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真心喜欢
内容
编辑推荐

《真心喜欢》收入了作者精选(班永吉)的50余篇散文和文艺评论。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红岩春秋》、《党史博览》等报刊上发表。内容包括《走近晚年的陈独秀》、《忆季羡林先生》、《永远的巴金》、《晚年魏巍二三事》、《我见到了孙犁先生》、《王洛宾:恒久的音律》、《迟到的哀思——致康濯》、《路遥,我来看看您》等。

内容推荐

《真心喜欢》收入了作者(班永吉)精选的50余篇散文和文艺评论。其中部分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晚报》、《解放军文艺》、《红岩春秋》、《党史博览》等报刊上发表。

《真心喜欢》中篇什记录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或师友的杂忆和感怀,以及对当代文史和影视、戏剧、书画等艺术的思考。作者文笔清新,真情实感。在浮躁和孤独的日子里,作者企盼与读者共鸣。

目录

用真情拥抱生活(序)

上编

走近晚年的陈独秀

忆季羡林先生

永远的巴金

晚年魏巍二三事

我见到了孙犁先生

王洛宾:恒久的音律

迟到的哀思——致康濯

路遥,我来看看您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赵子岳:常青的绿叶

我的语文老师吕家灵

陆天明与《大雪无痕》

我与张扬的四次握手

杨绛先生:令人钦仰的大家

母亲河

张梅珍:生活永远是加号

生命在柯岩的作品中延续

“魂归井冈”的曾志老人

挥不去的影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

贴上封条的情愫

致伊慧老师

岁月有痕

书页里,那条绿色的线

写在女儿16岁的生日

陆璀和她的《晨星集》

下 编

穿行于历史问的思考——读《历史穿行——域外访史与社会主义寻踪》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具体化——《延安整风实录》读后

小平的伟绩与风骨——读《邓小平与1975年的中国》

大党史下的陈独秀——读《解密档案中的陈独秀》

“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读党史著作《中国改革的前奏》

阅读是一种游历——读张静如先生的《暮年忆往》

《党代会现场》是共产党苦难与辉煌历史的再现——读《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

作家应该是讲故事的好手——读李西岳的《百草山》

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身影——《平凡的世界》论争并献给60岁忌辰的路遥

《平凡的世界》是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书

在《张学新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傅志寰《我的火车情结》读后

脱离群众是危险的——看《红色记忆》画册

我看毛建军的小说《北京人》

记住的应该是刻骨铭心的——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为了胜利》观后

那个年代的艰苦与美好——看话剧《我在天堂等你》

《士兵突击》的突破

为了不变的信念——《激情燃烧的岁月》观后

由张思德“探监”与“捞琴”所想到的

他为什么感动中国——专题片《生死零距离》观后

中国不需要城墙——电影《西洋镜》观后

为什么眼里又噙满泪水——重听郭兰英的《绣金匾》

戏比天大——大型现代豫剧《常香玉》回眸大师人生

与导演邓建国商榷

历史记着你人民记着你——看电视连续剧《粟裕大将》

《一九四二》:彰显“以史鉴今”的力量

后记

试读章节

走近晚年的陈独秀①

11日下午,我怀着一份复杂的感情来到渝郊江津市拜谒“陈独秀旧居”。车子盘桓在崎岖的山路上,我的心在汹涌地澎湃着陈独秀跌宕起伏、曲折伟奇的往事。

我和陈全、阙洪玉等友人在江津市鹤山坪一座旧式的四合院门前驻足。

鹤山坪是方圆几十里的丘陵地带,是个山区。石墙院属于清朝进士杨鲁承的宅院,四合院,过去有石头砌成的两道外围墙,现在没了。坐南朝北对着长江的是正房。主建筑正堂七间,瓦房早已陈旧。当年陈独秀和第三任夫人潘兰珍就在一间正房里寝居。

陈独秀自幼丧父,6岁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修习四书五经,得到的评价是:“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17岁过继给四叔陈衍庶为嗣子。20岁丧母。嗣母就是一生未育的四婶谢氏。1939年,78岁时的嗣母在潦倒、失意、穷困、凄愁、蒙辱的陈独秀身边客死他乡。陈独秀曾哀伤地对三子松年说:“等战争结束,我们回安庆时,一定把祖母的遗骨带回去,要让她一个人留在四川做孤魂野鬼,你爹心里是不会安宁的。”陈独秀与家乡的发妻高晓岚共育三子两女,长子延年,次子乔年,三子松年。高晓岚长陈独秀3岁,不识字。陈独秀为办学想从家中拿钱,夫人执意不从,两人争吵以至于分居。后来,陈独秀爱上了思想进步且有文化的妻妹高君曼。

在高君曼病故后,潘兰珍在上海与陈独秀结识,开始照顾年长自己3l岁的陈独秀。潘兰珍与陈独秀虽不是结发之妻,但却是患难之交。陈独秀南京坐监,她就无微不至地照顾陈独秀,共同生活10年。人世间,于落难不弃,对富贵不附,实为做人的美德。

往东两间厢房,为陈独秀的会客室及其里面套间书房。陈独秀的灶房也在东边。陈独秀居室是东数第二间正房。陈独秀为已逝杨鲁承整理遗稿,杨家对陈独秀颇为敬重,住房也不要钱。我们参观了陈独秀潘兰珍居室、书房。陈独秀用过的桌、椅、床、被,潘兰珍的花衣服,还有他们二人弥足珍贵的照片。

房外是陈独秀用过的水井。走出后门是竹林,是陈独秀经常散步的地方,透过竹林,可以看到长江。极目远眺,重峦叠嶂,青山连绵。

陈独秀在江津之初心情非常沮丧难挨。寄人篱下的陈独秀感到说话、做事都得看房东邓太太的脸色极为苦恼,更有那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的污言秽语不时冲进半聋不聋的耳鼓里。陈独秀和潘兰珍忍气吞声,但邓太太终燃、“战火”,双方唇枪舌剑。忍耐度日的陈独秀愤然择房另居。这就是眼前的这座鹤山坪石墙院。它述说着一段让你遐思冥想、悠远而感伤的故事。

陈独秀誉其有“世外桃源”之感。说:“幽静安谧,与世隔绝,悠闲自得,是潜心著述的好地方,正满足了我隐居的心愿,难觅的栖身之地啊!”后来,陈独秀带领杨家佣人将院内外扫除一新,栽上花、植下树,又辟菜园种上瓜果葱蒜,著述之余,领略劳动果实的甘美。

据说,陈果夫、陈立夫宴请出狱后的陈独秀,传达蒋介石的意见:聘请陈出任劳动部部长之职。陈独秀即席直白:“……他叫我当部长是假,叫我点缀门面是真。他杀了我们多少同志,包括我的两个儿子,把我关了许多年……这不是异想天开吗!但是,今天国共合作抗日,在抗日的工作上,我可以和蒋先生合作。”

陈独秀选择了隐居式的颠沛流离生活。他于1938年8月3日从重庆乘轮船顺长江来到了江津。国民党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和戴笠经蒋介石允许后,曾提着水果、茅台酒等礼品微服拜访陈独秀。开始,陈独秀拒不接见。后来,两人找到陈独秀的朋友、也是黄埔军校著名的政治教官高语罕通融,才得以见面。陈独秀表示,自己逃难入川,虽国事萦怀,但不问政治,也不曾有任何政治活动,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陈独秀请胡宗南和戴笠转告蒋介石,要好自为之。蒋介石得知陈独秀的答复后说:他还是识大局的。

在陈独秀晚年的岁月里,陈独秀有一个忘年交,叫杨朋升,他使我感念数日。从1939年5月至1942年4月5日,陈独秀致杨朋升信函达40件之多。其间,杨3次接济陈共计2300元,转交他人赠款亦3次计2200元,且赠信封及用笺,使陈独秀维持生计之外,得以著书立说。四面楚歌的陈独秀和杨朋升的交往使我感念数日。

杨朋升是四川渠县人,小陈独秀21岁。他青年时就读北大,喜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文章。五四运动前夕,经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推荐,杨朋升师从北大文科系主任陈独秀,陈独秀非常赏识这个四川娃,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可谓名副其实的忘年之交。杨朋升两度留学日本,归国后入军界。平生好书法。“一·二八”淞沪战役时,任88师副师长,率部英勇抗击日军。1937年9月,陈独秀到达武汉,杨时任武汉警备司令部领衔少将参谋,兼任武汉防空司令部筹备处办公厅副主任。陈独秀流亡江津时,杨朋升在成都任川康绥靖公署少将参谋。1938年,武汉沦陷后,两人又一前一后来到四川,杨朋升因对国民党不满,寓居成都修建“劲草园”,沉溺于书画。而陈独秀也内迁至江津。从你来他往诸多信书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二人独特而深厚的交情。虽曾为师且年龄较长,但陈独秀每封信的开头均称杨为“老兄”,杨夫人为“嫂夫人”,落款均为“弟独秀”,书信最长的有3页,最短的只有几十个字。

在信中,两人或作学术探讨,或倾诉衷肠,其中一封复函杨朋升信中说,“弟前在金陵狱中,多承蒙蔡先生照拂,今乃先我而死,弟之心情上无数伤痕中又增一伤痕矣。”陈独秀感念蔡元培对自己入狱后的多次声援营救。还有其中一封写于1939年5月5日的信。陈独秀的嗣母于此前两个月去世,其悲伤之情在给杨朋升的信中表露尽致。“弟遭丧以后,心绪不佳,血压高涨,两耳日夜轰鸣,几于半聋,已五十日,未见减轻,倘长久如此,则百事俱废矣!”1942年4月,杨朋升收到陈独秀的最后一封信。陈独秀对杨朋升多年的资助“却之不恭而受之有愧”。陈独秀病逝后,杨朋升很悲痛,在信封的背后写下“此为陈独秀先生最后之函,先生5月27日逝世于江津,4月5日书我也。哲人其萎,怆悼何极”。P3-6

序言

龙年初冬的一个中午,接到战友班永吉快递过来的新作《真心喜欢》书稿的部分篇什,并嘱我为其作序。

想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结识他时,他还是一个20多岁的文学青年。他正在一家部队医院当新闻报道员,正处人生路上艰难跋涉阶段,而如今已是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的一名处长了,工作上是单位独当一面的骨干,且依然笔耕不辍,业余创作颇丰。十分难得,可喜可贺。

算起来,班永吉应该小我近10岁,可他的阅历和爱好与我竟有着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出生在农村,全家先是随在外边工作的父亲吃“商品粮”,后随母亲下放回到农村,母亲带着五六个孩子艰难度日,日子颇为拮据;上学时偏爱文科,最爱上的是作文课,很早就做起了作家梦;参军入伍后一手握枪、一手拿笔,“最是写作迷恋长”;笔端流淌着对父亲、一母亲、恋人、女儿以及老师、友人难以割舍的美好情愫,对巴金、季羡林等众多作家与学者风骨精神的敬慕向往;信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经常穿越时光的隧道,在书里与那些逝去的和活着的哲入对话,惜时如金,随手记下那些曾经在心灵深处激起稍纵即逝的涟漪的共鸣……

看来,班永吉的诸多《真心喜欢》,的确也正是我的真心喜欢。

喜欢就是要热爱。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生命离不开热爱的滋润,事业离不开热爱的支撑。“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几十年矢志不渝来做一件事情,而且做得有益而又精彩,一定是因了热爱做基础与前提的;一项事业,在轰轰烈烈、生机勃发的背后,必定有潜心投入、痴迷其中的默默奉献的人。对于写作者来说也是这样,只有真心热爱生活,生活才会给予慷慨馈赠。一个以颓废漠然态度处世的人,断然发现不了生活当中的美,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感动自己和他人的好作品。翻看班永吉《真心喜欢》中的篇篇文章,似乎看到了他一路走来,一直是在用自己滚烫的心去感受人生,拥抱生活,甚至对生活对人生达到了至亲至爱的程度,善于在一段段平凡的经历、一件件小事儿中挖掘出人性的美,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用优美细腻的文字,串起生活赐予他的一颗颗珍珠,忠实地记录下生动难忘的人生轨迹。

喜欢就是要虔诚。虔诚,按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乃“恭敬”之意。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对自己信仰的一种态度。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达到虔诚、至诚的痴情境界,才能够做到全身心地投入,乃至具有为之献身的勇气和力量。《随想录》是巴金对文学和生活的种种问题发表看法的文集,不论是往事的追思,还是现实的感兴,既把笔触伸向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又坦率地剖析自己的灵魂,表现出巴金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冷峻思忖。在他长达7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巴金真诚、热情、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赢得了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广大读者称他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文学的良心和勇气,决定着一个时代的历史标高,打动人心的仍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主人公的命运。我觉得《家》、《春》、《秋》和《寒夜》等固然重要,在文学史上固然夺目生辉,但也正因为有了《随想录》,巴金才完成了他晚年的人生追索,彰显了他丰富而独特的人格。人类思想史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水。巴金说过,为读者而写。其实,他也是为历史而写。同样,班永吉《真心喜欢》文集中的很多作品都体现出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加之他从部队转业后有幸到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接触到更多与我党历史相关的人、相关的事儿、相关的书籍,因此文集里的许多篇什都写了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抒发了对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景仰钦佩之情,写出了一位党员干部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与思考,信党爱党、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跃然纸上,读后使人深受启迪。

喜欢就是有激情。热爱生活也好,忠诚事业也好,都不能只有心动而无行动。这个行动就需要有激情相伴随。伟大的事业需要有伟大的德性,也需要有足够的激情。而生命的激情历来是写作尤其是散文写作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写作是歌颂人间真善美的极佳手段,然而,弘扬真善美的精神需要有激情;写作是贬斥世间假恶丑的有力工具,然而抨击假恶丑的现象需要有激情;写作是学习成才的便捷载体,然而真正做到长期笔耕不辍需要有激情;写作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然而要写出具有穿透人心力量的佳作同样需要有激情。读过《真心喜欢》掩卷沉思,给我的印象是,这么多年来,班永吉正是以纯净的激情对待亲人,以饱满的激情对待事业,以恒久的激情对待读书,才使得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始终以文为伴。《真心喜欢》文集的问世,标志着他在写作道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又一串值得思考与回味的足迹。

写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中的名言:“我们的创作旨在让大地美丽,让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斗争的呼声,让人类广阔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战胜黑暗,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感谢班永吉的《真心喜欢》,为人们留下这样亲切的文字。它让人们相信真诚在世间最可贵,真爱是没有边际和尽头的,倘若再有持续的激情相伴其中,足以超越时空,温暖而幸福,柔软而绵长。

后记

在即将走进生命中第四个本命年的日子里,我集纳了以前发表和没有发表以及新近撰写的几篇作品,又整理成一个小集子。20多篇为写人物的散文,后20多篇为文艺小评论。有几篇文章是上篇的延伸阅读,其题目没有在目录中列出。

我从前的几个小册子的名字都与“心”有关,分别是《心路弯弯》、《无悔的心情》、《心旅不寂寞》、《心海漫行》。所以把此文集定名为《真心喜欢》,算作是“心心相映”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论战中,有人说,“先生孩子后起名”,也有人说,“先起名后生孩子”。我赞成前者。这些作品真像是自己的孩子。

躺在床上休息时,我依稀想起两首歌,一是《红尘情歌》,一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很巧合,两首歌都是男女对唱。

记得在《想说爱你不容易》里有几句这样的歌词:

在人潮汹涌的都市

寻找内心完美的自我

你是不是有些在意

无数个夜里

悄悄地思念你

迟到的风里系着你

每页的日记里

轻声地呼唤你

醒来的梦里

在哭泣

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那需要太多的勇气

想说忘记你

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我只有矗立在风中

想你……

《红尘情歌》中唱到:

你知道我曾爱着你

你知道我还想着你

离别时说好的不哭泣

为什么眼泪迷离

分手时含泪看着我

到现在你是否记得我

爱情的故事分分合合

痛苦的人不止我一个

轰轰烈烈的曾经相爱过

卿卿我我变成了传说

浪漫红尘中有你也有我

让我唱一首爱你的歌

我觉得这两首歌,作者分别写出了一对恋人对均曾付出自己情感的青春之恋,他们都回忆着过去真心喜欢的那段故事。真心喜欢,是人的一生中最不容易做到的。  真与假、伪是对立的。真心是真实的心意;喜欢是对人或事物感兴趣,也有愉快、高兴的意思。喜欢还有喜爱的意思,但,喜欢与爱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的。“爱”比“喜欢”的意思更深一层。喜欢,前面加上真心二字,更不容易,就像“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太多的勇气;想说忘记你,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真心,就是带着一颗真诚的心,没有虚假,没有伪装,完全地心甘情愿付出,不要回报,没有怨恨,没有私利,没有奢求。找到一个真心实意的人,很难。有人说:“喜欢是有时效的,没有你永远喜欢的人和事。”这是环境变化所致。

我对文学的喜欢,确实是真心的。本书中,每一篇文章的俯拾挑拣都是我精心选录的。喜欢这个人,喜欢那本书。喜欢他们带给我们的思考。阅读也是读者与作者的一种交流。我觉得,文字是情感的释放。文字,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当你赋予了它丰富的情感,它便拥有了生命和灵性,拥有了吸摄心魄的感染力。文字是灵魂的独自,读懂了一个人的文字,你便读懂了一个人的心。

人生三百六十行,第一位的就是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足够的真诚,真心喜欢。对自己诚实,作真心喜欢的事,才会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风险,才会作出成就,才会为之付出。感动自己的作品,才能感染读者。

在前几天的一次题为《从中学语文教科书看文学对人生之影响》的演讲中,我说:人一辈子离不开文学。我们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听妈妈讲故事、听音乐、听妈妈唱歌谣。文学来源于母爱,文学来源于生命。好的文学,好的故事,改变生活,照亮人生。文学帮助你发现世界,文学是一种灵魂的相遇。真正好的文学艺术作品,超越文学的力量。书中那些人、那些事,表现的不仅仅是那些人、那些事。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东西。文学的力量,永远助推我们前行,去迎纳美好的生活,去荡涤我们的魂灵。伟大的文学作品伴我们同行,伴我们拥抱美丽的禾来。

文学曾使我们真心地感动过,文学留给人们无限的思考,文学让我们感触文学的澎湃思想和真心涌流……

真心感谢为我的成长提供一切帮扶和智力支持的家人、师长、朋友。我会怀着无悔的心情,沿着弯弯的心路,去心海漫行,我真心喜欢,人生不寂寞的每一段心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真心喜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班永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19452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53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