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柯俊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科学文化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内容
试读章节

1931年9月,14岁的柯俊进入位于沈阳郊区北岭的辽宁三中读高中一年级。正当他满怀憧憬地迎接紧张而充实的高中生活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并迅速侵占吉林、沈阳。由于辽宁三中地处沈阳北陵郊区,环境相对安定,学校仍组织老师和学生坚持上课。白天柯俊与伙伴们在教室里提心吊胆地上课,晚上从城里不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和刺耳的警报声,大家不敢在宿舍里睡觉,只好藏到学校附近的高梁地里过夜。

为了打听城里日军人侵的情况,校长亲自进了一趟城。结果他带回一条让全校师生伤心至极的消息:沈阳已经沦陷。学校被迫停课,师生们纷纷收拾行李陆续回家。然而,让柯俊惆怅的是,长春已经沦陷,铁路又由日本人管理,北行回家已不可能。此时,柯俊想到了家住天津的小叔,于是他和另一位年长几岁、河北籍王姓同学计划南下,逃往关内。他和王同学步行一天多,次日傍晚时分来到沈阳皇姑屯车站。此时,从沈阳开往关内的载客列车已被迫停运,柯俊和同学便偷偷爬上了去往关内的运煤车。经过整整一天的奔波,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时才感觉到“五脏庙”早已闹起了“革命”。于是,年长的王同学独自下车买吃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王同学买回了油条、大饼,然而他兜里仅存的20元钱却不知何时被人偷走了。这对于逃难途中的两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幸好柯俊手中还有少许零钱。

第二天早晨,汽笛长鸣,火车缓缓启动,柯俊的心情却难以平复,日本人的入侵使他有家难回,朝着与回家相反的方向流亡,14岁就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一切前途未卜。经过半天多行驶,火车停在沟帮子车站。刚开始,柯俊等人以为是旅途暂作停留,然而过了许久,火车仍没有开动,大家去找站长,才得知此货车就此停开不再前行。就在人们和车站交涉的时候,从小在铁路边长大的柯俊看到了站台上信号旗下垂,这表明将有另一趟运行方向相同的列车驶过。于是他赶紧招呼同伴准备在火车进站减速时快速跳上去。个子比较高的同伴迅速跳上了列车,又将柯俊拽了上去。由于逃难人多拥挤,从沟帮子到锦州段,柯俊一直都站在踏板上,身体半悬在车外,仅靠双手紧抓着车门的扶手来支撑身体,夜风嗖嗖地刮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直到过了锦州他才终于挤进了车厢。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第二天清晨火车终于缓缓地驶进了天津站。

P11-12

后记

撰写《柯俊传》起意于2006年,我们希望以此作为献给先生90华诞的礼物,更希望以此为载体与全校师生共同分享先生的精彩故事和人生智慧。但先生一生勤勉,惯于淡泊,且不喜张扬,此意一经知晓,便多番劝阻,不愿成稿。

2006年末,先生因病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全校师生都非常关心先生的病情,纷纷到医院探望。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采访先生的好时机,一来先生在医院养病,暂停一切工作,有时间接受访问,二来有计划地安排师生轮流与其聊天,有助于分散先生的注意力,促进身体康复。

2007年1月28日晚7点半,在时任北京科技大学团委书记石新明的带领下,王丽莉、杨瑞栋等同学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始了第一次采访。之后,在病榻上,先生陆续给我们讲述了很多以往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旁征博引,议古论今,让我们受益匪浅。在先生的笑谈中,我们记录下先生的两次流亡、两次进当铺、八年抗战、留英十年等事迹。感受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谈及年少时代的流亡,先生悲叹的是山河的破碎、国家的落后;谈及在越南、缅甸、印度工作的种种,先生不提工作辛劳,只提国内外差距;谈及在英国的留学生活,更多的是将国外大学的办学模式如何运用到国内教育上……

此书撰写历时5年有余,期间多次中断。每每修稿,皆不甚满意,材料整理撰写之间,愈觉难以描绘先生风范之一二。但为早日与众共享先生之教诲,品先生之风德,虽挂一漏万,仍将此拙本献出,以飨众人期盼之意。

本书系师生集体创作完成的。石新明、王丽莉、杨瑞栋、于伟、刘伟(冶金学院)、周意、马海等人多次采访,将录音转为文字,并与牛犁、刘伟(文法学院)、乔保娟、谢甘霖、张子强、冯子同、陈希、王进、王婷、姚远、张治宇、贺亮等同学共同完成初稿。后韩汝玢、石新明、潘小俪、王丽莉、周意、侯晓敏、关望、于伟、赵博、牛犁、马海、彭彬、侯锡贝等对此稿进行数次修改,韩汝玢、石新明又进行了补充、统稿。

衷心感谢柯若仪、柯若伦、柯若儒、柯英、柯明、王润、李静波、黄务涤、张挺、丘亮辉、王佩璇、朱元凯、刘建民、吴杏芳、柳得橹、蒋柏林、褚幼仪、陈梦谪、杜国威、吴坤仪、洪彦若、蒋恒、孙淑云、梅建军、李延祥、李秀辉、潜伟、李晓岑、章梅芳、程瑜、陈坤龙……他们或接受采访,或参与修改,或提供图片、资料线索,提交与先生合写的文章。姜曦在搜集她的博士论文资料时,也特别关注柯先生在重庆档案馆、武汉大学档案馆保存的珍贵资料;田实专门去柯先生家中摄影。特别要提到的是韩汝玢、柳得橹两位有心人,她们有意搜集和保存先生的相关资料已经有20余年了,此书的很多资料、照片都由她们提供。她们虽年逾古稀,仍夜以继日地搜集材料、修改章节,甚至亲自扫描图片。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她们对柯先生的崇敬、爱戴之心,对此书的慎重之情,让晚辈们感动备至。

柯先生的爱人邱绪瑶教授与柯先生同龄,是燕京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当年“一二·九”运动的参与者。得知我们在梳理柯先生的故事,已至耄耋之年的她细心提供许多素材和照片,并亲自口述、撰写相关章节内容。我们为两位老人65年的伉俪情深所深深感动。然而,令我们非常悲痛的是,就在这本凝聚着她心血和爱意的书出版前夕,敬爱的邱绪瑶教授于2012年8月30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离开的日子,正是北科大开学、新生入校的时候,我们永远怀念她。

2010年5月,得知中国科学院院士局组织编写“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大型丛书,《柯俊传》被列入其中。同年6月送初稿请张兴钤院士、师昌绪院士、叶恒强院士、柯伟院士审阅。他们都提出了宝贵意见,为本书的成稿做出了贡献。对这些宝贵意见,编著者尽量在改稿中予以采纳、认真修改。联络员王丽莉为本书的录人、编排、加注、与科学出版社编辑联系等,任劳任怨,默默地做了许多工作。《柯俊传》五改书稿,终于出版。在此,对六年来先后参与、支持此书出版的院士、教授、年轻晚辈、亲属,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衷心感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校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院士为本书题词,感谢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校友为本书撰序。

编者

2012年10月

目录

总序(路甬祥)/i

序言(徐匡迪)/iii

上 篇

第一章 黄岩柯家/3

 一、三君八俊满橘乡/3

 二、追溯元代柯氏/4

 三、石榴花开的日子/5

 四、柯氏儿女皆俊杰/6

第二章 辗转求学/9

 一、那些少年往事/9

 二、第一次流亡/11

 三、就读河北一中/14

 四、两年的预科班生活/15

 五、动荡时势下的多彩大学生活/16

 六、走在抗日游行队伍的最前排/22

 七、辗转武汉求学路/24

第三章 八年抗战/30

 一、投身民族抗战的热潮/30

 二、负责民营工厂督迁工作/31

 三、督迁大冶各厂矿/31

 四、最后关头的武汉抢运/33

 五、亲历武汉的沦丧/35

 六、辗转抗日到越南/36

 七、艰苦运输中的趣事/37

 八、重庆遭日军轰炸/38

 九、恪尽职守在缅甸/39

 十、穿梭在密林群山之中/40

 十一、不辱使命——在印度/41

第四章 留英十年/45

 一、科技救国赴英伦/45

 二、师从顶级大师汉森教授/46

 三、伯明翰大学的终身讲师/49

 四、志同道合“下午茶”/49

 五、结婚日选在“九·一八”/52

 六、“结草衔环,容图报于来世”/56

 七、祖国,我回来了!/59

 八、关爱父母,抚育弟妹/59

中 篇

第五章 志存高远忠诚教育事业/63

 一、毅然走进钢铁学院/63

 二、创建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和筹建金属物理化学专业/66

 三、创建科学技术史研究生专业/70

 四、“文化大革命”中的师者/70

 五、花甲老人光荣入党/73

 六、重视幼儿及少年教育/74

 七、“我的科技馆情缘”/76

 八、“没有围墙的大学”/78

 九、言传身教全面关心青年人的成长/81

 十、勤奋好学不断更新知识/84

第六章 穷格物理 业终大成——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86

 一、阐明钢中过热和过烧机制/86

 二、贝茵体相变切变理论的创始人——国际称道的Mr.Bain/87

 三、发展马氏体相变动力学/90

 四、结合国情发展研究应用新材料/93

 五、重视战略工业传统金属材料的研究推广/95

 六、促进半导体缺陷结构研究/100

 七、发起和指导超级钢的研究/101

 八、参与国防工业科研/115

 九、担任《金属学报》主编/116

 十、远见卓识创建学会/119

 十一、服务社会矢志不渝/127

第七章 中国电子显微镜事业的先驱者/129

 一、全国首开电子显微学/129

 二、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的艰辛历程/130

 三、悉心培养中国电子显微镜人才/132

 四、友好的中日电子显微镜交流/138

 五、填补国内电子显微镜教材的空白/142

第八章 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144

 一、走进冶金史的长河/144

 二、三个“世界之最”/146

 三、中国冶金史研究的重大发现与新进展/154

 四、BUMA:世界冶金史的纽带/168

 五、获“Iron Master”称号/174

 六、走向灿烂的未来/179

下 篇

第九章 中国金属物理专业的奠基人/185

 一、勾勒金属物理专业发展蓝图/185

 二、为创建金属物理勤学俄语/189

 三、金物大楼系心血/190

 四、“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典型”/19l

 五、“四大名旦”同台唱/192

 六、非常“4+1”会议/194

 七、讲义中的辛勤汗水/195

 八、“请进来,送出去”/196

 九、金属物理桃李满天下/199

第十章 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201

 一、“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所与国外合作的高校/201

 二、北京科技大学加速走向国际舞台/205

 三、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积极促进者和执行者/207

 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份重要报告/212

 五、适应21世纪工程教育改革的尝试/213

附录A 柯俊院士主要经历/获奖情况/221

附录B 柯俊主要著作目录/224

附录C 部分约稿辑录/232

后记/265

序言

柯俊先生是国际著名金属物理学家、科学技术史学家和教育家,由于在奥氏体中温转变——贝氏体方面的学术成就,被国际同行称为“贝茵体先生”(Mr.Bain)。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奋斗在冶金、材料科技界、教育界、工业界、考古界,情系矿冶,悉育桃李,成就了辉煌的钢铁人生。

我与柯俊先生都是浙江人,先生来自黄岩,我来自崇德。我们之间的缘分始自1954年。那一年的秋天,怀着为祖国工业化奠定物质基础的理想,我考入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学习电冶金。来到学校不久,便见到了在校园内骑着一辆英国“蓝羚”牌自行车的、风华正茂的柯俊先生,对这位留英归来的著名教授同学们都充满敬意。

柯俊先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先生作为天津市学生联合会的骨干之一,高举着“天津学生请愿团”的大旗,组织和领导了天津学生的“一二·一八”大示威。1937年7月天津沦陷后,先生流亡到武汉,在武汉大学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业。大学毕业后,先生参加到抗日战争中,先是负责民营工业的搬迁工作,后赴越南、缅甸、印度组织抗战物资的运输。后来,先生怀着“科技报国”的理想赴英国留学,博士毕业后取得伯明翰大学的终身教职。新中国成立后,先生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并对挽留他的朋友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一吨钢在那里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尽管生活条件远远比不过英国和美国,但是物质生活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当得知了先生的这席话时,在校学习的我们都深受感动。这也更激励和鞭策着我们刻苦学习,坚定钢铁报国的决心。“文化大革命”期间,先生受到不公正待遇和残酷批判,然而依然坚定对社会主义祖国、对党的信仰,并在拨乱反正后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柯俊先生是一位具有战略思想的科学家、教育家。早在英国学习和任教期间,先生就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果。回国后,他预测到金属材料学与固体物理紧密结合的国际学术趋势,和冶金工程日益需要物理化学的理论支持才能不断创新,提出了工科大学要走理工结合的发展道路,并在母校创立了物理化学系,开创了新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培养理工结合的科技人才。在那段物质条件艰苦、政治运动频繁的岁月里,先生以对科学事业的忘我追求,立足国情,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了耐热合金、永磁合金、半导体材料、超低碳贝茵体钢等一系列战略材料的研究,并非常注重解决工业生产、国防工业中的实际问题。“文化大革命”后期,先生提出将研究冶金、材料的科技手段与考古工作紧密结合,开拓了冶金科技考古的学术方向,并在母校创设了科学技术史国家重点学科。20世纪90年代初,先生积极推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并在母校组建了被誉为“大材料”的教育改革试点班,为我国新世纪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了宝贵经验,产生了重要影响。1996年先生在《钢铁发展与人类文明——驳钢铁工业是夕阳工业》一文中做出的许多预测,在今天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

柯俊先生学风严谨、淡泊名利、提携后学,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光辉榜样。母校的师生们都知道,柯俊先生治学非常严谨。他曾给自己指导的博士生投弃权票。他与考古部门合作,如果考古报告不发表,他主持的相关鉴定报告就不发表。先生的严谨学风,使得他在学术界赢得广泛尊重。正是以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钢院人的严谨治学,奠定了母校“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对于名利,先生非常淡泊,他受邀到大学、企业、研究机构做报告,不讲排场,甚至自付旅费,退邮酬金。每次见到先生,他都是异常忙碌,他常说:“知识分子从来都是二十四小时工作的。”先生关爱后学,为祖国培养青年学术人才不遗余力。他利用自己在国际学术界的人脉,不知推荐过多少学生、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深造,他们中的一些人现已成长为院士、长江学者或优秀的科学家。

《柯俊传》生动记录了先生一生的光辉历程和奋斗足迹。读完这本传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感到,在柯俊先生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老一代科学家爱国主义的报国情怀、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柯俊传》的出版是我国冶金、材料界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母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一项标志性成果。相信这部传记,对于启发年轻一代科技、教育工作者如何严谨治学,如何教书育人,如何成长为创新型、战略型科学家和教育家,都有重大的启迪作用,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材。作为后辈的我们,当永远以先生为榜样,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奋斗!

祝愿尊敬的柯俊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祝愿亲爱的母校——北京科技大学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2012年10月17日

内容推荐

柯俊院士是国际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科学技术史学家和高等工程教育家。“一二·九”运动时期,他是天津“一二·一八”大示威的重要组织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他是穿梭于越南、缅甸、印度密林群山之中的物资运输队长。留英期间,他在钢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相变切变理论的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创办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是中国金属物理学科的奠基人。“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将现代实验方法引入冶金考古研究,是中国定量冶金考古研究的开创者。20世纪90年代初,他积极推动了国家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领航员。

《柯俊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由韩汝玢、石新明编著,《柯俊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以翔实的事实、丰富的图片,全面介绍了柯俊在各个时期的奋斗足迹和轶闻趣事,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结草衔环,容图报于未来”的爱国情怀。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特别是青年学生、文化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及各级党政部门干部。

编辑推荐

柯俊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物理学家、科学技术史学家,兼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柯俊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由韩汝玢、石新明编著,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大型图书出版项目《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为学部重点出版项目。柯俊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主要奠基人,以“结草衔环,容图报于未来”的信念,分别婉拒美、德、英等国各大学研究所的邀聘,于1953年绕印度回国。他对西方学者的名言:“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那里1吨钢的作用,远超过在英美的作用,尽管工作条件差,但是物质条件并不是一切。”代表了中国爱国志士的铮铮誓言。本书适合广大青年学生、科技工作者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柯俊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科学文化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汝玢//石新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344311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76
丛书名 科学文化系列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8: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