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读孙子
内容
编辑推荐

赵又春编著的《我读孙子》通过解说、辨析、译文三部分,澄清近年来出版的注释、解说、评论《孙子兵法》的著作中对于《孙子兵法》原文的误解、误译和“误评”,就诸多有关问题作训诂考证和逻辑分析,求得对《孙子兵法》原文原意的正确了解。

本书的出版,将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孙子兵法》至今拥有众多的读者。

内容推荐

对《孙子兵法》原文作注释、解读的书是很多的,《我读孙子》选取今人影响极大、作者名气极大的陶汉章、郭化若、李零、黄朴民有关《孙子兵法》的四部书,作为本书研究批评靶子,对《我读孙子》中包含的误解、误译、误评进行思辨性分析;在比较辨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本书作者赵又春许多独到见解,包括对原文的句读、标点,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孙子兵法》研究将是很有意义的。诚如作者所表态的,“真正的学术批评内涵着对于反批评的期待,因此,我更加欢迎对于本书的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批评”,我们期待本书的出版抛砖引玉,使得更多读者能更深入探究《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和智慧内核。

目录

序言

一、计篇

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

四、形篇

五、势篇

六、虚实篇

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

试读章节

1.1 孙子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解说】

1.这是《孙子兵法》这部兵书开宗明义的头一句话。“兵者”是指战争:“兵”字本是泛指兵器,由此引申出“士卒”、“军队”义,进而有了“战争”义。《管子-法法》:“贫民伤财,莫大于兵”,其中“兵”就是指战争。但“兵”也可以用作动词,“用兵”的意思。

2.“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从内容上说,是解释“兵者”之所以是“国之大事”的原因、理由,但这两句话其实是同一个意思,表达的是同一个理由:“死生”、“存亡”同义,针对的应是同一个主体;特别是,这“存亡之道”的“道”是道路的“道”,和“死生之地”的“地”,实际上也是表达同一个概念。

3.末句的“察”字,和“看”、“观”、“视”基本同义,但带有“多次细看,以求分辨清楚、不至于弄错”的附加义,所以“不可不察”是说:不可以不(亦即“务必要”)仔细研究,权衡利弊,以求做出的选择决定不至于失之轻率。——注意:纯粹从语法上看,末句的主语,也即“察”的受事,还是“兵者”,但整个这句话只是“像是”在泛论战争问题,其实是做引子,用以导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该怎样估计、预测一场战争的结局(谁将取胜)?因为当一个国家面临战争的威胁,须要做出“究竟打不打这场战争”的重大决定时,实际上就是在“察”这个问题,而需要“察”这个问题了,必定是面临战争威胁的时候。因此,全句的重心落在末一分句,而要“察”的其实并不是一般的“兵者”,而是“意之所属”的某场特定的、尚未正式爆发的“兵者(战争)”,亦即国家“当前所处的”、可能发展为战争的“局势”,以及与之有关的诸多问题。把“兵者”安排为全句主语,只是因为关于“一般战争”的学问、道理,对于“察”这“具体局势”问题大有帮助,可以提供理论指导。这是这句话的“言外之意”。这句话必有这个言外之意,则是它作为这《计篇》的、从而也是整个这部兵书的头一句话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可以这样含蓄地说话,则是古代汉语的一大特色。其实,认为这句话头上的“兵”字是动词,“兵者”是“发动一场战争”的意思(“者”字结构可以表示人、物等,也可表示事),也许更好。——说明一句:《孙子兵法》每一篇都用“孙子日”开头。这三字是编者加的,不是孙子说的,故不属于“书”中的话。

【辨析】

1.这句话,郭化若将军的译文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的。”(见《孙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该书的“今译”是采用郭化若将军《孙子译注》给出的译文。以后征引郭将军的言论,都出自此书,简称“郭著”)黄朴民先生的翻译几乎与此全同,只是“军民”作“民众”,末句“研究”前还多有“考察”一词(见黄朴民著《(孙子兵法)解读》,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以后征引黄先生的言论都出自此书,简称“黄著”)。一般都这样翻译,但我以为有两个“误处”。①按这译文,“生死”和“存亡”的主体是不同一的,分别为“军民”与“国家”(李零先生也作这种理解,见下文),但这不会是原文作者的意思。且不说别的,只要确认这两句是用来交代前句所做论断的理由,“生死”和“存亡”的主体就该都是“国家”,即两句是一个意思,说成这样两句,只是为了强调,加重语气而已,因为前文并没有同时说、也不蕴含有“兵者,民之大事”的意思。②按这译文,要“察”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兵者”,不是“意之所属”的另外某件事,这就不合原文原意了。因为这是现代汉语,不允许像古汉语那样含蓄。——陶汉章将军转述这一章的大意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生死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见陶汉章编著《孙子兵法概论》,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以后征引陶将军的言论,都出自此书,简称“陶著”。该书注释完每一章后,给出了该章的“大意”,实际上是翻译,所以我也作为“译文”处理),倒是避免了上述的主体不同一的误解,但却有了“主体不明确”的缺点;他这译文同样有上述第二个“误处”。

2.李零先生说:“‘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段话很清楚,兵是关系士兵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死生之地’,过去有不同解释,我理解,就是‘死地’和‘生地’的合称。……‘死生之地’就是战场、战地。战场上的死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军事的背后是政治。”(见李零著《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0页。以后征引李先生的言论,均出自此书,简称“李著”)他这说法同郭解有同样的缺点,但错得更其明显。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是否进行战争,是决不可以不仔细认真地加以考虑的。P2-4

序言

今年上半年,我把拙著《我读荀子》书稿发给出版社后,登时感到一种轻松。但很快就又感到一种惆怅,茫然自问:以后干什么呢?一年多来的客居生活告诉我,在这异国他乡,人地生疏,如果没有“可以自己个人单干的事”好做的话,像我这样的怯于社交,又不会、不愿做家务更没有多少家务事需要我来做的人,尽管不存在经济上的压力,也没有任何精神负担,日子却是不会好过的。我知道,为了过日子,我只好继续写作。那么,接下写什么呢?看来,只好还是写“我读”。于是,我想到藏有颇多中文书籍的多伦多大学郑裕彤东亚图书馆去,看那里有没有注、译《韩非子》的著作。因为日前在我的博客中发现有读者留言,说:“愿先生写完《我读荀子》后能尽快将其出版,更愿先生……能继续解读其他古代典籍,比如《韩非子》等”;而且,我也曾经暗中盘算过,要把《我读韩非子》作为我的最后一本“我读”。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就在离我的寓所不远的一个多伦多公共图书馆中,在它的并不多的中文书书架上,我居然看到有李零先生的《兵以诈立——我读孙子》,陶汉章将军的《孙子兵法概论》,和黄朴民先生的《(孙子兵法)解读》,我真是又惊又喜。讲老实话,直到那一天,我都只是知道有《孙子兵法》这部书,和在“资料汇编,,一类书中读过一些孙子语录,并没有仔细通读过它。我于是当机立断,马上借回那三本书,认真地、仔细地,相互比较、对照地阅读三位注家的注释、翻译、解说(不看书中其他内容);目的则是作调查:看他们的解读是不是“有懈可击”,就是说,可不可能拿这几本书作批评靶子,让我写一部《我读孙子》。结果是大喜过望:越往后读,我越是肯定,不但“有懈”,而且“多得很”,有不少还是“高质量的,,(误解得严重);更重要的是,我已然感到,我有把握r·击倒、击穿”它们。就这样,我决定再写一本《我读孙子》。于是,又从网上下载郭化若将军的《孙子译注》,凑满四个“批评靶子’’后(我此前写的“我读”系列书,每部当作“批评靶子”的书都是四本),我就开始投入写作。果然写得很顺利,不足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今天就来给这本书写序言了。下面,向偶尔看到这本书的读者交代几个具体问题:

一、同我此前写的所有“我读”一样,本书的目的是求得对于《孙子兵法》的恰切诠释,帮助一般读者,即具有相当阅读能力的非文史类学科的专业工作者,达到对于《孙子兵法》原文原意的比较准确的了解,澄清对于它的许多内容的误读。因此,本书不涉及关于孙子兵法的学术研究和评价问题,介绍有关军事知识时,以“有助于读懂原文”为限,不拉扯得很远。但我也要说一句:由于我指点出来的、想通过本书的辨析、批评来予以澄清的“误读”,都是历来和当今名家的读法、解释,大多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人们的“共识”,所以本书对于文史类专业工作者,理当也有可读性,甚或更有意义,就是说,也许他们更加应该翻阅一下。

二、本书的写法,同《我读论语》、《我读老子》等有很大的区别。那几本,我行文的套路一律是:把我对原文的注释、解说和对于别人“误处”的辨析、批评,以及关于如何获得“达诂”的方法论探讨、指点,统统糅合在一起,夹叙夹议,以求文章显得生动些,读者阅读时轻松些。因此,那几本书对原文每一章的解说都是一篇小随笔,且都不提供译文。本书不同了:每一章原文后,属于我写的东西,一律是“解说”、“辨析”、“译文”这样三部分。而且都予以醒目的标记:“解说”部分只写我对原文的训释和理解;对别人的批评文字,一律放到“辨析”中;“译文”务求准确传达原文意思,又是明白通顺的现代白话文。因此,只想知道《孙子兵法》究竟讲了些什么的读者,就只须阅读第一、三部分了,对我的解读、翻译不放心,还想了解一下“异见”的读者,才需要读一下“辨析”部分。

三、鉴定本书的质量、价值,也即值不值得阅读、购买的便捷方式是:随便选择原文字数不太多又似乎不大好懂的一章,看看我的解说文字是否清楚明白和言之成理,译文是否同原文“对接得上”而又具有逻辑性,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了;再看一下“辨析”,对做出的判断就更有信心了。——例如第一篇第一章(1·1)就是可以选择的,我则推荐第十二篇第三章(12·3)。

四、《孙子兵法》的版本很多,本书采用的原文,取自陶汉章将军的《孙子兵法概论》一书,要讲个理由的话,就是:此书1985年出版后,广受欢迎,译成外文后还畅销国外,多次再版,影响极大,而且,它同郭化若将军《孙子译注》给出的原文极少差别。但是,也有几个字,我根据其他版本做了改动。至于各篇的分章(作解说,只好将原文分段落进行,一段就是一章;这是作解说者划分的,所以各有各的分法),以及原文的标点,则都是“我自己的”。我对原文的理解的独特性,许多都表现在和根源于我认可的句读、标点不一样。——《孙子兵法》共有13篇文章,本书在给某一篇作分章解说之前,还给出了该篇的全文,以便读者也可以作统览全篇的阅读。

我还要说两个意思:

1.记得在前些年的所谓“国学热”中,我看到过一位学者接受记者采访的谈话,当记者问及学点“BI@-”需要渎哪些书时,他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目,其中就有《孙子兵法》。当时我不禁感到脸红:我这个学哲学、教哲学还写了解说“国学经典”著作的人,竟然至今没有摸过《孙子兵法》这部书!前两天,为了写这篇序言,我开始看《兵不厌诈》中的非注释、解说原文的文字,发现李零先生介绍说:“西方人读中国书,他们有挑选。书店里,我国典籍,名气最大,是代表中国智慧的三本书:《老子》、《易经》和《孙子》,很多老百姓的家里都有这几本书。”我看了又感到一点安慰:现在,我把这“代表中国智慧的三本书”都“我读”过了;还窃以为:本书旨在澄清对于《孙子》一书的诸多误解,即使我的新解不能全部得到学界的公认,也算是对于我国“国学”和“中国智慧”有所贡献了吧?

2.对于我拿来作为“批评靶子”的著作的作者,我总是怀着由衷的感激和深深的敬意的。因为我知道,比任何别人都更加明白,没有他们的书,我决写不出我的书,我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写作的,这乃是两个基本的、无可怀疑、不容辩驳的事实。换言之,对我而言,他们是先行者、开路者,因此,哪怕是他们的失误,对我也是一种正价值,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为了给读者以警示,特别是鉴于我国现在几乎没有真正的学术批评,就是说,学者们做学术评论时也只说好话、恭维话、吹捧的话,我厌恶这种风气,想打破这个局面,所以在分析他们发生失误的原因时,我也总是直爽地、毫不留情地说出我的看法。我的批评自然未必都是恰当的,有些可能言之过重,对这情况,我除了准备接受反批评外,就只有请求宽容和原谅了。在《我读庄子》的序言中,我写道:“真正的学术批评内涵着对于反批评的期待,因此,我更加欢迎对于本书的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批评。”这里,我也要诚恳地表达汶个态摩。

最后,我要对我退休前的工作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特别是它的公共管理学院,表示我的由衷的感谢,因为我的写作一直得到他们的关心、支助和鼓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读孙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又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802442
开本 32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2013287833
中图分类号 E892.25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