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陆游的乡村世界(精)
内容
导语

本书以陆游的诗文为主要资料,重建南宋时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以诗证史,品质不俗。  

作者是宋史领域的名家,对宋代城镇和乡村素有研究,可谓是一种历史学和社会学交融视角下的南宋乡村社会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内容推荐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一生仕少闲多,长期生活在家乡浙东乡村。在陆游存世的海量诗作中,有六七成是与其家乡生活有关的。集中解读陆游的诗篇,借其目光观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乡村世界”,虽然吉光片羽,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剖析陆游“乡村世界”这一个案,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信息:陆游的乡村生活是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陆游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复杂的角色;由陆游所感知与描述的既丰富多彩又民生艰难的乡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想象“宋代农村”提供了几个可以依凭的支点。

作者简介

包伟民,男,汉族,1956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88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曾在浙江大学任教多年,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工作集中在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近代东南区域史研究,以及近代档案文献编纂等方面。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知识出版社,1998年)、《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宋代城市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主编《龙泉司法档案选编》5辑96卷(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等。

目录

引言 / 1

一 山会平原 / 13

第一章 区域开发:湖山处处有诗材 / 13

二 田野聚落 / 22

三 别业庄园 / 33

第二章 乡里社会:男丁共结春耕耦 / 45

一 家国之间 / 45

二 乡都亭长 / 50

三 邻里世旧 / 57

一 农耕产业 / 71

第三章 农业经济:稻未分秧麦已秋 / 71

二 蚕麦俱收 / 82

三 躬耕百亩 / 95

第四章 饮食生计:从来楚俗惯鱼餐 / 103

一 三餐米面 / 103

二 肉食菜羹 / 110

三 安身家业 / 113

一 米盐之市 / 120

第五章 商贸聚集:村店堆盘豆荚肥 / 120

二 犬吠船归 / 125

三 交易内容 / 133

一 四方书问 / 143

第六章 乡居生活:垫巾风度人争看 / 143

二 八世为儒 / 155

三 社会角色 / 159

结语 / 163

参考文献 / 166

后记 / 173

序言

一 

年轻时,笔者十分爱读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死后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既为他深沉执着的爱国激情所感动,也敬佩其“死后元知万事空”的凝远通达。进入老年,慢慢地更喜欢陆游的另一名篇《游山西村》了,着迷于它的自然成趣、恬淡隽永,尤其是诗句所描述的八百年前浙东农户的淳朴敦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以及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觉得余味无穷。这大概是自己阅世既久,能够真正体会日常生活的意义,更因为多年从事史学研究,对于当代史学难以触及历史时期人们真实生活的状况,越来越不满意了。

我们的祖先们为了使子孙后代能够从先人的生活经历中有所受益,向他们讲述先前的故事,传授经验,这大概就是历史学的起源,它同时也体现了
历史学的一个基本特性——“叙述”。或者说:讲故事。近代以来,随着历史学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化,这门学科日益以解剖、分析历史时期人类社会为己职。这对于我们认识以
前的人类社会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同时也常常使我们停留在“性质”“结构”等概念中的历史社会,有一种悬空八只脚的不落实感,对于人们在历史上的真实生活有点隔膜。与此同
时,经典的历史学理论虽然强调历史为劳动人民所创造,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由于留存至今的历史资料绝大部分只记载上层社会的帝王将相,基层民众的历史活动总是隐晦不显,为人们所遗忘,普罗大众就不幸地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于是,这推动着笔者将自己观察的目光转向历史时期的乡村社会。

可是,想要观察分析中国传统时期县级政权之下基层的乡村社会并不容易。事实上,史学界一向重视研究乡村基层社会,对于十至十三世纪这个在
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前后
转折意义的两宋时期,更是如此。只不过,当时虽然雕版印刷术开始普及,保留下来的书籍比前代多了好几倍,但关于基层社会的记载依然十分有限。目前讨论相对深入的部分,仍然不免集中在国家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关于如何编造户籍、组织乡里保甲、征发赋役等,其他方面,尤其是关于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则大多不得不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难以真正深入,令人沮丧。例如,无论是对后期历史的许多研究发现的,还是当今现实生活向我们提示的,都可以推知十世纪至十三世纪的宋代乡村社会必然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但是现有的研究却常常不得不满足于平面的笼统描述。

困窘的局面促使我们改变观察的视角,也许不再执着于传统研究思路所关注的各种社会科学式的“问题”,而是尽可能回归历史学的本义,从专注分析转向侧重叙述,这样至少在某些方面,尽可能去复原两宋时期乡村民众的各种生活场景,有一定的可能性。在这一方面,宋代文人留给我们的海量田园诗,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少历史信息。

陆游(1125—1210)就是这样走进了笔者的视野。

在中国历代诗人中,诗作保留到今天、数量最多的就是陆游,达9362首。据估计,共72册的《全宋诗》中共收录了不下九
千余位诗人的作品,共计
27万余首,陆游一个人的诗作在其中占了近3册,约为总数的3.4%。而且陆游长期居住在浙东农村,他的诗作大部分是反映乡村生活的内容,因此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资料宝库

…… 

乡村生活丰富多彩,乡居社会阶层复杂,闲休官宦散居于乡里,宋人多称之为寓公,他们本身即构成了当时乡村社会的一
个重要阶层,值得关注。
学术界此前讨论宋代乡村权势人物的社会角色,有人将其归纳为豪横与长者两种形象,当然这样的归纳不过是后人在历史观察中所做的概念式梳理,现
实生活中,人们的性格往
往有其多面性与复杂性。陆游当然属于长者。此外,学者们更多关注的还在于乡村社会如何具体运作,以及如何从宋代乡村权势人物的活动中去分析后
世缙绅阶层的形成过程等
问题。可惜后人视野中这些重要的议题,能够在陆游的诗作中得到“回应”的却极少。大致来讲,关于南宋时期的浙东农村,陆游“乡村世界”的个案可能
比较集中地提供了三个方
面的信息:其一,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其二,关于士人在乡村的社会角色的某些侧面;其三,由陆游所感知与描述的当时农村基层社会的一些其他生活场景。

这本小册子就试图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略做试探。其结果,估计也只能给出一些孤立的白描性质的历史画面,无法达到经过
一定量的、相互间存在有机联系的个案研究的积累,并经抽象归纳,最终达到描绘出整体的“宋代农村”画面的目的。如果能够以历史叙述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想象“
宋代农村”提供几个可以依凭的支点,本书的目的也就算是达到了。

后记

这本小册子是在一篇同题论文的基础之上扩展改写而成的。当初草成那篇论文时,曾请一位年轻朋友提意见,他建议改写成专书,我也觉得不妨一试,但因缠于世务,一时未能着手。今年春节前到舟山访亲,不料正逢时疫暴发,为之所困,不便返回杭州家中。疫情的加剧,心境难平,蛰居孤岛,手边无书,更加百无聊赖,每日枯坐。于是试着强迫自己利用电脑硬盘所存的资料,开始了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等到一个半月后最终离开舟山时,已经写了大半。回到杭州后又因家慈旧疾恶化,送医住院,时疫影响下医脘里的种种繁难与不便,催着我在愤怒与痛苦的心境之下不再仔细琢磨,匆匆完成了书稿。

至于本书叙述的形式,是想借助于陆游诗作的清丽优美,尽量使它适合于更多的读者。而且本书的内容,不少都是利用陆游的诗句,来进一步论证或充实学界业已提出的一些看法,本人的创见原本不多。大概只有从专注“理论”分析转向侧重历史叙述,从悬浮于国家制度转向深入日常生活,的确是比较集中反映了本人近年来学术思考的内容。所以一方面在行文中尽可能平易,使之通俗化,同时又试图恪守基本的学术规范,例如凡直接引文都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注明文献出处,不避烦琐之嫌。前人的经验早已证明,像这样脚踏两只船的做法,结果总是两头都不讨好。但也不欲再作推敲,先交付印行,一切由读者评判吧

庆元二年(1196)春天,陆游撰《感事》诗四首,第二首日:“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这是他存世诗作中少见的对朝政直接发泄愤懑不满的篇目。放翁这是在告诫世人,庙堂谋画,事关万民休戚,可不慎哉!

包伟民

2020年3月22日草就于杭州小和山

附志:一天前,杭州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就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发布公告,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各类企事业单位、楼宇、景区、宾馆、商场、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取消“测温+亮码”等管控措施。

精彩页

第一章
   区域开发:湖山处处有诗材

沙路时晴雨,渔舟日往来。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炊黍孤烟晚,呼牛一笛哀。终身看不厌,岸帻兴悠哉!(《舟中作》)

一  山会平原

陆游生活的地方在钱塘江南岸的越州,就是今天浙江的绍兴地区,秦汉以来这里属于会稽郡。秦代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大致包括今天的苏南、浙江等地区。东汉永建四年(129),会稽郡一分为二,苏南、浙西地区另设吴郡,今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所在山阴县。后来经过几次曲折的政区变化,到隋朝大业元年(605),在今天绍兴地区设置了越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宋高宗赵构从海上逃难回来,不敢直接回临安府,驻跸于越州。第二年元旦,下令改年号“绍兴”,寄托“绍(承继)祚(国统)中兴”之意。越州官民上表请求用唐德宗以兴元元年(784)巡幸梁州、改梁州为兴元府的先例,用新年号为州名,得到赵构的同意。从此越州改称绍兴,并升格为府。

南宋绍兴府共统辖八个县,府城及其周边的农村地区分属山阴、会稽两个附郭县管辖。两县大致以府城中分,东境属会稽,西境属山阴。两县所辖的山会地区,南有会稽山脉,北滨杭州湾,当时称为后海,中间为平原。会稽山脉是一片较广阔的丘陵山地,东西最宽约50公里,东南至西北最长约100公里,其中丘陵的分布和走向较多变和复杂。山地有数十条从南向北排泄山水的溪流,经平原进入后海,俗称三十六源。平原两侧各有一条江,即发源于会稽山东、西主干的曹娥江和浦阳江。沿着这两条江上溯会稽山脉的主干,将山会地区与东侧的诸暨、浦江和西侧的上虞、嵊县分割开来。向东跨过曹娥江,则是由甬江、余姚江与奉化江等河道冲击形成的三江平原,与山会平原合称宁绍平原。

山海之间的山会平原早期是一片河湖交错的沼泽地,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对山会地区的描述是“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伙”。这里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经过长期沼泽堆积,土质肥沃,是钱塘江两岸最先开发的核心地区。由于地势从南向北倾斜,山会平原是“山一原一海”台阶式的滨海冲积地带,虽然全年降水量充沛,但山水下泄,三十六源溪涧流程短,坡降大,水无所积潴,所以筑坝储水是本地区农业开发的重要前提。东汉以前,山会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地广人稀,饭稻羹鱼”。山阴一直是会稽郡下的一个普通属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会稽郡二十六个县,不过二十二万三千余户,平均每个县还不到四万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马臻(88~141)出任会稽郡太守。他到任以后,详考农田水利,发动民众,主持兴筑长堤,积潴山阴、会稽两县三十六源之水,建成古代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为山会平原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鉴湖(镜湖)。当时的鉴湖东起蒿口斗门(今上虞蒿坝镇),西至广陵斗门(今绍兴柯桥区南钱清村),东西范围达一百多华里,湖堤总长号称三百里,溉田九千余顷。由于是坡形地势,从此山会地区从南向北形成了“山一湖一田一海”的地形格局,“湖之势高于民田,田高于江海,故水多则泄民田之水人于江海,水少则泄湖之水以溉民田”,鉴湖成为山会平原农业生产的水利枢纽工程。

鉴湖的取名,本指其水面平静如镜,东晋人王羲之有“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之语。所以早期多称为镜湖,后来因为镜、鉴同义,又称鉴湖。现在通称鉴湖,本书除个别直接引文仍作“镜湖”外,行文中均作鉴湖。

P13-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陆游的乡村世界(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包伟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168298
开本 16开
页数 17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4
出版时间 2020-09-01
首版时间 2020-09-01
印刷时间 202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496
CIP核字 2020115977
中图分类号 K295.55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2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