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文化多样性与地方治理丛书
内容
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明清以前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先秦以前的历史与移民

一 石器时代

二 先秦时期

 第二节 羁縻时期的历史与移民

一 秦汉时期

二 魏晋南北朝至隋代

三 唐宋时期

 第三节 土司时期的历史与移民

一 元代土司的设置

二 元代的军事行动与移民

三 元代屯垦与移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清时期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移民过程

 第一节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过程

一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由来

二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中的明代移民

三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中的清代移民

四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迁徙线路

 第二节 卫所移民过程

一 卫所的设立

二 卫所移民的数量

三 卫所移民来源

四 卫所移民的分布

 第三节 招垦移民过程

一 清初的招垦移民政策

二 改土归流与招垦移民

三 招垦移民的规模与移民时段

四 招垦移民的来源

五 招垦移民的迁徙线路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民定居与社会融人

 第一节 强制性移民的社会融人

一 国家权力作用下的强行植入

二 国家权力退缩与卫所体制消解

三 社会互动与卫所移民的自发融入

 第二节 自发性移民的社会融人

一 生活在同乡村落中

二 以农为本,农商兼营的经济生活方式

三 与土著互动

四 构建家族社会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民发展与乡村社会变迁

 第一节 移民与乡村生态环境变迁

一 移民进行的生存环境建设

二 移民迁入后的生态环境恶化

 第二节 移民与乡村经济变迁

一 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 城乡市场结构日趋完善

三 大宗农产品贸易空前活跃,农产品品牌开始形成

 第三节 移民与乡村文化变迁一

一 乡村文化变迁的内容

二 乡村文化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移民与乡村社会的冲突与整合

一 区域社会的集体反叛:嘉庆白莲教起义

二 中西文化冲突:教案产生

 第五节 土著家族的认同变迁——以谭氏为例

一 各支系谭氏建构的家族史

二 各支系谭氏家族的关联

三 历史上的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著谭氏

四 谭氏家族的认同特点

 第六节 本章小结

余论:移民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由杨洪林编著。

《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明清移民和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以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明清移民和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就移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中国中西结合部,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聚居区,从考古发掘来看,该区域很早以前就有古人类活动。早在先秦时期,该区域就有楚人、蜀人、三苗等族群迁徙活动,在羁縻时期,该区域有两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和宋代的移民。羁縻时期的移民多起源于军事活动和农业开发。这是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明清以前的移民历史背景。

明清时期,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三次移民潮,一是从元末明初持续至乾隆时期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二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置施州卫以及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设置大田军民千户所时迁入的卫所官兵,即卫所移民;三是改土归流之后的招垦移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主要来自江西南昌府、吉安府和湖北荆州府,卫所移民主要是从长江中下游地区迁来的官兵和从重庆酉阳迁来的土官、土兵,总人数大约有3万人,招垦移民主要来自湖南的常德府、澧州、沅州府、辰州府、长沙府和贵州的铜仁府、思南府、思州府等地,迁来的人口总数大约为18.8万人。这些移民迁徙的原因既有迁出地的推力,也有迁入地的拉力。移民主要沿着与长江平行的三横和与长江垂直的四纵七条陆路和沿澧水、漤水,沅水、酉水,乌江、阿蓬江三条水系形成的陆路和水路,以及以鹤峰、来凤为起点直通湘西的陆路盐道迁徙。

明清移民中,卫所移民属于强制性移民,其他移民绝大多数是自发性移民。强制性移民和自发性移民具有不同的社会融入方式,强制性移民经历了强行植入和自发融人两个阶段,自发性移民主要借助自身以及同乡移民的力量,首先生活在同乡村落中,家族势力发展起来之后分化为家族村落而融入乡村社会。’国家权力在强制性移民的强行植入阶段,对乡村社会干预太多,给土著社会带来较大冲击,引起土著与移民之间的强烈对抗,到了明代后期,国家权力在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式微之后,移民与土著的关系得以缓和,进入自发融入阶段。这样的社会融入方式,使得卫所移民借助国家权力获得了很多优势资源,生活在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中心,即使在卫所体制解体之后,他们仍然保持这种中心地位。

明清移民引起了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乡村社会变迁首先体现在生态环境变迁上,移民迁入之后积极进行生存环境建设,一些新的物种传人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得到推广种植,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但是生态破坏也非常严重,天然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土地沙化和石漠化日趋严重,抗灾能力急速下降;其次体现在乡村经济变迁上,移民推动了乡村经济走向繁荣,乡村市场逐渐兴起,商品贸易更加活跃,生漆、桐油、苎麻、茶叶等大宗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再次则体现在文化变迁上,受移民文化影响,土著的居处文化、服饰文化、民间信仰文化、人生礼仪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都发生了变迁,吸收了较多汉文化因子以及部分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移民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受土著文化影响,发生了变迁;再其次体现在乡村社会秩序的冲突与整合上,清代中后期,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先后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和反洋教斗争等社会冲突,在冲突过程中实现了移民与土著社会的深度整合;最后体现在土著家族的认同变迁上,在移民的影响下,土著家族重新建构了家族的历史记忆,形成移民认同。

移民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他们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互动与整合,促进了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形成。笔者通过移民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考察,认为现阶段在促进“多元”文化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要通过丰富中华民族“一体”文化的内涵和加强核心文化建设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强化中华民族认同。

编辑推荐

明清时期,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卫所移民,招垦移民等三次移民潮。这些移民既有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汉族移民,也有来自湖南、贵州、重庆等地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移民。杨洪林编著的《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在文献梳理以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明清移民和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就移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移民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他们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互动与整合,促进了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文化多样性与地方治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洪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34559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2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2013252454
中图分类号 D691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