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找到热爱(长江日报读+2013-2014)
内容
后记
这本书是《读+》周刊2013年至2014年封面访谈
的结集。
每周一期,全年40多期,除了个别篇目,基本
都被囊括了进来。采写的记者,有翟晓林、欧阳春
艳、万建辉、郑汝可、张辉和我。每一期访谈,个
中都有艰苦,达成都有难度,锱铢寸累,一年的成
就竟有这个厚度,还是让人欣慰的。
知识、故事、见地,看得见摸得着的,都在书
里。也有些趣味和“内幕”,在书外,只有我们当
事人清楚。读者看这些受访人,都是孤立的个体,
他们之间没有多少联系,但在我们却不全然是这样
的。比如胡锡进,大名鼎鼎的媒体人,我有时候会
把对他的采访观感去与另一位受访者分享,有的人
本来聊得好好的,一提到他,口气就变了,甚至停
顿下来不说话,细细打量我。似乎我整个人在他/
她的眼里突然起了变化。
我们每期的选题,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我们相
信只要理性交流,耐心倾听,每个人都会闪现他的
价值。如果真是毫无价值,那么我们的选题一开始
就不会启动,最终也不会出现在这本书里。越是那
些标签感很强的人,越可能被我们忽略他的可贵之
处。越是那些看似很有话语权的人,越可能被人误
解至深。《读+》就是希望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为尽
可能多领域的佼佼者提供展现独特见解的机会。耐
心倾听,被我们引为天职。
这一年,《读+》周刊的主编是刘敏,每一期的
刊首语都由他撰写。每篇文字,尽管篇幅不长,但
语言活泼,参差多态,见解生动而深刻,我们选了
一部分进来。他在一篇刊首语里说,“(经营周刊
)是一份工作,对我们来说,这多少也是一份热爱
。”本书定名为《找到热爱》,出处在这里,归宿
也在这里。
《读+》周刊办刊,李少峰、周璐、禹宏是主力
编辑,辛劳良多。这次结集出书,周璐女士又照顾
全程,付出了心血。
感谢《读+》周刊读者,是你们的耐心阅读和肯
定,让我们做这些事时永葆“热爱”的激情。
刘功虎
2017年4月30日
目录
第一辑 中国与世界
胡锡进:我们都是为了中国更好
张良:汶川当年有太多悲壮的现场
周轶君:中东人民想过正常的生活
王蒙: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
阮仪三:忘本的现代化走不远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
孩子们的问题常把院士难住
第二辑 文字也许比歌更能传世
行万里路——一位华裔青年的环球壮游
金宇澄:饭局故事开出上海“繁花”
史航:做一个有情怀的“毒舌”
高晓松:文字也许比歌更能传世
张石山:传统礼俗存而不灭
饶平如:画下来,我就觉得她还在
第三辑 四海一家不是梦
新垣平:金庸小说中有多少真实
易中天:写春秋战国,比“割肉”还疼
倪慧如:四海一家不是梦
沈迦:谁是苏慧廉
孙郁:战斗之外的鲁迅很爱美
第四辑 面对艺术,人生苦短
靳尚谊:我最好的作品都捐给了美术馆
徐小虎:50多幅吴镇,只有3幅半是真迹
刘雪枫:面对音乐,我深感人生苦短
沈黎晖:摇滚音乐节如何与政府打交道
左宏元:音乐“民族风”会刮下去
第五辑 人类目前没可能飞出太阳系
道金斯:人不是从猴子进化来的
朱进:人类目前没可能飞出太阳系
蔡天新:用数学家的思维写诗
徐皓峰:王家卫的“逝去感”,落在了宫二的神志里
周铁东:好莱坞“主旋律”为什么能风靡全球
大卫·艾里克:不能用绳子绑,会教坏小孩子
第六辑 哪一场革命不是从实验开始的呢
流沙河:文字里有说不尽的文化故事
张执浩:诗歌是“活出来”而不是写出来的
褚盟:99%的推理小说,都不值得看第二遍
罗振宇:哪一场革命,不是从实验开始的呢?
第七辑 这些没用的东西
器材不重要
民以食为天
从朱新建说起
也说鲁迅
这些没用的东西
中国表情
找到热爱
仰望星空
被误解的人与自然
人在工厂
平民城市
后记
精彩页
从论战中了解年轻人
跟很多“职业看电影”,看完之后第一时间写影评以追求点击量的人士不同,看过《小时代》这种电影的他,声称自己去观影“纯粹很偶然”。一个外地来的女孩子去北京找他,他陪她看电影,当时没有别的电影可以选择,女孩第二天要走,她对郭敬明有兴趣,于是两人就买了VIP的票,150元一张。史航迄今认为,郭敬明电影选择的主题很不错,希望表达当代女性之间的友谊,而不是简单的爱情,卿卿我我,这一点不落俗套。史航所批评的是郭的表达技巧不够高明,电影很寡淡,貌似脉脉含情,但是缺乏勾人的情节,请的一帮子演员演技也不行,演得有点松。他没有像很多影评人那样批评郭敬明炫富,认为《小时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人们要批判拜金主义,那么就要更进一步批判拜金主义产生的土壤,不能简单指责郭敬明宣扬拜金。
史航一直很佩服郭敬明敬业,尊重消费者,与粉丝沟通互动很勤快。郭敬明注重培育自己的市场,活得很真实,不刻意装崇高。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导演根本不管不顾市场反应,不注重回报,这一点需要反思。骂战之所以升级,史航认为是郭敬明的粉丝过度想象了,认为既然有人批郭敬明,就肯定是批评电影所表达的价值观,他们看到论战中出现了大目标,“我不管你是谁,先开一枪再说”。他们把电影批评者看成了铁板一块,正如人们把小四粉丝群体看成铁板一块一样。“我从来不认为‘90后’都是‘脑残粉’,从不把他们看成一个无差别的群体。否则我何必跟他们多言语?”
在史航看来,粉丝里有很多冷静的年轻人,而自诩专家的“大人物”里反有不少不怎么样。对于他个人而言,他并不认为对骂式的交流全无意义,起码他从中知道了年轻人在想什么,他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形下生气、高兴,他们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
上网就是为了要与人一般见识
史航是有名的书虫、编剧,但是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比普通粉丝高明多少,“我们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将心比心,我们多活了几年的人没有理由没来由地产生优越感。但具体到个人感受,他觉得人们之间有时候会不一样,人们如实地把各自的感受说出来,在网络上自行交流、比拼。
有熟人朋友经常劝史航,你现在好歹有点名气,活了一把年纪,怎么老是跟一帮小孩子一般见识?史航对此有自己的见解: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上网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我就是要与人们一般见识,包括那些年轻人。他认为人只要不高高在上,不正襟危坐,不俯视宇宙万物,把自己看成他们中的一员,就能实现与别人平等对话。“人只要有一般智商,就可以做到平等。”
骂战发生后,郭敬明接受媒体访问,暗指史航作为编剧自有话语权,但是在道德上可能没有什么优势。史航很遗憾郭敬明误读了自己,他觉得谁年纪大一点小一点无所谓,重要的是平等。“我拿着笔记本,跟你们一帮小孩一条一条来回复,就没有倚老卖老,就是想给大家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人们认为大V应该骂不还口的观念是有违平等精神的,“我们的社会舆论经常抱怨代际鸿沟,抱怨不给年轻人发言的机会和平台,但实际上当我们想做这样的努力时,却没有人给予充分的理解”。
输出道理
史航经历比较大的骂战有三次。一次是舒淇被人气得离开了微博,史航感叹说,人努力地写一些微博,可是微博终究会一条一条消失,不是别人删你,就是自己删掉,或者沉到时间的底部,还说了些“人心像个深渊”之类的话。很多网友就围拢来,猜测他跟舒淇有什么关系。第二次是冯小刚拍了电影《一九四二》,网友批评他没勇气,史航发微博评论,“原来很多努力注定要被辜负”,结果很多网友责怪他“道德绑架”。史航逐一向他们道歉,说“辜负”这个词可能用得有点严重了。连着两三天,他写了上千条回复。
史航为何喜欢跟人分辩?他自认可能跟职业特点有关。他在跟人们做激烈状的交流时,经常会猜测他们的反应,想象他们下一句台词,从中窥测各色人的心理状态。他认为这是很有趣的心理实验。编剧宁财神上“非诚勿扰”,也表示自己经常在节目现场猜测男男女女的心理反应,预想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选择。“很多时候,真人反应超出剧作家想象,可以极大丰富自己的视野。所以我上微博,不仅仅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业务锻炼和学习。”史航说。
对于骂战的文化意义,史航认为,参与各方不论姿态如何,共同尝试了某种言论交流,形成了某种效应,可以多少给大伙一点启迪。人们互相之间形成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场域,虽然大多数时候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哪怕有万分之一的有心人受到了启迪,就可以算有了文化意义了。他认为纯粹的骂大街毫无价值,他在与网友交流的过程中,输出了道理。在看似激动的言论里,有他理性的思考。人们也许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可能争取很多中立的、问题没有想清楚但有欲望想清楚的人。
“他们会从中受益。我们骂战的人就像那些打拳击的人,互有攻守,也许我们自己不知道谁输谁赢,但自有人记点数
导语
长江日报编辑部编的《找到热爱(长江日报读+2013-2014)》为长江日报《读+周刊》文章精选。《读+周刊》是一个侧重于传播思想文化的深度报道周刊,每周一期,至今已历五年。
本书围绕一个核心话题,采访国内外最前沿的名人大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外交。主要采访对象为高晓松、易中天、靳尚谊、周轶君、张执浩等人。
序言
读+如何可能
李皖
“读+”的意思,是要给阅读多加一点点。
在一个阅读传统分崩离析,阅读变得越来越随
意、越来越浅表、越来越碎片化的年代,有这样的
一个想法,真的是贪心。一般来说,有“读”就不
错了,还要“多加一点点”——加什么呀?怎么加
呀?
5年来,《长江日报》坚持着这个主意,坚持着
要“读”,要“加”,一直走下来了,从无间断。
有“读”,是的,每周一次,一次三大版或四大版
;“读”再多加一点,加了没有,加得怎么样,这
得读者说,想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实践“读+”主张,最重要的行动,就是每期的
封面访谈。现在,这集合了2013—2014年封面访谈
的集子,已经摆到了你的面前,就是你现在看到的
这本,《找到热爱》。
在我看来,就阅读传统而言,《读+》压根儿不
是传统阅读。它其实是用了很另类的方式、以很“
蛮霸”的手段,一周一次,力图给“读”一个重击
,通过这重击,试图让“读”加起来。
必须注意到,《读+》是报纸的副刊,是报纸上
的一个有机构件。
报纸的根本属性,是新闻性。新闻规律,左右
着报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定律。那么副刊/阅读是
不是也要依从新闻规律呢?当然要。这就是《读+》
的探索。
《读+》是一个动态的、新闻化的副刊。每期封
面,要做一个名家,指望用这一个版面,用这三千
来字,能提炼这名家的智慧精华,将其一本书,甚
至是一生的要旨,萃取出来。换句话说吧,《读+》
的编辑记者们,希望让你每次读个半小时,或会有
半天、半个月、半年的阅读收获。
比如,阮仪三是个建筑大家,学术生涯从20世
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80年代以来,他促成了平遥
、周庄、丽江等多个古城镇的保护。他的心得是什
么?他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和古城镇保护行
动,行至今日,他最深切的关怀是什么?显然,在
这个领域,他是中国最高水平的,见识了他差不多
也就见识了中国的古城镇保护这个领域。所以我们
就访问他,弄清楚他的近期所行、所思、所想、所
感。经他一谈,“拆真古董、做假古董”的时弊,
暴露在聚光灯下了;“旅游不是古镇保护的最终目
的”的正见,被你领悟到了。这都是时代之音,也
是古建领域,最重要的见识、洞察、启示。
同样的,既然是新闻化,那么,选题就有新闻
性。世上名家成千上万,选谁上封面?这是个问题
。《读+》的答案永远是,选那个刚好被时事触动,
正在被眼下的世界所关注的;或者,大家都还没注
意到,但是经《读+》这么一张罗,这人物就触动了
时事,惊醒了眼下的众人。这话也可以这么说,《
读+》的理想,是每周一次,希望通过与这一个名家
的对话,以其眼界、智慧、思想、心得,以当前的
一个机缘,使读者得以摸到时代的入口,让大众的
关切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回应。
比如,叙利亚及其整个中东的动荡,何以如此
?为何如此迟迟难解?我们联系上了香港凤凰卫视
新闻观察员、战地记者周轶君,请她观察一番。史
航因为批评郭敬明电影《小时代》,跟一大群四迷
干上了,你来我往煞是好看。我们就请他来《读+》
,系统谈谈他的电影观、艺术观、价值观,谈这个
小时代背后的鸡零狗碎和不堪——他是名编剧嘛,
在行也切脉。一个叫“罗振宇”的人,突然因为每
天在你的手机里说1分钟话,然后再开讲一段“罗辑
思维”,有了104万粉丝追他。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他怎么就把这事办成了?互联网怎样就改变了我们
?我们与他访谈一番,微信新传播/新经济的模样
,由此清晰起来。
这是一个人人都被更便捷、更广泛、更密切的
通信工具连接的时代,相当有意思的是,通过《读+
》的探索,仿佛全世界的学者、专家、名家、大家
都在这个《读+》的平台上,不管他说什么语言,在
世界上的哪个国家,我们都能够把他找到,来一通
对话,回答我们的急迫、深切之问。《读+》由此也
创造了一种新的办报模式——通过互联网,通过电
子邮件,去约请各个国家的名家、大家,实现采访
,实现对谈,实现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
比如,这集子里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道金斯,
是个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哲学家,有名著《自私的
基因》。通过邮件,他接受了《长江日报》的采访
,讲述了在进化论这个领域,人类的最新发现和进
展。当然,采访用英文进行,完成后,又将英文转
译成了中文。另一个是大卫·艾里克,美国人,国
际动画电影联合会前常务理事,他通过《读+》访谈
,解释了美国动画片为什么这么火,而中国动画片
为什么成年人不愿意看。看了这期《读+》后许多读
者发现,老外的视角,的确有些不是中国人易见的

这么看来,《读+》相当美妙啊。不仅实现了“
读”,还实现了“读”之上,加那么一点点。其实
,我不是这么乐观。我的一贯观点都是,世上就没
有这么好的事!醒世恒言永远都还会是那句话:一
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读+》
有点像是李小龙的截拳道,见招拆招,顺势而为,
解那个大势;又像是某种金融术,巧取豪夺,仗着
核心资源,博得巨利。它作为阅读的技巧是可以的
,但若要想投机取巧,以为读书之道,做白日梦吧

所以,最后,务必要特别强调这点:摆在面前
的这一本书,只是一座桥,当然,桥是好桥。过了
这座桥,越过了这条河,你得继续向前走。读万卷
书,行万里路,来不得虚招;大部分的路,都在桥
后面呢。读书,整本地读书,系统化地思考,是《
读+》无法取代,也取代不了的。《读+》的功德,
只是引你上路。诚如书名所示,“找到热爱”。
那么,有缘在此一聚,然后就此别过。愿您一
路远行,一路览秀,一路平安!
2017年3月13日星期一
内容推荐
长江日报《读+周刊》,是一个侧重于传播思想文化的深度报道周刊,采访国内外最前沿的名人大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外交、地理、军事、艺术等多个领域。
长江日报编辑部编的《找到热爱(长江日报读+2013-2014)》一书为长江日报《读+周刊》2013-2014年作品结集,收录了对《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民俗研究者张石山、建筑大家阮仪三、资深媒体人罗振宇、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和美国独立动画人大卫·艾里克等多行业多领域专家的报道,企图通过对话智者,以其眼界、智慧、思想和心得,使读者得以摸到时代的入口,让大众的关切得到实实在在的回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找到热爱(长江日报读+2013-2014)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长江日报编辑部
译者
编者 长江日报编辑部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86264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8-05-01
首版时间 2018-05-01
印刷时间 201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76
CIP核字 2017235932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4
171
2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