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丝路听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谢安良编著的《丝路听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一本通俗的文化读物,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外贸文化。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了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

内容推荐

谢安良编著的这本《丝路听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通俗的论述,散文化的语言,叙述了宁波繁荣的海外贸易历史和海外丝绸之路的远期和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佛教文化海外交流,日本遣唐使制度、青瓷文化等切面。全书共16个章节,以“天下之港”为总论,概述宁波海上丝路起航点的地位,并通过“遣唐使”、“最早的宁波帮”、“万斛神舟”、“青瓷传奇等多层面来展开。

目录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天下之港

丝路听潮

 一 遣唐使

 二 最早的宁波帮

 三 万斛神舟

 四 青瓷传奇

 五 名城的背影

 六 飘香的茶路

 七 失落的书

 八 扶桑国里云

 九 风从明州来

 十 佛国的流响

 十一 妈祖的弘扬地

 十二 自大的贸易

 十三 双屿之殇

 十四 日本的朱舜水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从630年舒明天皇派出第一支遣唐使,到894年日本废止遣唐使制度,在这前后264年间,日本奈良朝和平安朝一共派出了18次遣唐使。

前期一般一至两船,后期扩大到四船,因此也用“四舶”指称遣唐使。受日本造船技术所限,大致每船乘120人至160人的已算大舶,故遣唐使少则两三百人,多则五百多人。

五百多人中,水手大约占了一半,其次是勤杂人员和射手。除此之外,在整个使团中,最多的是学问僧,数十人,其次为留学生,一二十人,最少的是外交官员。

为了胜任政治与文化学习这双重使命,日本朝廷尽量选拔最优秀的人才充当遣唐使。选拔出来的遣唐人员均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温文有礼,且大多具有良好的汉学根基。

如著名的阿倍仲麻吕,出身日本官员家庭,天资聪颖,自小接受汉学教育。入唐后改名晁衡,与大诗人李白、王维等相互往来甚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因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

又如橘逸势,是日本古代最为著名的书法家,与嵯峨天皇、空海并称“三笔”。橘逸势为人豪放,不拘小节,人唐后与唐朝文人颇相契合,被唐人称为“橘秀才”。

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吕,出身日本最有名望的藤原家族,地位显赫。菅原道真被尊称为“天满天神”,是日本文化的象征。菅原道真最终未能成行,但正是他于894年上奏天皇废止了遣唐使制度。其他如吉备真备、山上忆良、小野篁均为有名的才子。

而入唐的学问僧中最澄、空海、常晓、圆行、圆仁、惠运、惠珍、宗睿等人,更是学问大家,归国后开日本佛教新风气,被称为“人唐八大家”。

日本派遣遣唐使,从任命使臣到出发,一般需准备两三年,包括造船,采办礼品、衣服、粮食、药物等,筹措留学生、学问僧在唐费用。

由于当时日本造船和航海技术水平较低,遣唐使跨越大海,往来中日之间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往往半数葬身海底,余下的漂流上岸,又常常落人海岛土人手中,惨遭屠戮。在当时,遣唐使之旅被视为畏途。

受命为遣唐使虽是荣誉,但也有许多人因为怕危险而推脱不行。小野篁就是一个例子。小野篁被选为第十七次遣唐使后称病不行,后虽然成行,但碰巧遇上风暴,船搁浅而幸运折回。小野篁为此还撰文指责遣唐使制度。

为鼓励遣唐使,日本朝廷对成行者,从水手到大使,均给予奖励,厚加赏赐,甚至封官加爵。

日本条令明确规定,赴唐者一律免去国家徭役,而且根据职位高低均有奖赏。遣唐大使赏绢50匹,绵150屯,布150端,此外,往往还会获得沙金200两及其他物品。对留学生和学问僧的赏赐远远高于判官,仅比副使少20端布,以便他们在中国有足够的钱购买书籍、文物并带回日本。为了赴唐取经、富强国家,日本可谓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惜投人超常的人力物力。

遣唐使到大唐,历史上有三条航线。一条是越过对马海峡沿朝鲜半岛海岸经东北入大唐,或从朝鲜半岛西南端,横渡黄海到山东登州,此为北线;一条是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东海,在长江口登陆,再由运河北上,为南岛线;另一条是在难波(今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属福冈)直接横渡东海到大唐的明州,这一条路线为南线。

从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约四十年间,日本遣唐使船基本采取北路航线。这条航线大部分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但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后,与日本不和。因此,日本遣唐使船在7世纪70年代到8世纪60年代的这一百年间,改取南岛线。这条航线主要航行于渺茫无边的东海上,风浪难以捉摸,十分危险。北线和南岛线都需耗时三十天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8世纪70年代以后,改取南线。这条航线所需时间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三天可达,但风涛之险基本上与南岛线相同。这条航线一直沿用至遣唐使废止。

采取北线时,遣唐使的派遣平均约七年半一次,以后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公元838年后,中止55年才考虑派遣,最终至于废止。

历史上,明州是遣唐使到达“签证”与返航的重要口岸。唐时,明州已与交州(今属越南)、广州、扬州并列为四大名港,是东南亚贸易圈中的重要大埠。

P21-23

序言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何伟

(一)

中国的古城实在不少,若论我国沿海最早的文化古城,只要稍稍具备历史地理的眼光,都会聚焦宁波——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

这座从远古走来的名城,河姆古渡的骨哨一吹就是七千年,展开了一幅幅风云际会的历史长卷。翻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不难发现宁波在我国沿海各大城市中的“早熟”:当宁波沐浴河姆渡的文明曙光时,我国海岸线上的先民基本还处于文明的空白处;当宁波先秦时期设县建制,广州还是邻近番禺的宁静村庄;当宁波唐代建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已是“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繁华城市,此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海滨渔村;宋代的宁波已是我国闻名国际的四大港口城市之一,天津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片滩涂;及至近代宁波作为“五口通商”被迫开埠,青岛、大连等城镇化才刚刚起步,更不必说改革开放后才崛起的深圳了。

如此“炫耀”的类比,无意仰己抑人。只想说明,以商城闻名的宁波,其实是隐身的文化重镇。其文化价值和地位,显然是被低估了。仅以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河姆渡为例:其制陶、稻谷和干栏式建筑的发现,修正了我国学术界总把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唯一摇篮的定论,确认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另一个发源地。其出土的代表海上活动的六支桨,印证了宁波先民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为我国台湾和太平洋岛屿的文化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澳大利亚悉尼市迪米蒙地电影制片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了一部记录太平洋沿岸历史的影片,其序幕就是从河姆渡开篇的。

宁波文化矿藏的丰富性和不凡品质,还在于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之一,沿海城市中建城的起源地之一,金融史上我国钱庄的发源地之一,海运史上造船和航海的发源地之一……总之,宁波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经络中一个很关键的穴位。宁波的历史区域文化,犹如一座丰盈的藏书楼,在文化复兴的聚光灯下,亟须整理与传播。

宁波历史文化何其久也,宁波地域文化何其丰也,先贤前辈们已经为宁波开辟出了一块文化沃土。每念及此,作为祖籍宁波、生活于宁波的我,不禁对家乡深厚的文化遗产肃然起敬。可是,在今天追赶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时,有多少宁波人还记得曾经的灿烂?又有多少人了解宁波往昔的辉煌?

(二)

区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和传承,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独特景观,既得益于文化的复兴,又受到区域发展竞争的推动。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这股热潮也波及作为吴越文化分支之一的宁波文化。

某种文明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根本上是由地缘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文明所处的地缘环境与精神性格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影响一个文明的精神气质最根本的因素,是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换成老百姓的说法,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潮汐出没的宁绍平原居中,多类型地貌孕育出姚江、奉化江、甬江流贯其中,江河湖海点缀其间,构成了宁波“经原纬隰,枕山臂江”的地理特征。“南通闽广,东接倭人,北距高丽,商舶往来,物货丰溢。”(宝庆《四明志》)“自宋以来,礼俗日盛,家诗户书,科第相继,间占首选,衣冠人物甲于东南。”(成化《宁波府志》)

文化早熟的宁波好比一个内敛聪慧的智者,有外貌形象,有性格气质,也有个性脾气。发源于四明,耸立于三江,兼得中西交汇之利,倚其7000年的文明发展,塑造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符号、习俗和精神,说得洪亮一点,叫作“宁波文明”。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宁波的文化特质,如果要用极精简的字词来表达,就是“江海”和“商贾”。水路交通和商帮文化是阅读宁波风云际会悠长岁月的两个关键词。伸展开来,从类型看,有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港口文化、海防文化;从特质看,有商帮文化、耕读文化、工匠文化、饮食文化;从思想看,有浙东文化、佛教文化;从文人看,名儒硕彦,人文荟萃,有南宋的心学先贤“甬上四先生”,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严子陵、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开启日本明治维新的导师朱舜水、工商皆本的民本思想家黄宗羲……正可谓千年古城,百年风云,几度沉浮,气血不衰,乃文化之力也。

(三)

一座城市的持久吸引力,不在林立高楼,而在文化气质。让城市站立不衰的,是文化“软实力”。表面上看,决定城市差异的是经济,骨子里是文化。今观神州,仰赖房地产狂奔的造城运动,流水线般建造的排排高楼大厦取代古城旧貌,割断了多少城市的历史脉络,推平了多少地域审美特征,埋葬了多少丰厚的历史记忆,已经无法计算。宁波籍文化大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每个城市都有独特和鲜明的城市形象。可惜,现在我们660个风情各异的城市形象基本都消失了,即使有,也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很难再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城市形象。眼下,追名逐利遗失了文化,随波逐流遗忘了故乡,身在故乡而不知故乡何在。

物欲越是膨胀,文化越是珍贵。宁波人之所以成为宁波人,并不是因为出生在宁波,而是身上承载着宁波的文化符号和基因。这些由宁波的风俗、语言和信仰因素组成的“宁波腔调”,以及地缘、血缘关系组成的坐标系,会让人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不论你身处世界何地,只要据此便可找到家乡,认祖归宗。如果遗失了宁波文化,即使站在这片土地上,也很难再是宁波人。令人忧心的是,在现代化城市化的急切步伐下,本土历史文化面临诸多存亡考验。公路毁了,可以修复;房屋塌了,可以重建;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如同绝迹的物种,没了,就永远没了。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迷失和情感归属的危机,成为一种流行国际的精神疾病,正是文化除根后流离失所的后遗症。

今天的宁波缺什么?不少人感叹缺文化,我看来,表述不很准确。宁波并不缺少文化,缺的恐怕是对丰厚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文之无书,行之不远”,作为文化工作者,作为宁波人,我们深恐随着时间的推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文字的阙如而流失,随着记忆的衰退而归零。把文化摆在什么位置,不仅仅取决于政府,更取决于每一个厕身其间的市民的态度。文化是城市之魂,是我们这座城市安身立命的基座。唤醒城市记忆的味道和画面,保护并标出宁波的文化风景线,绘制文化地图延续文脉,亟须一套权威、全面、通俗的文化读物。本丛书的出版和传播,即是努力之一。

(四)

本丛书的编纂,虽非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却颇费周折,几起几落,幸得宁波文化事业基金委员会慧眼识珠,忝列扶持项目,又得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及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的鼎力支持,宁波出版社调集精干,组织本地学界文化精英,殚精竭虑,撰写这套丛书。

自2012年始,编纂委员会成立并确定了丛书的编纂大纲,专家们从宁波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坐标中,尽可能筛选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承价值的内容作为首批选题。第一辑八种,选题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八个方面地方特色文化。计划此后逐年推出各类文化系列,集腋成裘,奉献出宁波文化的“满汉全席”。

丛书着力点不在学术钻研和考证,而在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定位在文化“小吃”,充其量是宁波文化史的通俗版、系列专题篇,绝非贯通一气的皇皇巨著。丛书力求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于闹市中拾取一份宁静,于纷繁中理出一片安详,于浮尘中闻到一缕书香,于物欲中寻得精神的家园。

2014年夏写于水岸居

(本文作者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丝路听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安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618143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2014228395
中图分类号 K295.53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