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五百年前是一家(百家姓)/儒学书系/华夏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2.同姓不婚

看古装剧或者读古典小说,我们发现古人很喜欢亲上加亲、近亲结婚,比如表兄妹、姑表亲。其实古人是比较避讳近亲结婚的,甚至明文规定禁止同姓结婚。姓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区分血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同姓同血缘的男女婚配。中国从西周时起,就确立了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这是出于生理和伦理两方面的考虑。不合情理的同姓婚

从生理角度来讲,古人认为同姓通婚将影响种族的繁衍和后代的素质,如《国语》中说“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里也提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代违反这一规定的人,轻则受到舆论谴责,重则受到法律惩处。唐律就规定:同姓为婚者徙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论。明、清律对此也有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

从伦理角度讲,古人大多把同姓看成血亲,因此把同姓成婚与至亲、嫡亲兄弟姐妹通婚等同看待,这自然是不合人伦的。《通典》就将同姓嫁娶视为禽兽的行为,应当杜绝。另外,《白虎通·嫁娶》也称:“不娶同姓者何,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在这里同姓成婚几乎就被定性为乱伦了。自然的选择

然而,同姓婚禁忌或族外婚制度最初的产生是否是由于原始人类已经认识到近亲婚配的不合情理,这却是一个让人大伤脑筋的问题。现在科技发达了,从遗传学上很容易证明,近亲联姻可以使双方携带的疾病基因由隐性转为显性,从而导致后代容易患遗传性疾病,但这一现象需要长期观察家庭病史才能发现,很难想象人类在连稳定的家庭和世系尚未建立的群婚时代就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很多研究者现在已经不太相信族外婚制度和同姓婚禁忌是基于对“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认识了。

那么,族外婚是否还有更合理的解释呢?一些学者尝试从社会功能而非生物学功能来解释。从维持家族的稳定的角度来说,如果家族内的异性可以通婚的话,必将导致家族内男性的竞争,造成兄弟反目、父子成仇,从而导致整个家族的内讧甚至崩溃。从氏族间联合与交流的角度来看的话,坚持族内婚即同姓婚的族群长期与外界隔绝,可能会越来越孤立和弱小,最终被那些因实行族外婚而相互联合起来的氏族联盟所消灭。

这样看来族外婚并非原始人类精心设计的制度,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族外婚是原始氏族为建立氏族之间的和平共处与相互合作而进行互惠交换的产物,而人类初期最好的交换物品就是各自部落的妇女,在互赠妇女为对方男子配偶的基础上就形成了最早的族外婚制度;为了维护族外婚制度的神圣性,又形成了同姓同氏族不婚的禁忌。

当然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只是假设。不过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始祖恰恰是同姓结合,而且还是兄妹。是兄妹还是夫妻?

我们都知道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但大家常常会疑惑他们的关系,是兄妹还是夫妻呢?其实他们既是兄妹也是夫妻。

相传伏羲、女娲本是兄妹俩,在他们的时代发生了一次大洪水,人类被消灭了,只剩下了他们兄妹。可是如果他俩死后,世上就没有人了,那么,这么美好的世界让谁看呢?于是伏羲提出和女娲结婚,繁衍人类。但妹妹却不同意,说:“我们是亲兄妹,怎么可以结婚呢?”伏羲说:“如果我们不结婚,世上就不会再有人类了。”女娲一想也有道理,但是还想再看一看天意如何,就向上天占卜。

占卜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伏羲、女娲在南北山上各点一堆火,如果升在空中的烟绞合在一起,就可以结婚。火着起来后,烟便绞在了一起。第二次兄妹俩在南北山上各往河谷地带滚石磨盘,到河谷后如果两块磨盘贴合了,就表示可以结婚。磨盘也贴合了。第三次占卜更像现在的考验。妹妹提出一个问题,说:我在前面跑,你在后面追,如果追到我,咱俩就结婚,如果追不到就不能结婚。于是兄妹俩绕树跑了起来。妹妹机灵敏捷,伏羲追了好久总追不到。但伏羲智慧过人。他追着追着,冷不防把身一转,气喘吁吁的妹妹就一头撞进哥哥的怀里,再也挣脱不了了。于是他们就结婚了,人类才得以繁衍下去。

伏羲、女娲兄妹结亲,变为夫妻,这个故事在中国大地上,南北东西各有不同的版本。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也说明在人类早期可能存在过同姓可以结婚的时期。

P16-19

目录

一 也说姓与氏

 1 姓氏有别

 2 同姓不婚

 3 贵贱不等

 4 姓氏合一

二 《百家姓》的由来

 1 历代研究姓氏的书籍

 2 奇书《百家姓》

 3 《百家姓》的书籍版本

三 得姓方式面面观

 1 大自然的礼物

 2 姓氏中的社会特征

 3 改姓

四 百家姓与中国文化

 1 姓氏象征着身份地位

 2 百家姓与家谱血统

 3 姓氏与民族认同心理

序言

《华夏文库》发凡

毫无疑问,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追求、文化叩问与出版理想。我们不禁要问,在2l世纪初叶,在全球文明交融的今天,在信息文明的发轫初期,作为一个中国出版人,我们正在或者将要追求什么?我们能够成就或奉献什么?我们以何种方式参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进程?在一连串的追问下,于是,有了这套《华夏文库》的出版。

自信才能交融。世界各大文明在坚守自身文化个性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探视其他文化精神内涵的步伐,世界不同文明正在朝着了解、交流、碰撞、借鉴与融合的方向前进。在此背景下,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正是与世界各文明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基本要求。五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正在不断地被其他文明所发现、所挖掘、所认知,汉语言正在生长为世界语言,儒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借助这样一种正在成长着的文化自信、自觉、开放、亲和之力,用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眼光全面系统梳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向其他各大文明与文化圈正面展示自我,让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我们出版这套文库的目的之一。此其一。

知己才能知彼。身处五千年文化浸润的今天,重新思考我们先人的人生思考、价值思考与哲学思考,找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所在、立命所在、安身所在,这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人与出版人不得不再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华文明的一分子,我们在思考的同时,还必须了解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何优秀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以及社会文明。只有熟知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悟明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宣说自己、弘扬自己、光大自己。因此,我们策划组织这套《华夏文库》的初衷,还在于让当下的知识青年全面系统瞭望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全景,并借此能够对更为深广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提供一个比较认知的基础。此其二。

顺势才能有为。我们正处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交汇处,信息文明带领我们从读纸时代进入读屏时代,以智能手机屏幕为代表的书籍呈现方式正在与纸质书籍争夺阅读时间与空间。我们正在领悟数字技术,正在以信息文明的视角,去整理、分析和研究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唤醒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还在生发和原创着当今时代的文化。由此,我们试图架起一座桥梁——由纸质呈现而数字呈现,由数字呈现而纸质呈现,以多媒介的书籍呈现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与视频四者结合,共同筑成《华夏文库》以奉献给信息文明时代的新读者。此其三。

总之,这是一套——专家大家名家写小书;以最小的阅读单元,原创撰写中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社会文明系列主题与专题;以图文、音视频多媒介呈现的方式,全面介绍与传播中华文明与优秀文化,系统普及与推介中华文明与文化知识;主旨是为了让世界与中国共同了解中国的——大型丛书,借此,复兴文化,唤起精神,融人世界。

耿相新

2013年6月27日

内容推荐

中国人和中国人一见面,首先得问姓。贵姓?免贵姓李。你绝不可能说你无姓。每个人都有一个姓,姓在人的名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五百年前是一家(百家姓)》由辛晓霞著,作者从姓与氏的区别、《百家姓》的由来、得姓方式、百家姓与中国文化等方面让我们了解了最早是谁决定了我们的姓?决定的根据又是什么?我们的姓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作者做了详尽地阐述。

编辑推荐

姓名制度是我们透视民族文化的有力视角。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深邃隽永的文化精神、妙趣横生的民俗风情等,都在一个民族的姓名制度中得以体现。

《五百年前是一家(百家姓)》由辛晓霞著,了解中国姓氏,离不开《百家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以《百家姓》为窗口,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五百年前是一家(百家姓)/儒学书系/华夏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辛晓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845963
开本 16开
页数 1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2014002802
中图分类号 K810.2
丛书名 儒学书系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27
152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