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就这样长大了(花溪十年典藏成长卷)
内容
编辑推荐

《花溪》十年典藏,值得收藏。

李楚冰主编的《我们就这样长大了(花溪十年典藏成长卷)》为《花溪》杂志的精选集。它以成长为主题,讲述青春里的那些爱情故事,是一本爱情短篇小说集。本书稿共收录了15篇令人动容的故事,且故事中的人物或敢爱敢恨、或沉默无助、或坚强独立,而这些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人物,讲述了不同的但却同样令人怀念的青春时光。

内容推荐

《我们就这样长大了(花溪十年典藏成长卷)》由李楚冰主编。

《花溪》杂志于1979年创刊,由贵阳市文联主办。2000年改版为以都市青春时尚、爱情小说为主旨的女性文学月刊杂志,逐渐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青春时尚爱情小说品牌杂志,堪称都市青春时尚和爱情美文的完美结合。它对爱情梦想的执着与纯粹感动了一代年轻的女性读者。

耕耘数十载,《花溪》旗下聚集了安妮宝贝、张小娴、丛虫、青衣、刘贞、吴苏媚、榛生、南在南方等大批知名作者,亦有新生代作家张秋寒、苏枕书、沈熹微等人陆续加盟。

《我们就这样长大了(花溪十年典藏成长卷)》是花溪十年典藏系列丛书荟萃2000-2011年的时尚爱情小说精华,纪念我们美好的青春,让我们永远对爱情心存希望。

目录

失物招领

文/ 丛虫 图/ 侧脸 1

缎面疤

文/ 龙竞 图/ 瑾竹 39

赤道上散步会远吗

文/ 喜世 图/snowfenfen 62

我们就这样长大了

文/ 陈彻 图/ 谢馥年 78

假如他从未出现

文/ 朱伟萌 图/ 一卜小姐 97

出轨

文/ 曾尹郁 图/ 王嶷(火狐工作室) 112

世俗的恋人们

文/ 素猫 图/ 路上路 128

莫相忘

文/ 细补 图/ 一卜小姐 141

小白船

文/ 梁京 图/ 忍冬& 鱼姬 160

1996 年的疼

文/ 宁子 图/ 碧眼猫 177

葛原和春时

文/ 苏枕书 图/ 忍冬& 鱼姬 205

石中玉遇害报告

文/ 叶倾城 图/ 绎霖素画机构 219

苏格拉底之论

文/ 由巴斯树 图/BIG 薇 237

夜盲症

文/ 沈熹微 图/ 瑾竹 253

索多玛之花

文/ 微凉 图/ 谢馥年 267

试读章节

赤道上散步会远吗

文/喜世

1.

倘若2003年你尚在S大读书,或许多少会对人文学院那台因为停电而中断了十多分钟的迎新晚会留有印象。那时,偌大的礼堂整个陷入黑暗之中,台上正在撤话剧道具的工作人员则更为惊慌,唯恐一不小心连人带物跌下台来。

那日周延作为晚会的主持人之一,正要出场报下个节目,却在黑暗里不慎踩到别人的裙角,那女生转过脸来,彼此都看不清楚对方的表情,后来周延常常想,要是那天道歉之后便走开,那么他和邵椋深之间是否从此无交集。

然而有些人,你知道他们纵是不动声色,亦有着趋人前去的气场。只是在那样的时地之下,多半难以幸免徒劳的寓意。譬如精卫填海,抑或夸父逐日。

那是H城的九月,天气仍然十分炎热。后台狭窄的化妆间因为拥挤而令人觉得窒闷难挨。灯重新亮起来的时候,周延站在邵椋深身后,看着镜子里她的脸只觉得光线太过耀人眼目,一时之间忘记移开视线。椋深亦发觉他在看她。却唯其镜子里的四目相对,投射于现实,便只能换算成咫尺的天涯。

头顶一台老电扇吹着令人中暑的热风,咿呀声中他们回归其行道。周延上台报幕,而邵椋深专心贴着假睫毛,浑然不觉方才仓促间用错了粉底的色号。

那台晚会中断后的第一个节目,是邵椋深的独舞《雀之灵》。虽然没有杨丽萍的精湛舞技,但却并不妨碍她于一台校晚会上惊艳全场。对着观众席鞠躬的邵椋深,肩胛骨瘦伶伶贴着一袭没过脚踝的长裙。掌声雷动中,周延清楚地看到盛装的她的脸上——暗了一个色号的妆容,以及掩埋在那张面孔之下的凄惶神情。

人类对孔雀最大的误解,就是将她并行于“骄傲”的代名词。殊不知孔雀用开屏来夺人眼目,不过是因为内心时刻遭受着自卑的袭击。

从一开始周延就知道,自己爱的并非是人前强悍倔强的邵椋深。他迷恋她内心无人识破的风景,那种她自以为能够独立撑起而不自知的线条,迷离之下欲盖弥彰的孤单。就像听一张有划痕的交响乐唱片,纵使波澜壮阔,亦无法掩盖音质上的底气不足。

2.

彼时的邵椋深因为晚会上那支舞而在校园中声名大噪。校报亦定下她作为采访对象之一,以舞蹈之名。

安寻初联络她的时候,椋深推说自己只是业余,实在没什么好写。但第二日下了课却见到等在教室外的安寻初。他笑着,然而邵椋深却从他温和的脸庞读出一种不容分说的霸道。她回赠微笑,并未意识到当时自己嘴角牵起的弧度有多么贫弱。只是后来她想起,便知道自己自那时便已对安寻初失去抵抗的能力。就像她毫不犹疑地接受了他的邀约,甚至没有问去哪里便跟着他到了那家名为“茉”的茶馆。

台下的邵椋深,中分直发,素颜。

安寻初见她眉目清淡,心下便觉眼前这女子必定是不喜咖啡的。对于一个正确的判断,是误打误撞抑或是出于默契,我们往往不会去深究。邵椋深亦然。在“茉”刻意作旧的氛围里,她的内心忽然起了雀跃的涟漪。微小,但是郑重。

安寻初不似例行公事,关于事先敲定的主题他只问了“为什么跳舞”,其余的时间便很随意地说了些旁的事。

“因为它能带我从既定轨道中抽离,且能给我麻木生活之外生命原本的激情。我从幼儿园起便开始学舞蹈,小学毕业后还差点被送去艺校,那时候死活不肯。现在想想应是惧怕将生活中偶尔逸出的岔路变成既定轨道的一部分吧。如果当初我去了艺校,我现在一定不会在跳舞。用喜好过活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对我来说那将意味着所有退路都被切断。所以,我这人天生没做艺术家的天分。”

邵椋深说完自嘲地笑了笑。她喜欢跳舞,亦明白为生计奔波必会以消耗生命之热望为代价,故此她不愿冒这个险。舞蹈对她来说,是将生活分开的能在她疲惫和厌倦时给她以激情的逃避之所。

那年椋深的父亲因着所谓理想毅然辞去在中学教美术的工作,她才五岁。最初的满腔热忱令他废寝忘食作画,并几度带着拍好的画册离家去往北京的画廊,最终换来的却是四处碰壁后只有母亲一人工作维持开支,他们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两年。

有一日下着大雨,父亲突然将所有的画具装了好几只纸箱子叫椋深一块去丢。当时他们住在母亲单位的宿舍楼,倒垃圾要穿过一个天井。雨天路滑,椋深不小心打了个趔趄,颜料散了一地。她愣愣站着,父亲亦不去拾捡。满目斑斓在暴雨中混杂成暗流四溢,那一霎,七岁的邵椋深突然感到心里有什么东西也在跟着流走。

直到多年以后她才明白就是在那个雨天,穿过天井的父亲在那天耗尽了毕生对于绘画的热忱。从此他谨小慎微,只字不提理想,摇身一变经营起一家面馆。而贯穿邵椋深整个少年时期并将无限延续下去的信念,便是在那个黄昏成雏的。那年她抗拒母亲将她送入艺校的安排,亦是父亲替她挡了下来……

念及过往,椋深有些出神。薄荷茶的清凉通过味蕾将她的思绪回转,她抬头,遇上的是安寻初带着犹疑和探寻的专注目光。的而确之,邵椋深迥异于喊着“将爱好变成生活理想”口号长大的同龄人的心智,着实令安寻初为之凛然一惊。

若说爱有起因,那么周延对椋深,是因为懂得而生的怜惜。而安寻初,更多的是带了疑惑的好奇。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一道迷题,虽然事实上我们从高更那幅著名的以哲学视角命名的油画便可得知人类穷其一生都不会找到答案。但终究,没有谁能幸免于寻求解答的过程。

那个下午安寻初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显得很多余,他说:“你的理想是什么?”果然,他还是不明白她。

邵椋深转了转杯子,没有回答。

P63-66

序言

暖风让人沉醉。

我们站在2013年盛夏的花海中,回望一些难忘的过往。13年前,《花溪》如初长成的邻家少女,婷婷地伸展出婀娜的身姿,眼波流转,心意缠绵,用春风化雨,用笔墨为种子,开垦出一片美丽时尚的文学花园。

文艺,文学,时尚,是《花溪》的个性标签。新潮的少男少女们,把《花溪》列入比时装更能彰显品位的榜单。手捧《花溪》,无需言语,已然告诉众人,这,就是我的风格,我的标签。同爱可以靠近,生人请勿打扰。

爱,懂爱,会爱,是《花溪》的灵魂所在。爱情中的你我他,以为誓言就是永远,爱就是一世,可是,爱情的风暴,来时美得波光荡漾,去时却是海崩天裂。爱情的智慧,自我的认知,缘起与缘灭,片刻与永恒。如爱的指导书,无论爱如潮水还是恨如狂澜,都在关注你,抚慰你。

喷薄日出,午后微风,夜晚静谧,书页轻轻翻过,阅读之间或带来美感与内心的融合,或静如深海、恬如乡村。小说中的是她非她,是我非我,却为何,总有对号入座般深刻的同感共鸣与震撼。

彩蝶恋花,凤栖梧桐。美好总因美好而相聚,而回旋,而升华。很快,这片缤纷的文学花园,吸引了众多的彩凤。“花溪体”风靡一时,《花溪》成为文学创作者倾慕的殿堂,作品能在《花溪》刊载,即是内心之爱深植所爱热土。

辛勤耕耘,盛景如斯。

那些年,那些字句,成为不可复刻的经典。

那些荣耀,那些回忆,在泪水中一一闪光。

时光之河,浩渺无垠,相遇、相知、相爱、相离,生命的轨迹总是如此。幸好,我们一起走过。

之于永恒,我们所能做的,是悄悄铭记。

怀念,不曾停止。

爱,依然续存。

《花溪》2000—2010年十年经典,值得收藏。

此后,春花水暖,夏月别枝,秋水长天,冬雪繁星,我们深深爱,好好走。

感谢热爱《花溪》的每一位读者,是你们把“有爱情的地方就有花溪”的承诺传播到了四方。感谢《花溪》的每一位作者,是你们把种子开成了花朵。感谢《花溪》的历任编辑,是你们的爱成就了《花溪》之爱。

风醺然,水长流。

有爱情的地方就有花溪。

书评(媒体评论)

感谢《花溪》,纪录我从躁动到平淡,由激越到低回的人生篇章,我青春花开的倒影,历历在目。

——刘贞

《花溪》对我而言已不仅仅是发表文字的载体,更是一处表达与交流的场所,它的包容和宽旷使得我无所顾忌地发挥,再也没有任何别的刊物上署名沈熹微的文字,比此处来得更为真实彻底。

——沈熹微

十年来,《花溪》就像母校。我嘲笑过都市言情的老土套路,也看不惯许多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小气文章。可就是这本杂志,一直允许我尝试各种题材、各种形式,鼓励我挖掘每一个侧面。

——青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就这样长大了(花溪十年典藏成长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楚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36859
开本 32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2013125163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