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内容
编辑推荐

财富和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本书的主题,也是“天下之财”的归属。在皇帝与官僚集团,官与民,中国与西方,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土地政策、税收改革、货币改革等方面,历史背后是为了重新分配“天下之财”,它决定了国家、王朝以及每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决定了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可惜,700年繁华背后却是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与机会错失……

陈雨露、杨忠恕编著的《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是畅销书《世界是部金融史》和《中国是部金融史》的姊妹篇。本书通过对货币及其政策与历史事件的紧密关系,解读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政治得失。全书从经济规模日益庞大、货币体系日益成熟的宋朝开始写起,由北宋建国写到经济发达的明朝灭亡,梳理了中国经济最为辉煌的前后700年历史中的政治经济大事。

内容推荐

陈雨露、杨忠恕编著的《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讲述了从宋到明近七百年,中国封建时代最为辉煌时期的金融财经往事。实质上是以金融、货币及王朝政策为线索,全新解读中国历史,揭示历史、政治事件背后官民“天下之财”分配本质的一部书。《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涉及了中原王朝的经济恢复、财富累积,与少数民族政权幕后的财经、金融之战,土地、商业政策及对平民的影响,国家财富的官民分配与矛盾,财经失策及国际贸易保守对王朝的致命打击等丰富内容。

目录

楔子

第1章 东京梦华

 杯酒能释兵权吗

 争利者于市

 争名者于朝

第2章 宣战,以货币之名

 蜀地铁钱

 交子纸币初长成

 官民交子之争

 澶渊之盟

第3章 变法风云

 庆历新政:谁是先富起来的人

 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

 青苗法Ⅰ:众生即浮云

 青苗法Ⅱ:皇帝的新装

 流民图

第4章 书画君臣

 青苗已死

 《易经》里的凯恩斯主义

 蔡京的货币改革

 市场之魂

 金国的诡计

 金钱不雪靖康耻

第5章 错位的忠诚

 武将不怕死,爱钱

 复兴之路

 货币战争之宋金之战

 会子退金兵

第6章 战和之间

 王霸义利之辩

 错时的救赎

 货币阳谋:关子困襄阳

 宋朝小结:市场的原罪

第7章 忽必烈和他的理财师们

 元初大通缩

 阿合马:从奴隶到宰相

 卢世荣:汉人的悲剧

 桑哥:钱岂尔家物

 从海盗到官商

第8章 开河变钞祸根源

 流血的汗位

 天下办事有几人

 丞相造假钞

 元朝小结:变异的铁骑

第9章 朱重八的家庭经济学

 货币战争之朱重八传奇

 一张纸币引发的血案

 读书你千万莫做官

 真假朱元璋

第10章 大明宝钞的玄机

 货币战争之靖难

 朱棣反用“量化宽松”

 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学解释

 宝钞终结者:仁宣之治

第11章 出局的大国

 朝贡贸易续:土木堡之变

 刘瑾的救赎Ⅰ:需求理论另解

 刘瑾的救赎Ⅱ:无解的军屯

 资本主义萌芽真相

 残局

第12章 白银帝国

 新大陆的白银去那里了

 耀眼的暮光:张居正

 万历矿税

 东林党与魏忠贤

 甲申之祭

 明朝小结:历史大分流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1章 东京梦华

杯酒能释兵权吗?

好了,就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吧。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殿前都点检(相当于京城最高军事长官)赵匡胤在石守信、王审琦等“义社十兄弟”拥立下黄袍加身,这就是大宋王朝的开始——陈桥兵变。

赵匡胤摸爬滚打于刀剑锋镝之中,自己就是造反起家,当然明白那句民谣的含义——“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乎”。前朝往事昭昭在目,他一定认真思考过如何稳固自己的大宋王朝,毕竟母亲杜太后在陈桥兵变之时就曾经提醒他:皇帝是一条不归路,一旦失败,即使想回头做普通百姓亦不可得!

立国之后,宰相赵普在一次闲谈中对赵匡胤说:五代十国灭亡也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方镇节度使权力太重了,干弱枝强。接着,这位极不厚道的宰相又提醒皇帝,大宋王朝要想避免亡国之祸,就必须剥夺将领的权力、禁止他们在地方收取钱粮、上收他们的兵权(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一切后患,才能让天下安定。

后面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是所谓“杯酒释兵权”,故事梗概如下。

某天,赵匡胤请义社兄弟吃饭,耳酣面热之际新任皇帝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们手下贪图富贵,再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怎么办呢?

皇帝的话不言自明,于是,当年的兄弟、今天的臣下纷纷匍匐在地:臣等愚钝,我们不知道怎么办,还望陛下放我们一条生路。

面对一群可怜虫,赵匡胤大度地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富贵不过是手里钱多点、子孙没有贫困的忧虑,你们何不交出兵权,我再赏给你们良田美宅,从此以后,做一个富家翁岂不是更好?

义社十兄弟再次纷纷拜倒,表示还是皇帝聪明,愿意服从命令,立即交出兵权,回家做富家翁。

很多人都因此佩服宋太祖,这真是一个好办法,一顿酒席就上收了兵权,没有屠戮开国功臣,君臣之义也得以保全。

简要回顾完这个故事,这里首先要问一个问题:五代十国六十年,中原大地走马灯一样换了八姓十四君,除了赵匡胤,还有哪个皇帝能靠喝酒降服骄兵悍将?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汉献帝把曹操、孙权、刘备叫到一起吃顿饭,“三国演义”岂不就没有了?

如果你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开始沿着理性的道路分析历史了。

这个故事的雏形出自宋真宗年间丁谓所撰《谈录》。据《谈录》记载,大宋王朝刚建立的时候赵匡胤仍然经常和义社十兄弟一起喝酒,请注意,《谈录》只是记载这些人一起喝酒,谈话的内容根本就没有。宋徽宗年间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开始出现上述君臣对答,不过《长编》作者李焘在自注中已经说明这段对话的真实性存在疑问,因为,这些内容在起居注、实录、会要、国史中均无记载。清朝有乱改历史的坏习惯,在清人毕沅编撰的《续资治通鉴》中,上述内容开始变得活灵活现,仿佛一千年前那顿酒席他也去敬了赵匡胤一杯酒。

在这个故事里,赵匡胤和义社兄弟的对答简直一副流氓无赖模样,所有人物的台词就注释了一句话:当官就是为钱。既然是为了钱,省却中间贪污腐败的风险,直接拿到钱岂不是更好?

如果义社十兄弟只认识钱,焉能成为肱股之臣?如果赵匡胤只有钱眼里的胸怀,又焉能缔造一代盛世?“杯酒释兵权”不过是后世腐儒对“权势”二字的蹩脚揣测,是史籍写手不负责任的杜撰。

唐末以来,各地节度使的方镇就是一个独立王国,除了过年过节的时候给皇帝送上一笔供奉(学名“余羡”),其他事情根本不用听命于皇帝,他们自己收税、任命官员、训练军队。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土匪:有人用泥土做成货币,有人因杨柳吐絮而征税,有人甚至把稻草当做茶叶强行卖给天下黎庶。

大宋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这些节度使丝毫不见收敛,长此以往,五代十国的命运也许马上就要在新朝重演。令人惊讶的是,赵匡胤确实很快就做到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让这些刀头舔血的暴徒放下屠刀。

如果没有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又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

符彦卿原是后周骁将,当年辽国入寇中原的时候,他曾把万贯家财散给乡人,号召大家奋起抗击辽国入侵;后来,符彦卿累功出镇天雄节度使;赵匡胤称帝后,符彦卿照样当他的节度使,而且位列大宋王朝三公,是地位最高的节度使之一。

《宋朝事实》记载,大宋王朝建立后,符彦卿经常亲自过问、清点税收情况,想用多少钱,就从民间征多少税,最后甚至发展到连宋太祖的余羡都克扣。至于辖内的政务,是不要指望这位节度使的,对他来说,只要有钱就可以赎罪,没有钱,用犬、马、鹰、豹也可以(符彦卿喜欢名犬、名马)。

对付这样一个贪婪的节度使,赵匡胤居然丝毫没有加罪。

乾德元年(963年)正月,符彦卿入朝拜见皇帝,赵匡胤赐袭衣、玉带、美人和名马,又按唐赐功臣字之制赐“崇、仁、昭、德、宣、忠、保、正”八字。

在符彦卿看来,新任皇帝还是很靠谱的,自己不过是换了个皇帝送“余羡”而已,日子不会有太多变化。赵匡胤不但没有谋求自己地盘的意思,还不断给自己拨款兴修水利,条件是现在大宋已经宣布废黜了徭役,所有工程不得自民间征调民夫,要由自己手下的厢军完成。  就在符彦卿为境内工程做准备的时候,皇帝又下了一道命令,要求方镇派厢军中的精壮者,史称“精兵”,去外地从事建筑工作——全国都在兴修水利,一些大的工程确实需要各节度使派兵协作完成。

听起来厢军是一种军队,实际上,厢军是从民户中抽出来的壮丁,大部分士兵拖家带口,就为混口饭吃。厢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士兵是一些体格健壮、没有家室的“城中少年”、“乡间少年”,恰恰就是这些人,不但经常在军队里闹事,还经常搞一些抢劫之类的娱乐活动,是城里、乡里一害。

这一次很巧,体格健壮、没有家室都是朝廷遴选“精兵”的标准。

对体格健壮、没有家室的人来说,离开故乡去京城工作并无多大害处,反正到哪里都从事抢劫;对符彦卿来说,这也不是什么离谱的事情,反正这段时间自己不用支付军饷跟粮草,乐得耳根子清净。

接下来的事情,符彦卿却感觉不太靠谱了。

乾德元年二月,刚刚从赵匡胤那里领赏回来,这位皇帝就下诏斥责他执行力太差,不但自己是不法之徒,治下郡县也未能大治(专恣不法,属邑不治)。

鉴于符彦卿治理地方的能力太差,皇帝亲自给符彦卿派来一批知县。离谱的是,皇帝派来的这批知县并不是七品芝麻官,而是一批朝堂上的实权派:右赞大夫(政府口秘书长级)、大理正(司法口副部级)、屯田员外郎(工程口正局级)、监察御史(虽为从八品,却有权参劾宰相)……可怜符彦卿,以前见皇帝的时候就得对这些人点头哈腰,现在一下子出现在自己地盘上。

几位高官下车伊始就开始指手画脚,还从京城调来一批同样级别很高的“场务监官”负责本县税收,从此收上来的钱就与他节度使无缘了。

右赞善大夫周谓(皇帝的秘书长)奉命出知永济县,符彦卿身为节度使也不得不出郊相迎,周谓在马上见了符彦卿,只是作了个揖,连马都没下(略不降屈)。这位周谓秘书长刚一到任就开始重审当地案件,连个招呼都没打就把当年给符彦卿送钱、送名马、送名犬的人都给咔嚓了。

在古代,司法、税收权本是区域治权的象征,现在,堂堂天雄节度使、管内观察使、大名尹、领大名府事的符彦卿,居然被几个知县给架空了。尽管名义上他们是自己手下的知县,但这些人是皇帝钦点,跟天雄节度使可没什么关系。

符彦卿忽然发现自己被赵匡胤忽悠了——此时,他的厢军已经被调去修河堤了,精锐也送被皇帝拉去背砖头了,他根本没有反抗的实力了!

没有了钱、没有了权、没有了军队,看你怎么跟我斗!

开宝二年(969年),有人检举符彦卿谋反,符彦卿被贬为凤翔节度使。宋太祖马上又以“彦卿患疾”为名要求他不必到凤翔就任,来洛阳居住就可以了。可怜符彦卿,曾经拥雄师十万,从此也只得忘情山水,不再过问政务。

符彦卿这样的军阀尚且坐以待毙,其他节度使只能任由赵匡胤“收其精兵”、“稍夺其权”。此后,大宋王朝军权统一于中央禁军,地方厢军成为纯粹的工程兵;方镇节度使不能擅自任命县尉,州县治权也再次回到中枢朝堂。

对赵匡胤来说,解决个把符彦卿等只是细枝末节的技术性问题,没有符彦卿可能还会有石守信,没有石守信可能还会有王审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单纯靠武力、权谋、欺骗肯定是不行的。

五代以来“兵骄而逐帅,帅强而叛上”,中原帝国变成了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人类已经退回到生存竞争的动物层次。如果所有人认同的服从方式不是妥协而只有暴力,这样社会根本就不会有道德底线,既然劫掠是每一个人都认同的致富手段,金钱必然是社会惟一的信仰。

大宋王朝要想不覆亡唐之迹,在剥夺武将军权之后必须改变这种恶劣的社会信仰,否则下一个反叛者迟早都会出现。或者说,只有所有人都鄙薄暴力,认同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惟一手段,才能避免玉石俱焚的社会大骚乱。

显然,赵匡胤认识到了这一点。

暴力虽然卑鄙血腥,在聚敛财富、消灭异己方面确实有短平快的效果,如何才能让天下人鄙薄暴力呢?

皇帝是一国之君,一言一行在帝国臣民眼中都是榜样,如果为政者始终倡导并以身作则,无疑就能在天下形成这种风气,久而久之也就会形成一种社会习惯。为了做到这一点,哪怕小题大做、哪怕借题发挥。

赵匡胤发挥的“小题”之一就是货币。

先交代一下事件的历史背景。宋初铸币量不足,市场上的货币仍旧以五代货币为主,很多钱文上有旧时的年号。登基之初,赵匡胤曾谆谆叮嘱宰相赵普,一定不能以前朝年号为新朝年号。

乾德年间的某一天,赵匡胤突然发现了一枚旧时铜钱①上面印着“乾德”的字样。这不是大宋王朝的年号吗?

查证之下,原来自己的“乾德”年号曾是后蜀年号之一。赵匡胤非常生气,据说为此还把宫廷里一个房间砸了个稀巴烂,又把宰相赵普叫来一顿臭骂,最后告诉赵普:你是一个不称职的宰相,宰相当用读书人,天下只有读书人方能治之!

自此,赵匡胤开始推行彻底的以文治武政策,武将出身的人,即使在军队里也不得做一把手,必须在文官出身的官僚管理之下。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武将也很快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有将领甚至慨叹:即使我能击溃契丹、收回燕云十六州,也不若状元鼎甲之荣!  如果暴力不为所有社会层面所接受,当然也就不会有人靠暴力抢夺天下!

赵匡胤发挥的“大做”,是身体力行和对子孙的约束。

陈桥兵变后大宋王朝善待后周遗孤,不仅宋太祖赵匡胤本人,也包括整个北宋的九位皇帝,没有人对后周遗孤动手。我相信很少有人知道赵匡胤完成此事的方式,这种妇人之仁不符合某些治史者心目中的帝王雄才伟略,自然不可能像“杯酒释兵权”一样被广而告之。赵匡胤曾以恶毒诅咒来约束自己的子孙——太祖勒石,这块誓碑锁在太庙之中,新任皇帝登基后才有资格入内跪拜,特摘录内容如下:

第一,保全后周皇室子孙,纵然犯下谋逆之罪也只能令其自尽,不得拉到大街上去砍头,更不得连坐家属。

第二,不得杀读书人,也不得杀劝谏皇帝之人。

第三,大宋王朝,不得增加农田之赋,此为永制。

凡我子孙,有违此誓,天诛地灭。

这就是赵匡胤为大宋王朝历代君王树立的治国理念——容忍敌人、容忍异端。只有一个容忍异端的世界,才可能为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士农工商才可能获得更多财富。如果社会风气非此即彼、如果每个人都要无敌于天下、如果每个人都要消灭一切反对者(竞争),焉能为创新留下一丝一毫空间?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不一定全靠阴损的权谋。只要天下人都鄙薄暴力,事情就算办成了!

可以用恩格斯的一句话总结这段历史:“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

P7-15

后记

在任何时代,货币、金融制度试错的成本都异常高昂,制度供给成功固然能刺激经济增长,一旦制度设计失败也会使经济社会地动山摇,甚至让一个强大的帝国灰飞烟灭。在尘封的故纸堆中,货币、金融制度试错又无处不在,华夏数千年往事,人们不断寻找着财富天道,我们的先贤在货币金融制度方面进行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社会实验:宋代出现了人类的第一张纸币交子,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繁花似锦的古代盛世;元代超量发行至元钞造成了一场社会大灾难,“开河变钞祸根源”,骁勇的蒙古铁骑竟然终毁于一张薄薄的纸币;明代与西方大航海同处于一个平行的时空,巨量海外白银涌入造就了资本主义萌芽,也为帝国埋下了败亡的种子……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我们相信,那些带着腐土气息的古籍可以穿越时空让我们看清货币之道。原来货币与金融就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可以如此精彩!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有了一个愿望,希望能跳出纷繁的数理模型,为大家讲述历史大河中光怪陆离的金融世界。2007年,我和忠恕同志开始将这种想法付诸实践,并形成了《世界是部金融史》、《中国是部金融史》两部书稿,这部《天下之财》便是“中国是部金融史系列”的第二册,以货币金融为纲讲述了宋、元、明三代的财经往事。汉唐相传,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大同社会理想,封建统治者会将土地授予全体臣民,即推行“均田制”。然而,即便武功若秦皇汉武,他们的帝国最终仍毁于土地兼并。宋代是第一个没有推行“均田制”的王朝,也正是宋朝的经济达到了古代历史的巅峰,大宋王朝如何做到了这点呢?元朝是一个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为什么最后毁于一场货币改革?在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中,涌入到大明帝国的白银并不比西欧新贵少,为何明朝没有主导世界变革潮流,反而无法主宰自身货币的命运?在这部书稿中我们为读者梳理了这些问题,希望能再次为大家交代孔方乾坤中的货币之道。

我们的日常工作都比较繁忙,所幸,基于共有的志趣和使命感,一直未间断定期深入交流和书稿写作,期间忠恕同志付出了比我更多的劳动,认真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今年,《中国是部金融史②—天下之财》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希望能为您带来一些思考和启迪。  陈雨露

2014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雨露//杨忠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26351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2014022394
中图分类号 F832.9-49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