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大师一起思考/写意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陈波编著的《与大师一起思考》内容介绍:首先,经典文本是经过时间的无情淘洗所留下来的珍珠或黄金,是经过无数双挑剔的眼睛筛选所留下来的精品。尽管各个时代的出版物浩如烟海,但真正有真知灼见、能够流传后世的并不多。有不少书籍,其诞生就是其死亡;还有一些书籍,刚出版的时候,也许热闹过一阵子,但时问无情,很快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并被人们完全遗忘。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被后人反复翻检,不断被重新阅读、审查和思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经典或者提出了真正重要的问题,或者阐述了真正有创见的思想,或者对某个思想作出了特别有智慧的论证,或者其表达方式特别有感染力,更多的时候,是以上各者兼而有之。

内容推荐

人存在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学者的存在方式就是思考。作者陈波在《与大师一起思考》中用多篇文章探讨了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的问题。作者在第三部分回答了,哲学思考的对象是问题,是那些真正包含着时代意蕴的哲学命题,关乎人类的根本境遇和终极关怀。而其思考的方式绝不是感性的论断或艺术的想象,而是论证。作者在《与大师一起思考》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则讨论了学者与大师和经典的关系。大师的经典是学者从事学术的基本内容,正是通过真正领会大师与经典提出的问题和思路,学者才能真正将自己的思考汇人到人类智慧之流中。并且做出真正的独创。

目录

序:面向经典,与大师一起思考

第一辑 大师印象

 垂垂老者,成就一次辉煌——悼苗力田先生

 逻辑、哲学与维特根斯坦——冯赖特访谈录

 在分析传统和解释学传统之间——冯·赖特的学术贡献

 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与冯·赖特的交往

 在逻辑和哲学之间——访亨迪卡教授

 一位知名逻辑学家兼哲学家的理智历程——苏珊·哈克访谈录

 深入地思考,做出原创性贡献——威廉姆森教授访谈录

 弗雷格,他的逻辑和他的哲学——迈克·比尼访谈录

 逻辑、规范性和合乎理性的可修正性——菲尔德在牛津大学

 作约翰·洛克讲演

 像达米特那样研究哲学

第二辑 阅读—思考

 蒯因哲学为什么是重要的?

 金岳霖的《知识论》

 “照着讲”与“接着讲”一金岳霖《逻辑》和《论道》导读

 “知识优先”的认识论——读《知识及其限度》

 逻辑和数学基础中的一场革命?

 捍卫科学:一种温和的立场

 悖论:思维的魔方

 文本诠释和理论创新——读《真理理论》一书有感

 分析哲学在北京大学

 过去50年最重要的西方哲学著作

 人口小国,哲学大国——芬兰哲学散记

第三辑 我在故我思

 我在故我思——一位思想者的独语

 学问家和思想家

 面向问题,参与哲学的当代建构

 论证是哲学活动的本性

 逻辑史的视角为什么是必要的?

 逻辑:一个生长和变动着的概念

 体育的人文内涵——也论“体育何为”

 社会角色、义务冲突和道德选择——对范美忠事件的哲学反省

附录

 我的一些人生感悟

 打开学术视野,坚持独立思考——陈波教授访谈录

试读章节

从苗力田等先生的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学者当以学术为本,学者当以学术立世。做学问,是学者的生存方式,是学者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其价值和意义之体现。因此,评价和衡量一位学者时,最应该重视的也是他的学术工作的状况。但目前在中国学术界中,情形却不完全如此。

在当前中国社会,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某个人在某个领域内学问做得不错,或者是造成了一定影响,领导们更觉得应该表扬和奖励他一下,最后想去了一个办法——提拔他当一个官。有些学者也就欣然从命了。但我认为,当官可能是毁掉一个本来有大前途、大成就的学者或科学家的最好办法。因为各种重要或不重要的政务、应酬、讲话缠身,他哪里还有时间去读书,去做实验,去想问题,去钻研学问和发展科学。由此造成的结果可能是:既没有造就一名好的官僚,又断送了一位学者或科学家的学术前程,甚至是毁掉了一位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就纳闷:难道人们认识不清楚,在造就一位杰出的学者或科学家,与选择,培养一位普通的官僚之间哪一个更不容易?余生也愚钝,逐渐悟得:不是人们分不清,而是在其潜意识中,认为当官比做学问更重要,更体面,更有社会地位,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在中国学界,从古至今,就有不少学人,身在学界,心在政坛,或心向政坛,充满着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如果追求不到政治权力,那就想方设法攫取学术权力。因为在他们眼里,权力是一种资本,甚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本。一个人一旦在权力方面上了一个台阶,似乎他的学问和学术地位也就上了一个台阶。但实际的情形是,由于他心有旁骛,“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尽管他的书照出,论文也照写,但多为应景之作,或者是他的学生或追随者的作品,他只挂一个名而已。他的学问实际上是日渐荒废了,靠着过去的一些成就和当前的某种权力撑着门面。但时间和历史是诚实,当他那点小小权力失去时,人们还记得他吗?还从内心里尊敬他吗?还来讨论和传诵他的学术及其贡献吗?难说!

我这里绝没有贬低官员的意思,也不是说官就那么好当,杰出的政治家就那么易得。俗语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邓小平同志卓尔不群,开创了中国现代史一个崭新的局面。在毛泽东之后有一个邓小平,这是中国和中国人民之幸、之福!我只是想说,官员和学者的社会角色不同,社会分工不同,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办法。官员可以学者化,但学者却切忌官僚化。我们不能老想着让优秀的学者去做官,学者也不要总惦记着去做官。把学问做好,这是学者的本分、职责和使命,也是学者对社会的贡献和回报;这是学者值得引以为傲的东西,也是能得到社会尊敬的方式。你可以不同意胡适的政治立场和某些政治行为,但你能够否认胡适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吗?你可以对郭沫若的某些行为持有异议,但你能够否认他在甲骨文研究、新诗、历史剧等领域内的贡献吗?你可以对冯友兰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某些表现皱眉头,但当你面对他在垂暮之年写出的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以及他早年写出的经典性英文著作《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和《中国哲学简史》,以及以《新理学》为代表的“贞元六书”等等作品时,怀疑他对学术的忠诚以及他的学术功力、学术眼光和学术贡献吗?!P5-6

序言

每当我走进大书店时,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新出版物,面对堆得像小山一样的装帧考究的新书,我常常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和压迫感。作为一名作者,我的书可能默默无闻地躺在某个角落里。也许没有多少读者光顾它,也许没有多少读者购买它,即使购买了,也许没有多少读者认真地阅读它。作为一名作者,由于写过那么几本书。确实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相反,倒是有理由生出某种惶惑、谦卑和敬畏的心情。作为一名读者,“其生也有涯”,面对这浩如烟海的出版物,其“读”也无涯,即使一辈子全用来读书,也读不了多少书。怎么办?我想到了《红楼梦》中贾宝玉所说的话:“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取哪一“瓢”?我以为,最保险的办法是:面向经典,面向大师,与大师一起去感受和思考。我体悟到如下理由:

首先,经典文本是经过时间的无情淘洗所留下来的珍珠或黄金,是经过无数双挑剔的眼睛筛选所留下来的精品。尽管各个时代的出版物浩如烟海,但真正有真知灼见、能够流传后世的并不多。有不少书籍,其诞生就是其死亡;还有一些书籍,刚出版的时候,也许热闹过一阵子,但时问无情,很快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并被人们完全遗忘。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被后人反复翻检,不断被重新阅读、审查和思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经典或者提出了真正重要的问题,或者阐述了真正有创见的思想,或者对某个思想作出了特别有智慧的论证,或者其表达方式特别有感染力,更多的时候,是以上各者兼而有之。

其次,经典文本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仍然有其生命力、冲击力和感染力。有这样的说法,一部西方哲学史。只不过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的注脚。在同样的意义上,也可以说,一部中国哲学史,只不过是《周易》、孔、孟、老、庄哲学的延伸与展开。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们塑造了我们的文明与文化,塑造了我们的传统甚至民族性格,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生存最普遍、最根本的问题,只要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只要有智慧的大脑仍在思考着,这些东西就仍然有价值和吸引力,就能够成为新的灵感的源泉。我们仍然生活在经典的影子中。

如何阅读大师们的经典文本?我有以下习惯和体会:  (1)留心那些大师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新问题,并且如何提出那些问题,由此去感受和把握大师们心灵的悸动、灵魂的颤栗和情感的搏击。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留心那些大师们提出了何种新的思想和创见,这些思想和创见为什么是有价值的,其在当今的价值何在?应该知道,思想从来是稀缺资源,特别是那些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市面上的很多“新”思想只不过是古老旧货的重新包装。

(3)留心那些大师们如何论证他们的思想,其论证理由充分吗?其论证结构合理吗?有这样的说法:就哲学而言,论证的过程甚至比论证的结论更重要,因为正是论证过程赋予哲学以可理解和可批判的形式。

(4)留心那些大师们如何表述他们的问题、思想和论证。哲学大师并不是思想的木乃伊,他们对其思想的独具魅力的表达方式,也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5)更重要的是,要带着批判的态度去读书。如美国哲人爱默生所言,“如果天才产生了过分的影响,那么天才本身就足以成为天才的敌人。”听话的年轻人在图书馆里长大,他们相信自己的责任就是去接受西塞罗、洛克、培根们在书中所表达的思想,而忘记了西塞罗、洛克、培根在写这些书的时候,也只不过是图书馆里的年轻人。爱默生要求读者在面对书籍时,要始终记住: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开启他的心智,激活他自己的灵感,以便让他投身于创造。“我们听别人讲,是为了自己也能够说!”

因此,我喜欢这样的说法:不要只是记住大师们的观点和文字,而是要与大师们一起去思考,从中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和创造的快乐,让人类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并且愈烧愈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大师一起思考/写意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11113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3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