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延安时期的社团活动(红色延安口述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由任文编著的《延安时期的社团活动(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为有关延安时期的社团组织活动的回忆录。辑录的文章作者多为各社团组织的创建者、领导者及骨干成员,内容涉及延安时期主要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类社团组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延安时期主要社团活动的概况。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是一部具有较强可读性的延安文史资料图书。

内容推荐

“红色延安口述·历史”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等为基本内容的党史史料集成。我们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由任文编著的《延安时期的社团活动(红色延安口述历史)》精选延安时期主要社团组织的创建者、领导者及骨干成员的回忆、口述文章,内容涉及当时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等创作、发展状况,较为全面丰富地反映了延安时期社团活动的历史风貌。

目录

延安文艺运动中的社团组织及其流派风格(代前言) 高杰

文学社团

 回忆延安战歌社——胡征同志访问记口述:胡征整理:刘锦满

 《文艺突击》和山脉文学社的创办奚原

 第八次文艺月会座谈拾零萧军

 蓝家坪“文抗”——延安作家之家韦婪

 延安,今天与昨天——回忆延安作家俱乐部张仃

 鲁迅研究会成立经过萧军

 对延安《部队文艺》和鹰社的回忆晋驼

 怀安诗社杂忆陶承

史实与考辨

 延安“文抗”创建始末以及相关问题程鸿彬

戏剧社团

 人民抗日剧社的战斗风姿杨醉乡

 我在延安抗战剧团口述:刘炽整理:董馨

 陕北公学流动剧团成仿吾

 记鲁艺实验剧团及其后台工作钟敬之

 忆边保剧团和三旅宣传队朱悦鹏

 踏遍陕北山山水水的民众剧团黄俊耀

 我与《血泪仇》马健翎

 西北战地服务团第一年纪实陈明

 易俗社与西北战地服务团丁玲

 回忆延安平剧研究院任桂林

 延安西北文工团的闪光足迹苏一平

 记忆长河中的小浪花——“青艺”纪事白凌

 延安业余杂技团褚志远

史实与考辨

 关于“演大戏”问题的论争曾芸

音乐社团

 峥嵘岁月的歌——忆“鲁艺”河防将士访问团张鲁

 红花开在黄土高坡——回忆枣园文工团慕丰韵

 山沟里的火凤凰——忆延安中央管弦乐团许翰如

 《延安颂》的创作前后莫耶

 丁雪松谈郑律成口述:丁雪松 整理:粱茂春

史实与考辨

 从“民歌研究会”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延安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和

 研究萧梅

美术社团

 抗战剧团的美术工作李琦

 记鲁艺美术工场钟敬之

 我在鲁艺木刻工作团的日子胡一川

 改造”西洋景” 石鲁

 两斗小米换—个泥娃娃叶洛

 怀念古元同志——记延安鲁艺时期的古元同志计桂森

 忆石鲁李琦

史实与考辨

 抗战时期的延安美术郑鹏

电影社团

 延安影艺生活录吴印咸

 《延安与八路军》及其他徐肖冰

 关于影片《南泥湾》 钱筱璋

 延安电影团的放映队与观众席珍

 影片《边区劳动英雄》拍摄的前前后后钟敬之

史实与考辨

 八路军总政电影团八年纪事(上) 钱筱璋(执笔)

 八路军总政电影团八年纪事(下) 钱筱璋(执笔)

试读章节

如今是,在宽广的柏油大道上,飞驰着红黄两色的公共汽车;延安的青年们,穿着鲜明彩色条纹的运动服;少女们的发式、花衬衣、裙子与皮鞋等等,与别的大城市一样了!

延安的蓝家坪,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的所在地,我们简称“延安文抗”。是从全国各地来的文艺工作者,主要是专职的作家们,驻会搞创作的地方。搞美术创作而住“文抗”的,当时只有我一个。

“小米子加步枪”,延安在国民党反动派与日寇的包围之中,生活资料极其缺乏,生活与学习都十分艰苦。1941年,经过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物质生活得到改善,菜碗里可以常常见到肉了。于是,改善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了。

那时延安的文化活动,有京剧、话剧、活报剧等等,有时,也可以看到30年代的苏联电影,如《列宁在十月》等等。

延安文化沟文化部门办了一个文化俱乐都,有时举行文艺报告,开展览会,出墙报等等,尤其是到周末,举行热闹的舞会,这使年轻好动的心,大大活跃了起来!

于是,蓝家坪“文抗”的同志们,也纷纷议论,要自己办一个俱乐部。当时“文抗”的领导是丁玲同志,她热情支持。记得那时的萧军同志,还自告奋勇,到边区政府等等部门去游说募捐!“文抗”的同志们,为此开过几次大会。最后决定,我们筹办的,命名为作家俱乐部。

当时,义不容辞,我担负了这个作家俱乐部的设计布置工作。

在蓝家坪的半山上,有一所平房,约有今天四间屋的大小。这在那个时期的延安,就是一座大房子了。有这座房子,就是不容易得到的好条件了。

1937年抗战开始后,日本飞机就到延安狂轰滥炸,把延安城区炸成一片瓦砾,连一小截断壁残墙都没有。人们都住到四边山坡上的窑洞中去。

一切机关、学校、医院、工厂等等,都在窑洞里。窑洞是天然的防空洞,又冬暖夏凉。但是,如办群众性活动,就不够大了;所以大礼堂、大会堂、大饭厅、大画室等等,就需要另找房子或另造房子。——拨给作家俱乐部的那座旧房子,可能是过去什么单位的食堂。  于是我自己动手,平整土地,粉刷墙壁,修理门窗,糊上窗纸(那时的延安,是没有玻璃的)。

然后买木料,做家具。

当时,我唯一的助手与合作者,是一个农村来的老木匠。他从来没有按图样做过家具。我边画,边与他讲解研究。我必须画出他看得明白的草图来。

我们先制出一批折叠椅,有靠背的。选用延安出产的老榆木——这种木料,纹质很美——全部用木的本色,再用延安的灰毡蒙面,为了结实美观,又镶上土蓝布的边。

然后做了两个长沙发,以及小方桌、茶几、屏风、酒柜、台灯、壁灯、吊灯等等,全部是就地取材。椅垫是用土蓝布与土白布的剪纸图案。从延安老乡的地摊上,买来陶瓦罐,用红土子与墨,画上花纹,放桌上装饰。当时同志们看了,说是像出土文物,大加欣赏!

斯大林说过:“作家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我根据这个意思,以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给世界带来光明与文化的出典,设计了一个作家俱乐部的标志。是一把钥匙尖端上燃起火焰的图案。把它装饰在一切家具上,装饰在作家俱乐部的门额上。

我是将其作为创作来设计与布置作家俱乐部的。

作家俱乐部开放以后,成为延安有名的文化生活中心之一,特别是在周末晚会上,附近的女子大学、青联、青年剧院、马列学院、中央医院等等单位的同志,都到这里来玩。

有时中央的领导同志们也来,因为只有一河之隔。中央同志对于文艺界的工作与生活,十分关注。

P28-P29

序言

整个延安文艺运动是在统一的政治纲领,统一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下兴起和发展的,同时在实践方面也是在统一的管理和领导下开展创作活动的。延安时期的各种文艺社团就是管理和领导个体作家从事创作活动和推动整个运动发展的组织机构,也可以说是延安文艺运动的负载体。因为延安文艺运动发轫于共产党人的政治纲领和文艺指导思想,通过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承接,最后指向创作实践活动,而文艺社团则又是各种创作实践活动的集体存在形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延安时期的文艺家绝少有,甚至没有散兵游勇式的个体创作活动,每个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团和组织。所以,文艺社团和组织就成了负载整个延安文艺运动的实体。

由于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指导思想,又有统一的组织,所以能自建风格的创作流派,就很难形成。尽管如此,文艺创作作为人类的一种最自由的文字意识活动,作家与作家、作家集团与作家集团之间毕竟不可能完全一致,否则,创作本身也就无法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延安文艺运动中,隐或还存在着一些流派的迹象。下面我们分别谈谈延安时期的社团组织和流派风格。

一、社团组织

在延安时期的文艺社团组织中,大体有这几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起统一组织和领导作用的社团。在延安先后有中国文艺协会、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救亡协会、陕甘宁边区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边区分会、延安文化俱乐部等。这些较大的社团组织,既有先后流变的历史,又有分门别类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各个门类文艺活动的功能。中国文艺协会是延安时期文艺界最早最大的起领导作用的组织,它成立于1936年11月,从保安到延安,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一年的工作,在组织文艺活动、发展会员、编辑刊物、推动创作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至1937年11月结束其活动。代之而成立的是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它是陕甘宁边区文化运动的总的领导机关,也是一个极其广泛的群众性文化组织。同样在种种困难条件下,组织关于诗歌和戏剧方面的讨论,搜集制作歌谣,举办展览,筹备与召开边区文化界反侵略大会,组织开办民众歌咏训练班,还与陕北公学合办戏剧训练班,和战地社发起街头诗运动,编辑出版《特区文艺》(后改为《边区文艺》《边区文化》)、《五月的延安》等等,另外在科学研究、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45年抗战胜利后,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开辟了解放区,随着文艺大军的疏散转移,边区文协就成了全国文化界的一隅,其核心作用逐渐衰微,但它一直和边区人民一道奋斗,直到全国解放。1938年,延安已经聚集了许多作家、文艺家,也成立了一些小型的文学社团组织。为了更加便利于联合文艺工作者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推动创作,在延安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虽然它是边区文协的一个“子”协会,但它的独立性很强。到1939年5月,边区文联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联合会取得联系,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同属边区文协的团体会员之一。1941年边区文协改由西北局和边区政府领导,文抗便独立出来,直接受全国总会领导,团结延安文艺界开展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全国总会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延安文抗亦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延安分会,一直活动到1947年3月。

总之,像这一类社团组织,它们或者统一领导和协调整个文化界的工作,或者领导和协调一个领域(如音乐界、戏剧界等)的工作,主要的不是从事创作活动。但从实际效应上来说,它们是以组织的形式承载着整个延安时期的文化运动和文艺运动的运演、发展,这就显然比专门从事创作的那些社团组织对运动的贡献更大一些。

第二种形式是文艺工作者自由结社建立的文艺社团。它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主要是以创作成就来显示它们的存在价值的。但同时,这些社团又都隶属于前面所说的统一的文化或文艺组织,接受统一组织的领导,有时还要完成统一组织布置的任务。不过,在具体开展创作演出活动的时候,它们又是比较独立自由的。如1937年底成立的战歌社,是延安最早自发的群众性诗歌组织,属边区文协领导。这个社的贡献在于他们自觉地发动了延安的诗歌朗诵运动,与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战地社共同发动了街头诗运动,还编辑出版了油印刊物《新诗歌》。这个社的主要成员是原陕北公学的文学爱好者,社长先后有刘御、柯仲平等。1938年10月,由抗大政治部的奚定怀发起成立的山脉文学社(后改名为山脉诗歌社),也是影响较大的自发的群众性文学社团。他们的主要贡献在有组织地开展了普及文艺活动,如他们除在延安地区建立了10多个小组外,还在远离延安的瓦窑堡、蟠龙等地建立了分社。由鲁艺文学青年自发组织的路社也是当时延安影响较大的群众性文学社团。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出墙报,开座谈会,举办诗歌朗诵会,吸引了大批文学爱好者。产生于1938年间的文艺小组,是一种更为特殊的群众性文艺活动现象。它没有人倡导,几乎是纯粹的自发组织,在很短的时间内便遍及延安的各个工厂、机关、学校,数量多达85个,组员竟有660多人。后来,文抗延安分会专门成立了文艺小组工作委员会,协调领导文艺小组活动。

以这种形式组织的文艺社团,在延安还有文艺月会、怀安诗社、延安星期音乐社、延安业余国乐社、延安业余杂技团、联政宣传队等。

第三种形式是隶属于各总会统一组织领导的开展具体活动的文艺工作团体。如抗战文艺工作团、鲁艺文艺工作团、延安抗战剧团、民众剧团、西北战地服务团、烽火剧团、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文艺工作团等,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创作和演出,在编写剧本和演出方面保持着相对自由性和独立性。这里边影响较大的是西北战地服务团、鲁艺文艺工作团和民众剧团等。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主要贡献在于它的战线拉得长,活动范围跨越了几个省,波及面相当广泛。

……

《新诗歌》是战歌社编的一个油印刊物,后改新诗歌会编刊,1940年至1941年在延安出版,共印过六期。我在上面发表过短诗《鸡毛信》和《讨论会》。油印终刊后,高敏夫同志在绥德办过一个《新诗歌》,这是一个铅印诗刊物,单面四开本,可以在墙壁上张贴。我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过《思想家》《白衣女》《朋友》等诗。

1938年冬,我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上华北前线。走到晋西,我们四五个同学被留在第一一五师的陈支队二团。1939年春,我因生病随部队医务所回到延安,组织关系也转到了总政治部。病愈后,鲁艺招生,我想报考鲁艺,、想在文学上继续深造。但由于自己属于部队系统,组织关系介绍上有些困难。一天,我碰到边区文协秘书长林山同志,要求他以战歌社的名义介绍我去考。因为当时战歌社有图章,加上我参加过其中的一些活动。林山同志告诉我,战歌社是群众陛的文艺团体,最好由部队组织部门介绍。后来,我终于由总政治部介绍进了鲁艺学习,直到1945年,前后共达七个年头。这期间,萧三同志、何其芳同志、陈荒煤同志先后担任过文学系主任。在诗歌朗诵会上,萧三同志曾经用俄语朗诵过普希金的诗。何其芳、周立波、天蓝等同志也搞过诗歌朗诵。我到鲁艺后,先是学员,后是工作,然后又是学员。因此,战歌社的活动参加得少了,具体情况知道得不多。

战歌社抗大分社,算起来只有半年多时间,从1938年6月到11月抗大第四期四大队学习结业,活动基本结束。当时,分社出刊墙报很积极,也很经常。学校对这方面活动给予热情支持,要什么给什么.提供了许多方便。每当回忆这段战斗的文艺生活,总是令人神往和鼓舞。

1945年冬,我们到华北前线。由当时鲁艺文学系主任陈荒煤同志带领,有夏青、赵起扬、陈因、计桂森、葛洛和我,连荒煤共七人(所谓“七君子”)。1946年,参加筹办晋冀鲁豫边区文联的工作。不久,于黑丁和鲁藜也从延安到了邯郸。由陈荒煤、于黑丁同志负责创办了《北方杂志》。我参加了编辑部,葛洛和鲁藜同志到了文研室,归属于北方大学。解放战争开始后,1947年春,我和葛洛、曾克、李南力、计桂森都作为随军记者,随刘邓大军南下,参加了伟大的解放战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延安时期的社团活动(红色延安口述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77406
开本 16开
页数 3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9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92
CIP核字 2014120130
中图分类号 K269.506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64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