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影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陈子善是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长期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清影集(精)》是他近期所写关于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的有关文章的结集。现代文学相关的资料不断涌现,给研究者带来了更广的视野和全新的视角,作者深入其中,不断有新的发现,这些的新的发现和由此而得的新的观点,都体现在这些结集的文章中。

内容推荐

陈子善所著《清影集(精)》探讨林语堂与胡适主持的一九三〇年间上海平社的关系,从林语堂日记和胡适日记互文的角度切入,所依据的文本是已经公开的胡适一九二九至三〇年日记和尚未公开的林语堂一九二九至三〇年日记,力求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还原这个鲜为人知的一九三〇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社团的活动。

目录

新发现的胡适《尝试集》第二编初稿本自序

林语堂与胡适日记中的平社

郁达夫致王映霞的一通情书

更明晰的,是他自己简洁的注释——《周作人致松枝茂夫手札》读后

从张爱玲集外文《寄读者》说起

倪贻德的《艺苑交游记》

叶灵凤的《书淫艳异录》

叶灵凤的《霜红室随笔》

关于熊式一《天桥》的断想

《作家笔会》作者真名考

顾毓琇先生的海外来鸿

“唐弢兄嘱题”

唐驶先生关于《<申报·自由谈>杂文选》的通信

黄裳、黄宗江合作的历史剧《南国梦》

黄裳先生与《还乡日记》

新文学旧书三十年

作家与贺卡的往事

葛岭之忆

琐忆辛笛先生

陈之藩先生的集外小文

试读章节

黄裳先生是公认的现当代散文大家,他自己也一再声明“我一直是写散文的”。即使对“黄迷”和藏书界推崇备至的“来燕榭题跋”,黄先生也认为“书跋在我看来也是散文,并无二致”(《增订本<来燕榭书跋>后记》)。

长达65年之久的写作生涯,使黄先生的散文世界呈现极为丰富多样的绚烂面貌。他的早期创作,象其他所有文学大家一样,有一个“模仿”的阶段,“模仿”的对象除了鲁迅,还有一位以《画梦录》荣获1937年“《大公报》文艺奖金”的何其芳,尽管他与何其芳只相差七岁。

1984年2月,黄先生写了《读书生活杂忆》,文中回忆了他是如何起步弄笔的。七七事变后,他开始向“‘孤岛’上《文汇报》的副刊‘世纪风’”投稿,“习作是小小的散文和‘掌篇小说’”。“当时十分佩服、喜欢的散文作者是何其芳和他的《画梦录》,觉得这是一种新的流派与新的风格,和朱自清、周作人都不同,于是就努力模仿,不过终于学不像”。这当然是黄先生的自谦,他后来很快就走出“模仿”之途,另辟蹊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黄先生“模仿”何其芳是有文可证的,《来燕榭集外文钞》中所收的《雨天的断想》、《独巷》、《雾》等篇都是。他还在1938年10月9日《文汇报·世纪风》发表的《辽远的记忆》中直接引用《画梦录》代序《扇上的烟云》中的话:

一个诗人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曾用扇子上的烟云来比喻着人生。他说:“只怕你找着时,那扇子上的影子早已十分朦胧了”。这的确使我悲哀,却更使我对这地方生了更深的忆念。诗人说:“唉,自从乘桴浮于海,一片风涛把我送到这荒岛上……”我所忆念着的却正是这“荒岛”。诗人现在是远在成都。当想到和学生们谈论着“南宋词”的情景时,也会时时地记忆着罢?

“一个诗人”就是指何其芳。“这地方”指“一个北方的城市”天津,黄先生在天津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而“只怕你找着时,那扇子上的影子早已十分朦胧了”正是《扇上的烟云》的最后一句。

1946年末,黄先生又以“黄伯思”笔名写了《谈何其芳》一文,文中提到当年夏天他与何其芳在重庆的一次见面,畅谈散文写作。黄先生还提出:依他的“私见”,《还乡日记》“该是诗人散文创作过程中最光辉的成就了。诗人的感伤,更加上现实的创痕,又还未失去了他的琢磨的技巧。这一连串篇什,如《呜咽的扬子江》,实在是使人永不能忘的。它比较《画梦录》充实得多,又不失于粗糙。”他在此文中首次提到《还乡日记》,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到了2003年9月,也即《读书生活杂忆》发表二十年之后,黄先生又写了《寻找自我》一文,再次提到何其芳。他1934年顷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何其芳1935年北大毕业后到南开中学执教,本可能有师生之谊,黄先生却遗憾地告诉读者,“我没有听过何其芳的课,但他的声名在同学中却有震撼性。他的获奖作品《画梦录》奇瑰美丽,但不可能是模仿的范本,倒是这以后出版的《还乡日记》,平实深厚,给了我颇多影响”。

这次黄先生又提到了《还乡日记》,再次对何其芳前期这两部代表性作品给出了不同的评价。黄先生认为《画梦录》虽“奇瑰美丽”,却不容易学习;“平实深厚”的《还乡日记》倒给了他“颇多影响”,可见《还乡日记》留给黄先生的印象,也许比《画梦录》更为深刻长久。

《还乡日记》1939年8月由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列为靳以主编的“现代散文新集”之一。其实书名应为“还乡杂记”,印错了。而且《还乡日记》还是个“残本”,漏印《我们的城堡》后半篇和《私塾师》、《老人》、《树荫下的默想》等三篇。这就很有趣。黄先生搜集古籍,以清刻本闻名海内外,对“残本”更有独到见解,没想到他在写作上“颇受影响”的《还乡日记》也是部“残本”,现代印刷技术下的“残本”,可惜已不能当面向黄先生请教,与黄先生探讨了。

P145-P147

序言

二〇〇九年秋季,胡适的新诗集,也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开山之作《尝试集》第二编初稿本惊现杭州西泠印社拍卖会。这是近年来首次出现如此集中又相对完整的不为人知的胡适诗稿,是胡适作品版本研究上的一个重要发现。

这部《尝试集》第二编初稿本为毛边纸合订本,共计五十八页,胡适墨笔所书,又有多处红笔修改补充,编订于一九一八年六月。而《尝试集》一九二。年三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换言之,该稿本是《尝试集》初版本所收第二编的初稿本。由此也可见,早在《尝试集》问世二年前,胡适就已着手编选这部被文学史家认定为划时代的新诗集了。

把这部《尝试集》第二编初稿本与《尝试集》初版本里的第二编作一比较,是很有意思的。初稿本共收《一念》《鸽子》《人力车夫》《十二月五夜月》《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新婚杂诗(五首)》《老洛伯》《四月二十五夜》《看花》《你莫忘记》《如梦令》《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关不住了!》《希望》十五题十九首诗,其中《老洛伯》《希望》两首是英文译诗并附原文铅印三页,另有《生查子》《丁巳除夕》《戏孟和》三首己分别用黑笔或红笔圈去。到了《尝试集》初版本第二编,抽出其中的《十二月五夜月》一首,补入《应该》《送叔永回四川》《一颗星儿》《威权》等十一首诗。《尝试集》一九二。年九月再版本的第二编,又补入《示威?》《纪梦》等六首诗。《尝试集》的定本是一九二二年十月出版的“增订四版”。把增订四版本第二编与初稿本比较,就增删更大,差别更大。因此,这部第二编初稿本对探讨《尝试集》从手稿开始的版本变迁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

更令人欣喜的是,《尝试集》第二编初稿本前有胡适本人的一篇自序(以下简称《初稿本自序》),这是海内外胡适研究界以前不知道的。《尝试集》初版本中,第一编有序,附录的《去国集》也有序,唯独第二编无序。《初稿本自序》的发现,说明《尝试集》第二编原来也是有序的!现把这篇序照录如下:

我初到纽约时,看见那些方块形的房子,觉得没有诗料可寻。不料后来居然做了许多诗。《尝试集》的第一编,除了一首《百字令》,两首《如梦令》之外,全部是在纽约做的。自从我去年秋间来北京,——尘土的北京,龌龊的北京,——居然也会做了一些诗。我仔细想来,这都是朋友的益处。纽约的诗,是叔永、杏佛、经农、觐庄、衡哲五个人的功,北京的诗是尹默、玄同、半农三个人的影响。有人说过,思想与文学都是社会的出产物,这话真不错。西洋人着书往往把他的书“贡献”(Dedicate)给他所最敬爱的亲人师友。我若真个仿行此俗,一定把《尝试集》的第一编贡献给叔永们五个人,——只怕有人不肯受这种旁行小道的贡献!——一定把第二集贡献给尹默们三个人,我想这三位或者不至于不肯受这种贡献了。

这一编与第一编不同之处全在诗体更自由了。这个诗体自由的趋向,我曾叫他做“诗体的释放”(Emancipationofthepoeticform)。诗体有四个部分:一是用的字,二是用的文法,三是句子的长短,四是音节。(音节包“韵”与“音调”等等。)音节是释放与未释放的诗体都该有的。如“关门闭之掩柴扉”,以音节论,有什么毛病可指摘?姑且不论。我的第一编只做的第一、第二两层的一部分。只因为不曾做到第三步的释放,故不能不省时夹用文言的字与文言的文法。后来因玄同指出我的白话诗里许多不白话的所在,我方才觉得要做到第一第二两层,非从第三层下手不可。所以这一编的诗差不多全是长短不齐的句子。这是我自己的诗体大释放。自经这一步的释放,诗体更自由了,达意表情也就能更曲折如意了。如《老鸦》一首,若非诗体释放,决不能做这种诗。若把《老洛伯》一篇比《去国集》里的《哀希腊》十六章,那更不用说了。

这种诗体的释放,依我看来,正合中国文学史上的自然趋势。诗变为词,词变为曲,只不过是这三层(字,文法,句的长短)的释放。词是长短句了,但还有一定的字数和平仄。曲的长短句中,可加衬字,又平仄更可通融了,但还有曲牌和套数的限制。我们现在的诗体大释放,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拢统推翻: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要怎么说,就怎么说。诗的内容,我不配自己下批评,但单就形式上,诗体上,看来,这也可算得进一步了。

民国七年六月七夜,胡适。

这篇《初稿本自序》是否全文?开头部分似有缺失,待考。

有意思的是,在耿云志主编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一九九四年黄山书社初版)第十一册中,也收有一篇《<尝试集>第二编自序》。这篇《自序》仅二段文字,经仔细核对,二段内容与《初稿本自序》的第二、三段完全一致。换言之,这篇《自序》缺了《初稿本自序》的第一段,也许是《初稿本自序》的第二稿。而且从笔迹判断,这篇《自序》是他人的抄本,并非出自胡适本人手笔。为何后来《尝试集》正式出版时,第二编《初稿本自序》和抄本的《自序》都弃之未用,也待考。不过,这两篇自序中关于“诗体大释放”的一些意见,经过修改充实后,已经写入《尝试集》初版本的自序中了。

尽管如此,《<尝试集>第二编初稿本自序》仍应引起重视。胡适在序中回顾了自己当时在纽约和北京尝试创作新诗的经历,以及他所先后得到的任鸿隽(叔永)、陈衡哲、杨杏佛、朱经农、沈尹默、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鼓励和支持(觐庄即梅光迪。他后来对胡适的白话新诗不以为然,所以胡适在序中说拟把《尝试集》第一编贡献给“叔永们五个人——,只怕有人不肯接受这种旁行小道的贡献”,“有人”当指梅光迪)。此序初步阐释了胡适的“诗体大释放”观点,简要论述了中国诗歌从诗变为词、词变为曲、曲再变为白话诗的过程,并且探讨新诗创作“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拢统推翻”如何成为可能,对研究胡适新诗观的形成、对研究早期中国新诗都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今年十二月十七日是胡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就以这篇小文作为对这位“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中国新诗倡导者的纪念。

原载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后记

《清影集》编入我二。一一至二〇一二年间发表的部分文字。

“清”者,清正、清新、清俊之意。当年杜工部赞美李太白,有“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句,即李白其人其诗,意境清新如庾信,神采飘逸似鲍照。本书所论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位作家,自胡适之以降,也都翩翩清影,文采斐然,故名之日“清影集”。

读者当不难发现,本书仍延续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贯思路,有发掘,有考证,有评论,还有回忆,尽可能提供一些新史料,新视角。全书既不发高论,也不追新潮,只求实实在在,言之有物。值得注意的是,这本小书的版式和装帧。中式繁体字竖排,西式羊皮精装,而且开本别致,可谓中西合璧。读者阅读之初可能会不大适应,相信很快就会喜欢的,因为这确是一个颇为有趣的尝试。

感谢促成本书出版的岳麓书社曾德明兄和“长沙二杨”:杨小洲兄和杨云辉兄。

二〇一三年五月四日于海上梅川书舍以上是为本书繁体字版所写的跋,承出版社美意,又将印行简体字版,没有更多的话要说,这则短跋仍予保留,特此说明。

二〇一四年七月廿九日补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影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子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8577
开本 32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2014091331
中图分类号 I206.6-53
丛书名
印张 5.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3
13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7: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