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记忆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源起于2013年12月与暨南大学召开的“文化·记忆·历史”的研讨会,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学着对谈与互答,即围绕文化·记忆·历史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提问,探讨记忆对人类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的多元影响,给不同学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二是与记忆相关的论文,即记忆理论的阐释及结合文学与文化现象对记忆进行文化分析。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Part.01记忆的公共问答 问题一:我们常说集体记忆,你认为是否有国家层面上的记忆(或称国家记忆)?如果有,中国记忆的主要特质是什么?就你的研究领域来看,怎样区分不同的国家记忆或国族记忆? 问题二:遗忘的意义是什么?在个体的层面上和集体的层面上,你是怎样理解遗忘的正当性或必要性的? 问题三:创伤/创伤记忆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意义何在?能否结合你自己的研究经历来谈一下? Part.02记忆的互文 陈言×刘大先 苏宏斌×王峰 刘大先×胡恒 张均×陈奇佳 邹广胜×杨建刚 贺昌盛×肖伟胜 朱巧云×黄勇 Part.03记忆理论的个体想象 何为文化记忆? 被给予的“记忆”——历史叙事的观念性建构 灵氛的辩证结构朱国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口述史料问题 论痛苦经历与记忆的诗学意义 作为受虐狂的环境胡恒 柳龙光:置身殖民体制内的家国书写与“东亚文化圈”想象 记忆的政治:“历史是被胜利者遗忘的”——从《斗牛》说起 梦幻与灾难——论“新时期”以来的“乌托邦”书写 作为生命救赎形式的自叙传小说:论郭沫若早期小说 记忆之名:回忆类文学叙事的策略与规则(草纲) 在记忆中塑造自我:关于上海的文化记忆(草纲) 论海外华人古体诗词中的文化记忆(草纲)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记忆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赵静蓉 主编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681509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6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26000 |
| 出版时间 | 2015-05-01 |
| 首版时间 | 2015-05-01 |
| 印刷时间 | 2015-05-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842.3-0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