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妙手华章--潮汕建筑与嵌瓷/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嵌瓷,潮汕著名手工艺,普宁人俗称“聚饶”或“扣饶”。主要材料是选用各种颜色的精薄瓷器剪取成所要表现对象的瓷片,也称“饶”片。起初的嵌瓷主要用在祠堂、庙宇及民居“四点金”、 “下山虎”等建筑物的屋顶装饰,后来随着欣赏价值的不断提高,艺人们将其制成便于搬运的艺术品小件经人们欣赏、陈列、收藏。悠久的历史嵌瓷工艺历史悠久,嵌瓷的出现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盛于清代,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谢奕锋编著的《妙手华章——潮汕建筑与嵌瓷》详细介绍潮汕建筑与嵌瓷的历史、现状,图文并茂,知识性强。

内容推荐

谢奕锋编著的《妙手华章——潮汕建筑与嵌瓷》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潮汕建筑与嵌瓷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潮汕建筑与嵌瓷形态。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读者从《妙手华章——潮汕建筑与嵌瓷》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目录

中国传统建筑华章

追溯始创阶段/5

渐入雏形阶段/7

步向成熟阶段/9

见证体系形成/14

营造法则面世/17

六百年谱华章/19

式样繁多的潮汕民居

四点金/26

下山虎/27

龙船厝/28

驷马拖车/29

祠堂与寺庙/33

围楼土寨/34

骑楼与碉楼/36

潮汕民居的建筑文化

宇宙观与风水观/44

宗法等级与伦理道德观/49

包融式的文化观/50

潮汕民居的装饰工艺

潮汕传统建筑的特点/52

充满灵气的石雕/56

鬼斧神工的木雕/58

逐渐消亡的砖雕/60

金碧辉煌的彩画/61

高高在上的嵌瓷/69

妙手生花的嵌瓷艺术

“饶”的由来/74

潮汕的灰塑/78

嵌瓷的成因/82

嵌瓷的题材/84

嵌瓷制作工艺流程/90

泥塑与嵌瓷/101

屋脊厝角藏故事

屋脊上的飞禽走兽/104

防风防火的厝角头/116

垂脊与戗脊/121

照壁装饰有讲究/122

各展技艺竞风流

争奇斗巧的“斗艺”/125

名扬台湾的何翔云/130

多面手魏天禄/134

敢拓新路的陈惠标/136

后起之秀林乾坤/138

善用色彩的陈宏贤/140

嵌瓷传承人卢芝高/141

嵌瓷名师黄瑞林/142

嵌瓷世家许石泉/144

让嵌瓷继续风生水起/149

试读章节

潮汕传统建筑的特点

前面讲到潮汕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基本都是按潮汕传统建造的“从厝式”民居群落。从厝式民居也称“合院式”民居,它是由房屋与墙四面围合,中间形成院落或天井的民居样式,包括其组合变化。

最有代表性的潮汕“从厝式”建筑是“驷马拖车”和“百鸟朝凰”。该式样的布局是以祠堂有中心,左右有护厝和后包围护的中轴对称民居群落。这是从古代世家大族居住的宫殿“府第”衍变而来的古老的建筑形式,它那集居住与祭祀于一体的功能是他们重视宗法制度的产物,因而保留了一些古代“京都帝王府”的遗制。因此“从厝式”民居才常常被称为“府第式”民居。

潮汕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位于热带与亚热带之间,北回归线恰好从本区中部穿过。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东南面海,区域内部,多丘陵台地;境内的几条江河自西北向东南流人大海,沿江分布着被低丘陵隔开的河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平原。山地和丘陵主要是由花岗岩和贫瘠的红壤土组成,约占本区总面积的七成,所以土地资源十分宝贵。

潮汕的民居是用“贝灰砂”三合土夹板式夯墙,这种造墙方式,建筑术语称为“版筑”,潮汕造墙用的三合土是当地山地上的红土、河里的粗砂与由海贝壳煅烧的贝灰按一定比例合成,而不需耗掉农田里的好泥土来烧砖,对于人多地少的潮汕地区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这也是潮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务实的体现。

村寨的风围墙或大户人家建筑的三合土还要加糯米饭和红糖,中间夹一定数量的长竹片(增加结构拉力有利防震),这些墙壁十分坚固,一般钉子钉不入。版筑是一种很古老的筑墙方法,在《孟子·告子下》中记载:“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殷代国君武丁的相,他曾在傅岩地方为人筑墙,为武丁访得,举以为相。

现在潮汕地区的传统建筑和一些乡村仍采用此法筑墙,而墙表面涂抹白色贝壳灰装饰,顶盖灰色陶瓦。经南方烈日暴晒和海风咸雨侵蚀,几年后白灰脱落,满墙就皱纹坑巴、沧桑斑驳,远远望去黑黝黝一片,不大引人注目。

然而,潮汕古民居更为吸引人的是它那古艳绚丽的装饰。在这种低调、质朴、粗糙的外表下,掩盖的却是精雕细琢、热闹浓烈的内饰,而屋顶天面上五彩的嵌瓷,在灰黑色的映衬下更显得夺目。

潮汕民居由于潮人的民系特点,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早在清初就引起外界的注意。清康熙二十年(1683)潮州知府林杭学(字宇武,南京人)主修的《潮州府志》有这样的记载:“营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重祀田,比屋诗书经诵之声相闻,彬彬乎文物甲于岭表。”

乾隆二十七年(1775)潮州知府周硕勋(湖南宁乡人,举人)修纂的《潮州府志》对潮州民居则作如下描述:“望族营造屋庐,必立家庙,尤加壮丽。其村坊市集,虽多茅舍竹篱,而城廓中,强半皆高闰闳,厚墙垣者。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翠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民居辄用蜃灰和沙土筑墙,地亦如之,坚如金石。即是飓风摧扑,烈火焚会,而墙垣卓立无崩塌者。界过惠州、嘉应,虽间有之,然不及潮远甚。”

1944年的《广东年鉴》也有一番叙述:“粤有华侨,喜建造大屋大厦,以夸耀乡里。潮汕此风也甚,惟房屋之规模,较之他地尤为宏伟。”

除志书记载外,现代专家学者对潮汕民居建筑也赞誉有加,如我国美学学会会长、美术理论界泰斗王朝闻先生(1909—2004)在20世纪90年代考察潮汕时,对潮汕民居给予这样的评价:“原以为徽州的民居最好,想不到潮汕的更有特点。”

上面这些志书提到的“鸟革翚飞”、“雕梁画栋”,赞叹的都是民居装饰的华美,所谓“池台竹树”是对环境安排的描述。

潮汕传统建筑的装饰,有两个特点。一是装饰的类型多,主要有石雕、木雕、彩绘、嵌瓷、灰塑等形式;二是装饰的部位广,大凡石木部件、门窗户扇、墙头屋脊、外墙檐下、风围照壁,无不施以装饰。

就艺术手法和形式而言,有三维的通雕、平雕、半浮雕和塑造,面平的有泥金漆画、水墨浅绛、大青绿设色等。

就题材而言,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鸟、虫鱼走兽等等。

也就是说,潮汕民居在继承中国古代彩画装饰这一传统外,又有所发扬,除木构件仍用油饰粉饰彩画外,木雕、石雕、灰塑、嵌瓷、墙壁也有用粉彩、油彩装饰。这各种各样的装饰,不知是否刻意为了和粗糙质朴的外墙形成对比和反差,还是无意的巧合,从而达到古艳沧桑、深沉含蓄的目的。

P52-56

序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林雄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连结着民族的情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共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价值观念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全体社会成员加强沟通和增进情感的桥梁,是广大群众共同的精神纽带。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粤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在中国和世界都是少有的,目前有7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8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一首粤剧曲调,能勾起无数广东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一段生龙活虎的“醒狮舞”,可令世界各地的广东人对故乡魂牵梦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书写出南粤文明的壮丽史诗。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后继无人濒临灭绝,加上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够,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再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的民族就可能面临文化的失忆,造成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损失。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要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抓紧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同发展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要鼓励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宣传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全体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使那些处于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在对我省珍贵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考证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读者从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该系列图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整套丛书堪称我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对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和编辑人员表示感谢!同时,希望读者和我们一起为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共同努力!

2008年9月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妙手华章--潮汕建筑与嵌瓷/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奕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4803486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2013135469
中图分类号 J52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