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闻撰写的学术著作,共1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王志民、徐振宏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东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山东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山东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 图书 |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东卷)(精)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闻撰写的学术著作,共1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王志民、徐振宏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东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山东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山东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目录 总绪论/袁行霈 绪论 第一节 海岱之间——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 三大板块与两大流域文化形成与区域差异 第二节 齐鲁之邦——区域沿革与文化传承 史前三代的东夷古国 齐鲁疆域变迁与文化消长郡县演变与文化传 承 山东之称与山东设省 第三节 从文化“重心”到人文圣地——历史地位与贡献 文化“重心”的奠基与形成 重心到圣地的演变 圣地的提升与发展 圣地的影响与贡献 第四节 二元一体——文化的融合与构成 二元结构的形成二元向一体的递进发展 第五节 四向传播——文化辐射与影响 西渐关中 南迁江浙 北上关东 东传日韩 上编 第一章 海岱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 夏商时期的山东地区文化 第三章 西周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形成与繁荣 第四章 孔子与早期儒家思想体系 第五章 战国时代齐鲁文化“重心”地位的展现 第六章 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下齐鲁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交流中的齐鲁文化 第八章 隋唐五代:文化开放背景下的山东地域文化 第九章 宋金元:民族文化交流中的山东地域文化 第十章 明清:社会转型中的山东文化 下编 第一章 泰山与泰山文化 第二章 “圣地”文化 第三章 海洋文化 第四章 运河文化 第五章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齐长城 第六章 汉墓·汉画像石·秦汉北朝石刻 第七章 “闯关东”与移民文化 第八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跋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东卷)(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志民//徐振宏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8878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644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620 |
| 出版时间 | 2013-02-01 |
| 首版时间 | 2013-02-01 |
| 印刷时间 | 2013-0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1.39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20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4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9 |
| 宽 | 183 |
| 高 | 43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