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定位中国(认清我们的时代和时代中的我们)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浮躁、迷茫的年代,房子、就业、物价、养老等不仅成为生活的困扰,甚至影响了一批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认知。我们四处奔波,竟不知不觉中,在这个时代迷失了自己。童大焕编著的这本《定位中国(认清我们的时代和时代中的我们)》以时事热点切入,宏观的视角加之接地气的论述,不仅使读者认清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具深刻意义的是,它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坐标系和原点,使我们能够找到自己所应处于的合适位置。本书是大众读者快速、全面读懂中国基本国情的最佳选择。

内容推荐

《定位中国(认清我们的时代和时代中的我们)》作者童大焕为当今国内最活跃的时评人之一,个人实名博客被评为“2012年度腾讯最有价值博客”、网易“2012年度菁英博客”。《定位中国(认清我们的时代和时代中的我们)》是作者受聘为大学教授的讲座内容,希冀大学生能够在了解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进行自我的人生定位。个人乃至国家在社会、历史、时代中的定位都跟市场定位有相同之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完全可以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在天赋和兴趣基础上进行自我设计,以便“使自己的才能比别人更适合时代的需要”,从而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大限度的共振与重合,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作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向大学生们讲清、讲透这一问题。本书话题丰富,皆为时事热点;资料充实,多为读者耳熟能详的案例。

目录

自序 不能只有梦想没有路——兼谈我心目中的大学教育/001

第一讲 从“限”字成年度汉字看道与德之关系

 宏观调控变成了微观管理,牵一发而动全身/003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保障房/007

 商品房是保障房的奶妈/008

 为什么房价物价会那么高?/009

 道为德之母/011

 课后作业/012

第二讲 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013

 制度和文化是第一生产力/017

 战争思维和阴谋论是贫穷落后的根源/023

 中国的人口红利已消失殆尽/024

 中国人明天的养老在哪里?/025

 “人口是负担”的观念亟待转变/027

 课后阅读/028

第三讲 土地政策与三农问题

 中国农民收入到底有多低?/030

 土地是农民的社会保障?/033

 谁来养活中国?/035

 谁来保护耕地?/038

 土地制度已成中国品牌的掣肘/039

 我们欠农民一个底线公平/041

 德·索托指引穷人富强路/042

 谁的故乡不沦陷?/046

 课后阅读/048

第四讲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

 韩寒柳传志“突然转身”?/049

 我们正处在两极分化的节骨眼上/050

 中国的现实威胁是权力与民粹合流/052

 民主必须以自由市场经济打底/056

 不怕利益集团,只怕利益集团不稳定/057

 权力不能私有,财产不能公有/059

 有没有“乌坎模式”?/065

 一人一票,看上去很美/068

 美国中产阶级为什么不投票/070

 告别主义,回到问题和程序/072

第五讲 城市房价与中国发展模式转型

 货币超发与物价房价/074

 地价与房价的关系/078

 土地财政和投资型政府真相/079

 现有土地和政府发展模式下拆迁难题无解/081

 土地储备与货币超发互相作用/083

 土地集体所有和小产权房为什么不敢放开/084

 过于天真的张五常/086

 楼市调控代价:经济硬着陆和风险后延/087

 越调控,中国经济对房地产依赖越深/094

 “缩工保价”同样刺激房价上涨/095

 是房价等工资还是工资追房价?/097

 本轮楼市调控已近结束并且正在回调/099

 课后作业/101

第六讲 中国城市化的歧路与正途

 这是人类最后的迁徙/102

 “富饶的废墟”之不该重建的汶川/104

 “富饶的废墟”之回光返照的乡村/107

 中国城市化的陷阱/109

 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118

 大城市人口承载力是个伪命题/122

 控制中国城市化的神秘左右手/128

 左手:自然地理线——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

 右手:人文社会线——神秘的百万人口线

 城市化背景下农业怎么办?/133

 63年来,我们一直和城市化规律较劲/135

 课后作业/139

第七讲 中国经济转型的可能路径

 奇迹的黄昏:经济下行,房价上涨/140

 投资刺激是饮鸩止渴的慢性毒药/146

 哪些经济学家和学者反对经济刺激/149

 以后谁还敢当县长?/156

 房价上涨VS投资刺激:谁是经济崩溃的元凶?/158

 彻底告别凯恩斯主义和“三驾马车”理论/162

 对外告别经济民族主义/164

 对内告别经济民粹主义/168

 中国现代化之路箭在弦上/171

第八讲 世上没有“中国模式”

 昙花一现的“中国模式”/175

 中国已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176

 世上没有“中国模式”/178

 “中国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政府竞争代替了市场竞争/180

 中国模式的发展陷阱/182

 沉湎于“中国模式”将使中国被甩出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189

 以自由看中国发展/193

 告别“中国模式”,融人世界潮流/195

第九讲 展望“十八大’’后的中国改革

 中共“十八大”透露的改革玄机/197

 社会变革的三种力量/205

 三代中央领导组合/213

 中央和地方关系/215

 普通民众的权力幻觉/219

 历史的节点:以大赦换自由民主/222

 期末作业/227

附录 大城市化与青年未来

 寻找自己的时代坐标/228

 爱国和天下一家其实很具体/230

 “人口与资源矛盾论”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理论和决策失误/23l

 拼爹时代,自由的价值高于一切/234

 做理性的建设者还是感性的威胁者?/237

试读章节

在犹太人心目中,赚了钱不等于成功,文化和智力的寿命比金钱更长,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财产。在犹太人心目中,学者的地位不仅高于商人,而且高于国王。“一个学者死了,没有人能代替他,而一个国王死了,所有人都能胜任。”当然,他们推崇的知识是活的智慧,对于那些满腹经纶的书呆子,他们喻之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犹太商人说,财富是靠脑袋的,而不是靠手,他们说:“钞票有的是,遗憾的是你的口袋太小了。如果你的思维足够开阔,那你的钱包就会随之增大。”

犹太人几千年流离失所,没有祖国,没有土地和矿产资源,只能用知识和智慧赚钱。他们不是躲到荒郊野岭,而是前往文明最集中的城市,与陌生人打交道,于是保持了对知识、智慧、诚信、法律源远流长的追求与崇拜。

1948年5月14日,犹太民族在历尽屠戮和两千多年的大流散后,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然而,建国之初,这个只有49.8万人的新生国家全国近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境内没有一条可供灌溉和发电的河流。除此之外多属盐碱地,雨量稀少,只有北部有一个不大的淡水湖,人均年可用水资源只有360立方米。按国际标准,年人均占水量5 000立方米以下就算贫水或半贫水,以色列无疑属于世界上最贫水的干旱国家之一。境内没有可供开采的石油、天然气、煤和森林资源。可以说,除了太阳、大海、沙漠和盐碱地,新生的以色列一无所有。

而且,它一直处于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之中,与周边冲突不断,敌对的阿拉伯国家不仅不会为以色列提供建设和生活急需的资源,而且还对它进行全面封锁。

就是在这样的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这个古老的民族、年轻的国家达成了一个富有远见的伟大共识:以色列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人的资源要得以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就必须依靠教育。这一共识形成之后,以色列确立了以教育开创国家未来的立国思想,强调必须以教育来使每一个以色列家庭和个人体面而幸福地生活在这个新的国家里,用教育来提升全体以色列人的素质,使他们能迎接来自于内外部世界的诸多挑战。这种观念与犹太文化中重教崇智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在以色列的知识界,流传着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1950年初春的一个深夜,第一任教育部长扎尔曼一阿兰打电话给总理本·古里安的秘书伊扎克一纳翁,要他安排第二天与总理共进早餐。早餐会上,总理问阿兰,为何事竞如此着急。阿兰说,大量东欧移民涌进以色列,我们要培训他们学会生产和生活,而国家只有3所技术学校和l所工科大学,远不能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我需要2 000万美元,在两年内建成20所技术学校。当时,2 000万美元对以色列政府来说几乎是全部家底。然而,总理没有皱眉头,只是问秘书能安排多少。秘书说最多1 000万。于是总理立即拍板说,给你1 000万,不过要在1年内建成10所技术学校。

尽管近几年巴以冲突加剧,以色列教育预算自建国以来一直维持在国家预算的8.5%至10.1%之间,仅次于国防预算。

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以色列女总理梅厄夫人说,对教育的投资是有远见的投资。在21世纪,人力资本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起决定性作用,对知识的投资也将获得回报。1912年,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以“创新”理论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理论。他试图运用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方法的变革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发展过程,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概念仅仅是指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在量上的变化的局限。换句话说,知识创新将突破传统的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概念,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竞争中的最重要元素。而知识创新的唯一载体,就是人本身。

我们还可以讲一个更为贴近的例子,那就是富可敌国的苹果公司。它的iPhone系列在白领和学子中可谓“家喻户晓”。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27日,美国政府运营现金余额为738亿美元。而苹果发布的财报显示,截至上一财季末,其所持有的现金和有价证券总额,已经高达762亿美元。也就是说,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苹果当前持有的现金储备,已经超过了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这一数字,还超过了126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说它富可敌国一点也不为过。与美国债务总额突破14.3万亿美元相比,苹果的债务为零。苹果和乔布斯的伟大秘密,就在于知识创新四个字。在这里,世界最一流的公司,需要的只有两点:智慧的、创造性的头脑,最完美地服务于个人用户体验。

正是基于此,使他成为了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巨大的“能量黑洞”,源源不断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吸收能量。而苹果公司尽管已经富可敌国,却只是从乔布斯家的车库起步,至今仍然偏居在乔布斯的故乡——加州的帕洛阿尔托市。从富可敌美国的苹果公司及其CEO乔布斯的创业奇迹和“能量黑洞”,我们更加可以清晰地看到,资源对于一个企业、一个个体乃至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相当不重要的。

P15-17

序言

不能只有梦想没有路——兼谈我心目中的大学教育

题记

百年中国,曲折回环,一步三回首,幽怨且彷徨。

1911年,辛亥革命,宪政共和梦却渐行渐远;1919年,五四运动,自由、民主、科学梦似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转眼,又是一个甲子过去。前30年,勒紧腰带干革命,思想和物质一样贫乏,国人既没有上半身也没有下半身。后30多年,改革开放,下半身渐渐满足,上半身依旧阙如。虽然GDP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依然落后,且止不住的腐败、贫富分化、物价高涨、环境高强度污染和破坏、人心分崩法治离析……不仅危及当代,而且祸延子孙。今天的中国,一边做着强国复兴梦,一边走得太快太急,一时忘了出发的目的,一时看不清脚下的路,更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百年中国,我们一直在梦中,旧梦破碎做新梦。可为什么总是理想很辉煌、现实很骨感?为什么我们每每在生死攸关的转折关头做了最坏的选择?乃至于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得不继续百年前未竟的事业,继续百年前的思索与追寻?

因为我们一直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路,一直没有看清脚下坚实的泥土,一直不知道富民强国真正立足的根基在哪里!所以每每在历史转折的关键当口,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和道路;或者,总是陷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这个自我走不出的逻辑和陷阱。都知道梦想很好,但同样的目标,不同的方法、手段和路径,抵达的彼岸会完全不同,甚至南辕北辙!百年中国唯胡适先生最透彻这一点。自由、私权、程序正义这三样东西没能深入人心,民主蜕变为威权和多数人暴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

今天的我们,同样面临类似历史关键时刻的选择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崇拜力量的富强派和崇拜自由的宪政派几乎在每个问题上都争得不可开交、你死我活,不论在柴米油盐的房价物价上,还是在形而上的民主宪政问题上,都是如此。

但社会历史发展总有它自己的规律和逻辑,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进步的台阶,总是一步一个脚印奠定,慢不得更急不得。百年中国,是一只从未醒来、从未真正认识自己的睡狮!身在浮躁、迷茫的历史转折年代,我们有必要暂时放慢脚步,仔细解剖一下这只狮子。中国这只睡狮,为什么一直沉睡,一直在迷乱和动荡中徘徊?它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重新出发,重新找到脚踏实地、积跬步以致千万里的路。

醒醒吧,中国!

2011年10月,我的《世纪大迁徙: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城市化》一书出版。当年12月,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尹邦满副院长通过该书责任编辑找到我,他说这本书他读了两遍,觉得我的思维方式很独特,希望我去给他们学生讲课。从此,我走上了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和山西农大信息学院讲坛,为本科生做起了名副其实的兼职教授。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鼓励下,我的课堂成了最受欢迎的课堂之一。

十多年的时事评论生涯,使我具备了“跨界思考”的能力,在时政、教育、城市化、法律、财经诸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因此,我的课主要讲公共政策分析。我不想在政策或“民意”的后面亦步亦趋。我决定抛开一切束缚,对当下中国的国情国策做一个全面、系统、独立的梳理与分析,这是当代教育所格外稀缺的,也是认识当下中国所格外稀缺的。这便是促使我把课讲下去,并且一定要讲好的动力,也是这本书的由来。

早在大学时代,我就牢记普列汉诺夫的一句名言:“一个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使他的才能比别人更适合时代的需要。”这句话一直陪伴我到现在,而且看样子会陪伴我终生。我相信这本书,是转型中国所需要的,也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国情国策、进行自我人生定位所需要的。

今天的中国,是盲目乐观主义、盲目仇恨主义、盲目悲观主义、大国牛逼主义等等各种主义和情绪并存的混成时代,浮躁和盲目像幽灵一样笼罩在中国上空,却较少人愿意真正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中国最基础的根基、秩序和逻辑在哪里。大家仿佛都在梦游,浮萍一样没有根基。因此,首先我们需要清醒地站在坚实的大地上,然后才能仰望星空,并坚守心中的道德律!

普列汉诺夫的那句话很简单,却处处体现了“定位”的重要!“时代”和“社会”的定位在哪里?在这个时代和社会里,“你”的定位在哪里?只有清楚地知道了这一切,你才能知己知彼,你才能知道“你”和“时代”的方向在哪里?

这和目前很火的市场定位理论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市场定位理论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最初是由美国著名营销专家A.里斯和J.屈特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提出来的。里斯和屈特认为:“市场定位是你对未来的潜在顾客的心智所下的工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菲利普·科特勒对市场定位的定义是:所谓市场定位就是对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顾客心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行动。市场定位的实质是使本企业和其他企业严格区分开来,并且通过市场定位使顾客明显地感觉和认知到这种差别,从而在顾客心中留下特殊的印象。市场定位的目的在于影响顾客的认知心理,增强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力,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增加产品的销售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按照艾尔·列斯与杰克·特罗的观点,定位,是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于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你自己。定位是你对产品在潜在顾客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顾客的心目中。杰克·特劳特认为,所谓定位,就是令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鲜明地建立品牌。

个人在社会、历史、时代中的自我定位跟市场定位有相同之处,就是可以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在天赋和兴趣基础上进行自我设计,以便“使自己的才能比别人更适合时代的需要”,从而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大限度的共振与重合,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比起个人、产品、服务和机构的自我定位, “社会”和“国家”的“定位”要艰难得多!因为“社会”、“国家”和“时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是制度、经济、文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有机体,受各种现实和规律的共同制约,任何人、任何机构都很难甚至几乎完全不可能对它进行“理想设计”,甚至要认清它在时间(历史)和空间(全球)中的现状都很难!你定位或不定位,它都在那里!你设计或不设计,它都在发展运动。

因此,这里所谓“定位中国”,不是不自量力地试图去“设计”中国,而是努力拨开信息的种种迷雾,试图用时间的经度和空间的纬度,去测量一下它在世界历史中的具体位置,将今天的中国放在更长远的世界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去分析、去研究,从而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位置,进而找到自己更明晰的方向。

就像一个人在莽莽大山中,要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并不容易,他要跳出这个大山之外,借助导航仪、指南针、卫星定位系统的力量,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以及哪个方向不是悬崖、哪个方向不会越走越远。

定位自己,也是同样的道理。只看眼前是永远看不清楚自己和时代的。新浪微博用户“影像厦门”说得好:“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为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我的劝告是,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如实地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亦即它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这样,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看人看己看国家看时代,坐标和定位至关重要。很多人把眼前看得太大太重要了,鼠目寸光、一叶障目者比比皆是。

本书一共九讲,基本上把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的基本国情和自我定位都囊括了,是一本系统深入国情的国情书。本来还有一讲单独谈国有企业的,由于书中部分内容已有所涉及,加之《2020我们会不会变得更穷》一书已有专门章节分析,暂时放弃。还有一讲特别重要,《改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由于写作极其艰难,而且,它和我正在“腾讯·大家”的“中国,你把灵魂丢了”系列专栏文章结合在一起更为系统,是思维方式的全面颠覆与梳理,所以这一课留在以后讲,文章也等将来与“灵魂”系列一起结集。

一年的大学讲台生涯,加上图书《穷思维富思维》中的思考,再加上现在写作的“灵魂”和思维方式系列,我始终在想一个问题:大学教育乃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正确的知识和真理的传播吗?似是而非。如果说中小学要培养基本的公民素养和进行各种知识铺垫,那么大学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在课堂上,我一直跟同学们强调一个问题:任何结论都可能不是唯一正确的,都是可以质疑的,老师只不过是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考方法和路径。

窃以为,大学首要的任务,或者推而广之,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养成人们良好的、正确的思考习惯和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与结论的传播与灌输。教育是平等、自由、开放的探讨,不是单向度的简单灌溉与培养。

养成思考的习惯和正确方法比读书和听课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结论会因时、因地而变,但正确的方法却万古如新,所向无敌。

1976年,政治教育家齐聚德国博特斯巴赫镇,达成了政治教育的最低共识——《博特斯巴赫共识》。该共识包含三个原则:禁止灌输原则,即教师不得向学生灌输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政治理论,以避免妨碍学生形成独立的判断力;保持争论原则。教师在政治教育中必须保持中立,除了提供自己赞同的政治观点外,也应该提供相反的政治观点以供学生参考;促进分析原则。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基于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对政治进行有效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维护个体利益的能力。

不仅政治教育如此,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教育何尝不应该如此?事实上,教育的旨趣也在这里,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讨、一起成长,乃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和中国古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如出一辙,只不过我们始终没有将其落实为教育的制度性行为规范,最多将其作为一项个人的道德追求而已。

大学是什么?大学就是“大家一起学”,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心灵、平等之态度,一起探讨,一起学习。不论师生,每个人的心灵都像天空和玫瑰一样尽情绽放,无拘无束。大学要予人开放的视野,而非狭隘的心胸;大学要教会人以爱,而不是仇恨;大学要让人们一起摸索方法和路径,而不是只有一个个硬邦邦的结论。

教育的任务是贩运和探索真理,探索比贩运更重要。所谓真理,就是真正的道和理。道者,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也;理者,万事万物的肌理、纹路、脉络也!

我的一位朋友、财经作家苏小和说:“自从学了古典经济学之后,很多过去文学界的好朋友,如今在我的眼里,都变成了一群只有荷尔蒙但不懂得自发秩序的傻×。为此我很惭愧,想说一声对不起。”我没读过古典经济学,很多文艺人甚至很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者,在我眼里也一样,不管他们名声多大,在很多问题上都是只有荷尔蒙的白痴。不是价值观问题,而是方法论问题。

有时我在想,毁掉一个国家、毁掉一个人,其实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每天进行打鸡血式的荷尔蒙灌输,而不是理性与智慧的教育,不出三年,这个国家、这个人就残废了。而且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残废,比其他一切残废都可怕可怜可气可恨。尤其关键的是,这样的人,自己残废了还不知道,还以为天下正常思维的人才是残废。

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爱国家,都不能只靠荷尔蒙,不能只靠勇气、情怀、信心和价值观,而要靠智慧和理性,靠方法论。要清醒地知道自己国家所处的时代在历史长河和整个人类世界中的位置和坐标,才能看清自己和自己所在国家应该努力的方向。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方式。2013年1月24目的最新消息称,美国40所公立大学正计划将学校所有课程搬上网。学生可免试听课,以攻读学位,学费则是“看着给”。该计划希望让人们看到网络课程的价值,并让有继续学习愿望的成年人在无财务负担的基础上圆梦。这个计划被称为“与学位挂钩的公众在线公开课”(M00C2Degree)。

这是一个好现象。热爱学习的穷孩子们有福了!信息越来越平,世界越来越平,知识会变得越来越平等,知识和教育的平等又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平等。

当然,知识可以言传,全球免费共享;但人格的养成却离不开身教,面对面的学习、沟通、传道授业解惑,仍然是教育的根本。思维方式,需要点滴渗透;思想结点与拐点,需要一点一点地“解扣”,才能不断抵达豁然开朗的新境界。这是全日制大学和各类形式的面授长盛不衰的秘密所在。所以薛涌《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一书,特别强调了美国寄宿制大学——师生日夜在一起的重要。而教育的最终成果,是人格,是思维方法。

昨日之日不可追,未来之日犹可期。未来,不管是以教育、培训,还是文章、图书等形式,我将一如既往,独立地思考和表达,在这个中国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贡献自己的思想和头脑风暴。

2013年3月18日,于北京兰心斋

书评(媒体评论)

当今大众思维的特点是不客观,不讲逻辑,盲目跟随或反对别人,认为自己永远正确,听不进不同意见。结果就是大家所说的浮躁。《定位中国》一书讨论问题的方法正好就是客观和逻辑。它对恢复五四运动以来被大家忘记了的科学思维将起到再启蒙的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自由奖获得者 茅于轼

如果你不幸生在中国,你已经被定位了!如果你有幸生在中国,或许还有自我定位的最后机会!

——著名历史学家 章立凡

作者在这本书里展示了全面把握当下中国的雄心。比这更重要的是,他以其独到的视角与分析,树立了一种平等、自由和开放的研究与教学风范。

——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贺卫方

个人乃至国家在社会、历史、时代中的定位都跟市场定位有相同之处,要着眼全局、讲究战略、注重效果。

——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于建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定位中国(认清我们的时代和时代中的我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童大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70164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2013275548
中图分类号 D643-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