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
内容
编辑推荐

如你所知,马尔克斯写过《百年孤独》,纳博科夫写过《洛丽塔》,海明威写过《老人与海》,其中两位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一位差点得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其实他们写过很多有意思的小说,他们也担心书卖不掉,他们也勤奋地阅读,他们也把写作本身当做工作而非坐等灵感来临……其实很多创作大师都是如此,不仅仅是以上三位。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就是对创作者们的生活和心思进行解读的一本书。作者张佳玮像老饕给朋友推销钟爱的馆子那样充满感情,并且大吼“谁说小馆子就不好吃了你们那是没尝到”。

本书作者张佳玮,豆瓣上的张佳玮,知乎上的张佳玮,虎扑上的张佳玮,是同一个张佳玮。

内容推荐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由张佳玮编著。

一部名作和一幅名画到底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不是教科书从文学史、艺术史里提炼出的答案,也不是经过出版商、代笔者打磨后的自传说明,当然更不是无聊小报抖出来的花边新闻。那究竟是什么啊?《代表作和被代表作》用一种介于狡黠和谈心之间的口吻,讲述创作大师们那些不曾被时间检验出的真理,那些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说到底,大师们不是神,但他们更伟大——他们是骨肉停匀、呼吸吐纳的人。

想找好书来读,又不想被书商媒体天花乱坠的言辞蛊惑,这里有个很偷懒的法子:确认一个最中意的作者,跑去翻他的随笔,看他都谈论谁,师法谁,崇敬谁,那就顺藤摸瓜,找那些人的作品来读,一抓一个准。好的作者就像窗口,通向无数其他的好作者。——《大师们的标准》

连作品带人一起被误读,简直是一个创作者的义务。因为世界贪图方便,人们才需要标签和流派,用以给伟大的创作者分门别类。夸张的时候,他们还会用一两个名字或词语,统摄整个时代。——《被误读之为义务》

目录

第一辑

 被误读之为义务

 大师们的标准

 时间真的会检阅出一切吗

 大师们的衣食下落

 首演式:大师们的天堂或滑铁卢

 大师们的累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

 天才们也是要打草稿的

 再行水看云的境界,都有绚烂跳脱的往昔

 苏轼黄州记:一个人如何变成月亮云与流水

第二辑

 最美丽的模特

 他、他笔下的爱人以及他竭力对抗的死神

 画家们,动笔吧

 享用情色的自由:许多鸟是关不住的

 词汇的斗争

 堂吉诃德和解构精神

 所谓孽缘

 兼职

 世上万事,不过是一懒二拖三不读书

 你写这么长想表达什么呀

 史诗传奇、日常生活与数量级

 写作者与时代

第三辑

 福楼拜:浪漫和反省

 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D·H·劳伦斯:自焚的凤凰鸟

 福克纳:南方神话

 海明威:作为园艺者与磨镜匠

 闲谈纳博科夫

 被钟爱的主题:以马尔克斯为例

 略萨:公羊的节日

 如何描述村上春树

后记

试读章节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

一个美国笑话:玛格丽特·米切尔某次去个作家云集的所在,被人上下打量。过来一位先生趾高气扬:你是谁?没见过你呀?米切尔被其气势所慑,唯唯否否,就差融化成泥,沿地板流走了。该先生吹嘘:我出过《XXX》、《YYY》、《ZZZ》等书,你写过什么呀?米切尔小心翼翼地说:就写过一本,《飘》。该先生眼镜“轰”一声碎了……

这故事动人,是因为最后那个包袱。米切尔能祭出《飘》,直接轰碎了对手。有一本声名赫赫、足以代表自己、可以写在额头上,到时候一递出去众人“哎呀”一声倒头便拜的著作,这是作家的幸运。如今各类家具装潢书架用来撑门面的,就常是这些脍炙人口、怎么读都不会错的著作。比如言曹雪芹,则《红楼梦》;说歌德,则《浮士德》;说施耐庵,则《水浒》;说荷马,《伊利亚特》加上《奥德赛》总不会错。

比这苦一点的,是莎士比亚这类人物。教科书会跟你说四大悲剧;但温完了四大悲剧,爱谈情的会嚷嚷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资深莎剧专家会念叨《裘力斯·恺撒》和《暴风雨》这些也缺不得。又比如雨果、托尔斯泰,各有几部声名铮铮的大部头,但非挑一本贴在额头当门面,还真没合适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天下皆知,但里头近百部小说,大家真能道出其中名字的,无非是《欧叶妮·葛朗台》、《高老头》、《于絮尔·弥罗埃》这最有名的几部罢了。独一无二的代表作?一时还真让人踌躇。

更好玩儿的,是这类情况:代表作,许多时候,其实是被代表作。

众所周知,海明威在巴黎消磨多年,最后出了《太阳照常升起》,一举成名,顺便被安了“迷惘的一代”这帽子。之后二十年,勤写各类中短篇小说,声名赫赫。《白象般的群山》、《杀人者》、《乞力马扎罗的雪》,都是现代短篇小说的范本,但长篇小说写作方面,手气却不太顺。到50年代,出版《老人与海》,翌年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众人都对此篇大加夸赞。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大家总结说,“海明威发完了《老人与海》,然后靠这篇得的诺奖。”所以如今,这部中篇成了他的代表作,满世界被推销。但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人,而非单篇作品;不过《老人与海》之外,鲜有作品被开宗明义地当做获奖理由。

再比如,提到加西亚·马尔克斯,必然是《百年孤独》为代表作。问题在于,马尔克斯是1966年出版的《百年孤独》,70年代一度封笔(为了抵制智利独裁者皮诺切特),80年代初出版了《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翌年得奖。这就很让人犯晕:究竟是哪部作品把马尔克斯推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坐席?1966年的《百年孤独》还是1981年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世界当然推重《百年孤独》,可是马尔克斯自己却说作品里面,最喜欢《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又怎么列呢?

纳博科夫十二三岁时,被父母逼着读狄更斯。出去度假时,在别墅小屋里都得啃,所以对狄更斯心存恼恨,几十年都不肯重读。到年过知天命了,才打算重新跟狄更斯聊天。狄更斯自己一向推重《大卫·柯波菲尔》,“就像慈祥的父母有偏爱的孩子”,但埃德蒙·威尔逊却建议纳博科夫,“《荒凉山庄》和《小杜丽》才是狄更斯最好的作品”。这种时候,你听谁的好呢?

当然,比起写长篇的大师来,短篇大师们更苦。大众媒体和教科书对他们的所知,无非是某几个选本上反复出现的。比如说莫泊桑出色作品如缕不绝,但最后总是翻来覆去地被人念叨《项链》和《羊脂球》。世界讨论欧·亨利,好像他只写过《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这老三篇似的。冯梦龙运气好,还有个《三言》传世,至少算本大部头。最头疼的是博尔赫斯这类人:这般诗歌、散文、短篇小说俱佳的大师,却因为高质量作品过多过散,没法像米切尔一本《飘》就统摄了一切,最后常以“阿根廷大文豪”做介绍词。还有一类故事则是喧宾夺主,比如巴里科先生极爱自己的《丝绸》,但由此改编而来的《海上钢琴师》电影过于有名,甚至于作品名气大过了作者。你说一个巴里科,也许人家不认识;“《海上钢琴师》的小说原著作者啊”,才有人啧啧点头。这时候你说出《丝绸》来,那就煞风景啦。

其实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是个很聪明的归纳方式。为了方便介绍,或许可以把海明威的大堆短篇小说归为“尼克·亚当斯系列”,把福克纳的十来篇小说合称“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反正他们写小说前后互有依存,一如金庸的“射雕三部曲”。当然啦,在这个许多人通常只看个书名的时代,这种高效但不利收编的归纳法还是算了。有些出版商巴不得每个大师的作品都是一个短篇,如此才好出版《世界大师代表作精编本》、《世界大师代表作缩写本》这类的快餐读物。一个大师会做满汉全席多麻烦,又不能都摆上桌。直接说他会做青椒炒肉丝,满当当给你一桌子大师作品,那才能满足现代的阅读口味呢。

P37-40

后记

与许多人一样,我常因为他人的推荐——教科书啦,文学评论啦,朋友或长辈的口碑啦——读到了一些书;与许多人一样,我读过了这些书后,经常觉得名副其实,却也偶尔觉得,相比我所见的评论,此书,或者说,此作者,似乎不尽相同;与许多人一样,当我试图把自己喜欢的书、歌曲或作者推荐给朋友时,常会经历以下情景:朋友摇着头,念了几句该书尽人皆知的标签式描述,最后总结:“我听说过了,可是,好像不符合我的口味嘛!”我想解释说“不不,那本书/那个作者不是这样子的”,可临到那时,满嘴是词,一时间不知挑哪句开始。

当然,人成长之后,会明白一些事实。比如,一个人是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比如,语言描述有局限,对许多事物只能描摹,无法完美解释;比如,各人对同一件作品的解读不同,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比如,世上也许并没有艺术或文学,而只有艺术家与文学家,所谓文学流派,也许只是为了便于教学和归类,才硬生生归纳而成。所以,我慢慢理解到:再出色的作家,都可能经历被误读的命运;伟大艺术家的声名和评价,也许并不那么可靠;我也理解了,迄今为止,我们星球上已有的精神食粮,并不都是依照以下模式构成——伟大作者在书斋里快乐耕作,献出才华与智慧;人民在门外嗷嗷待哺等着享用,奉上赞誉与尊崇。不是的。实际上,大多数的作品和作者,都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历史是面哈哈镜,经过传媒这多棱镜一滤,于是我们所见到的历史、文明、伟大作者与作品,时常曲曲折折,面目全非得摇曳多姿。人民又有拿名人八卦当茶余饭后谈资的爱好,所以许多时候,创作者的形象,都是失真的。

比如,许多人,都会不自觉地,把天才们分成一些很标签的存在。比如说吧,分为胖天才和瘦天才。胖天才理应生在花树葱茏阳光明媚的庄园里,龙章凤姿的绣榻上,围以貂皮狐裘。闻的是珈楠香,饮的是玉液琼浆。夏季在光线良好的午后练小提琴,秋季戴着玉扳指去狩猎,冬天读书,开春时练画。多年以后写自传,会想起袁枚用过的青花瓷茶杯、卡斯帕罗夫下过的国际象棋盘、凯末尔使过的镶珍珠弯刀、莫比·迪克身上产的龙涎香、唐伯虎画的仕女图、凡·艾克画的英国国王头像。而瘦天才活该生在阴影逼仄潮湿阴暗的街巷里,有着泡烂木头的摇篮上,裹着麻布,闻的是母亲的劣质雪茄味,喝的是米浆。父亲早已不知所踪,母亲出去拣一些纸,供他用炭笔来画画儿。听着街巷里吹口琴的忧伤歌曲来写诗,时不时要被肥大笨重的巡警追捕,其传记里会提到呼啸的警车、少年伙伴私下藏兜里的毒品、喝满五年就会瞎眼睛的劣质假酒、以及一勺就能搞定一头大象的毒奶粉。胖天才就该是悠闲、雍容、有条不紊地生活。每天伸出一只白胖圆润的手,握着一杆雕饰精细的羽毛笔,左手打着拍子,哼着一些如今得花半个月工资去剧院还听不大懂的歌谣,字斟句酌写下秀丽的文字和符号。瘦天才总是疾风暴雨地生活,每天不刮胡子,穿着单衣奔走在窄街上,时不时和破自行车们擦肩而过、互相谩骂,敲响另一个瘦骨嶙峋朋友的房门,对其哭穷,拿到三张皱巴巴的纸币作为资助。胖天才写文章时一定渊博深雅,用典如神。结构细致完美,节奏圆润挥洒,音韵和谐,气脉贯通,让人读了心情愉悦。瘦天才写文章时一定灵感泉涌,风卷云舒,词句奇瑰妖异,感情喷发热烈,人物抑郁,结局绝望,让人读了灵魂颤栗。

这两个例子稍微极端一点,但我确实见过许多读者,也包括一些评论家,都或多或少,抱着类似的成见。这跟美国梦里酷爱塑造“从底层爬上来终于成功的青年”一样,是极为标签化的范例。虽然大多数时候,这种对天才和大师们的想象,也真的仅仅是想象。

这本书里所写的一切当然毫无学术价值,更多意义上,乃是一本读者之书,试图粗略谈一谈那些伟大的创造者,以及他们煞费苦心留下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经常阅读,自己也写写字的人,我对创作者们的生活和心思甚有兴趣。马尔克斯说道,一个写子的人看书,不该只是看看故事,而该尝试解读“这本书是怎么写成的”。我所想的是,从那些伟大创造者们本身已被传奇化的人生里,也许可以总结出一些事实。比如如何选择合自己胃口的书籍和作者,比如一个作者在教科书标准答案或杂志报纸简单概括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我们未曾留意的故事?这种心思,就像一个歌迷愿意到处去挖掘自己偶像的过去,并到处跟朋友纠正一些不实流言;一个球迷愿意推广自己的主队并滔滔不绝谈论其辉煌史并为其成绩辩护;一个老饕会在每个朋友面前推销自己钟爱的馆子,而且吼“谁说小馆子就不好吃了你们那是没尝到”。

雨果曾经如此谈论耶稣,“他比神还伟大——他就是人!”神有太多顺理成章的传说,平滑流畅如水墨线条;人的经历则艰难平实得多,仿佛石刻。唯其如此,人竭力奔忙所创造的事物,以及他们呕心沥血的创造历程本身,才更令人感佩。如果这本书需要个主题,也就是这个了:大师们不是神,但他们更伟大——他们是骨肉停匀、呼吸吐纳的人。

张佳玮

2013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佳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08743
开本 32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2013135280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