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是作者陈宝良二十余年来研究明代社会与文化史的总结,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明代社会的历史转型;下编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明代文化的变迁。内容主要有:拜盟结社:民间组织及其勃盛;雕虫篆刻:文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致富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秀才学问与举业文章:学术史一隅等。
| 图书 |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是作者陈宝良二十余年来研究明代社会与文化史的总结,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明代社会的历史转型;下编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明代文化的变迁。内容主要有:拜盟结社:民间组织及其勃盛;雕虫篆刻:文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致富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秀才学问与举业文章:学术史一隅等。 内容推荐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是作者陈宝良二十余年来研究明代社会与文化史的总结,分为上下两编。《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上编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明代社会的历史转型;下编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明代文化的变迁:一是纵观明代社会与文化的整体,其本身存在着一个官方控制从严密到松懈的动态变迁过程。二是考察明代社会史的重大转向,主要是社会流动的加速以及朝政的宽大与舆论空间的扩大。三是考察明代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四是综合阐述明代社会与文化史变迁的时代特征,变迁所反映出来的新动向,以及变迁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录 导论 一、社会、文化的动态变迁 二、社会的历史转向 三、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 上编 社会的转型 一、拜盟结社:民间组织及其勃盛 二、雕虫篆刻:文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三、四民之首: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 四、佐官检吏:幕府人事制度 五、儒侠盗互动:知识人群体与侠盗之关系 六、光棍喇虎:无赖层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 七、女山人、女帮闲:妇女的社交网络及其媒介 下编 文化的变迁 一、求真务实:士大夫精神史的内在转向 二、致富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三、自我与社会:以自传文为例 四、英雄崇拜:英雄豪杰观及其新动向 五、三教合一: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 六、秀才学问与举业文章:学术史一隅 七、观念、生活与风俗:基于社会文化史的考察 余论 明清易代与社会文化的波折 一、社会秩序变动及其重建 二、礼教的重建与文化史的转向 参考文献 一、原始资料 二、近人论著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宝良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2478218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7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445 |
| 出版时间 | 2014-03-01 |
| 首版时间 | 2014-03-01 |
| 印刷时间 | 2014-03-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642 |
| CIP核字 | 2014271828 |
| 中图分类号 | K248 |
| 丛书名 | |
| 印张 | 30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重庆 |
| 长 | 230 |
| 宽 | 170 |
| 高 | 24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