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狂飙年代的碎片(中国经济黄金十年)
内容
编辑推荐

《狂飙年代的碎片(中国经济黄金十年)》的重要学术贡献是,它划定了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期。王正鹏认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间的十年,是中国在全球政治与经济框架中获得的一段意外时光:日本与四小龙衰落、WTO语法体系植入中国政治、美国在西亚反恐留下战略真空、自由主义经济哲学的最后流行等,这些意外交叠的历史因素帮助中国经历了一个狂飙的十年。

作者(王正鹏)认为,经济史即为思想碎片史,对于中国的狂飙突进式十年哲学关照,他使用了一系列碎片主题,提出了WTO语法体系、国家资本主义重来、全球化语境关照、郞顾公案分水岭、国进民退的空气、经济体制改革大时间表关闭、社会改革时间表打开等一系列全新的经济哲学思考碎片来表述。王正鹏的写作文风纵横,结构宏大,在每一个思想碎片的阐释上能启用多学科知识,有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的知识积蓄,也有《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的理论思考,这是一般的经济类作品所没有的。

内容推荐

在一个资讯发达的年代,写一部十年的经济史并没有多少意义。因此,这本书采取另类的碎片式评论方式,从制度变革、经济思潮流变、全球化、中国精神等角度来揭示中国在这十年的经济神话。

《狂飙年代的碎片(中国经济黄金十年)》作者(王正鹏)首次提出,从亚洲金融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中间的这十年,是中国的战略性黄金十年。这十年的底子,来自朱镕基的两税改革、国企改革与刺激内需,它为2002年前后的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9·11后的国际环境,使中国在全球化的战略资源动用方面获得了空前的宽松环境;从人民币升值算起,国家经济开始进入转型前的量变时期,以货币为核心的变革是国家政治、外交战略、楼市、拆迁等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之源,它的演绎是这十年的中国经济核变力所在。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2005~2007年,从郎顾公案引发的对于国企改革的讨论,在中国经济思想的意识形态领域所引发的巨大变革。这一宽容的改革争论在党的17大报告中结尾,中国将继续改革,但以统筹社会发展、开始战略转型的新思想提出却始于这一改革讨论的结果。改革争论后,国进民退与中国的经济30年转型是这十年破题的,但在未来10~20年将成为新愿景的开始。

《狂飙年代的碎片(中国经济黄金十年)》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发行。

目录

第一章 没有自觉到的黄金时期

 1.跨过四小龙/4

 2.国退民进新空气/7

 3.WT0语法体系/12

 4.两套发展体系杂交——能量突然爆发/17

 5.龙象时代——历史埋下的意外红利/19

 6.地理级大生产线——中国的光荣与梦想/21

第二章 一个国家崛起的魔鬼符号

 1.一幕《谍中谍3》的电影布景/26

 2.一个历史名词“远东”——心中的金融中心/28

 3.一顶胖保安头上的圣诞帽/32

 4.一棵想全球化的玉米/34

第三章 农业哲学的裂变

 1.一名全球化小农/38

 2.一个农业大国盼望的艺术风景/42

 3.华尔街的春风吹过江南的油菜花/44

 4.实践论:粮食并不出自土地/46

 5.粮食元意义哲学/49

第四章 新农村运动

 1.两个大陆农民的西瓜经济/52

 2.台湾地区农民的土地认识/55

 3.乡愁/57

 4.不要向他们学习……/59

 5.新农村的经济哲学研究:中国诺奖之摇篮/62

第五章 东南沿海拉锯战

 1.暮色台北/67

 2.台北艳羡上海/67

 3.“后四小龙”时代/69

 4.还有越南/71

 5.还有印度/74

 6.东南沿海制造业仍是当家花旦/76

 7.亦新亦旧的工人阶级/78

 8.把华南的故事讲下去/80

 9.建立一个包含农民工权利的新社会/82

第六章 世界工厂发热症

 1.2005年底经济风向悄悄转变/89

 2.错误的种子/90

 3.过热的省份躺在行政手术台上/92

 4.选举周期·过热周期·商品市场周期/93

 5.宪政经济或政治科学化路径/95

 6.90年代初的老朋友来了/97

 7.关键是伏虎/99

第七章 地缘思维下的石油风雷

 1.中国印度腹背受敌/105

 2.大西南石油通道战略/107

 3.黑色中亚/109

 4.泰纳线的艰苦表述/111

 5.东海石油联合开采——和局/113

 6.海权梦想的历史窗口期关了/115

 7.塞翁失油/117

第八章 “郎顾公案”

 1.“郎顾公案”/121

 2.历史的大迎角/125

 3.张五常出山/129

 4.被忽略了的传播学问题/130

 5.新左的时代/133

第九章 改革盘中交锋

 1.回溯:经济学界出现1992年来最大分歧/139

 2.皇甫平发表中国改革不可动摇文章 /140

 3.一个政治风向标/142

 4.日本的改革案例/145

 5.法国的改革小案例/148

 6.杏林山庄改革研讨会/149

 7.胡温双双表态/151

 8.改革思想写入国家价值体系/152

第十章 集体主义的另一个名字:民族主义

 1.京沪高铁:市场换技术/158

 2.新干线政治/161

 3.TD—SCDMA中山装/163

 4.体育民族主义元素/166

 5.世俗账目:全球赞助商为中国背书/168

第十一章 A股:神话建构与解构

 1.A股“三点”/177

 2.港股直通车熄火/181

 3.信息传染/183

 4.要市场伦理还是要政治智慧?/187

 5.A股伪全球化征候/188

 6.倒算白马骑士/190

 7.基金经理光环褪去/192

第十二章 房子:神话建构与解构之道

 1.符号任志强/198

 2.财富分化第一幕/202

 3.2006年:暂停键/205

 4.心理冷战/206

 5.中产者搁浅/208

 6.未斩的地方政府之手/210

 7.可疑的人口红利/211

 8.放手让地产商死亡/214

 9.财富分化第二幕/217

第十三章 全球化:撞钟人换防

 1.穿过“铁幕”的森森冷气/220

 2.复活20世纪30年代式梦魇/224

 3.第三轮全球化的痛苦前夜/226

 4.美国经济的3个符号衰变/229

 5.汽车——底特律的意识形态黄昏/230

 6.债券经纪商——雷曼的倒掉/237

 7.“两房”国有化——美国的化石级词汇/240

第十四章 自由资本主义暂停键

 1.2008~2010年的“主义”词条/246

 2.自由资本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248

 3.国家经济主义/249

 4.自由资本主义终结?/250

 5.克鲁格曼的诺奖来得正是时候/253

第十五章 缩手缩脚的战略收购

 1.与华尔街的美女擦肩而过/258

 2.平安撤火/260

 3.等了半个世纪的分权大会/264

 4.人民币周边化一小步/266

第十六章 真刺激

 1.乱云飞渡仍从容/270

 2.最关键的一年/272

 3.四万亿错失软刺激/274

 4.全球暗象下的龙腾时代/276

第十七章 中美关系断代:STAKE—HOLDER

 1.从波音到人民币/283

 2.重商主义暗战/286

 3.舒默先生和他建立的亚洲货币博弈框架/289

 4.方法论/293

 5.债券后面……/295

 6.知识产权的威尔逊主义后面/298

 7.石油的晚景力量/300

 8.GDP之战:A对B超越?/304

第十八章 第三极力量:公司画像

 1.画像一:电信重组前后的一段小气候/310

 2.画像二:资本家的操盘手对弈我们的同志/316

 3.画像三:德隆案原罪/318

 4.画像四:沃尔玛样本——精神胜利法/320

 5.画像五:谁是中国真正的全球品牌?/322

 6.画像六:中国石油富可敌国的花样年代/324

试读章节

生活在公元1998~2008年这样一段历史时期,人们是否知道,自己正站在后人评述中的中国黄金发展年代;阅读公元1998—2008年的这一段历史,人们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不敢相信的、然而却层层升起的一浪又一浪的经济上升的腾腾能量。

身处“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历史时期,往往会产生几个世纪都不能换来的短暂快感。在举出大唐帝国的高潮年代后,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总有几个小小的中兴,但战略的最低点却是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大视野中看,100年的下沉在政治上可以表述为手工生产农业已达极致的一个封建国家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所击败,国家信心的沉沦渐次渗入文化并在国民的潜意识中最终生成深深的历史自卑而百年难以超越。

彼得·德鲁克笔下研究的资本主义成熟较晚的德国,因为一个功能性社会的缺乏而最终以世界战争的形式为自己补课;中国则用另一种形式在20世纪后半叶为自己补课并最终走人生产力的困境。幸运的是,这个国家最终选择改良的方式纠正功能性社会的偏差。1978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总体可以在国家的经济哲学视野中看到清晰的路径,纠正以工业架构为基础元素的主观社会理想愿景,回到实实在在的东方大地上来:把基于钢铁与机器的一代欧洲社会主义理论的纠缠不清的纷扰,运用中国的智慧与实践解除;把工业和用理想主义重构的政治官僚体系消肿;对愿景先行的城市化在政治与社会上的后遗症——城乡二元分裂这一30多年最大的社会领域问题试图找到解决的思路。

我们用经济哲学梳理改革前30年的理论变革,是为了看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在中国前30年的发展中其政治与社会价值。“经济中心理论”恰恰是极大纠正功能性社会缺失问题的核心动力:农民走出了困境,“三农”问题获取了基本的政治权重;国有企业走下历史神坛,企业所有制改革实际上本身是一次生产关系的隐秘变革;私人(民营)企业在语言、理论、认识上,从大地深处长出并成为东南沿海世界工厂的主力军,解放劳动力获取的是人口红利,这是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改革派就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第一次真正认识世界和全球化并成为党的文件的标准用语在政治上是了不起的坚持,即使在西方的政治话语中,左右党派对于全球化的认识分歧也是难以弥合的。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有田园牧歌式的黄金年代,但那种历史回忆遮盖真相的理想主义情怀往往不能帮助人们看清对于1998年以来中国黄金发展期的问题,比如,出口型经济后遗症、贫富差距、房地产泡沫等。

这些经济哲学总结,引出了自1998年开始的中国经济黄金十年的论断。这样的种子自1978年已经播下并在1993年的生产力解放运动、1994年的一揽子大型改革方案中发了芽。它们的收获期在1998年后陆续到来……它们纷纷成长为下面的事实:

1.农村人口红利的溢出,并补给到东南沿海的全球出口浪潮中;

2.国企解除社会责任(目前看仍然不彻底)而成为经济主体后,对于社会功能均衡的调解;

3.企业产权改革的突破(在2004年的大讨论中部分受阻),帮助在国家经济中建立了竞争者游戏规则,民营企业与国企的并存在优化政治认识的同时,强健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4.中央的财政实力强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平衡改进为1998年后的黄金十年准备了政治条件(2005年人民币升值后地方政府的土地拍卖又强化了这种平衡的延续)。

5.吃尽人口红利优势的东南沿海出口基地,是中国开始讲wT0世界语的第一推动力,后者对于政治与社会游戏规则的“国际化”带来的空前的、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仍然只看清了一部分。

……

1998年前的经济改革难度可想而知,经济学研究者一定还记得朱镕基“砸三铁”的国企改革思想和那一段历史在中国的改革风声中面临的深深压力,但随后杠杆点很快到来。

 历史的第一个杠杆时点即出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四小龙”在这次危机中终结了东亚神话,但是中国却因为庞大的经济体量不但缓冲了危机,而且实现了第一次快速追赶,在东亚的经济竞争中完全翻身。第二个杠杆点是“9·ll”,美国和整个欧洲在解决与阿拉伯世界的复杂的意识形态博弈中,中国至少获得了宝贵的5年时间直至2005年“左右争论”。“9.11”的复杂性可以用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来解释那一段历史时期的欧美世界的心态,但对埋头于改革的实用主义执政者来说,以“韬光养晦”的外交思路并借助全球化的价值观,使东南沿海在2002年时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全球工厂了。第三个杠杆点即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虽然不是“四小龙”式的小型经济体,但一个基本上以贸易立国(出口一度占GDP的比重在60%~70%间)为经济基本结构的国家肯定会受到欧美衰退的影响,但中国的金融系统自始至终并没有出现美国式的危机。我们在公元2012年讨论与评价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时,能够看得更清楚,如果早一点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获取的追赶动力比现在还要强劲。

在朱镕基任期的最后几年,也是“经济中心论”的最后一段时期,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或美式经济理论对于中国的改革还有相当的支撑,改革的理论空气在国民心理中的合法性还继续维持。拆分中国电信、打破国企垄断、民营企业的功能性地位强化、中央财力强化、第一次刺激内需、清理银行坏账,这些战略举措正是黄金十年开始时的强大基础和良好开端。

如果以2004年的改革争论为界的话,中国的黄金十年看起来像一个倒v字,前半段是经济领域变革的高潮,后半段是社会领域变革的起始。两个大时代的分水岭正是落在这个时间点上。P2-4

序言

从历史经验看,每一个上升的国家都有一段青春期。在这样一段时光中,一个国家的气血升腾带来的是一个繁荣与自信的新时代。这样的青春期都伴随着一次狂飙突进式的经济腾飞,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社会和政治的连环影响。我们正生活在狂飙之后的连环影响时期。

青春期的国家其发展哲学都是无意间写就的,但都带有两个核心特征:开放与变革。不管如何从意识形态上去定义开放与变革,中国自邓小平南巡谈话到北京奥运会召开这一段时期,是儒家实用主义的一次伟大胜利,它的实用性就在于用开放和变革重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威权、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这样的一条路径在日本、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中同样是一个基本定理。

国家的经济成功往往为它的哲学观寻找到了合法性,而开放与变革是最宝贵的一条哲学观。中国国力增长所跨过的各类经济指标,帮助我们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建立了迟到的心理自信。无论是国家的理论探索还是国民精神,在这样一段青春的时光中,完成了一次几百年来都不曾有过的心理仪式。这将是未来十几年中国社会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基础与先声。

作为一名传媒人,我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就开始系统地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法论与哲学观。我选择了托马斯-弗里德曼式的观察方式.即在一个开放的、抹平的全球化语境下,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研究中国改革的路径与战略取向。这正是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从亚洲金融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即从1998年到2008年的这十年,是中国在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博弈中意外获取的战略发展真空期,也是中国经济狂飙突进的十年、中国经济黄金增长的十年。

做这样一个十年的断代研究,我放弃了把它写成一个断代经济史,是因为最巧合的是,这十年正好是互联网带来的全球性同步传播在中国狂飙突进的十年。极速与海量传播的时代,后现代主义思想洪水泛滥,人们仿佛生活在永恒的当下。面对互联网对于社会思想的抹平与民粹化作用,经济哲学的思考对我来说其价值要胜过去撰写十年史。

本书正是想在那样一段狂飙十年中探索中国经济哲学的流变,从新自由主义的元素到风向左吹;从全球化语法体系到国家经济主义标题: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从华南的阳光故事到腾笼换鸟的眩晕感;从诸侯经济到宪政经济……对于这些宏大的经济架构,在当下的新左与电子民粹主义流行的今天,我仍然“过时”地坚持用开放与变革的思考方式来面对它们。

思考之美,上天有时只给人赏赐一小段时光的缘份。2002~2010年的这段时间,每一个夜晚都是我思想奔放的美妙时光,我很感恩自己在这一段光阴中系统地研究了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改革路径与战略方向选择。

本书的思考和写作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在此特别要感谢以下几位:

詹膑,著名IT博客。我们一起创建的0FBLOG博群一度成为非常活跃的互联网思想阵地,我的大量思考正是在0FBLOG上变成争议的文字。

李礼,《炎黄地理》总编辑。在他的宽容支持下,我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家经济主义的抽象思考是本书的一个重要部分。

郭淑香,《北京晨报》财经新闻中心主任。在《北京晨报》的编辑工作对我来是一次重大思想实践,我们曾在一起激扬文字,书生意气,那些带着自负色彩的讨论帮助我在一个宏大的经济哲学视角下梳理了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

王晓云,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编辑,也是新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学术论文自选集中文版的编者。感谢他发现我的思考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我认为我们共同创作了这一本书。  王正伟博士,我的长兄,他的经济学专著《伊斯兰经济制度论纲》中关于阿拉伯石油战略的思考以及他对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长期研究,对本书中的农业与石油章节有十分重要的启发。

李文旭,我的妻子,她帮我整理了全部书稿并做了校对,在我思考和写作的时光中,她始终是我最忠实的读者。

这本书的思考与写作中,还得到过下面各位朋友与同事的帮助与关怀。特此致谢,他们是:郑治、吴青松、李雪琴、王瑞斌、李劳、沈伯韩、秦轩、栾轶梅、褚移风、孙存照、王子恢、刘书、张冬萍、司景辉、陈曦、李隽琼、刘映花、李若愚、焦立坤、张黎明、张旭光、邢松松、高翔、田发伟、张洁平、汪涵……

本书中的错漏之处,还请各位尊敬的读者指正。感谢。

王正鹏

2012年8月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狂飙年代的碎片(中国经济黄金十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正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820085
开本 16开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8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5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4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