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瑶编著的《钢与火的缠绵--武钢工人文学创作研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了武钢工人文学的发展背景和整个发展脉络并针对矿冶企业工人文学创作的独特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大量的文学作品,深入分析了武钢工人文学的创作特征。对武钢工人文学创作的价值及其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它们在记载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史、传播矿冶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的和谐建设以及在文学大众化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 图书 | 钢与火的缠绵--武钢工人文学创作研究 |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陈新瑶编著的《钢与火的缠绵--武钢工人文学创作研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了武钢工人文学的发展背景和整个发展脉络并针对矿冶企业工人文学创作的独特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大量的文学作品,深入分析了武钢工人文学的创作特征。对武钢工人文学创作的价值及其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它们在记载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史、传播矿冶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的和谐建设以及在文学大众化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钢铁强国:武钢工人文学创作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矿冶企业工人文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武钢工人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 铁水奔流:武钢工人文学的创作特征 第一节 钢铁工人形象的成功塑造 第二节 火热的激情与理性精神的高扬 第三节 多维、开放的工业书写 第四节 “钢味”十足的文学语言 第三章 钢花闪耀:武钢工人文学的价值及研究 第一节 武钢工人文学的价值体现 第二节 武钢工人文学的研究现状 第四章 冶炼者风采:武钢工人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马景源:中国矿冶文明的发掘者与传播者 第二节 董宏量:一生诗情献武钢 第三节 崔立民:扎根“红钢城”的工人小说家 第四节 杨姣娥:矿山文苑傲然绽放的“铜草花” 第五节 钟家茂、钟钢:钢城文坛“父子兵” 第五章 多彩的冶炼:武钢工人文学作品品读 第一节 《三个李》:历史风云的形象展现 第二节 《铁之魂》:因钢铁而滋生的诗情 第三节 《水晶时间》:冷艳的水晶与女性的救赎 第四节 《猫王Ⅲ》:神奇故事背后的生命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钢与火的缠绵--武钢工人文学创作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新瑶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2466121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6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15 |
| 出版时间 | 2014-06-01 |
| 首版时间 | 2014-06-01 |
| 印刷时间 | 2014-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02 |
| CIP核字 | 2014100699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8.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7 |
| 高 | 17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