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中国记忆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赵凌云编著的《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为庆祝北京建都860周年特别献礼,是北京东四街道牵头选编的民间传闻故事作品集。内容包括传闻实录、名家名店、胡同春秋、老街新传。《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内容广泛,语言生动活泼,民间记忆尤为珍贵。有较高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学价值和较强的文化生命力。

内容推荐

赵凌云编著的《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是北京东四街道工委为落实东城区委“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目标,牵头组编的一本民间故事集。从2011年12月到201 3年2月,街道组织大量文化采集员,从居民中开展了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征集工作,经过专家遴选,成书82篇。从兔儿爷的传说,到东四牌楼的建筑,再到胡同肌理的名人逸事……《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内容广泛,语言生动活泼,民间记忆尤为珍贵。有较高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学价值和较强的文化生命力。

目录

前言

一 传闻实录

 八臂哪吒城

 金光洞兔儿爷的传说

 兔儿爷的传说

 仓神韩信

 兔奶奶的娘娘庙

 晴娘

 齐化门的浪子

 狗为啥见猫就掐

 不提“酒”字

 皇仓救粮

 皇姑院里的关大姑

 雍正征毛竹

 秃子王爷府

 “杠上飞”与“小辣椒”

 九卿吊弓匠

 大慈延福宫里的故事

 吉兆胡同的传说

 马玉贵升官记

 轰动京城的命案

 姜昆和干妈的故事

二 名家名店

 康熙资助同仁堂

 溥仪的小名叫“午格” 

 外蒙古亲王车林巴布

 端郡王载漪及其子孙

 博亲王府里的少年时光

 诗书曾伯祖——徐世昌

 徐世昌私家“吕祖庙” 

 祖爷爷留下的故事

 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胡厥文

 孟小冬在东四三条

 侯先生的礼物

 用平常心做伟大事的楷模

 罗哲文老与我们

 我经历的人艺故事

 红墙内外的无悔人生

 水上泊运稻麦忙皇家粮仓有余香

 六百年的永安堂

 宏仁堂药店其人其事

 乐显扬治“痒”

 乐松生的爱国情怀

 “四大恒”钱庄的兴衰

 我为周总理做帽子

 一帽难求的羊剪绒皮帽

 独家帽技越百年非遗传承功后人

 茉莉花茶的记忆

 北京军区总医院的来历

三 胡同春秋

 东四牌楼

 王府里看皇子争位

 我太爷救了梅兰芳

 “王八盒子”丢了

 中国少年戏弄日本教官

 四合院送出烈士

 Bye_bye,灶王爷

 小小官司——明断

 小小官司——和解

 “冲喜”冲出来的悲剧

 金璧辉和东四九条

 左家的井窝子

 煤铺和煤铺胡同

 淘粪三部曲

 我父亲张寿崇与车王府子弟书

 我妈和我婶儿

 四月是春天

 东四三条有间难忘的小屋

 文相和我一起走过的日子

 环路中的“老大”

 小胡同——钓鱼台儿

 压腰钱

 我家的水缸

 家神儿

 放风筝

 玩泥巴

 儿时的玩意儿

 父亲教我唱儿歌

四 老街新传

 话说东四

 唱着歌谣说东四

 来逛逛东四的“条”

 杂议皇城脚下

 挂历里的故事

 谢老师画奥娃

 短命的胡同名称

 东四四条的写生日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嫡孙朱允蚊即位(太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薨逝),是为建文帝。朱允J坟即位时,诸王都拥有重兵,觊觎皇位,对年轻的皇帝威胁极大。特别是就藩于北平府的燕王朱棣,智勇有大略,屡建战功,曾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他利用这一条件,积极地网罗人才,结交军事将领,伺机夺取皇位。建文帝为摆脱藩王的威胁,采纳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准备从周王(朱棣同母弟)下手,开始削藩。这就使皇权与诸王的矛盾激化。同年七月,朱棣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举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经过近四年的战争,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下南京,夺取皇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为了巩固北部边防,决定迁都北平。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派大臣宋礼等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采木备料。永乐五年,开始营建北平皇宫。永乐十四年,诏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平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北平府,改北平府为京师(即北京),改南京为“留都”。

八臂哪吒城,说的就是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的故事。传说当时明成祖朱棣手下有两个军师,大军师叫刘伯温,二军师叫姚广孝。明成祖朱棣命令他俩设计北京城的图样。他俩领旨后,便出去察看地形。

他俩看好了风水,找好了城址,找到了城址的中心点,两人背对背站在这个中心点上,一个往东走,一个往西走,各走五里地,就算东西城边,按照他们走过的地方画了一条线。然后,他们又各自回到中心点,一个往南走,一个往北走,各走七里地,就算南北的城边,按照他们走过的地方又画了一条线,形成了一个十字。他们按照这个里数画了一个框子,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两人又出来了。刘伯温对姚广孝说:“二军师,地方也步量好了,该画图了。我看,咱们分开,各想各的主意,七天以后,还在这儿见面。到那时,咱俩背对背,当场各画各的,你看如何?”二军师一听,正合他意,就说:“行啊!就这么办吧。”俩军师就此分别离去。俩军师回到家后,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脑子里老想着这画图的事儿。可是想了三天,谁也没想出路数。后来,两人都熬不住了,就迷迷糊糊地睡了起来。刘伯温睡着睡着,好像听见有人说话,仔细一听,这话音好像在说:“照着我画,照着我画!”醒来一看,什么都没有。姚广孝呢,睡着睡着,也听见有人说话,仔细一听,话音也是说:“照着我画,照着我画!”可是醒来一看,也是什么都没有。

一晃又是三天过去了,剩下最后一天,得到现场画图了。大军师刘伯温走出来,脑袋昏沉沉的,一路走,一路琢磨。忽然,看见一个红孩子在他前面走。他走得快,这红孩子也走得快;他走得慢,这红孩子也走得慢。他想,这红孩子到底是谁呢?就紧追上去。二军师姚广孝往前走时,也看见同样的一个红孩子,他也紧追不放。俩军师追着追着,碰到一块儿了,红孩子不见踪影了。再一看,原来正是他们约定见面的地点。刘伯温说:“现在咱们可以分头画了。”姚广孝应声答道:“行!”两个人就背对背地画起来。他们凝神静思,忽然两人眼前同时出现了那个红孩子的模样:头上梳着小抓髻,穿着红袄、红短裤,半截腿露着,光着脚丫。这件红袄很像荷叶边的披肩,肩膀两边有软绸子镶的浮边,风一吹好像是几条臂膀似的。两人一想,这不就是八臂哪吒吗?!两人一阵高兴,可是谁都不言语,各自照着想象中的模样画起来。

刘伯温这边,先从头画起,然后画胳膊、腿。姚广孝呢,也从头一笔一笔地画了起来。

P3-4

序言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不但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物,还有大量的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北京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每个乡、镇、街道、胡同均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美丽的传说。但是,随着人口的流动、居住环境的变化,这些世代流传的语言珍品会逐渐流失,文化传承造成断裂。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着人民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反映着人民的心理历程,是一个城市文化性格的忠实记录。为了让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传承,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民间文化受到社会重视,无数民俗学家对北京的民间谚语、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开辟了北京民间文学的研究事业。这些20世纪的工作成果在《中国谚语集成(北京卷)》《中国歌谣集成(北京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北京卷)》中得到了集中反映,是一项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

自2005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到了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日程,全市组织近8500人的普查员队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登记、采访、记录、摄影、摄像等工作,发现了大量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颐和园传说、圆明园传说、香山传说、八达岭长城传说、卢沟桥传说、永定河传说、八大处传说、张镇灶王爷传说、仁义胡同传说、轩辕黄帝传说、杨家将(穆桂英)传说以及前门传说、曹雪芹传说、凤凰岭传说,等等,相继经过专家严格审定后进入了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显示了北京民间文学的丰富内容和巨大的蕴藏量。民间文学是人民的心声,是当地城市文化性格的形象反映,记录着人民的心理历程,对培育一个城市的精神起到巨大的凝聚作用。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是爱国主义的表现。要爱祖国,首先要爱生我养我的家乡,爱我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北京是包容性极强的城市,要融入这个城市,就要了解这座古老的城市,就要继承这个城市的记忆,与当地人民形成共同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北京人”的一员。

民间文学是当代人民的集体文化记忆,是历代人民对自己家乡的颂歌,是情感的结晶。收集、整理和传播民间故事,就是留住当地人民的集体记忆,就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尊重。把刻在历代人民心中的故事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传播开去,促进聚居在当地人民的地域文化认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是文化上的一项基本建设。文化是凝聚人心的旗帜和火烛,是当地人民的灵魂。在当前人员流动非常大的情况下,使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尽快形成一个整体,进行地域性的文化建设,对于增强每一个地区人民的团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文化建设既要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物质文化设施的建设,也需要有口头文学、民间歌舞、戏剧、音乐、美术等人体携带的活态文化建设。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存在于人民生活中的活态文化有的面临失传,有的面临消亡。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因,经济越全球化,文化越需本土化。文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能源。为了保护中华民族最活跃的文化基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1世纪初发起了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号召各地编写《民族民间故事全书》。中华民族经过百年来的苦难,终于迎来了伟大的民族复兴。民族复兴首先是文化上的复兴,民间文学是重要内容。抢救民间故事,就是为人民心理历程树碑立传,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先进文化建设工程,是尊重人民创造精神的实事。

东城区是北京市的核心区,是天坛、地坛、国子监所在地,历史上称为首善之区。这里既是宫廷文化集中展示之地,又有悠久的重视民间文化的传统。东四街道地处朝阳门内,清代属正白旗驻地,文化积淀丰厚,是老北京城内城市民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东四街道历届领导均重视文化建设,已形成传统,不断有创造,有建树,是北京群众文化建设上的品牌街道之一。

后记

2011年12月,在东四街道举办的文化讲坛大会上,著名民俗专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团成员赵书先生做了“留下记忆、再铸辉煌”的演讲。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口头文学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是珍贵的集体记忆,是应该急需抢救的文化……”的观点,引起与会人员的一致共鸣。我们会后特意安排与赵书先生座谈,就如何保护、抢救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进行实厨l生论证,并最终决定:在东四地区全面开展收集整理民间文学、胡同故事活动。书籍编辑出版前得到区委宣传部、区文委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因此,编委会在故事采集、稿件选编、图文选配方面找准定位,以社会大众读者为服务对象,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

正如赵老师所说:“把刻在历代人民心中的故事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传播开去,有助于促进聚居在当地人民的地域文化认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是文化上的一项基本建设。”而“把胡同的文化记忆留下来,是我们当代人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我们义不容辞地接受了此项任务。

社区居委会的书记、主任们在入户的过程中,不忘问一句老街坊,听一听老人记忆中的老故事;20名“东四故事采集员”走街串巷,采集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元素;《奥林匹克社区报》上的征文启事引来了越来越多的讲述者、记录者;一些已经搬离东四的居民听到消息后,也主动送来了稿件……

《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的征集工作再次唤起了东四人的文化记忆,编委会案头的稿件越堆越高。

但是,在整理、修改稿件时,编委们发现:符合日下传闻类的稿件不足三分之一,更多的是老北京、老胡同、老居民的自家历史、祖宅老屋、亲身经历、奇闻逸事的叙述和记录。于是我们决定,分类整理、统筹编辑,尽可能多地保留大家的来稿。

为了使全部书稿的风格统一,赵书老师在百忙之中亲自撰稿,又逐一审阅了全部稿件,并对其中相当一部分传闻稿件进行了修改。同时,赵老师还就征集、整理、编辑书稿的各种问题,与我们沟通信息,为我们推荐名家,随时提出各项建议;还亲自带我们去民间文学特色单位考察学习……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们编委感慨万分。

在挖掘、收集、整理、编辑《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书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热心人、京味文化的爱好者,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在“四大恒”后人董文申老师处听说,有位高人能帮我们编辑书稿,后来得知是中国妇女出版社的老社长李钟秀女士。近八十高龄的老社长,不仅帮我们捋顺稿件,建议分类,还一口气写了七篇回忆录。最后竟动员了姐姐、弟弟为我们作插图。面对我们的谢意,老社长说:东四是我的老家,有我家几代人的记忆,做这些还不应该吗……

在核对史料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著名清史专家冯其利先生,冯老师不仅详细解答了我们的问题,还将历史上在东四居住的名门和后人逐一列表,对有影响的人物还亲自撰稿。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冯老师为确定东四的史料,竟在首都图书馆查阅了整整一年的资料……

著名溥仪研究学者贾英华先生更是对东四情有独钟:在‘辛亥革命’暨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一百周年之际,他的书、他的讲座、他的视频备受追捧,邀约不断。但贾先生却首先来到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大讲堂开讲,而后又把他的《讲述你所不知道的溥仪》手稿交给我们。他说:东四是我的出生地。溥仪写了《我的前半生》,我写了《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中国记忆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凌云//王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43813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77.3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8: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