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鸟巢2008(中国新闻社的奥运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世界的节日,在这里展开,体力与精神融为一体。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时代的骄傲,照亮梦想的摇篮与家园。人们欣赏敏捷、强健、自信、超越,收获勇气、荣耀、激情、喜悦,感受挫折、失望、伤痛、迷惘。为赢得花冠的人喝彩,向竞技失利的人致敬。得胜者,一辈子回味那极大幸福的甜蜜。在这大地苍穹之中,受人瞩目的英雄们,成为古代不朽之神荣耀的见证……

《鸟巢·2008——中国新闻社的奥运记忆》的主题——奥林匹克运动会,无疑属于“大喜”。不过,“记忆”的内容却是同样的“悲欣交集”、五味杂陈,不仅描绘令人激动的荣耀瞬间,也记录失意伤痛的黯然时刻。对于通过文字和图片留下这些记忆的作者们来说,奥运会可能同样是一个“悲欣交集”的过程——既有足以自豪的精品,也有充满遗憾的创作。

内容推荐

2008北京奥运,这是中国新闻社报道历史上夺目的一章,实现了一个立足中国的国际性通讯社的奥运成长。直接反映为中国新闻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1984年中新社首次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报道以来,最大规模的奥运会报道。也是1961年报道中国首次举办单项世界锦标赛——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以来,中新社组织的最大规模的体育报道。更是1952年中国新闻社成立以来,所组织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性报道。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了电讯通稿、新闻图片、网络新闻、视频新闻、周刊报道、专稿专电、专版特刊的全方位立体服务。

2008北京奥运,在中国承诺奥运新闻开放下,中新社与世界顶级媒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适应现代新闻竞争环境,跻身世界优秀媒体之中,面向海外华侨华人,发出19己的声音,放出独特的光芒。中新社的奥运叙述,希望能够让海外读者感受到宏大的历史观照、宽阔的国际视野以及独特的人文视角,试图通过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与最大多数受众取得共鸣;这种成长既烙有时代的印痕,也刻下了中新社人不断进取、19强不息的足迹。经受了时间和奥运的检验,中新社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为走向新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奥运成长,反映了中新社各个团队的成长。参加北京奥运会报道的,有采编部门包括海内外分社、影视新闻二百多人的报道团队,总编室、海外中心八十多人的供版编辑团队,网络中心七十多人的奥运网络新闻编辑团队和《中国新闻周刊》七十多人的采编团队。这些团队充分发挥自身特性、优势,富于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精彩地呈现出了形式多样、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新闻产品。团队之间所体现出来的协作精神与配合能力,更是中国新闻社难能可贵的财富,是全方位、立体发展的国际性通讯社面向未来的核心组织基础。

事实上,对于中新社的每一位报道组成员来说,这不只是一场赛事,一次国家盛事,也不只是客观报道和理性评述,更是一次全身心的激情投入和快速成长。他们为之欢呼,也为之落泪。他们踏进了历史,记录了历史。因此,这种奥运成长也最终化为记者个人的成长。特别是中新社的青年记者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形成了中新社在奥运报道中独特的报道风格。在这支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的报道团队中,青年记者以自己的成长为“鸟巢一代”的成长做出了最好的注脚。这一代人见证了中国申办奥运的成功时刻,筹办道路上的波折坎坷,以及北京奥运会最后的成功举办。他们全面记录和见证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在奥运中的成长。他们珍贵的经历和记忆,必将成为记者个体和整个中新社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此刻,将这些滚烫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集结成书,作为一个努力建设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性通讯社在国家成长重要阶段的历史记忆,也作为一个通讯社对奥运成长自身的记录,留存于此。

目录

今天

 2008年8月8日

北京,你早!

系上了红领带

世界的奥运梦想的舞台

北京一夜梦想抵岸

奥林匹克因北京而变

历史必将铭记

我们有一个梦想

晚安,北京!

我在现场:北京时间 中国符号

 2008年8月9日

“细妹,你真行!”

“神枪侠侣”同圆奥运梦

一种失败两样表情

为“黑马”而欢呼

我在现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2008年8月10日

战火中的“奥运之吻”

“不一样”的郭晶晶

最后五十米缔造历史

“郑韶婕,好样的!”

风雨过后

把鲜花送给失意者

“体育精神”与中美关系

我在现场:我盯住了布什

 2008年8月11日

爱了,痛了,哭了

将梦想擎到天堂

印度的“破天荒”

加莫娃黯然的眼神

华天止步

北京的“奥运外交”

尽情绽放你的激情

我在现场:国家风范

 2008年8月12日

一百分钟的“正名之战”

“梦”中折桂

“被骗”的女力士

错失奇迹的“伟大比赛”

面对世界

垮掉的国足

我们需要“霸气”

我在现场:让我们一起见证

 2008年8月13日

中国小丫花开北京

读《孙子兵法》的剑客

“水立方”里的“大丑脸”

“杜丽娘”走进奥运会

“李东华,瑞士,CHINA”

两岸表情因奥运而生动

再发一枚“金镶玉”

我在现场: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泪水

 2008年8月14日

“蝶后”的诞生

“爷爷级骑师”的“马术芭蕾”

“全能王”的单杠之痛

四天轮回 同返云端

“中国海德公园”见闻

纵是亚军别样美

我在现场:世界是如此的新

 2008年8月15日

观战“和平对决”

“女排精神”到了美利坚

血管里流动着音符

“占董”与“春梦”相伴

中国羽坛的“搅局”者

金牌盟主,中国人准备好了么?

两岸的“棒球对话”

我在现场:舞动的梦

 2008年8月16日

博尔特的“纨绔”冲刺

无人“满意”的震撼

世界的“郎式”精英

菲尔普斯的“坎坷”

“没落”的“帝国”?

“鸟巢一代”?

痛快地哭一场

“走出去”的奇效

我在现场:“鸟巢一代”的国际脚步

 2008年8月17日

飞越雅典

我们只需要想象力

在等待中成长

颠覆了“戏剧理论”

“背运”的“无冕之王”

“青花瓷”照耀北京

亲爱的凯特琳娜!

我在现场:天才是一个偶然

 2008年8月18日

阳光下的意外

刘翔之伤

世界何以震撼?

牙买加人的一百米

北京裁缝的惊叹

天桥与天阶

奥运会与文化中国

我在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2008年8月19日

双杠“封王” 献“初吻”

大“鸟巢” 小人物

“软外交”

伊辛巴耶娃享受“孤独”

体育文化的缺失?

我在现场:假如林语堂走进2008年

 2008年8月20日

今晚,生日快乐!

“折扇”里最后的狂欢

别了,萨乌丁

“神雕侠侣“”伤”离别

梦想不是别人给的

从容微笑的背后

“知耻而后勇”引领的超越

我在现场:相信博尔特吗?

 2008年8月21日

最后的七分钟!

“洋教头”同“命”不同“运”

没有人可以阻挡我

擦干泪水还有未来

是我的错,但我的马很棒

“瓷娃娃”丢失的礼物

一生只有一次的约会

我在现场:有多少签可以重来

 2008年8月22日

北京“故事会”

“国球”的“最高法官”

今夜,把酒言欢

“意外”的失意与喜悦

等待百年的“青春中网”

兴衰

我在现场:吴伯雄拳头里的激动

 2008年8月23日

“微笑剑客”的泪水

佩尔森的“不老”传奇

牙买加人“出言不逊”

“最后的圆舞曲”

打开一扇窗

中国一世界:重读

“文明金牌”更可贺

我在现场:守候奇迹——切皆有可能

 2008年8月24日

北京经典无与伦比

天安门闭幕礼

让体育回归到本真

“美国时代”终结

英伦悬念

中国的变与不变

用一百年的时光做出丈量

文明对话:中国·世界·西方

谢幕一刻,中国感谢世界

我在现场:来了,笑了,哭了,走了……

昨天

 2001年7月13日

2008,北京!

天安门:雨中的苦候

不仅是北京的胜利

萨翁,愿你无憾

罗格:“新当家”

我在现场:记忆的错位

我在现场:关于天安门广场的回忆

 2003年8月3日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会徽:代表中国

我在现场:一个国家的LOGO

 2004年8月29日

北京八分钟:东方的热情

“最好的奥运”有迷思

走进“三国演义”

我在现场:接过“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2005年6月26日

浓缩的心灵之声

那些语句,曾经打动我们

我在现场:一场勇敢者的游戏

 2007年8月8日

这一刻,中国邀请世界

倒计时一周年:好日子

我在现场:奥运会到底是什么?

 2008年3月24日

奥林匹亚之火

我在现场:奥运故乡的纯粹崇拜

 2008年3月31日

圣火东来梦想薪传

“英雄”阿赫瓦里

东方之珠的光荣与梦想

走出厚重的围墙

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

我在现场:火炬、“吓蛮书”及其他

 2008年5月8日

“点亮”珠峰

从奥林匹亚到珠穆朗玛

我在现场:登顶“世界之巅”的承诺

 2008年5月22日

奥运步履会更沉实

我在现场:北京距汶川,很近也很远

 2008年7月20日

北京进入“奥运时间”

奥运村里的中国式智慧

最后的入场券

中国真的准备好了吗?

海外华人的奥运之憾

我在现场:一个古都的嬗变

 2008年8月1日

“我会选择乒乓球”

北京的体育“秀”

“祥云”穿过紫禁城

分享奥运盛宴

盛典前夜

让我们再一次到东方去

我在现场:跨越“红墙”

明天

 辉煌与荣耀归零

 我们的文明遗产

后记

试读章节

为“黑马”而欢呼

关键词:黑马 体育比赛的最诱人之处,却恰恰在于可预而不可测,不到最后一秒钟,谜底不会揭开。每位选手在台上的一刻都是崭新的。无论名宿还是新秀,都是最“黑”的“黑马”

北京奥运会开赛首日,中国奥运军团“白马”纷堕,“黑马”出栏。

备受瞩目的女子气步枪选手杜丽泪别赛场,赵颖慧失准提前淘汰,女子佩剑选手谭雪止步“八强”,“四朝元老”谭宗亮也未能逃脱宿命,无缘男子10米气手枪决赛。

与此同时,一匹“黑马”破栏而出——男子10米气手枪选手、22岁的河北小将庞伟以688.2环的绝对优势摘得中国军团第二金。

在为名将之殇接连叹惋的同时,一种期待“黑马”的情绪油然而生。

每逢体育大赛必有诸多预测,由各种预测给参赛选手带来的压力,就像是令人头痛的副产品。被背后无数双眼睛捆住手脚的选手比比皆是,最终大多饮恨收场。

然而,体育比赛的最诱人之处,却恰恰在于可预而不可测,不到最后一秒钟,谜底不会揭开。在预测赛况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人们对于竞技体育浓浓的“黑马”情结。

卫冕、连冠固然是世人称颂的不败传奇,然而出乎意料的“黑马”惊喜,更是振奋世界体育的不老仙丹。历数奥运历史,许多传奇都是由“黑马”创造。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第一块奥运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他曾多次对追问自己赛前是如何“憋足劲”的人解释说:“其实,我参加射击这个项目很偶然,夺得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块金牌更是自己都没想到的。”

事实是,许海峰从学习、练习射击运动到拿1984年奥运会金牌,期间才两年多的时间。

同样,之所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记忆经过24年仍然无法在中国人的心中磨灭,正是因为那接连而来的惊心动魄的狂喜难以复制。

许海峰、栾菊杰、陈伟强、姚景远、贾占波、李婷、孙甜甜……这些首度参赛即奥运折桂的“黑马”们的名字在载入中国体育史册的同时,更深深地刻在无数中国人和世界体育爱好者的心上。

在中国军团不断上升的奖牌榜中,意外收获几占半壁江山。每一届奥运会都会有新鲜面孔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冉冉新星。4年前,刘翔、滕海滨两匹“黑马”,再次成为中国的雅典奥运集体记忆。

奥运会是世界上所有热爱体育的人展现实力、释放魅力的不二舞台。每位选手在台上的一刻都是崭新的,无论名宿还是新秀,都是最“黑”的“黑马”。

北京奥运刚刚开始,舞台已经点亮,请每一位选手在这里尽情挥洒,玩好人类最高超的游戏,带给世界更多的惊喜。

让北京奥运成为一届令世人难忘的惊喜奥运,让奥运为即将出栏的“黑马”欢呼!

中国北京/2008年08月09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巧合,最近三届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都承载着中国军团的“首金”希望。北京奥运会正式比赛开始的第一天,奥运射击馆因此而吸引了各路记者蜂拥而至。

虽然赛前并不看好中国枪手杜丽和赵颖慧在该项目上的夺冠前景,但我还是安排了两名文字记者到现场。奥运“首金”实在太重,中国选手不管输赢都会是当日新闻的“制高点”。

我之所以不看好“中国双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俩“太被看好”。国内媒体早早就开始炒作奥运“首金”,她俩奥运会前的曝光率恐怕仅次于刘翔和姚明。某企业为奥运首金悬赏千万的报道把这种炒作推向了极致。而射击是一个偶然性极大的项目,赛前最被看好的选手最终多会以失败收场。

而且,奥运历史上的两大“魔咒”也预示着中国选手前景不妙:一是东道主选手从没拿过奥运“首金”;二是在女子气步枪项目上从来没有人连续拿过两届奥运会冠军。

不过,尽管不看好,但从内心我还是希望中国姑娘能打破“魔咒”,改写一段奥运历史。特别希望已经27岁的赵颖慧能登上最高领奖台,得到她应有的回报。

遗憾的是,当天上午10点就传来了我很不想听到的消息:赵颖慧资格赛只打出了389环,名列37位而无缘决赛。现场看了比赛的一位同行告诉我,她从比赛一开始就找不着感觉,不时无助地回头看教练。

赵颖慧可以说是中国奥运历史上最悲情的人物,连续三届奥运会都被视为夺冠热门,但最终全部铩羽而归,连一枚奖牌都没拿到。她的三次奥运经历竞为“克拉克现象”作了最好的注解。

记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当时只有19岁的“天才少女”赵颖慧锋头甚劲。她在奥运会前的比赛多次平、超世界纪录,悉尼奥运“首金”因此而被视为她的囊中之物。比赛时,她的靶位后边挤满了准备第一时间发出她夺冠消息的中国记者,而她的家乡则提前准备好了庆祝的鞭炮。

但沉重的压力让她发挥严重失常,以一环之差无缘决赛。一位接近中国代表团的同行事后说,赵颖慧住进悉尼奥运村后,心事重重,整天吃不好、睡不香。一位代表团团部高层官员跟她开玩笑说:“拿了金牌你要请大家吃麦当劳”,她竟哆嗦着说不出话来。

雅典奥运会,她仍是奥运“首金”的最大热门,她赛前训练中表现出的良好状态连裁判都感到有些吃惊。她在比赛中的发挥比4年前也好了很多,但无奈对手的发挥更加出色,她最终以0.3环的微弱劣势名列第四,与奖牌擦肩而过。

悉尼奥运会留下的心理阴影对她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赛后,她承认:“每次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我就会害怕,害怕会重演悉尼奥运会的那一幕。”

北京奥运会赛场上,她还是没能走出“悉尼阴影”,虽说她的状态已不如以前,但预赛与杜丽10环的差距肯定不是她的真实水平。很想在家门口证明自己,她只能再次发出这样的慨叹:“人是斗不过命的!”

在我们后方报道组,“赵颖慧现象”引发了一番热烈的讨论,有人叹其不争,甚至认为明知道她心理素质不行就不该让她参加奥运会,而更多的同事对她表示了同情,认为她的悲情反衬了奥运会竞争的残酷,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奥运会的魅力。

与赵颖慧相比,杜丽要幸运得多。4年前,躲在“赵颖慧光环”中的杜丽最后一枪神奇逆转,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登上了最高领奖台。她的心理素质被认为是一大优势,特别善于打决赛,但在北京奥运首金的重压之下,她也最终崩溃。

杜丽在预赛中发挥得还不错,以399环排在第二位进入决赛。但决赛中,她怎么也找不到原有的感觉,离靶心总差那么一点点,决赛10发只打了100.6环,比雅典奥运会时差了3.4环之多。最终她只获得了第五名。

看着电视画面上满面通红、神情落寞的杜丽,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面对电视镜头接受采访显示了这位山东姑娘的坚强:“主场作战还是压力太大了,决赛中总感觉静不下来。”此时,她怎么也无法控制奔涌而出的泪水。

与20年前兵败汉城的“体操王子”李宁相比,杜丽应该说是幸运的。虽然她输了,但她没有受到太多的攻击和谩骂,社会各界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一句“杜丽别哭”显现出我们生活的社会已变得远比20年前宽容。

确实,体育现在已越来越回归体育自身,不再像以前一样承载那么多本不该承载的东西。如果杜丽和赵颖慧能明白那只不过是一场比赛,像捷克女将卡特日娜一样在爱人的注视下享受每一次击发,奥运首金就不会沉重得无法承受。P31-33

序言

2008北京奥运,这是中国新闻社报道历史上夺目的一章,实现了一个立足中国的国际性通讯社的奥运成长。直接反映为中国新闻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1984年中新社首次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报道以来,最大规模的奥运会报道。也是1961年报道中国首次举办单项世界锦标赛——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以来,中新社组织的最大规模的体育报道。更是1952年中国新闻社成立以来,所组织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性报道。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了电讯通稿、新闻图片、网络新闻、视频新闻、周刊报道、专稿专电、专版特刊的全方位立体服务。

2008北京奥运,在中国承诺奥运新闻开放下,中新社与世界顶级媒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适应现代新闻竞争环境,跻身世界优秀媒体之中,面向海外华侨华人,发出19己的声音,放出独特的光芒。中新社的奥运叙述,希望能够让海外读者感受到宏大的历史观照、宽阔的国际视野以及独特的人文视角,试图通过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与最大多数受众取得共鸣;这种成长既烙有时代的印痕,也刻下了中新社人不断进取、19强不息的足迹。经受了时间和奥运的检验,中新社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为走向新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奥运成长,反映了中新社各个团队的成长。参加北京奥运会报道的,有采编部门包括海内外分社、影视新闻二百多人的报道团队,总编室、海外中心八十多人的供版编辑团队,网络中心七十多人的奥运网络新闻编辑团队和《中国新闻周刊》七十多人的采编团队。这些团队充分发挥自身特性、优势,富于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精彩地呈现出了形式多样、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新闻产品。团队之间所体现出来的协作精神与配合能力,更是中国新闻社难能可贵的财富,是全方位、立体发展的国际性通讯社面向未来的核心组织基础。

事实上,对于中新社的每一位报道组成员来说,这不只是一场赛事,一次国家盛事,也不只是客观报道和理性评述,更是一次全身心的激情投入和快速成长。他们为之欢呼,也为之落泪。他们踏进了历史,记录了历史。因此,这种奥运成长也最终化为记者个人的成长。特别是中新社的青年记者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形成了中新社在奥运报道中独特的报道风格。在这支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的报道团队中,青年记者以自己的成长为“鸟巢一代”的成长做出了最好的注脚。这一代人见证了中国申办奥运的成功时刻,筹办道路上的波折坎坷,以及北京奥运会最后的成功举办。他们全面记录和见证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在奥运中的成长。他们珍贵的经历和记忆,必将成为记者个体和整个中新社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此刻,将这些滚烫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集结成书,作为一个努力建设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性通讯社在国家成长重要阶段的历史记忆,也作为一个通讯社对奥运成长自身的记录,留存于此。

二00八年十月

后记

当这本书终于出现在读者面前时,“2008”,这个在肇始即被赋予“伟大”定语的年份已成历史。回首之际,弘一法师所书“悲欣交集”4字浮现脑海——2008年,大悲大喜,欢笑与血泪,交融相问,一并铭刻于国家与民族的史册。

《鸟巢·2008——中国新闻社的奥运记忆》的主题——奥林匹克运动会,无疑属于“大喜”。不过,“记忆”的内容却是同样的“悲欣交集”、五味杂陈,不仅描绘令人激动的荣耀瞬间,也记录失意伤痛的黯然时刻。对于通过文字和图片留下这些记忆的作者们来说,奥运会可能同样是一个“悲欣交集”的过程——既有足以自豪的精品,也有充满遗憾的创作。本书的编辑过程本身也算是苦乐参半——反复“海选”文章、图片,设计方案数易其稿,兴奋与失望交相袭来……

不过,恰恰是在这种“悲欣交集”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家机构、一个人,才会不断成长、曰益进步、更加成熟。

于中国而言,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因为,这梦想持续了100年,而在这100年间,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深重的苦难,为生存、发展、复兴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奋斗。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奥林匹克盛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留下一页历史记录,一页具有独特视角和风格的人文记录。

我们要感谢本书所有的作者,他们不仅在北京奥运会举行前后兢兢业业,奉献了精彩的文章和画面,而且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给予了热情的帮助。

我们要感谢中国新闻社社委会的理解、支持和指导,是他们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我们要感谢东方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不仅为本书配备了资深而优秀的编审,而且提供了一切技术条件。

我们更要感谢这个时代,为所有人提供了至为珍贵甚至独一无二的“记忆”……

我们想以法国历史学家和散文家于勒-米什莱的话结束本书——

“我们是未来的信仰者,我信赖的是希望,望着的是曙光。”

编者

2008年11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鸟巢2008(中国新闻社的奥运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新闻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4043
开本 16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20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206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