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读庄子
内容
编辑推荐

《我读庄子》(作者:赵又春)是一部很有见解的注庄子的书,是一本严肃的、兼及学术和普及的著作。本书初版后,有读者评论本书:“作者先后对《周易》《论语》《老子》等名著作了解读,可见作者国学底子相当厚实……对一些名人名著不人云亦云,且见解新颖、贴切”,相比当下的出版氛围,作者端正谨严的写作态度,可谓精神可嘉。

内容推荐

作者抱着澄清近年来出版的注释、解说、评论《庄子》的著作中对于《庄子》的误解、误译和“误评”的写作意图,公开地、纯学术性地指出其“误”之所在,探讨其原因。就诸多有关问题作详尽的训诂考证和逻辑分析,在批评、“论战”中形成对《庄子》原文原意的确解。

《我读庄子》(作者:赵又春)初版后,被读者誉为“很有见解的注庄子的书”,“是一本严肃的、兼学术和普及的著作”,理由是:“一是作者先后对《周易》《论语》《老子》等名著作了解读,可见作者国学底子相当厚实;二是作者对一些名人名著不人云亦云,且见解新颖、贴切:三是作者学术态度端正,相比当下的出版氛围.可谓精神可嘉”。《我读庄子》值得细读、多读、多体会!

目录

序言

内篇

逍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外篇

秋水第十七

杂篇

寓言第二十七

试读章节

内篇·逍遥游第一

这是《庄子》内篇的也是全书的首篇,“逍遥游”这个题目又让人很自然地把它的内容同自由联系起来,以为庄子是要开宗明义地宣告,他这部书就是谈论自由和教人如何达到自由的;全篇的内容似乎也能支持这个设想,因此,这一篇历来受到重视,被认为具有导论的性质,还有人说是《庄子》思想的总纲,是“庄书之魂”。事实是否如此,要到我们读完全书后才能讨论。为了避免给读者一个先人为主的“理解定势”,本书不采取许多注家的做法,在解读原文之前先提供若干本应是“读后感”的提示,而是对每一篇的讲解都从直接和读者一起阅读原文人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一般都翻译为北海,从后面说“海运”和末句“南冥者,天池也”看,应该说是不错的,但作者原意很可能只是指“极北那昏暗迷茫的地方”,因为“冥”的本义是昏暗,可引申出夜晚、幽深等义,并不作“海”讲,即使借为“溟”,也是如此。

“有鱼”,是说一种鱼,还是说一条鱼?《正宗》(马恒君先生所著《庄子正宗》一书的简称)作前解,从接下说“其名为鲲’’看,是对的,因为不会每条鱼都有个名字,但后文所作的描述,却又只适合于一条:要是该鱼种每一个体都化为鹏,鹏要“南徙”,又必是全族的集体行为,那场面一定更大,并且难以设想。因此,《今注》(陈鼓应先生所著《庄子今注今译》一书的简称)着眼于下文的陈述,译为“一条鱼”,也有道理。在古文,这“鱼”字前可以不用量词,作者也就忽略了是“一种”还是“一条”的问题,结果害得我们今天的注家为难了。

这里的“怒”是“百花怒放”这种说法中的怒,“垂天之云,,当是指从天上垂挂下来也即在天空中浮游的云朵,用以比喻鹏的翅膀之大,《今注》和许多注家都译为“天边的云”,则很没有道理了:“天边的云朵”未必大些——鲲,本是指鱼子,《国语.鲁语》:“泽不伐天,鱼禁鲲鲕。”韦庄注:“鲲,鱼子也。鲕,未成鱼也。”《尔雅》也.说“鲲”为鱼子,可见庄子是故意用个指谓小鱼的名词来称呼“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大鱼的。这意味着什么?你去想吧。倒是有多种说法,但你的想法和任一种别的说法都分不出优劣的,我也就不必介绍“别人的”说法了,只说一个意思:这种引人去钻牛角尖的地方,在《庄子》中是不少的,但我不主张这样读《庄子》,理由是:这样钻出来的东西不但无可证伪,还简直不配称为“思想”。

“海运”是什么意思?有多种解释,《今注》和《正宗》分别译为“海动风起时”和“北海发生沧桑变化时”。我以为,“海运,,显是用来说明大鹏南徙的原因,而“徙’’又多半是由于生存环境的逼迫,所以《正宗》译文所体现的理解为优。‘‘运”的基本意思是运行、转动,海的大运转可能造成大鹏所需生态条件的破坏,以致它只好远走高飞,另寻安乐之处了。这是很实在的,足见庄子不想把大鹏神化。“南冥者,天池也”,不仅是对“南冥”作解释,更在于指出那里是“天池”,可作大鹏新的安身立命之所,同时也交代了,鹏由鲲变来,故属水鸟类,不能长期离开水。说北冥、南冥,自然是为了突出大鹏旅程之远,以见其气魄之大和视野之广。

从这开头一段,读者必是先得到一个鲜明的“大”的印象,然后是疑问与惊讶:鱼会变鸟?有这样大的鱼和鸟吗?但接下就会用“这是在说寓言,做夸张”释去这疑问和惊讶,只留下“大”的观念。读下去就会知道,这正是作者所期望的。庄子的高超的语言艺术。一开篇就显露出来了!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齐谐”也可能不是书名(从后来南朝人吴均写有一部书叫《续齐谐记》看,古人认为是书名),但这无关紧要,反正这里征引的几句话是《庄子》中所谓的“重言”,即是借用也即重复某个已经公认为权威的意见、观点或说法,来加强作者刚才说及或将要说到的一个意思的可信度。所以引文中的话不过是较具体地复述一下上一段对大鹏的陈述。有人认为句中“击”字通“激”,“水击三千里”是说大鹏起飞时激起的浪花达三千里;有人说,这“击”用的本义,拍打的意思,此分句是说大鹏起飞时先划水三千里。我以为这没有必要争论,两解训诂上都说得通,又都不过是极言大鹏之“大”,不违文章主旨。“抟扶摇而上”的解释更多,虽没有一种说法因明显有根有据而最具说服力,但也都认为是描写大鹏乘着盘旋大风直上云霄。这就够了。值得推敲的是“去以六月息者也”句。我以为,前两句是说大鹏飞行的空间大,这一句就当是讲它飞行的时间长,故应翻译为“要一直连续飞行六个月才停下来歇息”。后加“者也”,是强调地交代,这讲的是大鹏自身的性状、力量,不是申说它在执行什么任务。《今注》将此句翻译为“它是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的”,颇不中肯,且不说很难讲清楚北冥那里为什么六月必有大风,又恰在海运前后,这样理解将降低大鹏之“大”的水平,张扬了它对于风的依赖性,则是很明白的,从后文可知,这就有背作者的意图了。

这里我想顺便指出两点。一是《感悟》(王树人、李明珠二先生所著《感悟庄子》一书的简称)谈到以上几句时,竞发出了这样的感悟:“其所描述的鹏飞之象,似乎既隐含道象又隐含易之象。作为道象,可以看到,鹏之去南冥,正是道行天地的动态整体态势。作为易道之象,这里的三、六、九数字不是随便提出来的。其中,九、六乃是阴阳爻的显示,而三则是八卦的整体。”这恐怕不切原文作者写这几句话时的思想实际。三和九,明明只是中国人,特别是古人用来“言其多”的数字,即使《易经》中也如此,如爻辞中就有“三年不觌”(困卦)、“跻于九陵”(震卦)句,其中三、九都不是确数,而是强调时间长、跻得高。这里当也是这种用法,极言大鹏动作之大而已。至于六,这是半年的月数,同周易的爻数巧合而已,意念、义理上哪挨得上边!自己在别处发这样的感悟,可以;说这意思原本蕴涵在《庄子》文中,就是误导读者了。我还要说:在这几句话中,也能找出“纰漏”来,例如,大鹏身长至少有三千里,它“击水”也只有三千里,和身长相等,或还短一些;它只飞九万里高,不到身长的三十倍,按比例,它岂不比很小的水鸟还“击”得近些,飞得矮些?按现代科学知识,地球一周还不到八万里(地球半径为六千七百公里),大鹏朝一个方向飞行半年,它飞到哪里去了?这些数据也能说明什么问题吗?其中是否也大有深意在?带着这类的问题读《庄子》,《庄子》还可能读得懂吗?P3-6

序言

《庄子》一书,因思想深奥、文字简古而让人感到难懂难读,所以同《老子》和《周易》一起被称作“三玄”。因此,和后二书遭遇的情况一样,注释、翻译、解说《庄子》的著作也多得汗牛充栋。毫无疑问,谁都不会也不可能把它们全部找来读过的。那么,我今天来增添一种,是为了什么?恕我直言,我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我出这样一本书,已无任何功利可言),而仅仅是因为,我稍微调查了一下后发现,用现代白话文写出的注译《庄子》的著作,其错误之多、之重,从一个方面说,更甚于注译《老子》和《周易》的情况,用《庄子奥义》作者张远山先生的话说,是:“今语译本则无一可读,即便字词注释无误,译文照样完全不通。”我于是想:我既然写了《我读老子》、《我读周易》,何不也写一部《我读庄子》?这样,说白了,我写此书的用意是:批评今语注庄读物中的错处,帮助读者达到对于《庄子》原文原意的了解,还庄子以本然的面貌。下面讲几个具体问题。

一、上面说的今语注庄读物中的错处,不包括《庄子》研究中的学术观点,仅指对于《庄子》文本的误注、误译、误断,本书则是想通过对于有代表性的误解的评析,求得最为接近作者原意的理解。对一部著作,特别是古代经典,要真正读懂它了,才谈得上对它作阐发、批评,最后超越之;就传承文化遗产而言,更应首先是了解前人、古人究竟是怎样说的,然后在这基础上讲它的“时代局限性’,和“现代意义”,这是我再三强调的态度,必也是大家的共识;马恒君先生在其《庄子正宗》的前言中就说“本书试图把《庄子》的原意说清楚”,姚曼波女士在其《庄子探奥》的绪论中更表示:“必须指出,任何阐释必须以尊重原著、尊重作者、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和基础。,’问题是,尽管如此,《庄子》注家们给出的注译,大多事实上仍然是“错误百出”。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里当然可以说出许多原因,但最主要的一条,恐怕要归结为“注经界”缺少争鸣,就是说,在经典文献的训释、解读这个“基本学问领域”,还没有形成讨论和批评的风气,以致对于一句经文的任何一种“说法”,任何一部低劣的注经著作,都非常容易出笼,错注、妄解、误译不会遭到及时的批评和淘汰,因此,一句本来不难获得“达诂”的话,也会形成“众说纷纭,谬误共存”的局面。有鉴于此,本书和其他注译《庄子》的著作不一样,不只是提供注释和翻译,而是每遇疑难词语或句子、段落,必挑选有代表性的误注、误解、误译来加以讨论、批评,力求在辨析中理清、把握原文作者的思路,达到对于文义的最接近于他的本意的理解,同时帮助读者提高阅读和鉴别能力。因此,本书在一定意义上是部批评性兼导读性的著作。

二、批评要有靶子,在注译类著作中,我选作“靶子’’的,主要是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和马恒君先生的《庄子正宗》。我之所以选择这两本书,首先是因为本书的直接目的是帮助一般读者,即主要是凭借今语注译读物来了解《庄子》的人们,达到对于原著的正确解读,而这两本书,在我看来,可能是近年来出版的注译《庄子》的著作中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从而也就是我最应该加以批评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两书的作者在进行注译时,都认真参考、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前一本列出的“主要参考书”,共有68本之多,事实上,它的许多注释都是在给出作者自己的理解后,还同时附有其他多位注家的意见;后一本则在前言中声明“尽量利用旧的说法”,在排除“明显的误解”时,采取的则是“以《庄子》来证《庄子》”的方法。因此我认定,就“今人”对《庄子》文本的理解而言,这两本书理当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我对此二书的批评,也就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整个“庄学界”的批评了,从而有可能发动起注庄界的争鸣。

三、经文注释中的“众说纷纭,谬误共存”局面,不仅窒碍了“一般读者”对于经典原文原义的了解,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会对经典著作和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这应是不待说的,因为在这局面下,人们会很容易从经典文献中征引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而不必在该材料的准确解释上下工夫:发现符合自己需要的现成解释,则拿来就用,自然“言之有据”;没有现成解释,则自己“按需要做出一个”,不必担心受到批评。一般说来,在上述局面下,这属客观必然性,主要不是个人学术道德问题;在“浮躁”的时代,即人们做学术研究也“被迫”急功近利,因而颇多“学术泡沫”的时候,更是如此。这样,在并非注译性读物的庄学研究著作中,也严重存在一个对于所引材料的解释是否正确、公允的问题。事实上,基于对经文的错误解读而达致的奇谈怪论,或精妙见解,或偏颇评断,或独特领悟,等等,在我们的学术著作中简直“俯拾皆是”。这是学术繁荣盛况下的暗流隐患。基于这个认识,我的“批评靶子”中也有属于研究《庄子》的学术著作,主要是张远山先生的《庄子奥义》,和王树人、李明珠二先生合著的《感悟庄子》。我之所以选择这两本书,同样不是因为它们写得较差,恰恰相反,而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两本书是近年来庄学研究的可喜成果,是难得的力作:其基本观点如果得到学界首肯,前者将造成庄学研究的重大转折,后者则将开拓出《庄子》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但是,我发现,两书在解释征引的原文方面,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只顾自己的需要”的问题,这反而影响了其基本结论的说服力和全书的学术价值与贡献。我来加以批评,则是希望能给“庄学界”的作者和读者们“提个醒”。

四、由于我把本书的对象设定为一般读者,又要兼有批评性和导读性,还力求对可能有的反批评或疑问事先做出回答,因此,我对问题的论述有时候简直是“不厌其详”,这时候,行文也就显得拖沓了。虽然有人对我说,这“将让人读来不觉费力,反而节省时间”。但一定也有人感到厌烦的。我只好请求后一类读者原谅了。我也偶尔针对我批评的观点,即兴地发表几句感想,有些话可能言重了,这,我希望,也同时相信,“有关作者”会有雅量加以接受,或予以原谅。

最后还交代三点:

1。本书给出的《庄子》原文,取自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最新修订版,该书在前言中说:“本书所用《庄子》原文,为根据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只是改为简体字了,同通行本有较重要出入的地方,则予以说明;分章只有一处改动(作了交代),标点则一律是我自己审定的。

2。《庄子》书中现在共有33篇文章,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21篇;一般认为:内7篇必是庄子本人所作,基本思想覆盖了全书,外杂篇只是内篇的补充或发挥,多为庄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作品,观点也不尽一致。这方面的问题极多,庄学界意见分歧很大,本书完全不予涉及,且因篇幅限制,本书只解说了全部内篇中的7篇文章.另加外篇中的《秋水》篇,和杂篇中的《寓言》篇。选这两篇,自然是因为我认为它们在《庄子》中具有重要地位,且直接是内篇思想,特别是《逍遥游》和《齐物论》二篇的补充和发挥。

3。鉴定本书是否值得购买或阅读的快捷方法是:抽读你比较熟悉的任何一篇中的任何一章、一段,或随意选取一个篇幅不大又比较有名的寓言(例如“罔两问景”,或“庄周梦蝶”,或“濠梁之辩”)来读一下,看是否比其他注译本要讲得稍为好一点,对别人的批评是否中肯。我可以肯定的和自信的是:迄今没有哪本书可以让你凭着它的注释和翻译就把《庄子》读懂,而本书一定可以的。

自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一年起,我每年出一本书,这是第五本了(估计是最后一本),集中在解读《论语》、《老子》、《周易》和《庄子》这四部经典上面。我不曾想到,我会在晚年写起这种书来。迄今自我感觉和评价如何?我要说:自知功底很差,所以态度非常认真;确实辛苦,但乐在其中;因为不怀功利的动机,也就自信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泡沫,不是垃圾,对读者、对社会、对传扬我国传统文化,多少会有点贡献,只要以上四部经典的研究不停止,我这几本书就不会完全失去可读性。我说最后一点不是吹牛,也是“心里话”。在网上,我看到一篇未署名的先生写的评论拙著《我读老子》的短文: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买过和看过很多关于《老子》的书,包括陈鼓应、任继愈、杨润根、沈善增的书。如果你是做研究的,要写相关的论文,或许以上作者的书是你所需要的;如果你只是想了解《老子》到底说了什么,想从中得到一些最接近老子原意的思想,看这本书是最好的选择。好的东西,总是隐藏得很深,人云亦云的货色,可能不会太差,但也绝不会让你得到新的可以触动的见解。这本书让我受益非浅,买了几千元的书,这是我在当当第一次推荐书,而且是非常的愿意。”

讲老实话,我读了后,心里是充满感激和感动、兴奋和自慰的。够了,我已经得到足够的回报了。在《我读论语》的后记中,我在叙述完写作过程中的情况后,说:“我已是古稀之人,出版这样一部书,对我已毫无功利意义,唯求有一点所谓社会效益,这是我所期望的,上述感动、兴奋、欣慰,则是我已经得到了的写作本书的回报。”今天我要说:我所期望的社会效益,也已经开始显现了(网上对《我读论语》也多有实质性的好评),我怎能不高兴、不感激呢?谢谢读者,感激社会!

希望本书同样能给读者以实在的帮助。

真正的学术批评内涵着对于反批评的期待,因此,我更加欢迎对于本书的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批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读庄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又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801797
开本 32开
页数 46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41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2013184871
中图分类号 B223.55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2
出版地 湖南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9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