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镜苑沉思(薛晋文影视论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下影视和文学关系的再思考》;《影视:何以向过去和未来交代》;《“奥斯卡奖”带来的思考》;《新意迭现的儿童公益电影》;《影视文化创新的现状与未来》;《文艺新风需多方合力共振》;《回归文艺创作的原点》……《镜苑沉思(薛晋文影视论集)》是笔者薛晋文“镜苑”系列文集的第二部,《镜苑沉思(薛晋文影视论集)》整合和收录了近三年来主要的45篇论文。

内容推荐

《镜苑沉思(薛晋文影视论集)》是笔者薛晋文“镜苑”系列文集的第二部,《镜苑沉思(薛晋文影视论集)》整合和收录了近三年来主要的45篇论文,有的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等刊物发表,有的是《中国电视》、《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命题作文式的约稿,有的为电视台、广播电台采访的框架性内容,亦有讲座稿、读剧报告、影视审片意见整理而成的文章。

目录

上编 电视艺术

1 谍战剧艺术的新收获与新突破

2 从“幸福热”现象说开去

3 论当下电视剧的创作与传播方向

4 “乡村爱情”缺乏农民情感

5 让人心颤神凝的精品力作

6 “共产党员”形象的当代价值

7 新版《水浒传》的得和失

8 当下山西电视到底缺什么

9 省级卫视须有“文化自觉”

10 省级卫视春晚得失谈

11 求职节目:期待化蛹成蝶

12 怀旧节目:救赎和蜕变中前行

13 拒绝电视节目的不雅言论

14 《剧剧有理》:引领向上的力量

15 《中国好声音》的审视与思考

16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新标杆

17 中国电视剧该在哪里下功夫

18 期待建立综合性的收视评价体系

19 旅游节目的路还很长

20 当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隐忧

21 中国电视剧跨媒体发展现状刍议

22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一瞥

23 纪录片创作与研究喜获丰收

24 电视文艺与文化节目的发展审视

25 音乐选秀节目的未来之道

中编 电影艺术

1 当下影视和文学关系的再思考(一)

2 当下影视和文学关系的再思考(二)

3 影视:何以向过去和未来交代

4 “奥斯卡奖”带来的思考

5 电影《辛亥革命》随想?

6 新意迭现的儿童公益电影

7 票房并非中国电影的唯一诉求

8 铁血与人性的深度撞?

9 农村题材电影要做农民代言人

10 当代农村题材电影缘何式微

11 当代农村电影美学的基本特征

12 国产电影:问题与方向

13 会诊国产青春电影的病灶

14 关于国产电影人物形象的思考

下编 影视文化

1 影视文化创新的现状与未来

2 文艺新风需多方合力共振

3 回归文艺创作的原点

4 文化强国建设应避免陷入误区

5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冷思考

6 文化创新:敢问路在何方

附录

1 厚土镜像的学理审视

2 警世之言与醒世之思

3 沉思与呐喊

4 文人的坚守与超越

试读章节

《风语》敢于突入题材禁地,以及艺术性地勾勒和复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创作勇气着实让人叹服,它的价值和意义远在“题材突破”之外。事实上,关于国军地上、地下和当时国内各界同仁并肩作战和保家卫国的史实一再被历史文献和历史人物所证明。但是,围绕国军抗战的功绩,我们碍于意识形态的面子问题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敢轻易做出正面而有力的回答。自然,围绕该问题的争论随着一部又一部的国军抗战影视剧的面世而绵延不绝。在我看来,争论只是一种表象,背后潜藏的根本性问题即能否实事求是面对历史的问题?能否襟怀坦白、心平气和地评价历史的问题;能否在互信互敬基础上携手面向未来的问题。一味地歪曲和无视国军在抗战时期的作为显然不是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应有胸怀,无限度地夸大国军在抗战中的功绩和神威显然有失历史的公允和公正,人为地将抗战胜利的功绩堆积到某一党派头上的做法都是不严谨和不合理的,可以说,历史无法更改,历史真实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消除或变质。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和某种程度上充分肯定并热情讴歌作为中华民族抗敌脊梁之一的国军的伟大功绩未尝不可,既不会混淆视听,也不是轻易否定我军的存在作用,更不是要抬高谁和贬低谁,而是实实在在去还原一种真实,真真切切去触摸沉睡的历史肌肤,让历史最大限度地拂去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回到“由人民书写”的信史境界,倘能如此,何尝不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与进步的绝好表现。

《风语》的顺利播出,让我们看到了上述希望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它的面世即是对历史负责和对子孙负责的又一次明证。故事取材于1937年中日战局吃紧的特殊时期,时值国民政府撤离南京,迁都重庆,国民政府响应各界救亡号召特成立最高机密破译部门以共赴国难和拯救民族危难。该剧比较真实地讲述了国军地下抗日活动的艰难曲折,以一种近乎悲剧的格调还原了国难当头时期,作为华夏子孙的国军内心深处天然携带的责任感、正义感和使命感,以及这种民族担当性被一种腐朽溃烂制度玷污和毁灭的历史悲剧,应该说这样的选材既丰富了谍战剧的艺术画廊,同时又蕴含着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昭示了一种历史的真实和必然。该剧创作者以个性化的艺术创新抵达了主旋律艺术的新高地,在正视历史中做到了既让人震撼,又令人信服。某种意义上讲,包括电视剧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作品应该教会人们正视历史,正视历史就是正视现实,正视历史才能昂首阔步走向未来,一个刻意回避过去、躲闪历史甚至拘囿于历史的民族在全球化的今天不仅没有前途和出路,相反会距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以及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越来越远。

中国谍战题材电视剧从来不缺少戏剧性,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大悬念中穿插小悬念,大冲突中携带着小冲突,可以说疑窦丛生、技巧纷呈和谍影重重是谍战剧艺术的主要杀手锏。回首最近几年谍战剧的创作实践,不难发现谍战剧艺术一定程度上是充满戏剧性的技术,也可以说谍战剧艺术家一定程度上就是技术家,和其他电视剧类型相比,谍战剧的戏剧技术直接决定着创作的成败得失,然而好的谍战剧既尊重技术又不拘泥于技术,他们的戏剧技术既服役于人生艺术,又深烙着情感个性与人性的印记。一句话,基于技术,面向艺术;基于戏剧性,抵达人性深处应是优秀谍战剧艺术的普遍品格。

《风语》与以往谍战剧最大的区别在于弱化了戏剧性,没有了以往谍战剧让观众欣赏心理近乎窒息的快节奏感,弱化了为悬疑而悬疑,为惊悚而惊悚的戏剧感,让谍战活动从极端的艺术虚构和艺术假定性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归日常生活和个体生命情感的人性本位层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性是一个复杂而含混的概念,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由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相生相发的一种生命样态。而作为“人的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感生活往往是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交织并生的产物。《风语》中的伦常情感和人性诉求是谍战生活的核心部分,一定程度上尔虞我诈和机关算尽的谍战活动是人性诉求的外套,裹挟在外套之下的是血肉丰满且生气灌注的真性情和真感情。譬如,《风语》中的核心情节和人物命运几乎都是围绕着“人性”的真谛而纵横交错且深意迭出,主人公陈家鹄与惠子、林蓉蓉之间的情感生活被置放到严酷的阶级斗争环境中去予以审视和观照,这时的爱情生活不再是简单的卿卿我我和耳鬓厮磨,基于人性原点的私人情感生活被涂上了光怪陆离的社会性色调,情感的本色会不容商量地遭到社会性的蹂躏和践踏,情感生活中的精神性从此不再热烈奔放与自由畅达。所以,无论是陈家鹄与惠子之间的生死之恋,还是与林蓉蓉之间的缠绵悱侧就不再是一种生物性的情感,毋宁说是一种带有时代阴影和历史悲剧的社会情感更为准确,尽管剧中惠子和林蓉蓉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试图以“殉情”的方式去拒绝社会性对精神性的无情蹂躏,但两段情感的结局终因社会性对人性的残酷剿杀而告终。事实上,剧中包括陈家鹄在内无数个体生命的情感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多的是时代与社会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往往不以个体生命的意志为转移,更多的是被社会性的“共名状态”所主导,这里的共名状态主要是指由杜先生、陆所长等中国军人所主导的抗日与救亡的时代主题,它是特定社会阶层主宰下的群体性立场,规约着个体的理想诉求和价值指向,笼盖着个体生命的行动方向与精神立场,个体的主体性抉择和自由让位于共名状态的正义性与时代性召唤,个体的情感诉求与希冀常常在共名的笼罩与裹挟之下被无情地淹没与消损。比如,林蓉蓉替陈家鹄挡住了飞来的子弹虽是以正义的名义而为,但本质上却是精神性对社会性的殉道仪式,倘若从社会性的角度去看似乎是合情合理的生命价值的实现,但从人性层面望去却是一场残酷的毁灭。一句话,《风语》对人性的深度书写,正是通过上述人性与社会性的冲突去实现的。P4-6

序言

时间插着翅膀在岁月的长河中飞翔,不经意间博士毕业已经两载有余。两年来,离开敬爱的导师和亲爱的同窗,伴随着一种离群索居和孤雁独飞的感觉,奋力在影视艺术的海洋中颤颤歪歪飘荡,有时真的很彷徨,也很迷惘和孤独。在山西这样“一煤独秀”的闭塞地区,当下山西影视文化的影响力,大抵和其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在全国的地位和坐标难言乐观,基于此,影视学者的迷惘和孤独尤甚!

借助电磁波的“鸿雁传书”知悉,有的同学早已改弦易辙跨入衙门经世济国;有的同学进入影视业界大展宏图;有的同学干脆和研究工作挥挥衣袖潇洒而去——有的当面质疑我:你到底能坚持多久?!甚至直接劝说,影视批评没有前途,评论只能写给下个世纪的人读,不如趁早转行。

在文化破碎、价值迷失和信仰虚无的特殊历史时期,我承认,朋友们的劝说是善意的、也是充满温情的关怀。确乎如此!近年来,文化领域的某些粗鄙化波涛一浪高过一浪,一些新鲜出炉的荤段子,远比影视评论更能广为流传;某些低俗节目创作,远比影视文化的思忖更招人待见;部分影视明星的花边新闻,远比理性研究更能沸沸扬扬——昔曰,化育世道人心的文化,似乎沦为了一位浓妆艳抹、穿着超短裙且嗲声嗲气的风尘浪子,大量的劣质文化在谄媚形形色色的顾客,由此制造的许多低水平消费者,又在疯狂追逐更加没有底线的文艺垃圾。全社会充斥的奢靡化、物欲化,乃至虚无主义和反智潮流,让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显得无比尴尬,不时沦为供人调侃和嘲弄的对象,倘若创造文化的老祖宗们还活着,必将气急败坏或无语凝噎!

众所周知,文艺关乎国运和国脉,古今如此,历来如此!在攸关民族命运和民族未来的文艺鏖战时期,影视艺术的繁荣尤为紧迫,影视文化的风气好坏,某种意义上,成为观照和审视当今社会文化质量健康与否的晴雨表。因为,环顾周遭,影视作品的数量无人能及,影视作品的覆盖面无人能比,影视文化的影响力其他艺术更难以望其项背。影视艺术就像空气那样,成为当代人生活和生存的一种必需,自有文字以来,自有种种文艺以来,恐怕没有一种文艺样态能够对受众的渗透和影响如此之深、如此之广。影视艺术天生的通俗性,取得了雅俗共赏和老少通吃的传播效应,其霸权性又让观众成为了“瘾君子”。一旦习惯了影视的欣赏乐趣,让其强制“戒毒”恐怕难乎其难。可以说,影视艺术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影视的发展,堪称近现代文艺自觉的一场革命,也是审美意识形态蜕变的一场革命,更是认知世界和把握生活的一场革命。鉴于此,影视中国梦,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面对艰巨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任务,影视批评没有理由缺位,影视批评其实是影视艺术健康发展的必备“郎中”,天下无良医,世人必遭磨难,艺苑无批评,创作必将犯病难医,甚至病入膏肓而抱憾终身,显然,影视批评是影视创作健康运转的保健医生。而且优质的影视批评,能够实现“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的疗救功效,对于世风的引领、民风的再造、思想的敦厚、信仰的建构和文化的守望,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谈到这里,影视批评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想,不管再怎么艰难,坚守是必然的选择,还是那句老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哭吧!

距离《镜苑探微》的出版两载有余,期间,中国影视艺术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批经得住时光检验的经典作品早有共识,大批新秀之作在各种荧屏或银幕上呱呱坠地。在电视剧领域,《风声》等谍战剧艺术的成绩和问题有目共睹;新版《水浒传》等名著重拍剧的纷争远未消停;《乡村爱情》等农村剧所引发的巨大争议犹在耳畔回响;不着边际的抗战神剧、妖剧和魔剧屡遭诟病;家庭伦理剧、宫廷戏说剧、年代传奇剧、军旅题材剧依旧好戏连台,其中模式化、类型化、低俗化和平面化的批评及时跟进,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劣质作品的资源浪费,甚至无度泛滥,但是,由于“资本逻辑”的野蛮绑架,“剧荒”的年景已然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在电视节目方面,由《非诚勿扰》刮起的“相亲风”一度风行天下;由《中国好声音》吹来的“音乐选秀风”依旧风风火火。以《非你莫属》为代表的求职节目,在插科打诨中承载着理想救赎和奋斗认同的民生诉求;以《年代秀》、《回声嘹亮》为代表的怀旧节目,利用新颖的创意配方,较好满足了观众的怀旧情结和精神皈依,但“消费逻辑”凌驾“艺术逻辑”的现象时有出现。旅游节目在《远方的家》等预热后,《爸爸去哪儿》以独特的创意和制作一路高歌猛进,成为电视节目新潮流的引领者;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官后,唤醒了人们守护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省级卫视春晚逐渐从“娱民”走向“民娱”,依托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彰显自身的品牌内涵。与此同时,纪录片创作迎来了收获期,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闪亮登场,纪录片从边缘向中心逐渐跃进,看惯了许多倒胃口的雷剧后,人们对“文质彬彬”的纪录片似乎青睐有加。在电影创作和研究中,影视和文学关系的论争又见波澜,非此即彼的思维横亘在面前难以逾越,要么尊文学抑影视,要么扬影视鄙文学,似乎很难以冷静公允的姿态去审视两者的存在。奥斯卡奖依旧是中国电影人的一块心病,随着年度奖项的揭晓,我们只能望洋兴叹,但对于优质电影的研究依旧没有止步。电影《辛亥革命》、《白鹿原》、《一九四二》的公映,让人们看到了史诗电影蕴藏的巨大思想价值和艺术潜质。小制作电影《岁岁清明》、《钢的琴》引发的小旋风,令人惊叹小制作电影“以小博大”的能量。国产青春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的高票房,一夜间唤起了观众对电影大国梦的美好期待,电影市场的反弹,能否真正走向中国电影的反转或新浪潮,还有待时日去观察和检验。影视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关于影视文化创新,影视文化建设的误区、影视文化根源、文化身份,以及文化价值的讨论贯穿于年度研究之中,催促人们思考影视文化建构的中国风格、中国内容与中国气派。

拙著《镜苑沉思》是笔者“镜苑”系列论文集的第二部,全文整合和收录了近三年来主要的45篇论文。有的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等刊物发表,有的是《中国电视》、《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命题作文式的约稿,有的为电视台、广播电台采访的框架性内容,亦有讲座稿、读剧报告、影视审片意见整理而成的文章。在书稿撰写过程中,笔者努力追求“三个标准”:其一,追求研究成果的辩证思维和客观公允,不溢美、不掩丑,即使得罪人,当说必说,做到有一说一,不夸大、不矮化、不矫情、不虚美,与面子批评、人情批评与红包批评保持距离,努力做到让入信服;其二,追求以理服人的写作过程,而非泼妇骂街般的以势压人,尽量在平实、素朴的语言中,生发思想的力量、人性的关怀和情感的慰藉,让批评既有温度,又不失力度和活泼性;其三,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和谐共振,力避蜻蜓点水、小猫钓鱼和浅尝辄止的浮泛之作误人误己!

然而,坦率地讲,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加之水平有限,这部书稿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部分文章的深度和力度还有待加强;部分文章的理论水平和学术视野还有待拓展;部分作品赏析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升;部分文章的通俗易懂性明显不够;部分语言的遣词造句能力还需淬炼和斟酌;部分内容的思想穿透力比较疲软;部分行文的逻辑性还不够缜密——面对诸多缺失,笔者丝毫不敢懈怠,匮乏即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应在今后的研究中谦虚学,努力求索。

最后,特别感谢恩师曾庆瑞、魏南江教授的教诲和鼓励;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对我的理解和包涵;感谢单位领导、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各主要报刊的编辑老师,全体同窗好友,以及我的硕士研究生付出的艰辛劳动!中国电影出版社李瑾师姐,为几部书的出版颇费心血,本书的责编老师同样辛劳备至,在此一并致谢!

2013年11月30日凌晨1时于并州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镜苑沉思(薛晋文影视论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晋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38458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2014004219
中图分类号 J905-53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