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精) |
内容 |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 目录 导言 文本中见历史细节处显精神 第一章 五月四日那一天——关于五四运动的另类叙述 一 关于五四运动 二 五月四日那一天 三 如何进入历史? 四 回到五四现场 第二章 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 一 同人杂志“精神之团结” 二 “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 三以“运动”的方式推进文学事业 四 文体对话与思想草稿 五 提倡学术与垄断舆论 六 文化资本与历史记忆 第三章 叩问大学的意义——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 一 “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 二 北大传统的另一种阐释 三 老北大的艺术教育 第四章 学问该如何表述——以《章太炎的白话文》为中心 一 古文的骄傲与白话的先驱 二 令人神往的“提奖光复,未尝废学” 三 深思独得与有感而发 四 白话文的另一渊源 第五章 经典是怎样形成的——周氏兄弟等为胡适删诗考 一 删诗事件 二 老朋友的意见 三 学生的建议 四 二周的眼光 五 胡适的自我调整 六 经典地位的确立 第六章 写在“新文化”边上——旧纸堆里的新发现 一 失落在异邦的“国故” 二 在巴黎邂逅“老北大” 三 不该被遗忘的“文学史” 四 八十年前的中学国文教育之争 附录一 关于《章太炎的白话文》 附录二 鲁迅为胡适删诗信件的发现 附录三 台湾版《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自序 附录四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英译本序 引用及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内容推荐 陈平原著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精)》从一场运动(五月四日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稽并重建历史,强调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的共谋与合力,才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全书史料的钩稽与细节的描述相映成趣,读者不难在这两者的张力中间深切体会五四那代人所处的历史语境、政治立场、文化趣味及学术思路,读来饶有趣味。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平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29782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8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77 |
出版时间 | 2018-10-01 |
首版时间 | 2018-10-01 |
印刷时间 | 2018-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54 |
CIP核字 | 2018179418 |
中图分类号 | K261.107 |
丛书名 | |
印张 | 2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6 |
宽 | 163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