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生存智慧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七节苟子:人贵在于有义、有治、善群

一、荀子的生平及其著作

荀子(约前325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1。生平

游学于齐(从做学生到当老师):据说他15岁就步行到山东拜师(即到齐国稷下“游学”——游学于齐),“齐威、宣王之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才游学。”当时齐国在稷门之下设立了一个学宫(战国时齐国的学术中心,中国最早的研究院、学术机构,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故称稷下),聚集了不少学者。齐襄王时,荀子再次入齐,在稷下“先生”中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三次担任该校校长,成为当时最有威望的学术领袖。后因谗言,最终离齐。他在稷下积累的学识和长期的教学经验,为其以后总结诸子百家之学,自创体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访问于秦(纵论长短):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于公元前264年左右应聘人秦。会见了秦昭王和秦相范雎,赞扬秦国的威武、强盛和广大,特别是对改革后出现的新气象,给予了“治之至也”的高度评价;但同时又指出“秦之所短”是“无儒”,建议秦国重用儒者,施行仁义,实行王道政治。经过全面考察,他虽然肯定了秦国严刑峻法、以法治国的政绩,但对其急剧改革和兼并战争所造成的内外紧张局势深怀隐忧。他从儒家立场出发,提出用德政和“节威反文”的和缓方式实现统一的建议,没有被秦国统治者采用。

议兵于赵(军事之关键):苟子约于公元前247年左右到赵国,曾与赵国的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兵法。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兵器士卒和权谋变诈,而是百姓的趋向即“民心”;用兵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而是为了“禁暴除害”。如果战争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即使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终归要失败。因此,“兵要在乎善附民”,把争取民心作为用兵之道的关键。主张“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

做官于楚(上任一罢官一软禁):苟子多次去楚国,并受春申君委任做了兰陵令,相当于县长。后来,春申君听信谗言,有礼貌地罢了他的官;再后来,又有一个谋士向春申君说他的坏话,春申君于是又把他请回楚国软禁起来,怕他去赵国后对楚国不利。

教学与研究:晚年,荀子致力于教学和著述,吸收和批判诸子百家的学说,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思想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2。著作

《荀子》一书,仿《论语》体例,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思想性较强。其中《非十二子》(政论)以是否符合封建统一原则为标准对墨家、名家、道家、前期法家和儒家的思孟学派进行了政治性批判。其中,《解蔽》(认识论)则把“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主观片面性视为“心术之公患”,提出“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要求全面地客观地观察事物矛盾的方法论原则。运用这一原则,《天论》(本体论、世界观)在总结天人问题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战斗唯物主义思想;《正名》(名实观)在总结名实问题方面提出“制名以指实”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性恶》(人性论)在分别性(天性)伪(人为)问题方面提出“化性而起伪”的人性改造论;《富国》(经济学、国家起源论)在总结社会经济问题方面提出“明分使群”的国家起源论;《非相》、《儒效》(历史观)在总结古今问题方面提出“法后王”的进化历史观;《王制》、《王霸》、《议兵》(军事思想)在总结王……

P75-P76

后记

本书是我主持的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哲人的生存智慧》(2008y256)的主体成果。虽然立项较早,可是由于教学、行政事务繁忙,迟迟未能做出交代。恰逢谭德宇兄约我出一本专著并帮忙联系出版社,这才匆匆赶写了这本书。本书由我设计全书的章节框架、提出撰写的基本思路并撰写绝大部分内容,谭贤楚博士和张明波老师参与撰写第三章第四节“葛洪:‘形’‘神’双修、‘仁’‘刑’相‘佐”’,张蔚玲老师参与撰写第四章第一节“隋唐佛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大部分内容和第四节“佛学何以在中国落地生根”。初稿写成后,人民出版社巴能强老师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并亲自审阅修改了导论部分,谭大友负责第一章和第五章的校对、修改,谭贤楚负责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校对、修改,张蔚玲负责第四章的校对、修改,张明波负责第六章的校对、修改,全书最后由谭大友作进一步修改并定稿。

本书能够出版,一是湖北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德宇教授相约并帮忙联系出版社;二是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院长谭志满教授和书记黄勇先生将本书纳入“武陵山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予以资助;三是人民出版社巴能强老师以其敏锐而深邃的学术眼光提供了很中肯的建议,从而使著作增色不少;四是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处处长高雁军教授的关心和支持。借此机会,谨向他们表示我最诚恳的谢意!本书也是各种因缘和舍的结果,在此还要感谢学界所作的各种有益探索,因篇幅所限,本书“主要参考文献”中未能一一提及,这些探索为本书提供了大量有益的资源和养料;感谢学校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的支持,这种支持使我得以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抑或传承文明(“为往圣继绝学”)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由于本人学识所限,书中肯定有许多不足,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谭大友

2014年10月3日夜

目录

导言 如何应对生存危机与全球性挑战

第一章 先秦哲学的生存智慧——中华民族精神之奠基

 第一节 生生之道与中庸之道

 第二节 老子:因循自然的生存之道

 第三节 孔子:人我共生、人我共存

 第四节 墨子:以“兼爱”求大同

 第五节 孟子:求诚心、通万物、得万民

 第六节 庄子:天、地、人并生合一

 第七节 苟子:人贵在于有义、有治、善群

 第八节 韩非:“法”为群体共存之保障

第二章 两汉哲学的生存智慧——儒道主干之凸显

 第一节 《淮南子》:轻身外之物,重养生之道

 第二节 董仲舒:“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第三节 王充:自然命定与“勉力勤事”

第三章 魏晋哲学的生存智慧——道家思想的新发展

 第一节 王弼:归根复命

 第二节 阮籍和嵇康:“至人”之境、“形神俱养”

 第三节 郭象:生死一气、任其自然

 第四节 葛洪:形神双修、仁刑相佐

第四章 隋唐佛学的生存智慧——佛学理论的中国化

 第一节 隋唐佛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佛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禅宗:“平常心是道”

 第四节 佛教何以在中国落地生根

第五章 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论人之生存一儒家精神的新开掘

 第一节 张载:民胞物与合天心

 第二节 程颢: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三节 朱熹:人与万物和谐之“理”

 第四节 叶适:正谊谋利与成己成物

 第五节 王阳明:良知之乐

 第六节 黄宗羲:“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

 第七节 王夫之:尽性而利天下之生

 第八节 戴震:仁者与天下共遂其生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生存智慧——中西智慧之交融

 第一节 康有为:“求乐免苦”、以变图存、大同理想

 第二节 孙中山:“民生为社会历史的中心”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论文类

后记

序言

导言如何应对生存危机与全球性挑战

随着全球化不断加深,人们正深刻影响着世界史,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正处于风口浪尖,需要承担和克服现代性后果,这些后果并非局限于一国一区域,而是弥漫于全球,从而对整个人类生存、人类未来命运构成严重威胁,这些后果和威胁成为人类在短期内无法摆脱和克服的全球性难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世界人口正在向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冲刺。世界人口数量:10万年前,320万;300年前,5.4亿;1987年,50亿;2025年,约90亿;2095年,约102亿。如不加以控制,900年后,全球人口将达到6亿亿。届时,地球每平方米面积上须容纳100人,地球之大,却无人们立锥之地。……人口膨胀被形象地比拟为人口爆炸,它引起并将进一步加剧人类基本生存问题的恶化,在现代物质文明高歌挺进的同时,饥饿与死亡也令人不安地蔓延。人口膨胀必然带来耕地危机、森林危机、淡水危机和环境污染;粮食短缺带来生存危机;就业不足导致人力资源浪费;收入低微造成大量人群生活贫困、人口素质低下;人口过度集聚,导致“过度城市化”。

其次,贫困成为人类进步的桎梏。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主要包括食品、医疗、卫生、住房、教育等。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收入达不到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所必须的最低收入水平,对其生存构成威胁;这种贫困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相对贫困是指由于财富分配不公和贫富不均而引起的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这种贫困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广泛存在。在许多媒体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饥民露宿街头;形容枯槁、骨瘦如柴的贫苦儿童蹒跚着脚步四处觅食;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穷人拥挤于混乱不堪、臭气熏天的贫民窟里……。这一幕幕场景,都是现代生活中严酷的现实。营养不良、传染性疾病、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的缺乏,常常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因病而亡。

第三,污染吞噬着人类生存的空间,蓝天、绿地、碧水萎缩了,隐退不见。台湾省歌手郑智化悲哀地唱道:“现在的一片天,是肮脏的一片天,星星在那夜空中永远看不见。”人类把蓝天抹上一层层的灰,把绿地变成黄色的沙漠,那浩翰的大海则成为“最后的海水沟”……。因大量向空中排放二氧化碳而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发烧,极地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大片人类生存的地区被淹、疾病流行;因臭氧层遭破坏,人类遭受紫外线的伤害,增加皮肤癌和自内障的发生率,人的免疫功能将减弱,从而增加某些传染病的发生率。排向空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同大气、水分起化学反应生成硫酸,这些硫酸返回大地形成“酸雨”。“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因为它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所到之处变成毫无生机的死寂世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给周边大片区域和国家造成严重灾难。此外,诸如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的污染、核能的滥用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第四,因超载放牧、过度耕作而导致的土地沙漠化,因人口膨胀、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剧增、土壤的被破坏等而导致水资源的日益紧张,森林的毁损和能源困境,构成了当代社会严峻的资源压力。人类如果继续肆意挥霍已十分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地球资源,那么无异于在切断后代的生路。生物物种的灭绝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科学家指出,任何一种生命(物种)的内在结构和系统,都是人类能力所难以再造的,哪怕拥有现代最先进的实验室和化工厂;它含藏的信息量,甚至超过了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如果灭绝一个生物物种,就等于毁灭了一座庞大……

……

如何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化解价值危机呢?《世界伦理宣言》吸收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精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其作为处理家庭、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矛盾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据此,强势文明或宗教就不应该借助国家强权而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和谐共存,因为“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内业》)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挑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总是“见外”,总是设定需要改造的客体、不可调和的异己,设定需要征服的不共戴天的“他者”(这个“他者”要么是宗教上的异端,要么是政治上的敌人,或者是域外的文化和文明),它不能像宋代张载那样把天下万民当作自己的同胞来看待。而中国文化和哲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天下无外”、“和合五教”、“民胞物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等思想,其中,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既然是“一同天下之义”,那就不应该像美国那样搞双重标准或者多重标准,否则,就实现不了“天下治”的局面,世界就没有秩序,有的只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国提出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世界构建一种和谐共生的秩序。《中庸》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多样文明的并行不悖、充分发展而又和谐共存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

总之,中国文化和哲学是一座关于人类生存智慧的富矿,她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难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成果,蕴含着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正确的思想原则。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当代一个重要的思想任务,就是梳理和阐释中国哲人的生存智慧,以便深入理解人类生存的根据、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具有的宽广和高远境界,从而应对当代所面临的生存挑战、摆脱生存困境。孔子日:“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经·系辞下》)读者当可知道:做本文者,其有忧患乎?

内容推荐

谭大友所著《中国生存智慧》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为经、以哲人们对生存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为纬,论述了中国思想家们对生存问题的智慧性解答。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处于不同的时代,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视野,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关系。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有着一以贯之的思想主题和价值取向——天人之际和生命意义,贯穿着共生共存的理念和智慧,具有源远流长的以生命为本体的生存论传统,其中的生命宇宙观、共生共存的自然观和社会观、不朽论等都体现了中国哲人的深邃的生存智慧。谭大友所著《中国生存智慧》讲述各家各派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探寻了人类生存之道。对于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乃至价值危机,中国哲学的应对之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生存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大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40605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2014236532
中图分类号 B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6: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