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做点无用的事(新周刊2012年度佳作)
内容
编辑推荐

做点无用的事吧,“急之国”的人们。

做点跟升官、发财、成名没关系的事,做点跟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有关的事。

谁都要吃饭,却不需要时时为稻粱谋。成功带来满足感,灵魂难免还空虚。按照社会标准度过的一个个“有用的一天”,达不到幸福的标准。

有热爱无用之事的人,有名为“无用”的服装品牌,有在冷门学科甘之如饴的人,有成功人士的退后反思。

无用,是让脚步暂停等灵魂跟上;无用,是不功利更本真地享受生活;无用,是与社会和自己和解,以乐趣战胜焦虑,以平和心态迎来人生新境界。

“实用主义实际上是最不实用的。”试试看,你的“大用”正蕴藏在你的“无用”之事里。

无用于事,有用于心。

《新周刊》杂志社编著的《做点无用的事》收录了《新周刊》2012年度佳作。

内容推荐

《新周刊》杂志社编著的《做点无用的事》收录了《新周刊》2012年度佳作。

做点跟升官、发财、成名没关系的事,做点跟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有关的事……

今时今日,你可在淘宝将一个陌生人叫做"亲",却甚少如此亲热地称呼与自己同样血型的亲人……

微性:多媒体时代的情和欲,泛社交时代的性与人际关系,微信、陌陌体验报告,

为什么女人好自拍?

《做点无用的事》记录着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世界的变化。

目录

横竖撇捺

做点无用的事

 做点无用的事

 有用的无用,无用的有用

 白岩松:做无用的事,就是为了让自己有一颗更安静的心

 100件人生应做的无用之事

 吴念真:无用是严酷人生的养分

 童大焕:快是无用的,等等你的灵魂

 邓小芒:哲学有什么用/

 以无用之事治时代焦虑症

 未来简史——未知、恐惧及预言

 人类为什么喜欢预言?

 预言之书之生活方式篇

 预言简史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种精神

 百年来影响了中国治学观的老先生们

 蔡元培:“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胡适: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叫一声先生是抬举你

亲,你跟谁亲?

 亲,你跟谁亲?

 我们都是扮演熟人的陌生人

 调查:你和亲戚的关系还好吗?

 熟人社会的陌生人辞典

 谁才是你的“亲戚”?

 将爱——不是没有爱,而是爱什么

 黄菡:女人们在找爱时,同时在找什么?

 有时醉倒在爱情里也危险

 十大爱情替代品

 爱、世界末日与异次元不明入侵物

 性感生死50年

 男人靠装备,女人靠身体

 微性:多媒体时代的情和欲

 泛社交时代的性与人际关系

 微信、陌陌体验报告

 为什么女人好自拍?

 孤独是一门大生意

 泛社交时代的性与人际关系

2012文艺青年手册

 碎片时代

 香港三影后:跟时光比演技

 “中国通”的三段论

 方言写出的是自然流露的人

 铃木忠志和他的戏剧故乡

 《发条橙子》50年

 美美与共

 找缪斯

 最美好的灵感来自最痛苦的时代

 塔皮埃斯 加泰罗尼亚的中国控

 女人在看书,男人在看女人

 徐小虎:独“断”专行50年

人之上升

 人之上升——2012生活方式报告

 追问三十年生活方式之变

 于丹:中国人的当代生活方式病46

 10位生活家盘点2012

 不是家的感觉,真好

 九个梦想酒店和一个噩梦酒店

 非人类工作伙伴的逆袭

 反派爱戴什么表

 全球见鬼胜地

 生存狂的末日生存术

小事记

试读章节

专访白岩松

做无用的事,就是为了让自己有一颗更安静的心

“一个时代要包容,要创造条件让很多人去做无用的事,不仅仅是写诗、作画、听音乐等等,还要去关心很多跟你自己没关系的事;幸福的三要素是物质、情感和精神,说无用就是要多关照自己的情感和精神。”

文/胡赳赳

他显然是个有用的人,不仅有用,而且很忙。忙到连辟谣的时间都没有,以至于两次出现他从央视辞职的假消息。他走路很快,语速也很快,手机也会打断他的交谈——除了上《新闻1+1》的直播之外,台里又有其他的节目请求。

在中国,他是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之一,当红的《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就说,白岩松是他最为欣赏的同行。除此之外,他也可以称为作家,两本自传和评论类的书籍《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一直都是畅销书。他还尽量抽时间满足大学、媒体等发表演讲的邀请,他擅长即兴的发言,常常以雄辩、睿智和严肃的面孔出现。与他理性的思考相比,他是个温和的“改良派”,在“革命”、“改革”和“改良”三个词汇之间,他毋庸置疑地选择后者。这是他对时事一贯的看法,他不希望看到流血、牺牲和暴力,他说:“历史将怎样评价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个盛世。”他有着自我的历史观:“历史要靠每个人的努力,一步步地推进。”

很难将他归类到“新左”或“自由主义”这种知识分子阵营的划分里。但在他的自我确认中,他是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他尖锐的言论常常影响着舆论的导向,他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着,他不是知识分子中的投机者,而这,也让民众和媒体进一步认同了他。

“做无用的事”是他最近一次演讲的题目。其核心观点是:“面向社会的时候,多关注一些跟自己无关的事;面向自己的时候,多干一点别人认为没用的事。”这位43岁的电视主持人曾经卸掉了三档节目的制片人职务,也回避着各种接踵而来的社会邀约,不去做一个“滥好人”。名、利和权势的诱惑,在他身上已看不到痕迹。他想了想说:“夜深人静的时候,人还是会想自己是不是能安心。”

“有用”是时代病

《新周刊》:如何理解“有用”与“无用”?

白岩松:当每一个人都在拉扯你要去做很多他们认为有用的事情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时间活着了。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我认为都处在一种“没有时间活着”的状态。我毕竟过了40岁了,也要去考虑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不是全是那些“有用”的事情?为什么在做那些大家都认为有用的事情的时候,我一般感觉不到快乐。我做新闻的时候——就像你做你的杂志的时候,也不一定感觉快乐,因为这是责任,是你的理想的某些东西在这里。因此,生命需要一种平衡。过了40岁,就开始越来越意识到,我不能总去做我自己认为——尤其是其他人认为的那么多有用的事儿吧,那些我经常觉得快乐、无用的事儿怎么没有时间去做呢?所以,在暗合自己或者说是契合自己的一种状态当中,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发生在我个体身上的冲突绝不仅仅只停留在我个体这儿,它也是时代的一种病。所以,大家会觉得契合,但我必须得承认我并没有想那么多——我要去为大家怎么怎么地——那又是“有用”的事儿了,我只不过是发布自己的感慨。但是我也是时代当中的一分子,这是时代病,我也是被传染的。那么大家有那样一种共鸣也是正常的。

《新周刊》:那你自己是怎么处理的?

白岩松:我现在必须是要敢于说“不”。具体说来是有步骤的:2003年我放弃了权力之路,我辞去了所有附在我身上的——当时我是3个节目的制片人——与权力有关的路。那好了,我堵死了一个出口,这是一条岔路。如果你眼前有无数条岔路,那你会把自己走晕了的,现在我先把它堵死了。  接下来的就是所谓的利益,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么清洁,有时候亲朋好友的一些事情,对我来说确实推不掉,有时候也会去做,但是必须坦白说大部分钱我已经不去挣了,大家很少会在类似企业、商业或是演出的各种场合看到我。

还有一点很重要——堵死了一条“好好先生”之路。人有的时候完全没有时间了——都在做“有用”的事,没有时间去做“无用”的事情,有一点便是因为你试图维系着这种好好先生的面孔,面向所有的方向,你不会发火、不会说“不”,你好像没有得罪任何人,最后却把自己“得罪”了。

堵住了权力的路,适当地堵住一定比例钱的路,再堵住一些好好先生的路——便给自己腾出了一些空间,腾出了一些空间就可以去做一些无用的事儿了——听听音乐,看一些书,跟朋友聊聊天,保证一定的运动量,踢球,散步,去画画北京的美食地图或是找找淘碟的地方。

《新周刊》:这里头可能就牵扯到一个时间分配法则的问题。都说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媒体碎片化了,其实还有一个东西也碎片化了,就是时间。

白岩松:再深一步,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不再愿意用时间去换利益,我拿出相当的时间去换取自己的舒服,换生命该有的某种状态。

《新周刊》:那别人会去想——对你白岩松而言,是不是你的生命中的理想、欲望和激情都已经实现了、达到了——从而你选择这样?

白岩松:比我得到的多的人多得多,比我得到的多的人不愿意停下脚步、依然为名忙碌的多得多得多。我不属于我们这个行当里的富有者吧——相比较之下。但是我也绝不能不说自己不富裕,这绝不可能。但是任何事情是相对的,那我觉得起码我还懂得适可而止。

“无用”的种子在80年代

《新周刊》:其实,在我眼里有两个白岩松同时存在——一个是人群当中的白岩松,所谓人群中,包括出现在公共空间、公共画面当中的白岩松;还有一个是人群背后的白岩松。哪一个是真实的你?

白岩松:任何一个人,大家有时候总觉得“哪一个才更真实?”其实不是这样的。他做每一件事情展现出来的那一瞬间都是他的一部分,就像我见过很多温文尔雅的人在球场上突然成为“暴力分子”,哪一个是真实的?可是我非常清楚,都是真实的。我的球友里有很多这样的人,生活中和声细语的,但是在球场上却偏偏很暴戾。

《新周刊》:比如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会觉得,看到一个屏幕上的白岩松和生活中的白岩松完全判若两人。

白岩松:屏幕上跟我生活中其实是一个人。我觉得大家在解读很多事情的时候太过简单了,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我们看任何事情,不是对就是错、不是白就是黑、不是A就是B,但生活不是这样的,生活更多是在AB之间、在黑白之间、在对错之间、在好坏之间,那才是最大的比例。所以现在我已经学会了,不会去简单地下结论。人也是一样,我们会说“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别逗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纯粹的好人和纯粹的坏人,我们跟任何人都一样,就看环境激活了我们什么。

《新周刊》:对。坏人是什么?坏人就是自己恶念的一部分。

白岩松:有的时候跟大学生交流,我就想,我也有可能成为他们所厌恶的人,如果环境把你潜在的那个因子激活出来,一样。

《新周刊》:你现在是过了40岁,那对于20多岁的人来讲,做无用的事适当吗?

白岩松:我18岁到20多岁之间做无用的事是做得最多的,我现在不过是一种回归而已。你说写诗有什么用,半夜趴在床上,你说对着星空数星星有什么用?一帮男男女女坐在草坪上拿着吉他,然后把所有会唱的歌都唱一遍,有什么用?为一个民族深深地忧虑,热烈争吵,在很多成熟的人看来,这有什么用?  正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幸运吧,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做过很多所谓热血沸腾的无用的事,所以才有了深深地做“无用之事”的这种“种子”。

《新周刊》:那是因为在大学里有时间,如果出了大学校门,22岁之后到30岁,这个人生奋斗的8年,让这群人去做无用的事儿,可是很难的,他们每一步都得为了生存而考虑。

白岩松:我也不是没做过,在我打拼得最狠的那将近10年的时间里头,我也会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无用的事,只不过不像现在这么越来越多。那个时候,我经常会把我以前的球友召集在一起打一夜麻将,你说这有什么用呢?说赢了钱吗,没有,一般是输钱的。听音乐有什么用,也会去听啊,只是比例会小点。很重要的一点,那个时候要是没有在看一些无用的书,便没有后来的——比如说我最初在做《东方之子》的时候,陪着我的是曾国藩的书,曾国藩有一天一下子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我的《东方之子》跟他是同步的。

P9-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做点无用的事(新周刊2012年度佳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新周刊杂志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61639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5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0: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