是1958年吧,我在看守所里偶尔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你在讲古诗词。你那一叹三韵的朗诵,使我感到很亲切,好像回到了人间,并且回忆起了幼小时候读古诗的情景。可惜以后就没再听到了。那时我想你一定没有受到牵连,还很高兴呢!”

“你关了多久?”

“整七十个月。1961年,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母亲停尸在医院的太平间,才让我出来为她料理后事。不过倒也没有再把我关回去。”

“现在怎么生活呢?有人管吗?”  “自管自的生活呗。”

“聂绀弩夫妇,还有老田,都挺关心你。只听说你出来了,但你们住的老地方早已拆了盖成大楼,没法找到你们。后来听说住在烧酒胡同附近,老田还去那儿转悠过几次,想在路上遇见你呢!最近又听说你搬到郊区去了,可没人说得清地方。”

“对,我后来搬到朝阳门外了。”我想转移一下话题,就问他:

“你的近况好吧!怎么收音机里一直没再听到你的播音呢?”

“啊,还播音呢!一言难尽呵!要知道,我现在在双桥农场,是放我假出来料理家务的。”他似乎看出我的吃惊,赶快说:“没什么大事,不是政治问题。说我是庸医伤人和无照行医,其实也不是,唉!不说了,不说了,也可能过几个月就能没事儿,让我回家了。在那儿他们仍旧让我给劳改犯人看病,我一个人住一间房,就是没工资了。”他指指手里那大包书,“今天我是来卖书的。好一点的,已卖完了,这些他们就不肯收了!”

我看了下那一大包书,心里感到凄然,但他反倒没有任何难受的表示,很泰然地说,“没什么!反正老母、孩子,他们得给生活费,就是苦了点。我这不就是想法找点钱嘛!”

我很佩服他这坚韧的精神,但觉得在这人迹稀少的小胡同里不可久留,就赶快告诉他我还想到人民市场去看看,就想抽身走开。他却拦住了我:

“且慢,你给我留下个地址吧。”

我如实告诉了他。他从口袋里摸出一支圆珠笔,又从另一个口袋里摸出一个信封,还很风趣地指指信封说:

“你看,我就在这个双桥农场!”

我只好接过来将地址写上。但是我告诉他,我家还从来没来过我的客人,现在我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女儿在郊区农场当农业工人,平常家里只我一个人,我常常上街买菜,不一定在家。这样我们就匆匆地分手了。

我曾把我的地址告诉过几个认识的人,连我的侄儿在内。但是从没有人来找我,更没有人给我来信,在隆福寺的这一次偶遇,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现在事隔三四个月,面对着这封地址写得清清楚楚的信,我不由得想起春节前的那次见面。可能是沙君的来信吧?我赶快拆开信,一看内容和署名一个“芹”字,我就知道,不是他,是另一个朋友。可能从沙君那里得到了我的地址,才写给我的。

信上说:“琪兄,××日下午三时,请你到和平餐厅吃咖啡。”

我去不去呢?我能与之商量的只有我的小儿子。我不能找别人谈这事,也找不到人。但是,孩子对他父亲的一些朋友早已忘记了,又能给我什么意见呢?一切只有我自己拿主意。不过我还是给他看了信。他的意思是,去看看总不会出什么事的。他又嘱咐我,对人千万不要多说话,要多注意周围的情况。他正在争取入团,所以我这个犯过错误的老百姓还真得多听听他的。P1-P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伴囚记--我和胡风/风雨岁月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40657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2-01-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