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说坊八讲/张炜文集
内容
试读章节

可见那些将语言分离出来的阅读是不求甚解的、比较肤浅的。事实上在文学写作中,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语言,什么时候都绕不开语言;夸张一点说,语言在许多时候简直可以看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语言差不多就是一切,一切都包含在语言中。

我们这样强调语言,说明它是文学艺术的本质部分、核心部分,而不是附加在外部的什么装饰。我们真的找不出哪种艺术形式比文学写作更依赖语言的了。文雅一点说:文学的全部奥秘都是在文字的貌似沉默中完成和呈现的,文字当中隐藏了无尽的魔法。

有人说,话剧不也是语言的艺术吗,那不是魔法吗?是魔法,但是戏剧的语言最后与小说仍然不同,剧本还要通过角色在舞台上演出,那些对白从演员的口中一旦飞出,就再也不同于原来的文字了。这时候的文字已经不再沉默了。可是文学作品的文字,比如小说的文字,自始至终都是沉默的。而正是这沉默里藏下了尖声大叫或欢呼雀跃,可它只能依赖阅读,让读者在心中去感受和还原——面对读者,这些文字一生都是孤立无援的,一生都在独自奋战。所以它的个体或群体必须是最优秀的,最卓越的,这才能经得起孤独的考验,并且最终取得成功,获得胜利。

小说的语言不仅要洗练、准确、干净、畅达,不仅要具备这些好语言的共同特质,还要具备更多;就是说,要在这一般“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千变万化,呈现出一万个面目才行。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小说是依赖于虚构的,可它究竟从哪里开始?也就是说,它是从哪里着手进入虚构的?

有人可能回答:从故事;还有,从人物——如果不是从这两个方面,那么它又能从哪些地方着手虚构呢?

我们今天的回答是:小说的虚构是无所不在的,但它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语言开始虚构。

有人听了会感到奇怪,问:难道每一句话都是假的?可以这样说。但我们这里的“语言虚构”,指的是说话的方式,就是说,小说的语言就像小说的故事和人物一样,不是追求简单的“生活的真实”。也等于说,作品中的人物说话的方式,更有描述和讲述的方式,都是由作者虚构出来的。

有人听了会更加糊涂:这是怎么回事?“说话的方式”?这怎么虚构?如果连说话的方式都是虚构的,那我们在阅读中怎么能没有察觉?

在我们的经验里,说话方式如果是“虚构”(编造)的,那读起来就会十分别扭,甚至没法让人读懂。所以我们才强调:小说作品里所有人物的说话都要贴近身份;就连我们作者叙述的语言,也要具有大家都能认可的客观性才好,不然读起来就会显得陌生怪异,影响接受和理解。也就是说,说话的内容可以是虚构的,但“说话的方式”必须是与大家一致的。

比如小说写到一位老农民或一位知识分子,或一位官场人物,他们都要操持自己的语言,不然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这些角色由于经历不同,文化教养不同,说话的方式会有很大差异。就算同一种职业的人,因为生活经历和性格的不同,也要表现出许多差别。所以说“说话方式”必须是贴紧人物身份的、专属于“这一个”的,这哪里还会容得下“虚构”?

为了进一步强调语言方式的非虚构性,有人还指出了一个长期的事实:写作学著作曾一再地强调,作家要到群众中学习语言,比如向工农兵学习语言等等。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写工农兵,就要学习他们的“说话方式”——越是像生活中的人物,小说就越生动越成功。

一般的文学理论也认为,文学作品贴近生活,首先要做到语言贴近。如果语言是作家自己的,问题就全出来了:学生腔,知识分子腔,不生动和呆板等等。

根据如上的理由,有人一直在否定“语言”和“语言方式”的虚构性。

P4-5

目录

第一讲:语言

 文字的表象

 虚构从语言开始

 造句和自尊

 方言是真正的语言

 韵律、起势及其他

 讨论

第二讲:故事

 传统和现代

 同时呈现的故事

 讲述方式和小说边界

 小说的两种节奏

 被一再压缩的“故事”

 讨论

第三讲:人物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给人物说话的机会

 塑造人物的两个倾向

 人物的疏朗或拥挤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讨论

第四讲:主题

 主题在哪里

 对世界总的看法

 奋不顾身的人

 图解和游戏

 它原来无处不在

 讨论

第五讲:修改

 修改的第一个环节

 修改的第二个环节

 修改的第三个环节

 修改的其他环节

 讨论

第六讲:文学的性别奥秘(班访1)

 关于张爱玲

 女性作家

 文学的门

 身份的复杂性

 讨论

第七讲:写作训练随谈(班访2)

 注意语言的板块

 文学语言的虚拟性

 语言从细部人手

 写作密度的要求

 讨论

第八讲:文学初步及其他(班访3)

 初中的《山花》

 散文和小说的区别

 中国小说的继承

 写作不能过于勤奋

 我们需要“大学习”

 讨论

附:

 写作是一场远行

 心史与人的坚持

 好书的归宿

 在文学的绿地上

 谈自然写作

 地理空间与心理空间

 阅读是一种珍惜

 风会试着摧毁他

 文学散谈四题

 阅读:忍耐或陶醉

附录 散文总目

序言

这是我三十多年里写下的散文和随笔,几乎是虚构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丢失了,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渐渐都像迎风奔驰的老马,背上的一些驮载难免要在路上飞扬四散,再也无从寻觅。

从头看这大大小小的篇章,让我时而激越时而黯然,难以平静。这分明是树的年轮,是履痕和足迹,也是由远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编织的那些故事作品,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现实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许多篇目写在青春时段,那时的稚嫩和面红耳赤的冲动,今天看非但不尽是羞愧,而且还引起我多多少少的钦羡。单纯直撞的勇气与昨日紧紧相连,如今这一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潜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时、在倾听扑扑海浪和漫漫市声的无眠之夜,才缓缓地升腾起丝丝绺绺。是的,我仍然为当年人和文学的承诺而激动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岛地区,即那个东部海角。那里曾经有无边的丛林,有大片的松树,离河的入海口不远,又在重要的古港之侧,于是被命名为万松浦。一个人由此地起步远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条船从这里起航,缓缓驶入了风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长长的出航志,那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必定连接着万松浦、开始于万松浦。

人是一条船,并且始终是独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长。这部出航记录未免颜色斑驳,腥成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称得上一本真实的书。

记得有一次回到故地,一个辛苦劳作的下午,我疲惫不堪地走入了万松浦的丛林。当时正是温煦的春天,飞蝶和小虫在洁白的沙土上舞动蹿跑,四野泛绿,鼻孔里全是青生气息。这时我的目光被什么吸引住——那是正在冒出沙土的一蓬蓬树棵嫩芽,它们呈深紫色向上茂长,四周是迎向春阳的新草与灌木……我一动不动地站定。大野熏蒸之气将我团团笼罩,恍惚间又一次返回了童年。置身此地此情,好像全部人生又在从头开始,兴奋与感激溢满全身。我仿佛接受了冥冥中的昭示,在心里说:你永远也不要离开这里,不要偏移和忘却——这就是那一刻的领悟、感知和记忆。

那是难忘的瞬间感受。也就是类似那个春天下午的一种莫名之力、一种悟想,时不时地在心底泛起,提醒我,并用以抵御生命的苍老、阴郁和颓丧。多少年来,万松浦一直伴我吟哦,伴我长旅——它的意义,它与我、与我一生劳作的关系,若以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而论,那么更多的是“兴”,而不是“比”。它总是明亮着和激励着我的整个劳动。

这些文字是系列的短章编年,更是一部丝绺相连的心书,一部长长的书。它们出生或早或晚,都一概源发于万松浦的根柢之上。

内容推荐

张炜编著的《小说坊八讲/张炜文集》中的散文,几乎包括了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的感悟。尤其是,在对世道人心的阐发中,他多从普通的生活现象里,从一些平常的事例上阐发哲理,关注的是一些思想本体的问题,一些生命和生存的意义。这些散文虽是短章,却从思想的高度、现实的角度,进行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知性写作也是思想的写作,是散文中的风骨和精气神,是文学的钙质。在散文中,不论是读史、写人,还是谈艺、记往,张炜都从一个思想者的维度上书写。时下,有些散文流于故事情节的平面铺陈,或者多是些小情小调和夕阳老调,缺少识见与思想的支撑。如是,平庸而软弱是现今散文的一个常见毛病。张炜的知性书写,是一种潜沉而深入的书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达,惟此,他的散文有了风骨和力量。

编辑推荐

为什么理解人性是写作者基本的能力?为什么他人的文字能够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为什么每一句成功的修改就是一次巨大的享受?为什么作家创造的世界会拥有它自己的生命?阅读张炜编著的《小说坊八讲/张炜文集》,读者可以在作家的引领下从另一个角度去体验这场文学盛宴的种种深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说坊八讲/张炜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6327
开本 16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201422731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