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个人的乡村--作家通信
内容
试读章节

村兄:

完成《还乡记》(改为《流水下滩》了)后,我就想将乡村放下来,但你的来信,又让我的思绪和视野重新回到乡村,回到作为我们生命之根的那片土地。

确实,在中国,没有谁能够割断与乡村的联系,哪怕他就是出生在都市,最后也死于都市,乡村作为一种“根”的隐喻,仍然横在他的生命中。追溯他生命和文化的原型,其终极就一定是乡村。乡村是我们生命的渊薮。乡村是一种现实存在——大部分的中国人口还实实在在地生活于乡村,乡村既占据着中国辽阔的国土,也养育了广大的人民;乡村也是一种文化存在,无论我们的现代化进程进展到了什么程度,乡土性是中国文化永远的底色;乡村还是一种精神存在、情感存在,文化的回归,人性的回归,情感的回归,本质上就是回到乡土,回到深厚朴拙的土地上,回到土地一样质朴的生活中。

前两天,我刚刚过了47岁生日,是即将走进高考考场的女儿陪着我一起过的。在异乡一家到处挂着黔东南村寨风情图片的餐馆,就着黔东南的菜肴,我与女儿谈到了她高考后的安排。我计划送她回黔东南,联系一个侗族村寨,让她在那里生活十天,学会基本的侗话,学唱几首侗歌,融人侗家人的生活,然后开始她的大学生活。女儿没有反对,很乐意地同意了,只是要求带一个伴儿。我建议她约福建的同学一起去,她摇摇头,说福建的同学不会到侗寨去的,只有原来凯里的同学才会去。我说,也行,只要愿意去,都是好事。她问我为什么一定要送她到乡村去,一时间我也不知怎样回答她。女儿在黎平出生,在凯里长大,初三毕业,我带她到福建三明读高中。在贵州时,每年暑假,我都会送她回中潮老家去住几天,她也随着她爷爷去过田地,对乡村生活是有印象的,但我还想让她了解最本色的乡村生活,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大山褶皱里的古朴的、原生态的乡村生活。我总是固执地认为,乡村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财富。我对她说,乡村生活能够培养她的责任意识和承担勇气,而且,能够形成她对民族和乡村的认同感。我想向她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她是从乡村来的,乡村永远是她的根——生命的根,血脉的根,文化的根。

回首47年的人生,必须承认,我就是在乡村行走中成长起来的。我第一次自觉的乡村行走是在1986年,那时,我大学毕业不久,正意气风发。我与朋友陈启鹏从黎平出发,骑着自行车沿着贵州和广西边界走。第一天由中潮到顿洞,在一个朋友家住下来,到学校采访时,发现我们的一个高中同学在那里做民办教师,中国乡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从此开始进入我的视野。后来,每到一处乡村,我都要到学校去与老师们交流、沟通,这固然缘于我的职业情结——我就一直是一名教师,但也与乡村教师的生存现实直逼我心有关。我们这次行走到了皮林、肇兴、纪堂、登江、龙额、地坪、登赛、富禄等有名和无名的村寨。回来后,我写了一篇近万字的调查报告,发表在县委的内参上,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的石干昌为此亲自到家拜访我。这次行走,将我引领上民族文化研究的道路,使我成为一名研究民族文化的人类学者。1994年,我与朋友兼学长傅安辉一起承担省文联的一项民间文化研究课题,对锦屏九寨侗族社区的文化进行调研,半个月时间,我们走遍了九寨社区所辖的近二十个村寨。这次行走,我完成了《九寨民俗——一个侗族社区的文化变迁》的写作,这本书是我学术生涯的一个起点,也是我乡村行走意义上的一次升华。2005年,我与侗族作家石干成、石新民一起沿着广西、湖南、贵州三省边界行走。我们先到广西一侧的独峒、岜团、林溪,然后到了湖南通道的八坡、播阳,最后,由贵州洪洲溯九江河而上,经平架、六爽登上了著名的三省坡。这是一次跨省的乡村行走。站在三省坡上,沐浴着贵州方向的落日余晖,眺望着广西村寨的袅袅炊烟,吹拂着从湖南方向过来的晚风,内心突然涌现出崇高的情感。这是我的乡村,是我的民族,是我的国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内心产生一种庄严感、神圣感,产生一种愿意为这片土地、为广大的乡村而贡献的牺牲精神。我突然明白,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人民,其实质就是热爱你站着的这片乡土,热爱站立在乡土上的一座座村庄,热爱村庄中进行着的朴素的生活,热爱村庄中生活着的土地般质朴的人民。P5-7

后记

2010年4月,当杨村将第一封信发到我的邮箱时,我们没有想到这是一本书的开篇,也没有想到,这将是一次漫长的旅行的起点。之前,我与杨村时常就文学有一些或长或短09通信,但往往写到第3封信就打住了。但这次写到第6封信,依然还有要继续表达的想法。于是,又回过头来,给每一封信命名,然后让在《黔东南日报》编副刊的兴盛兄刊载出来。我们一封一封地5,报纸也渐次刊载,反响还很好。这时候,我们才萌生了集成一本书的想法,但一直没有认真规划,仍是断断续续地写着,率性地写着。后来,到了第14封信(抑或是第16封信?),由于其他原因,《黔东南日报》不能再-刊载了。我们仍决定继续5下去,朝着一本书的目标走笔。到2011年3月,已经有了20多封信了。我们信心满满,计划最迟在2012年结集出版。人总是有惰性,这是人的一种天性。先是我停了几个月没有回复,然后,杨村忙他的事,又停了一年多。直到2013年暑假,我们一起在雷公山区的乡野行走,才又决定将中断的通信续接起来。或许是这几年来关于乡村的见闻与思考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或许是我们想结束这段漫长的乡村旅行,从2013年8月开始,我们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在2013年圣诞节,完成了第60封信。

用几近四年完成对于乡村的一次精神行走,这或许很长,但也很短。

在中国,城市人与乡下人,一直是用户口界定的——直到现在,那些数量庞大的京漂、海漂一族,由于没有所谓的北京、上海户口,依然是外省人的身份,正如巴尔扎克《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外省人身份。进入20岁后,我们成了所谓城里人,但始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而乡村也始终与我们隔着一层或明或暗的障壁——所有像我们这样成人后进入城市的乡村人,都有这种身份的焦虑。正是血脉上与乡村的联结以及文化身份上的焦虑,乡村成为我们生命中永远的结。而当乡村那种温情脉脉的、田园牧歌式的面纱在商业化时代、物质化时代一点一点地被揭去之后,我们的乡村情结更多了一种疼痛、沉重与茫然。其实,在鲁迅时代与沈从文时代,这种疼痛、沉重与茫然就已然直逼人心了,而今,更应该是芒刺在背。但我们感觉到,乡村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乡村卑微而局促地站在浮躁的世俗之外,站在繁华的现代之外,任陆离的灯影淹没,或者任洪大的市声牵引……

我们的乡村何去何从?正如我们在第1封信中提出的诘问,这应该是一个时代提出的严肃的诘问,是所有正直、道义、自由、宽容的现代人应该提出的严肃的诘问。

我们正是秉着这样的诘问,开始我们的精神返乡,进行这一次关于乡村的行走,土地上的行走与精神上的行走。

60封乡村通信,既是执意为之,又是率意为之。结集成书,我们刻意保持其当时语境下的“当下性”与“原生性”。但它始终是我们最真实,也最珍惜的文字。不能说我们获得了什么,或者说我们达到了什么目标。但这60封通信,一方面,是我们血浓于水的乡村情结的抒发与表达,另一方面,我们也想通过这60封信,来消解郁积于心的那种疼痛、沉重、茫然,就像鲁迅说的“忘却”一样。

乡村横在我们的生命中,乡村也横在当下中国的命运中。

现在,这60封信札已经集束在一起了,两个乡村人也正垂手站在他们的田野上,等待一轮日出,或者大地上隆隆碾过的云辇,而你会是那个从炫目的光晕中走来的信使,或者从云辇上拾步而下的旅人吗?

这60封信能够呈现给读者,是广大而朴拙的乡村对于我们的哺育与馈赠。深厚素朴的乡村是我们生命的永远的渊薮!

感谢杜国景老师为我们作序。三十多年前,他走上大学讲台时,我是他的第一批学生,两年后,杨村也成了他的弟子。他的现代文学课程,对我们热爱文学有很大影响。由老师给我们的通信作序,是很适当的。他的期许,是我们继续在乡村行走的动力!

感谢三联书店能够出版我们的通信——作为三联忠实的读者,我们没有想过会成为三联的作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别感谢引导我们走进三联的龚黔兰博士。从2006年我们在张家界的旅行中认识,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在民族出版社时,为我出版过两部书,现在,又将《两个人的乡村》引荐到三联这样高端的平台。她的同事胡群英是一个很敬业的编辑,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让我们很感激。

感谢曾经刊载过《两个人的乡村》的《黔东南日报》、《贵州日报》、《杉乡文学》、《风雨桥》、《仰阿莎湖》、《苗家》、《今日剑河》等报刊!感谢所有陪同我们在乡村仆仆奔走的朋友们!感谢广西师大文学院的犹家仲教授,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楚人兄,诗人黄土路兄!感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的余刚,书中大部分图片是他拍摄的!感谢我的妻子陆燕和杨村的妻子龚祥菊,为我们的乡村行走,她们付出了很多!

感谢广大的乡村的广袤的土地!

祝福乡村!

祝福大地!

余达忠

于三明枫木庐

2014年7月8日

目录

序 杜国景 

第1封信:我们的乡村何去何从

第2封信:乡村:我们生命的渊薮

第3封信:记忆里的欢乐与辛劳

第4封信:土地,博大而促狭的土地

第5封信:穿过贫穷与富足的岁月

第6封信:土地的命题

第7封信:酒中日月长

第8封信:酒:一个有意味的生活符号

第9封信:表达或者酒的琐忆

第10封信:清贫岁月中的歌唱

第11封信:生活在别处

第12封信:静静泊着的乡村时光

第13封信:我不想做你猎奇的风向标

第14封信:建构着的乡村

第15封信:风景从流年而歌

第16封信:扩张的城市与纯粹的黑夜

第17封信:几个乡村青年的故事

第18封信:家的隐喻

第19封信:时光匍匐于地

第20封信:生活的变数

第21封信:乡村的可能性逆转

第22封信:命运形式:坚持或者放弃

第23封信:在崩溃中坚守

第24封信:城市与乡村——距离与落差

第25封信:成长背景的差异性

第26封信:城乡二元结构与心中的疼痛

第27封信:文凭:坚硬和空虚

第28封信:生命的表达或者命运形式

第29封信:向一条河流致敬

第30封信: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第31封信:河流或者湖的呻唤

第32封信:高处的水与高处的命运

第33封信:充满劳绩与诗意栖居

第34封信:生态性贫困与达摩克利斯剑

第35封信:山坳上的村庄(1)

第36封信:无边的苍茫和无限的空虚

第37封信:山坳上的村庄(2)

第38封信:坚如磐石的宿命或者一种转型

第39封信:山坳上的村庄(3)

第40封信:白天不懂夜的黑

第41封信:山坳上的村庄(4)

第42封信:广袤大地的无尽忧伤与哀愁

第43封信:脚下路正遥

第44封信:缅怀或者想象一种生活

第45封信:我们的教育教给了孩子什么

第46封信:兰洞:一步之遥的侗寨

第47封信:时光深处的风景

第48封信:乡村的挣扎与心灵的挣扎

第49封信:真实与虚幻:我们时代的乡土情怀

第50封信:堂吉诃德式的救赎与抵抗

第51封信:自由呼吸:乡村生命的秘密

第52封信:与一条河流的距离

第53封信:河流的流向,生命的流向

第54封信:横过生命

第55封信:行走的乡土

第56封信:断裂:一个人的命运形式

第57封信:在乡村生命线上旅行

第58封信:乡村与城市:起点与终点

第59封信:乡村,我们永远的故土家同

第60封信:城市与乡村:远行与回

后记

序言

黔东南也是生养我的土地。

杨村、余达忠笔下的这些民族村寨,山川河流,男女老幼,我和他们一样熟悉。阅读黔东南,在我几乎是条件反射或者本能反应。但凡与黔东南有关的文字,哪怕只是个地名,差不多都能在刹那间让我怦然心动。有一次是在从荷兰史基浦国际机场起飞的航班上,因为是黎明登机,时间太早,落座的短暂喧闹之后,大家很快感到了疲倦,阳光透过云海从舷窗射进来的时候,机舱里已变得非常安静,很多人已昏然沉睡过去,连飞机的轰鸣声都变得柔和起来,像催眠曲一样。然而就在似睡非睡间,从前排靠背椅的布套里随手一抽,岜沙、肇兴、施洞,还有杨村、达忠他们通信中提到的西江、雷公山,突然映入眼帘。与熟悉的鼓楼、村寨,还有银光灿烂、笑容可掬的苗家少女相遇在欧洲的万仞高空,那感觉真奇特,我一下子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地翻下去,甚至琢磨起译文来。读这本通信集的最初感觉,和那时竟有几分相似。

这本书的副题虽然叫“作家通信”,却总感到两位作者似乎有着三种身份:作家、学者、“文化官员”。正是在三种身份的体认与游走之间,两个人的通信才有了某种文本的“张力”,让人读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这的确不失为一种新奇的试验,值得尝试,以至于它的文本性质——或散文,或论文,抑或调查报告,反倒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可读性。

作家之谓,自然是指个人的情感郁积与叙事冲动,以及关于乡情、亲情、友情、恋情之类的那些“文学性”修辞。学者身份,则是指双方的那种“田野作业”方式,以及在私人空间中被“理性”来回推搡着的公共话语——城市、乡村、民族、生态、教育、道德等的讨论,无异是对当代危机的一种学术回应。至于“文化官员”,当然是比喻,也许太蹩脚,主要想表达我个人对书信中的某些细节,比如数据、百分比之类的一点印象,它们似乎太过于精确与繁琐,太过于认真严肃,接近官员的思维,与作家私人间通信的轻松、随意不大协调。但回到“田野”的立场,以学者身份来说,似乎又并无不妥,尤其用于论证和比较时。理不出个头绪便只好调侃,权作掩饰。

杨村和达忠都是从乡村成长起来的学人,对自己的民族和乡土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无论是否到过黔东南,相信读过这本书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他们的通信中呼吸到某种山野的气息,体会到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同时也会与他们一样,为乡村的整体性沦陷而唏嘘。不过话说回来,两人所讨论的这些话题,不少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留守、空巢、生态、教育等,差不多都是媒体的热点。好在这本书真正的吸引力,不是来自现象、材料,而是现象与材料后面的思考。比较而言,我对两位作者在这个时代的普遍性焦虑面前,通过“通信”所传递的那种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内涵,尤其感兴趣。两位是同代人,都生长于黔东南,一个是苗族,一个是侗族;一个始终未曾远离故乡,并且还能够用稔熟的苗语与同胞交流,另一个却早已流寓他乡,成为黔东南故乡的“他者”。主体虽有疏离,但主体性却十分一致,都兼有文化他者与“当地文化的持有者”的双重意义,无论是谁,都难免踏上“还乡”之旅,而无论是精神意义的还乡还是实际还乡,似乎都与时间、空间没有必然联系。重要的是,他们都能把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带入个人的生命体验及对“地方性知识”变迁的感受之中。而正是从这里开始,两个人的多重身份开始交汇,开始有一种既包含传统人文精神,又蕴涵新人文主义倾向(区别于旧人文主义的“人是唯一目的”)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逐渐变得明晰并强大起来,这就是这本通信集的最大价值。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返乡就是回到本源的近旁。”他们的通信,引导我们进行一次返乡之旅,启发我们在喧闹坚硬的城市仆仆行走时,要时不时记着回溯,通过返乡回到本源,回到朴实的土地中——“大地朗照着家园”(海德格尔)——只要保持在大地上的站立姿态,只要始终亲近大地,我们就永远有家园感,我们的心灵就永远有栖息之所。某种意义上,《两个人的乡村》可以给我们关于家园、关于土地、关于本源、关于存在的许多启示。这是我要明示的。

如今已是信息时代,通信不再羁于行役,也不用吝惜笔墨。手机、网络的普及,早已用“月圆千山,情传一键”的方式,彻底颠覆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美学,“书信”徒具象征意义。然而,杨村和余达忠的这几十封信,分明又能够让人找回旧时读书信的感觉,对日渐远去的那种文化语境产生几许回味,那原因,在我想来,也许是他们所记述的“地方”,对双方都已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存在,永远回不去的那片土地,只能留存于各自的回忆和叙述中,并且仅属于不同主体的个人经验。“故乡是永远回不去的”,这一命题,几乎是人类难以摆脱的精神困境,于是种种寻找、对话便不可避免。通信就是一种古老的对话方式,它可以同时发生在人与他、人与己、人与物之间,并且完全不顾及历史与现实的种种秩序,这也许就是胡塞尔现象学所说的主体间性。杨村与达忠的“对话”就明显有不同力量的介入,如语言(母语与非母语)、文化(本土与非本土)、身份(各自身份的自我意识)等。在他们各人的自我意识与个人经验之间,在他们与各自的叙述对象之间,在叙述对象与叙述对象之间,确凿地存在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分别由自身结构的某种“他性”来界定,最终达到“建构”的统一。没有这样的主体间性,“对话”无从发生。而无论是主体性还是主体间性,自身也处在建构过程中,那是柄谷行人所说的描述“风景”的“认识性装置”,“风景”一旦形成,其起源便被掩盖起来了(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1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三十多年前,杨村和余达忠曾是我的学生。如今读他们的通信,在我也是体会一种人生滋味。杨村对于文学创作似乎用力更勤,散文、小说结集已有好几种。2011年中国作协首度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度选本,我还对他的作品作过点评。达忠与我又多一层关系,我们的故乡都在黎平县,他笔下的那些地方,有我的青春记忆,读来自然多一分亲切感。相比杨村,他的学者味要浓一些,尽管他也有创作。在贵州和福建,达忠现在主要以学术见长,虽结缘于文学、耕耘于文学,但已在文学之外开辟了新的领域,更多地以一个人类学学者而被民族学界所知。这一方面杨村虽然只是偶尔为之,但数十通书信往来,未始不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收获。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也引他们为自己的骄傲。

2014年世界读书日到来前,我曾被一篇外籍人士所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所触动,便在接受一家地方报纸的记者采访时,谈了一点个人的想法。现在回想起来,那位外籍人士所见不免一叶障目,而我当时的想法亦有点情绪化。勤于阅读、思考、写作的中国人何止千千万万,那毕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在杨村、余达忠这里,阅读、思考、写作就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他们表达和证明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这也是我愿意选择的。

愿《两个人的乡村》能够激发起读者的某种乡村情怀,或者引起你对于现代和后现代时代正面临沉沦的乡村的关注、关怀!

杜国景

2014年8月于贵阳

内容推荐

杨村、余达忠编著的《两个人的乡村--作家通信》介绍了,正是血脉上与乡村的联结以及文化身份上的焦虑,乡村成为我们生命中永远的结。而当乡村那种温情脉脉的、田园牧歌式的面纱在商业化时代、物质化时代一点一点地被揭去之后,我们的乡村情结更多了一种疼痛、沉重与茫然。我们感到,乡村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乡村卑微而局促地站在浮躁的世俗之外,站在繁华的现代之外,任陆离的灯影淹没,或者任洪大的市声牵引……

编辑推荐

《两个人的乡村--作家通信》是一部通信集,收入了作者杨村和余达忠在三年中关于乡村主题的信件共60封,约16万字。两位作者均视乡村为自己的根,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下,乡村的变化和发展牵动着他们的心,引发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无论是进行人类学、历史学和民俗学方面的田野调查和采风,还是受乡愁的牵引回老家探亲或去乡下旅行,作者曾无数次走进田野,走入村寨,虽然他们的关注点是黔东南众多侗族、苗族的村寨,但这里质朴的乡村正是中国众多乡村当下的一个缩影。两人的通信就乡村的土地、文化、教育、经济、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化调整、乡村青年的发展等进行了讨论,文笔质朴、情感真挚、观察犀利、思考睿智,既有对已逝的怀念,也有对当下的判断,更有对乡村何去何从的忧虑。书信中的描述和记录,多为第一手资料,真实生动,引人思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个人的乡村--作家通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村//余达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51998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2014282641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1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