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基于C市东村的调查研究
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本书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城乡结合部相关文献综述

一 关于城乡结合部概念界定及其生成机制的研究

二 关于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的研究

三 关于城乡结合部本地村民的研究

四 关于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研究

五 总体述评

 第三节 典型个案与研究方法

一 个案简介

二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本土化思考

三 底层记忆的口述史研究

四 本书结构与主要观点

第二章 从空间维存到空间维权:迈向空间正义的城市社会学

 第一节 空间维度的发现与深化

 第二节 空间维存:关注适应与秩序的城市生态学

一 帕克及其同事的贡献

二 新传统城市生态学的新取向与范式修订

三 疲惫的城市生态学:未完成的学术理想

 第三节 异彩纷呈的十年:将空间权益融入城市社会学的60年代

一 人本主义社会性规划的城市研究

二 “住房阶级”的形成: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的分析

三 拒绝走向城市空间的边缘: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的先声

四 空间权益的沦陷与争取

 第四节 空间维权:指向抗争与正义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

一 空间生产与阶级斗争:列斐伏尔的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替代方案

二 集体消费与新都市社会运动:卡斯特尔的结构马克思主义

三 空间构型与资本积累:哈维的辩证乌托邦

四 洛杉矶学派的集结号:后现代大都市的批判

五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派的价值取向与理论缺憾

 第五节 空间正义的进路和中国经验的嵌入

一 空间生产的正义原则

二 空间分配的正义原则

三 空间交换的正义原则

四 空间消费的正义原则

 第六节 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的双向建构

一 社会样态的传统与推进

二 空间实践的维存与维权

三 建构过程的制约与再造

第三章 东村的社会样态

 第一节 从乡村向城市的过渡:物质景观与社会生态的转变

一 历史视角下的空间变迁

二 横向视角下的物质景观

三 生态视角下的职业转型

 第二节 从静止向流动的变迁:家园归属感的消逝

一 人口结构的倒挂现象

二 公共空间的精英缺失

 第三节 从一元向二元的融合: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

一 服务体系的双重覆盖

二 公共参与的上下动员

 第四节 从异质向同质的固化:东村社会的底层结构化

一 就业方式的非正规性

二 经济地位的自我认同

三 消费结构与压力评估

四 休闲方式的群体特征

第四章 他者的世界:东村的外来人口

 第一节 就业空间的生产与生存伦理的选择

一 非正规就业空间的自发生产

二 非正规就业空间的竞争与合作

三 非正规就业空间的职业风险

 第二节 城乡的空间分配与个体的空间流动

一 空间流动的推拉分析:户籍制度的弱化

二 空间流动的个体意愿:生存方式的改变

三 空间流动的身份际遇:融入城市的可能

 第三节 居住空间的交换与社会关系再生产

一 房东与租户社会关系的生成机制

二 房东与租户社会关系的文化构成

三 房东与租户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

 第四节 边缘空间的消费与底层的自我诉求

一 边缘的区隔符号:消费与权力

二 琐细的日常生活:隐忍与越轨

三 国家的消费视角:开放与适度

 第五节 小结:城市融入与机会空间

第五章 失衡的乡土:东村的本地村民

 第一节 “种房”:投机行为与租房阶层

一 “种房”的动机:补偿与房租的权重

二 “种房”的干预:权力的在场与不在场

三 “种房”的结果:“租房阶层”的现实与想象

 第二节 务农:乡土情结与文化自觉

一 自给自足与新乡土主义

二 村庄的面向与内源性资源

三 重寻乡土文化的自性

 第三节 迁移:空间转换与成本制约

一迁移的本意

二迁移的前提

三迁移的实质

 第四节 消遣:闲暇空间与道德秩序

一 消遣的主要方式

二 消遣的空间蔓延

三 消遣的伦理重建

 第五节 小结:乡土蜕变与工具空间

第六章 权力的技术:东村的社区治理

 第一节 公共服务的空间生产:城乡供给模式的融合

一 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共性与均等化

二 社会关系的空间再生产

三 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现有农地的空间分配:隐规则与利益排斥

一 地价预期与要地风波

二 自理口粮户的双重困境

三 土地分配的公平抉择

 第三节 土地征收的空间交换:本地村民与征收代理人的博弈

一 东村土地征收现状

二 空间维权的策略与权力消解的技术

三 合乎空间交换正义的土地征收机制

 第四节 集体用地的空间消费:资本、身份与权力的逻辑

一 本地村民的态度:空间资源的寻租行为

二 社区管理者的回应:合情、合理、合法

三 集体用地出租收益的流失

 第五节 小结:服务管理与利益空间

第七章 迈向空间正义的城乡结合部

 第一节 东村的社会样态: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变迁

一 过渡空间

二 人口膨胀而精英缺失的流动后果

三 形式有余而内容不足的二元管理

四 身份异质而生活同质的底层社会

 第二节 东村的空间实践:城乡结合部的主体建构

一 空间生产:社会样态的基础构型

二 空间分配:社会样态的权益分享

三 空间交换:社会样态的关系互动

四 空间消费:社会样态的资本映像

 第三节 无根的社会:城乡结合部空间构型过程中的现代性命运

一 作为社会之根的集体意识与空间权益

二 社会之根的失落:集体意识的瓦解与空间权益的沦陷

三 社会生根与社会扎根:集体意识的重建与空间权益的争取

四 迈向空间正义的乌托邦想象

 第四节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对我国地域政策的启示

一 空间生产的地域政策:人本主义的社会性规划

二 空间分配的地域政策:农业人口的自由流动与身份转换

三 空间交换的地域政策:从城乡对立走向协调联动

四 空间消费的地域政策:共享城镇化空间与反贫困工程

第八章 “撤村建居”型社区的文化转型与再生产

——城乡结合部发展的一种可行路径

 第一节 城乡文化差异:从对立冲突到包容共生

一 文化概念的界定:时空、交往、制度与理念

二 类型学视野下的村落文化与城市文化

三 迈向关联发展:城乡文化关系的反思

 第二节 城乡文化关联:“撤村建居”型社区的文化再生产

一 时空体验

二 睦邻运动

三 本土性资源

四 第三种发展

 第三节 新文化与新故乡

附 录

 本地村民问卷

 外来人口问卷

 本地村民访谈提纲

 外来人口访谈提纲

 本地村民访谈人员基本情况一览

 外来人口访谈人员基本情况一览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张霁雪著的《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基于C市东村的调查研究》以口述历史的方法探析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本地村民和村落治理者三个主要群体的空间实践与社会样态的互构过程,将行动者的“主体能动陛”融合在具体空间语境中分析城乡结合部形成过程与结果,透视其内在的社会肌理与结构,使我们对于城市扩张中城乡结合部的社会变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外来人口在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实践可以视为一种自发自维的谋划,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流动与身份过渡的空间,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努力背后的他们所承受的自我身份再造的阵痛;本地村民将城乡结合部视为可资利用的工具空间,以“种房”的空间生产期望分享土地开发带来的空间收益,这也造成城乡结合部潜在的无序的空间冲突;村落治理者在资本空间再生产过程中,关注的是城乡结合部的空间改造所产生利益格局的协调与参与。

三大行动主体的空间实践取向造成传统集体意识瓦解,城乡结合部渐趋成为一个无根的社会。对此,政府应当通过流动公共性构建和新集体认同重构等社会生根工程,抑制资本对城乡结合部空间的过度侵蚀;个体应当通过从边缘空间走向核心空间的社会扎根行动,使城乡结合部居民有能力迫使不符合正义的空间实践与底层要求妥协,实现城乡结合部空间权益的获取与分享,促使城乡结合部在社区转型过程中迈向可栖居的新故乡。

编辑推荐

城乡结合部独特的社会样态既是这三大行动主体行动的前提,也是他们行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发展表现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空间扩张的动态过程,是当下社会经济结构总体性变迁的导引。那么,作为城市与乡村间的“第三种社区”,它的社会样态具有怎样的特点?外来人员、本地村民和社区管理者又是怎样实现自身的空间维存与空间维权?在这多元主体行动的过程中,又是遵循怎样的实践逻辑?值得反思的是,以开发之名进行的城乡结合部空间改造,打破了乡村原初的社会样态,在资本的空间扩张下,高楼大厦与城市文化迅猛地覆盖了原初的乡土家园,以单向度的物质现代化瓦解了多样性空间生成的可能。这种缺乏社会规划的空问发展方案,最终导致城市化只是一种简单的空间扩张与空间复制,生存其中的底层只能是从边缘再到另一个边缘。张霁雪著的《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基于C市东村的调查研究》最终追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尽可能规避城乡结合部空间形成与重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平等与不公正,从而确保生活其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尤其是那些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实现自身的空间权益,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基于C市东村的调查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霁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51679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1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4279699
中图分类号 D668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