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满江红(共7册)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曾瑜的《满江红(共7册)》写的是从北宋亡国到南宋开国,与金朝和战的历史故事。在宋朝的三百二十年史中,这段历史无疑最富有戏剧性,深重的劫难,残忍的掠夺,英勇的抗争,卑怯的苟活,醉生梦死般的寻欢作乐,大祸临头时的贪污腐败,无可奈何下的痛苦抉择,视死如归式的慷慨赴难,构成了整个绵长的历史画卷。小说的大致轮廓完全依据历史记载,细节的虚构或在史籍中有蛛丝马迹可寻,至少也基于宋金时代的生活真实。小说中的人物,如宋钦宗赵桓、朱后、康王赵构、宗泽、张所、岳飞、吴革、梅执礼、李若水、宗室赵不试、宦官邵成章、韩世忠、秦桧、冠绝古今的女词人李清照等,绝大部分都是真有其人,他们的艺术形象大体符合真实的历史形象。其中岳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宋朝第一名人,但人们对他的知识,往往来源于《说岳全传》和戏曲的虚构故事。本书所写的,则大体是历史上的真事,而与人们熟知的故事迥异。人们在第一卷《靖康奇耻》中即可知道他的早期家庭生活,他如何从军,如何背刺“尽忠报国”。

内容推荐

王曾瑜的《满江红(共7册)》是一部宋代大型纪实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从北宋灭亡到南宋开国,宋金和战及岳飞抗金的历史故事。 本书共分七卷,内容如下:

第一卷为《满江红·靖康奇耻》,纪实描述了北宋末年,金军攻破开封城,将宋徽宗和宋钦宗驱虏北上的一段历史,岳飞在此也初露头角。

第二卷为《满江红·河洛悲歌》,描写了宋高宗即位后重用奸妄之人,贬逐宰相李纲和招抚使张所,而宗泽、岳飞等爱国志士勇担救国重任,在河洛地区坚持抗金,但最终难敌国势衰微的命运的故事。

第三卷为《满江红·大江风云》,主要叙述了建炎三、四年间的艰难鏖战,最终金军被驱逐到江北,而南宋也开始了偏安一隅的重建。

第四卷为《满江红·转战湖汉》,叙述了建炎和绍兴之交的历史故事。吴玠军在和尚原和仙人关大破金军,岳家军克复襄汉六郡,兵威大振。

第五卷为《满江红·扬威南北》,主要叙述了绍兴四年到六年,岳家军经过东援、南征和北伐,扬威南北的历史故事。

第六卷为《满江红·关山怅望》,叙述了绍兴六年冬到十年初,宋金双方内部激烈的和战争议。宋高宗重用秦桧,置忠义之士的面折廷争于不顾,对金屈辱和议。李纲也在屡遭打击之后抑郁辞世。

第七卷为《满江红·忠贯天日》,主要叙述了岳家军大举北伐的浴血奋战和岳飞等人的殉难,其中详细记述了岳飞等人被陷害致死的过程。

目录

《满江红·靖康奇耻》

[壹]坤宁殿夜语

[贰]平定军血战

[叁]延和殿集议

[肆]谒告太庙

[伍]康王出城

[陆]乐而忘忧

[柒]不辞而别

[捌]悲歌《南乡子》

[玖]父子释嫌

[壹零]背城一战

[壹壹]雪地长跪

[壹贰]神兵之厄

[壹叁]危难之际

[壹肆]出降

[壹伍]尽忠报国

[壹陆]大元帅开府

[壹柒]逃奔大名府

[壹捌]李固渡鏖兵

[壹玖]釜鱼之乐

[贰零]哀兵出征

[贰一]开德十三战

[贰二]青城惊魂

[贰叁]灯会和球会

[贰肆]在劫难逃

[贰伍]抗争和殉难

[贰陆]阴错阳差

[贰柒]从东平到济州

[贰捌]卫南、韦城与南华三战

[贰玖]“假官家”登基前后

[叁零]乱世英豪

[叁壹]宋俘吟

[叁贰]沮洳场的爱与恨

[叁叁]孟太后听政

[叁肆]从济州到南京

《满江红·河洛悲歌》

[壹]登基

[贰]喋血

[叁]贬斥

[肆]许国心独苦

[伍]力争重任

[陆]张邦昌的末日

[柒]宗泽抗旨

[捌]岳飞上书

[玖]李纲罢相

[壹零]志士枭首通衢

[壹壹]南归梦

[壹贰]北徙

[壹叁]知遇

[壹肆]出征前后

[壹伍]会师新乡

[壹陆]突围

[壹柒]鏖战太行

[壹捌]幽谷情缘

[壹玖]故土恋

[贰零]南归心一统志

[贰壹]从荥阳到汜水

[贰贰]扬州行朝的悲欢

[贰叁]辞旧迎新中的鏖兵

[贰肆]铁马北征鸿雁南飞

[贰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贰陆]两枚画饼

[贰柒]大呼过河身已僵

[贰捌]香消玉殒

[贰玖]横溃

[叁零]劫难中的团圆

《满江红·大江风云》

[壹]南薰门喋血

[贰]旧怨新仇

[叁]清河之战

[肆]乱世佳偶

[伍]乐极生悲

[陆]维扬劫难

[柒]逃窜途牛

[捌]北望断魂

[玖]初到杭州

[壹零]苗刘之变

[壹壹]急中生智

[壹贰]兴兵勤E

[壹叁]乘势复辟

[壹肆]夺取杭州城

[壹伍]叛将的末日

[壹陆]荩臣诤士

[壹柒]一得一失

[壹捌]金明池畔伤心月

[壹玖]铁路步相会

[贰零]凄凄惨惨戚戚

[贰壹]魂系黄河

[贰贰]杜充主持江防

[贰叁]马家渡之战

[贰肆]建康城的陷落

[贰伍]转战广德军

[贰陆]进驻宜兴县

[贰柒]流离江西

[贰捌]血洗两州城

[贰玖]穷途末路

[叁零]怒海惊魂

[叁壹]海角浪迹

[叁贰]邀击归师

[叁叁]黄天荡之战

[叁肆]克复建康

《满江红·转战湖汉》

[壹]岳飞初次朝见

[贰]官贼之间

[叁]承、楚之战

[肆]富平之战

[伍]痛心南撤

[陆]秦桧归宋

[柒]缩头湖之战

[捌]希冀和争议

[玖]讨伐李成

[壹零]巾帼退隐

[壹壹]和尚原之战l

[壹贰]吕秦并相

[壹叁]旌旗下广南

[壹肆]回师途中

[壹伍]枉费心机

[壹陆]秦桧罢相

[壹柒]通和、立储与叛变

[壹捌]饶风关之战

[壹玖]饿杀不打虏

[贰零]吉州平叛

[贰壹]虔州平叛

[贰贰]币厚词益卑血泪寄山河

[贰叁]岳飞二次朝见

[贰肆]金使初到临安

[贰伍]仙人关之战

[贰陆]慷慨请缨

[贰柒]出师前后

[贰捌]克复襄汉

[贰玖]移驻鄂州

[叁零]壮怀激烈

《满江红·扬威南北》

[壹]急报传江南

[贰]“亲征”议

[叁]伏击大仪镇l

[肆]“亲征”前夕

[伍]惊梦和调兵

[陆]救援庐州

[柒]金齐退兵

[捌]金熙宗即位

[玖]龙驭宾

[壹零]伤恸与觊觎

[壹壹]四大帅朝见

[壹贰]初到潭州

[壹叁]黄佐出降

[壹肆]水陆告捷

[壹伍]进据汎州村水寨

[壹陆]破

[壹柒]留刻中兴第二碑

[壹捌]喜事中的恼事

[壹玖]退婚

[贰零]奇袭垣曲与神山

[贰壹]资善堂听读

[贰贰]沿江视师

[贰叁]一生襟抱有谁知

[贰肆]江州行

[贰伍]会商与朝见

[贰陆]淮阳军之战

[贰柒]投鼠忌器

[贰捌]丁忧和起复

[贰玖]旧嫌难释

[叁零]袭破镇汝军

[叁壹]攻占虢州

[叁贰]智取商州

[叁叁]突击伊阳

[叁肆]进军长水

[叁伍]行在迁移平江府

[叁陆]铤而走险

[叁柒]反击的曲折

[叁捌]再援淮西

[叁玖]偏师退敌

[肆零]进军蔡州

《满江红·关山怅望》

[壹]秦桧重新执政

[贰]过时的哀悼

[叁]良马对

[肆]资善堂的特殊会见

[伍]寝阁特命

[陆]变卦

[柒]且疑且用

[捌]释疑

[玖]复职的曲折

[壹零]淮西兵变

[壹壹]张浚被劾赵鼎复相

[壹贰]建议设立皇储

[壹叁]决议迁都李纲赋闲

[壹肆]完颜粘罕的末日

[壹伍]伪齐臣皇帝的废黜

[壹陆]行在搬迁前后

[壹柒]特殊的辞旧迎新

[壹捌]勇将自尽母子相会

[壹玖]从庐州到鄂州

[贰零]金使南下

[贰壹]宰执廷争泪水妙用

[贰贰]三大将朝见

[贰叁]秦桧独相

[贰肆]张胆论事

[贰伍]跪拜成礼

[贰陆]可忧而不可贺

[贰柒]八陵之痛

[贰捌]骨肉相屠

[贰玖]面折廷争

[叁零]苦心筹划

[叁壹]李光罢政

[叁贰]巨星陨落

《满江红·忠贯天日》

[壹]败盟前后

[贰]顺昌之战

[叁]初试锋芒

[肆]违旨出师

[伍]进军京西

[陆]收复颍昌

[柒]攻占淮宁

[捌]连克郑洛

[玖]深入两河

[壹零]违约卖阵

[壹壹]决战郾城

[壹贰]血战小商桥

[壹叁]决战颍昌

[壹肆]进军朱仙镇

[壹伍]十二道金字牌

[壹陆]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壹柒]卷土重来

[壹捌]朝觐前后

[壹玖]扶病出师

[贰零]先胜后败

[贰壹]解除兵权

[贰贰]画押枢密

[贰叁]直道危行

[贰肆]罢官赋闲

[贰伍]紧收罗网

[贰陆]蹈节尽义

[贰柒]残酷诏狱

[贰捌]卑屈事仇

[贰玖]暗无天

[叁零]罪名“莫须有”

[叁壹]岁末殉难

[叁贰]历尽折磨

试读章节

且疑且用

张浚的心胸并不宽广,他对身为武臣的岳飞居然拂袖而去,尤其感丑不能容忍。当翌日宰执面对时,岳飞的辞职奏也已进呈到宋高宗那里。张浚的口奏,并没有把自己与岳飞争执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叙述,而是打了某种折扣,宋高宗面带愠怒之色,说:“如今诸大将底兵马,皆是朕底兵马,兵柄底授受与夺,唯出朕意。不意岳飞竟如此举止,此是为臣不忠,深负朕望!”张浚说:“岳飞底积虑,专在于并统各军,如今奏牍请宫祠,便是意在要挟君主,此风不可长。”秦桧气愤地说:“岳飞大奸似忠,大诈似信,今日便见真情。”

宋高宗问道:“既是恁地,卿等以为当怎生措置?”张浚说:“臣保奏兵部侍郎、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元任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判官,前往鄂州督率行营后护军。鄂州原有王贵任提举一行事务,张宪任同提举一行事务,日后如有劳效或军功,可改任都统制、副都统制。便依岳飞底上奏,教他奉祠。”张浚的打算是乘机收岳飞的兵权,以便将岳家军也在事实上成为都督府的直属部队。宋高宗望着秦桧,问道:“卿意如何?”秦桧说:“臣以为张相公所议可行,祖宗之法,便是以文制武。” 宋高宗又望着另外两名执政,沈与求和陈与义都面露为难的神色,宋高宗说:“君臣一体,宰执一体,卿等不妨直言。”沈与求说:“臣以为,岳飞此回诚有过失,然而他犹欲用兵向前厮杀,与刘光世不可同日而语。行营后护军雄师十万,天下第一,臣切恐张宗元难以掌此大军。”张浚说:“然而鄂州底大军,不可一日无帅,臣以为,姑且教张宗元先去,相机行事,待朝廷熟议措置之策。”宋高宗说:“便依卿奏,可日下教张宗元起发。”张浚说:“然而张宗元前去鄂州军中,不可无名。”宋高宗说:“便教他权宣抚判官。”  

奏对结束后,张浚满心欢喜离开行宫,他沿路用略带讥讽的口吻对沈与求说:“沈枢相,你与岳飞非亲非故,何苦如此袒护。”沈与求动了感情,他说:“下官与岳太尉岂但非亲非故,尚有文武之别,下官唯恐张相公将军务轻易付托吕尚书与张侍郎,日后不免有折鼎覆悚之讥。,’张浚笑着说:“沈枢相岂非是杞人忧天?”沈与求说:“自家们拜罢底事小,而军务失措底事大。”张浚说:“若是吕尚书与张侍郎措置军事,并无失误,沈枢相便当如何?”沈与求说:“下官既是做执政,便须与张相公同心同德,成则相庆,败则相助。”张浚到此也无言对答。

沈与求在两次奏对中,都与张浚异议,张浚因此对他产生嫌隙。不料数月之后,沈与求突然病死,彼此也就了结了这段不深的积怨。

再说宋高宗虽然按张浚的主张作出决定,心里却是疑惑不定。几年以来,他事实上已经养成在军事上必须依赖岳飞的心态,如今一旦要罢岳飞的兵权,简直不能设想会有什么后果。宋高宗尽管反复权衡各种利害得失,还是十分犹豫,罢又不是,不罢又不是。但是,他认为自己已经听取了宰执的意见,又无须与他们再作商量。

刘光世奉召,终于来到建康府,他在奏对时,坚决请求离军。于是宋高宗顺水推舟,发表他以少保和护国、镇安、保静军三镇节度使的虚衔奉祠,充万寿观使的闲职,另加封荣国公,奉朝请。宋时所谓奉朝请,是每月有初一等六天须上朝立班。宋高宗还另外赐刘光世豪华的第宅一区。张浚还是排除其他执政的反对意见,建议皇帝发表王德出任都统制,而另命吕祉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的身份,前去庐州监军。到此,刘光世罢兵权的事,总算是按张浚的设计而了结,使他称心满意。

但是,尽管新命的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判官张宗元已经离开行朝,乘船前往鄂州,而岳飞是否罢兵权的问题仍然无法确定。张浚和秦桧虽然向皇帝再三进言,宋高宗还是不愿作出决断。

一天,左司谏陈公辅按制度以本职进对。当时司谏的职责是参与议论时政得失,纠劾百官,谏诤皇帝等。陈公辅字国佐,台州临海县人,是政和三年进士,今年已有六十一岁。早在北宋末年,他已出任台谏官,因为坚决支持李纲,而被耿南仲之流指为李纲同党,宋钦宗将他罢黜。陈公辅是在去年重新出任谏官,不久前曾上奏弹劾赵鼎处置敌军进犯,惊惶失措。

陈公辅上朝殿行礼毕,就首先提问说:“近日士大夫为岳飞上奏请祠一事,议论纷纷,却是不得其实。臣曾为此去都堂,询问宰执,他们却是支吾其词,唯是说日后便见分晓。”宋高宗不愿说自己出尔反尔的真情,只能编造谎话:“岳飞到行朝,闻得朝廷欲罢刘光世底兵柄,便乞并统行营左护军,大举北伐。他言道,刘豫不足平,要当以十万大军横截敌境,教刘豫势孤自败。朕晓谕岳飞,如今驻跸于建康,以淮南为屏蔽,若是兼统淮西一军,便能平定中原,朕亦何惜。唯恐中原未复,而淮西失守,行朝便不得奠枕而卧。他此回上奏请宫祠,煞是跋扈有萌,教朕寒心。”

当时,说武将跋扈,当然是很重的责词,特别是出自皇帝之口。陈公辅已经对张浚和岳飞的争吵有所风闻,就说:“岳飞底辞职奏,不知微臣可得一阅?”宋高宗吩咐宦官,将岳飞的上奏取来。陈公辅仔细地将岳飞的辞职奏再三推敲。岳飞在奏中避免了对皇帝出令反汗的评论,只是强调自己与宰相议论不合,说自己久有让王贵和张宪统率行营后护军的想法,他们决然有能力指挥作战,现在正宜请求宫祠,为亡母看坟守墓,稍尽孝道,而便于张浚督军。

陈公辅说:“臣到行朝供职未久,然而久闻士大夫辈称道岳飞,说他忠义可用,为当今大将第一,有古名将之风。岳飞为人谦退,言道日后功成,便须归田里,做太平散民。臣风闻得他在都督府与张浚争议,亦曾言道,行营后护军是朝廷之兵,不是他底私兵。唯是以为张相公迟迟未肯出师,有误军机。臣忖度岳飞底用心,以为诸大将或是拥兵玩寇,他必欲胜敌,此便是其志可嘉。然而岳飞本是粗人,不知祖宗底文武之道,凡事终少委曲,明言与宰臣议论不合,此又是他底过失。”陈公辅当然是在尽量为岳飞说好话,宋高宗听后,发出轻微的叹息,问道:“依卿底意思,又当怎生措置?”

……

P41-43

序言

我和王曾瑜先生至今尚未谋一面,只是看到他在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中的大照,儒雅风采、书卷气韵,拂拂扑面。我久知他是著名的宋史专家,又是历史小说家,深怀敬意。经著名的明史专家、杂文家王春瑜先生绍介,我和王曾瑜先生密切书信、电邮往来。他把他的历史研究代表著作《岳飞》《宋高宗》和煌煌巨帙的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宋代纪实小说系列》赐贻于我。但凡他已发表和尚未发表的重要论文都寄我,我拜读后遂对他的史学观和文学观略窥一二。“相逢何必曾相识”,只要“心有灵犀一点通”,就会“天涯若比邻”。灵魂不通,虽然近在咫尺,却如隔霄壤。王先生资望、学养、阅历、令誉等等均大在我上。他不以我学浅为陋,雅嘱用序,我犹疑逡巡,不敢奉呈,只是略述片言只语的阅读心得而已。

唐代刘知□为史学家所确定的主体素质是: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刘知畿)传》载,刘知畿在回答礼部尚书郑维忠关于“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的原因时,说:“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又说:“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他具体解释道:“有学而无才,亦犹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另一方面,“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根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他主张史才须才、学、识三者兼备。《文史通义·文德》说:“史有三才,才、学、识也。”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极具影响,为史学家所恪遵,并为之终生努力。《文德》进一步给予确认并展开论述:“夫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无识,是为不才。”又说:“夫识,生于心也;才,出于气也;学也者,凝心以养气,炼识而成其才者也。”三者相连,然而他更重“识”。非常值得提起的是,清代美学家袁枚的文学审美论完全接受了刘知畿的这一史学思想,连用语都完全一致。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三中说:“作史三长,才、学、识缺一不可。余谓诗亦如之,而识最先。”其《(蒋心余藏园诗)序》说:“才、学、识三者宜兼。”《(钱竹初诗)序》又说:“作史三长,才、学、识……诗则三者宜兼。”可谓反复其言,“三致之焉”,从而将史学家素质位移为美学家素质。清代另一位美学家叶燮提出胆、识、才、力,从语源上看,显然来自刘知畿,尽管稍有差异。《原诗‘内篇》一开始就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萎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胆、识、才、力,是完整机体。承续史学,导入美学,建构为史学一美学。

王曾瑜先生是胆、识、才、力兼备的历史学家。就史学成就而言,他还是一位难得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完全区别于那些冒牌或挂牌的人物。他对马克思巴黎公社的理论信仰之诚笃、解读之透彻、运用之娴熟,恐怕当今国内学者无有出其右者。王先生每每愤慨于假冒伪劣的史界谬论、坑蒙拐骗的史界人士,对师长亲友则殷殷意切、款款情深,我从他的文章中深有所感、深有所得。王先生是真正学者、纯粹学者、风骨学者。

写到这里,似乎离题万里,实际上桴鼓相应,特别是历史小说家和历史学家紧密相连,跟其他门类的作家还有所不同。就创作层面而言,王曾瑜先生则是一位胆、识、才、力兼备的小说家。王先生等一批职业性的历史学家“操刀”历史小说,实在是对历史小说界吹进了与之俱生的厚实之气和学者之风,对于扭转“戏说”、“论坛”风习发挥了拨乱反正的作用。王先生是在出版《岳飞》《宋高宗》等史学著作和大量的史学论文的基础上进入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他在《宋代纪实小说系列·自序》中说得好:“用小说的艺术手段反映和表现现代史学研究成果,换言之,是依托现代史学研究写历史小说。”这体现了历史小说创作的时代特色和创作主体的现代性。

坚守历史文化价值体系是史学观进而创作历史小说的文学观的核心。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形成的对既有历史文化价值观的颠覆,以简单否定历史定评共识为时尚,出现一股思潮。这些作者不是以自由、民主、人的尊严,而是以专制、独裁、人被否定,作为价值评判的尺度。而对于人类和民族的文明所积淀的思想结晶表现出现代人所应有的虔诚、尊重和敬畏的态度,对于人类和民族的经典文化所表现的这种态度应当构合为现代性的人的素质之一。这就不会戏说“红楼”、瞎说“三国”、乱说“论语”。我曾浅涉历史小说评论,发表“当前长篇历史小说的现状分析”的系列文章,其中以《价值失范·满纸荒唐·遍体硬伤》为题(载《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五期),列数当前长篇历史小说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观当前长篇历史小说的主要倾向,不能不正本清源,做史实、史鉴、史识的学术和创作的“启蒙”工作:回归历史本真,恢复历史生态现场,重建价值评判系统,甚至是价值底线和低线。历史小说家深沉地思考和分辨历史进步性、落后性和历史文化的正负值,极其重要。应当弘扬历史的本体精神意识,以长篇小说的形式追寻、确证历史本真。王先生明确地说:“我决心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让国人真实地了解历史,不忘国耻,从而振奋民族之精神。”(《面对精神抉择的心灵之河》,载《历史学家茶座》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以下引此文,不再注明出处)这种鲜明的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创作基石。

王先生说,写历史小说“在动笔前,我是做到了‘胸有千壑;而后才‘下笔万言”’。这番话是名言警句!应当成为当今一些历史小说作家的座右。所谓胸有丘壑,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思想,王先生借用于历史小说的创作审美,可谓合若符契。他言出笔随,“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宋朝的经济、服饰、风俗到使用的语言,都考察得仔仔细细,有根有据”。小说的创作事实印验了他的创作宣言。就连美学史家所关注的宋代美学的特定范畴“韵”也在相关处触及到了,可见文心之细、用笔之实。小说的全部真实性,特别是细节的真实性、风俗的真实性达到惊人的程度,如同恩格斯所评价的巴尔扎克的小说那样。晚清小说大家吴趼人在《(历史小说)总序》中说:“今日读小说者,明日读正史如见故人;昨日读正史而不得入者,今日读小说而如身临其境。”历史小说应姓“史”。对于王曾瑜先生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我们完全可以从历史学的角度视为信史、正史来接受,当成科学的历史知识来传播。他牢牢扣合书题的“纪实”用笔。韩愈《答李翊书》云:“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证之王先生的这部小说,确然。

历史小说家还应当是思想家,起码是有思想的小说家。植根史料、史实,通过史鉴,凝结成、提炼为思想和价值判断、取向,也就是史识。这是长篇历史小说的精髓和灵魂。没有思想或思想低下的历史小说只能是随看随弃的地铁读物或是一堆行尸走肉。历史学和历史小说都应当是思想启示录,不仅是感性的,而且是理性的;不仅人物栩栩如生,而且思想振聋发聩,令人血脉贲张和深长思之。而思想的闪光点又是文化批判精神,是对历史的教训加以剔抉,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加以揭露,对历史人物的阴暗层面加以鞭挞,不是廉价的歌功颂德,不是低媚的涂脂抹粉。没有权力崇拜和艳羡心理,有的是严肃的思考和深邃的思虑。王先生表述了他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批判观。他说:“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尊重历史,借鉴历史,然而中华专制政治的首恶正是草菅人命,中华古今政治冤狱和残杀,至多至酷至惨。”提炼和确立了反专制主义的思想主题。而这一主题在形成之后,王先生把它难能可贵地与实际的小说创作热情融汇起来。他说:

我写着写着仿佛不是在写岳飞一狱,而是在写古今所有的冤狱,仿佛不是在揭露宋高宗和秦桧,而是在揭露所有杀人不眨眼的专制统治的刽子手,仿佛层出不穷的屠害所造成的全民族的心灵创伤仍在汩汩流血,那种痛苦让我实实在在地验证了这个真理:一旦启开了心扉,写作就不是在写,而是心河滚滚流淌而喷涌。尽管被岁月沉埋得发暗的血泪也滚滚有声,尽管它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痛彻肺腑的悲歌或呼号,但倾诉的欲望满足后,谁都能体会虽死犹生的欢悦。

这是不可多得的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经验的热血文字,读来令人神旺。既有理性的穿透力,又有感性的激情澎湃;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情绪的感染力,是切身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全身心的创作投入,决计无法写得这么真切、深切。

但历史小说并不是单纯的历史教科书,在创作本体上,是生机盎然的审美品。在历史和美学的构合关系上,该部长篇小说卓越地描画了大史诗,绘写了大悲剧。作为美学命题,史诗是宏大叙事,是宏阔境界,是宏放气象,是史和诗的撞击火花,历史真实和审美真实的融化结晶。单就小说每卷的标题:《靖康奇耻》、《河洛悲歌》、《大江风云》、《转战湖汉》、《扬威南北》、《关山怅望》、《忠贯天日》,就可以看出史诗般的规模。以200万字的浩大篇幅展开了波澜壮阔的连轴式的艺术画卷,令人手不释卷。小说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典型,形成了既具历史本来属性,又具性格生命的形象系谱。该部小说富于原创性,首开先河,择其数例:第一次展现了宋徽宗父子被掳金地的生活画面,打开了纷繁如织的历史扇面;第一次描绘了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的生活场景;第一次刻画了宋高宗赵构的形象,发掘了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封建独裁者的残忍、暴戾、虚伪、奸诈、荒淫等全部性格特征。这一形象蕴含着作者深刻的历史理念,进而澄清了历史真相。残害岳飞,传统的看法凶手是秦桧,小说却用大量令人信服的情节、细节,描写了和定格了宋高宗实为主犯、元凶,秦桧则是走狗、帮凶,在杭州岳坟遭万人唾骂的塑像中应当增加赵构,列为首恶。这就雄辩有力地纠偏了历代只反奸臣,不反暴君的认知定势。在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中,是继姚雪垠《李自成》的崇祯之后,刻画的又一个成功的帝王形象,集中体现了王先生深湛的历史功力和审美水平。全书所写岳飞大悲剧,有思想的内涵,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跟《说岳全传》等林林总总的作品,大相径庭。有审美的力度,全书既有金戈铁马,又有风帘翠幕;既有金端擘海,又有浅斟低唱。情节腾挪跌宕,语言雅洁净爽。总之,该部作品实现了历史科学性与小说审美性的高端融合,足可传世。

略陈管见,遥献芜辞,聊充弁言。

吴功正

2010年11月8日于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满江红(共7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曾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916220
开本 16开
页数 2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6.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1
165
10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