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语文教育札记》是李镇西老师通过对老一辈大师和同时代名家思想和实践的学习与运用兼结合自身多年在教育一线工作和学习的经历总结而汇编的一本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在《李镇西语文教育札记》里李镇西老师通过自己对语文教育的性质、方法、模式、目的等一列问题的探讨与总结,表明了他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他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语文教育除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及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独创性及造就其良好的道德情操。
图书 | 李镇西语文教育札记/李镇西教育作品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镇西语文教育札记》是李镇西老师通过对老一辈大师和同时代名家思想和实践的学习与运用兼结合自身多年在教育一线工作和学习的经历总结而汇编的一本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在《李镇西语文教育札记》里李镇西老师通过自己对语文教育的性质、方法、模式、目的等一列问题的探讨与总结,表明了他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他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语文教育除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及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独创性及造就其良好的道德情操。 内容推荐 《李镇西语文教育札记》是李镇西老师对语文教育的点滴思考、记录和总结,作为终生走在语文教育一线的老师,他对语文教育的领悟与感受总是充满着哲理的思辨和温柔的情怀。 他强调教育是充满爱心的事业,需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才能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纵观《李镇西语文教育札记》总是能在简单的叙述和总结中感受到他对教育倾注的极大热情与全心的爱。语文教育之于李镇西不仅是事业,更是生命。 他始终坚持语文素质教育和民主教育,将语文教育上升到对新时代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上。他的教育经验、理念及采取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参考范本,也可以为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提供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目录 语文:让心灵自由飞翔 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 从“语文素质教育”到“语文民主教育” 第一章 我的语文教育观 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 从“语文素质教育”到“语文民主教育” 语文教育的“心灵解放” 第二章 追求真实的语文课堂 质疑公开课 公开课:追求真教育 话说“借班上课 第三章 阅读:呼唤“人”的回归 阅读教学的解释学思考 ——解释学读书笔记 文本也是特殊的“主体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哲学思考 第四章 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童心,正被“崇高”的假话腐蚀 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我的作文教学“四项基本原则” 第五章 对语文考试改革的思考与期待 现行语文考试批判 我对语文考试所进行的改进 呼唤语文考试的改革 第六章 高素质的语文教育期盼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教师素质现状 语文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做一个有追求有激情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我的阅读和写作 “追求永远不会遗憾! 附录 以思维训练为中心 以口语训练为突破口 ——初中三年语文教改汇报 我的语文教改指导思想 口语训练——以说促思 听力训练——以说练听 阅读训练——以说带读 写作训练——以说助写 试读章节 语文:让心灵自由飞翔 作为全国恢复高考的首批大学生,我是1977年冬天参加高考并于1978年春天入学的,因此,如果从读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算起,我接触语文教育(学习师范语文和从事语文教育)的30多年,刚好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同步。因此,我首先要表明的是,我的语文教育观也好,语文教育实践也好,离开了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是无从理解的。正是有了30年来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百花齐放的自由思想,“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学术氛围,我的语文教育才能一步步有所作为,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时代背景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为了节约篇幅,下面在叙述我的语文教育历程时,对时代背景尽量笔墨简洁甚至略去不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语文教育思考与实践是脱离社会与时代的孤军奋战或孤独探索。 我从来不认为我的语文教育观点有任何原创性并多次申明,我的一切思考与实践都是对老一辈大师和同时代名家思想和实践的学习与运用。也许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具体做法上,有些所谓“独创”,但从总体上说,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继承和借鉴,连发展都谈不上,不过我并未因此而自卑,结合自身实践兼借助他人理论与实践,并取得成就,同样使我感到光荣与自豪。 我是不太赞成给语文教学贴标签的,因此,对于近年来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语文”的说法,一直持保留态度。我不认为有了不同的标签,就百花齐放、流派纷呈了。但是,在梳理自己语文教育发展历程时为了表述得简洁明了,还不得不暂且用这种标签式的表达,请读者原谅我在这里的“自相矛盾”和“言行不一”。简单地说,我的语文教育,经历了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再从“语文素质教育”到“语文民主教育”的过程。如果再细细切割,大致可以分为“浪漫语文”——“训练语文”——“生活语文”——“创造语文”——“人格语文”——“民主语文”等若干阶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不是简单的否定与取代,而是包含与覆盖。 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 所谓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是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对中学语文教师“要做什么”这个朴素问题的认识转变——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转变的同时,还要凸显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性”(现在看来这个表述非常不够,但当时,我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1985年,我写下第一篇专业论文《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其中有这样一段阐述—— 教育与教学,本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概念。教育,主要指学校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培养的过程;而教学,是指为达到教育目的,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可见,教育统率着教学,教学体现了教育;教育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任何单纯的知识传授是没用的,因为任何教学永远都具有教育性。从这个意义看,语文教学当然也应该体现教育思想,况且,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论的确一直在强调“文道统一”、“教书育人”,因此,也许会有人认为“语文教育”的提法是多余的,甚至容易引起人们在语文教学理论概念上的混乱。 但是,无论是从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认识来说,还是从普遍的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语文教学本身应包含的道德培养、思想教育、思维训练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语文教学之外,人们所理解的“文道统一”、“教书育人”,也只是就课文分析而言,是“最好应该达到”的“高标准、严要求”,总之,“传道”、“育人”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分内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明确语文教学所固有的思想性,为了进一步深化、充实“文道统一”的内容,并使之体现的范围更广,方法和形式更多样化,为了使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指导思想上真正把“育人”看成“教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提出了“语文教育”的概念。 可见,“语文教育”的提法仅仅是为了重申、强调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而绝不是要在理论上否定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也不是要在实际运用中取消语文教学的概念。因此,本文所使用的加了引号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概念,都是特指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还指出了“语文教育”的内容与“语文教学”相比,除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外,还应有: (1)造就良好的道德情操──纯洁的心灵,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韧的意志;(2)培养思维的智力品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3)在全面培养思维的智力品质的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思维批判性──分清美丑,辨明是非,善于质疑,敢于发问;(4)在提高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同时,着重发展学生思维独创性──科学想象,大胆怀疑,独立分析,积极创新。 30多年后的今天,回头看这些文字,我读出了真诚也读出了幼稚。但不管这些文字有多么肤浅,它们都不是纯粹的思考,而是我当时源于学习和实践的切身体会。我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浪漫语文” 其实,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脑子里还没有那么多“观点”,尽管已经是语文教师,但骨子里还是一个文学青年,而语文教学不过是我热爱文学、展示文学的一种方式而已,所谓“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因此,在最初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文学的浪漫:纯真、激情、梦幻、诗意…… 我的课一开始就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其实不是来自我本人的教学艺术,而是来自文学自身的魅力。我的课堂飞扬着激情,我追求对学生心灵的激荡。不仅仅是课本上的课文,还有大量的课外读物,都成为我的语文教材。我甚至把长篇小说搬进了课堂,仍记得给学生朗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青春万岁》。不仅仅是朱自清沉醉于牧童短笛所吟唱的春日赞歌,老舍迎着冬日阳光所描绘的济南水墨画,苏东坡站立长江之滨所挥洒的万丈豪情,还有梁衡散文的诗情画意、沙叶新随笔的妙趣横生、邵燕祥杂文的激扬文字,王蒙小说的透明纯真……都汇入了我的语文课,这些知识或在学生的精神原野流过一股清澈的小溪,或在学生心灵的大海上掀起滔天巨浪。春天来了,我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坐在岷江之滨,用手中的笔描绘春风是如何绿了江两岸。那几年,在我和学生的心目中,语文和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我曾与学生站在黄果树瀑布下面,让飞花溅玉的瀑水把我们浑身浇透;我曾与学生穿着铁钉鞋,冒着风雪手挽手登上冰雪世界峨眉之巅;我曾与学生在风雨中经过八个小时的攀登,饥寒交迫地进入瓦屋山原始森林——夜晚,我们住在森林中的小木屋里面,听着雨水敲打屋顶的清脆声,我给学生说故事,讲童话,读诗歌……P1-4 序言 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 李镇西 恍如昨日。 自1982年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乐山一中,我带着心有不甘的文学梦步人教育,一转眼整整30年。 蓦然回首,那一幕幕令人感动的教育细节在脑海中翻腾,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师友……那些与我共同编织教育故事的人和事,如春风拂面,甘之如饴。 1.机遇一直与我有不解之缘 30年,我与改革开放同行。这让思想冲破牢笼、宽容个性、鼓励创新、追求人的解放的年代,是我人生的大机遇。 30年,我有幸得到许多人的帮助。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班主任》杂志首任主编王宝祥先生,湖北名师蒋自立先生,成都玉林中学原校长杨兴政先生,成都石室中学原校长王绍华先生,乌克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中央教科所原所长朱小蔓教授,成都武侯区教育局原局长雷福民先生,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先止…… 给我帮助的当然不限于以上诸位,他们于我或师恩浩荡,或友情深湛,但都对我关切备至。那种崇尚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悲悯情怀,糅合着宽容、理解、大爱无私的心灵,为我的教育生涯谱写了一曲曲亢呜之音,他们都是我人生路上一个个不凡的机遇。虽然我都曾在文章里细致地写下他们,但今天再次一一回想,仍然不免泪眼婆娑。把这些具体的微观机遇,放置在改革开放的宏大机遇下认真体味,一种感恩的幸福洋溢心中。 2.机遇之下,我喜欢实干 我总以为,教育是做出来的。所谓的“做”,不只是拿着“旧船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30年再回首,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对于一直钟情的班主任工作,我一直都在探索。我带的每一个班都有不同的研究主题。未来班、青春期教育班、集体主义教育班、民主管理班、公民教育班……30年过去了,我的班主任历程有着清晰的脚印。 语文课程亦复如是。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从语文素质教育到语文民主教育,我在浪漫语文——训练语文——生活语文——创造语文——人格语文——民主语文的主题线索下,从未停止过课程探究。我所有教案都没有重复过,哪怕是同一篇课文,我也不会参照以前的教案。我把讲授每一篇课文都当作我的“第一次”。不曾停止的感悟和发现,令我不断处于收获之中。 从教师到学者,从学者到学校管理者,我在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市盐道街外语学校、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等多个单位作为“教育者”的身份一直没变,但身份的呈现方式和我的教育角色却不断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标志着我视野的转换、实践的丰富和探索的深化。 3.实干中我崇尚阅读 我注重四类阅读。读教育报刊,以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读人文书籍,以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读有关中学生的书,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教育经典,这是直接聆听人类精神永恒的回音。 我特别强调人文阅读对教育的意义。我长期订阅《炎黄春秋》《随笔》《老照片》等杂志;最近一年,我阅读了《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南渡北归》《聂元梓回忆录》《中苏关系史纲》《瞿秋白传》《民主的细节》《西班牙旅行笔记》《我和八十年代》《一句顶一万句》等人文著作。这些阅读和教育都没有直接联系,但与思想泰斗对话,与人文巨匠为伴,可以让我站在人类的高度看待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教育,站在文明和文化的高地审视课堂,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我的博士导师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我在学校倡导阅读,组织读书沙龙,让老师们从阅读中获取教育的养料,在更开阔的背景下理解教育。 4.我坚持写作,记录教育生命的流淌 写作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30年前,我是一个文学青年,总想当作家,但命运让我成了中学教师,于是我便把教育当作诗来写——我的著作《爱心与教育》最初的书名就叫作《心灵写诗》。当我孜孜于当作家时,我找不到写作的灵感;当我放弃作家的梦想而全身心投入教育时,文学的激情却令我思想奔涌。 初读苏霍姆林斯基,我为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所感动,那朴素亲切的文字深深地启发我:其实我也可以这样写呀!虽然我没想过要写什么“教育名著”,但用文字记录自己青春的足迹,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于是,我试着写我的教育故事。从此,写作深深嵌入到我的教育生活中来。 写作的过程,就是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教育实践的过程。在向同行们作汇报时,我经常说:“对教育的爱大家都是一样的,对教育的执着也是一样的,如果说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仅仅是对这份爱与执着多了一点思考,并用笔将其记录下来罢了。仅此而已。” 5.思考与写作是孪生姐妹 思考,就是任思想燃烧。凭良知做事,用常识质疑,这是我的常态。教育,是关于精神的事业。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 思考,有时候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素养,只需要良知——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同样,质疑一些谬误,也不需要多么坚实的学术功底,只需要常识就可以判断。比如20世纪80年代我对“任安妮之死”的反思。 任安妮曾是我班上的一名学生,因为迟到,我罚她在教室外面站了一会儿。这事看起来不严重,我的做法也不是特别过分。但后来我才知道她迟到是因为生病,再后来她因白血病去世了。就是这么一个突发事件,唤起了我的良知。我开始反思,如果任安妮没有生病,我就可以让她罚站吗?当然不是,罚不罚站与学生是否生病没有直接关系。我永远不可能向活着的任安妮说声“对不起’’了,但我每天还面对着健康成长的一批又一批学生,如何善待他们,尊重他们,这考验着我的教育良知和教育真诚! 我反思的结论是:尊重学生并非教育本身,只是教育的前提,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离开了心灵的理解与引导,就失去了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这样的思考,贯穿我30年的教育生涯。我曾经写下这样的文字:今天,我们的教育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教育油彩越来越厚,口红越来越艳,脂粉气越来越重。培根说:“德行如宝石,朴素最美。”朴素的教育就是真教育。扯下标签,剥除包装,拒绝炒作,告别华丽,愿中国教育回归朴素,愿中国校园恢复宁静。曾几何时,无休无止的“验收”、“迎检”,花样翻新的“特色”、“模式”……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学校不断被折腾,喧哗嚣叫中,教育没有了。宁静的校园,才有真教育…… 6.倔强坚持一个纯真的自我 崇尚率真。儿童的心总是一尘不染。我们当然不可避免地要长大,但我总不愿丢弃率直和真诚。说真话、做真人,是我永远的追求。 远离城府。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尊重,互相信任。我最痛恨不动声色的算计和彬彬有礼的欺骗。 保持本色。从年轻教师到教育学者,从班主任到校长,我都善良依然,纯正犹存,热情不褪,我希望自己捧出的是一颗纯净的心。 抛弃面具。当今社会,迫于环境或内心驱使,许多人戴着面具生活。但我更喜欢素面朝天,真诚待人,以心灵赢得心灵。 追求单纯。人生不过几十年,什么都想得到,结果往往什么都得不到。单纯一些,我们会更轻松快乐。单纯地对待教育,会让我们收获单纯的教育快乐。 拒绝成熟。成熟往往是圆滑与世故的代名词,而这恰恰是我深恶痛绝的。我不反感生存的策略,我也会警惕自己不被欺骗,但作为教育者,还是“幼稚”一些好。幼稚即纯真。 忠于心灵。守住内心最朴素的信念,执着追求真理,决不随波逐流,不要跟孩子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有人说:“一个人如果宣扬他自己都不信的一套,那他就做好了做一切坏事的准备。” 执着理想。时间流逝,变化无常,但有些东西绝对不能变,比如少年的理想。我永远铭记19岁的王蒙在《青春万岁》中说过的那句话:“忠实于少年时代的友爱、热情与誓言,这是人生最严肃的事情。” 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你坚持自我的个性,让你失去了很多;也有人说,你的个性成就了你。我同意后者。简单、直率、敏锐、执着、死心眼儿、我行我素……恰恰让我一直保持着单纯的教育心。平和的心态,赋予我纯粹的教育幸福。我总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因为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而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 7.保持童心,钟情细腻的教育情怀 我今年54岁了,可我自认为还保持着24岁时第一天参加工作时的兴奋、憧憬、向往…… “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原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以如此细腻的情怀,表达对教育的热爱,体现的正是童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这就是说,在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思想”、“理念”、“模式”等,而是依恋孩子。依恋孩子,需要童心。 我现在当了校长,经常提醒自己要怀着一颗童心和爱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为他们提供需要的服务,为他们现在的快乐和将来的幸福付出我们的情感和智慧。 当我们把理念、模式、规模、国际化等宏大概念作为教育的主旨,而忽略每天在校园里笑眯眯地向你打招呼的孩子时,这样的教育是被异化的。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才是真教育,才有价值。只有你把孩子放在心上,孩子才会把你放在心上。上个月我去马来西亚讲学,一周以后回到学校,碰到一个初三的孩子对我说:“李校长,好久不见您,我好想您!”那一刻我真感动!这是一颗童心对另一颗童心的思念,也是一颗童心因另一颗童心而感动。 机遇、实践、阅读、写作、思考、个性、童心,是我30年从教之路的重要关键词,我以此坚守30年来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 与青春同行,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1 30年来,在许许多多读者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出版了包括《爱心与教育》《从批判走向建设》《做最好的班主任》《用心灵赢得心灵》《我的教育心》在内的40余部著作。北京朗朗书房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撮其精要,用心汇编成12卷作品结集出版,我对他们心怀敬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李镇西语文教育札记/李镇西教育作品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镇西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24051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8 |
出版时间 | 2013-04-01 |
首版时间 | 2013-04-01 |
印刷时间 | 2013-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33.30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55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