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父亲档案(革命年代的私人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父亲档案(革命年代的私人记忆)》由吴苾雯所著,一个人见证一个时代,是父辈的故事,也是历史的活化石!

1. 个人史的抢救性发掘。主人公虽然不是历史的风云人物,但他的经历同样是时代的见证;

2. 通过个体人生经历的展示,告诉了人们中国曾经经历的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状况。这段历史一直被刻意回避。

3. 书中父亲的故事会引起很多同龄人的共鸣,有一定的代表性。

内容推荐

《父亲档案(革命年代的私人记忆)》由吴苾雯所著,《父亲档案(革命年代的私人记忆)》既是一部革命年代的个人史,也是一代人的心灵史,既是那个年代生动逼真的影像,也是那个年代留下的可供研究的活化石。作者通过讲述父亲而讲述一段中国当代史,人物命运跌宕起伏,历史细节生动真实。

目录

引子

第1章 选择

 ◎我要革命

 ◎在暗杀的阴影下

第2章 滕身份烙印

 ◎下乡土改

 ◎家庭成份

第3章 初识政治运动

 ◎第一次“洗澡”

 ◎一件说不清的事

 ◎一个挣不脱的网

第4章 跑步前进

 ◎从一舟红炉起步

 ◎改造手工业

 ◎不当“小脚女人”

第5章 在“大跃进”年代

 ◎集体“高烧”

 ◎向左还是向右

 ◎悬在头顶的右倾帽子

第6章 饥饿的年代

 ◎记忆中的耳光

 ◎吃四两米挑千斤担

 ◎一问屋子的梦想与魔咒

第7章 在政治漩涡里

 ◎小“四清”大“四清”

 ◎父亲的“文化大革命”

第8章 姗姗来迟的春天

后 记

试读章节

1949年4月,父亲的人生拐了一个弯。

这年的4月6日,为打通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南开进长江边的通道,确保渡江战役成功,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十三军三十七师一。九团从安徽省宿松县进入我的家乡湖北省黄梅县境内。

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北依大别山,南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东与安徽省宿松县山脉相连,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4月7日,一○九团逼近黄梅县城,驻守县城的国民党自卫大队只作零星抵抗便退出县城。

当时,父亲是县立第一中学简师部三年级学生。父亲在“回忆录”里说:

为了迎接解放,学校让我们提前于4月中旬毕业,在毕业典礼上,县人民民主政府县长蔡琼发表讲话,他讲述了革命的道理和意义,号召青年学生积极参加革命,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国家做贡献。从那天起,我开始接触到革命的道理,初步了解革命的意义,知道共产党是拯救穷人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像我这样的穷孩子,不说去吃糖,就是闻到了糖味,也没有不奔赴的。我向往革命。

当时,父亲对自己的前途正充满忧虑。像他这样没背景没靠山的穷孩子难以找到好的出路,在遇到“革命”之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教师。现在,他面前出现了一条新的路:参加革命。

父亲想去革命,却不知道如何参加革命。当时虽然县城解放了,但是黄梅境内的大部分地区还在国民党军队手里。解放军一。九团和蔡琼率领的县武装部队正一个据点一个据点地消灭国民党残余部队。

父亲只好回到在孔垅镇的家。孔垅镇地处县城以南50华里的平原地区,镇内有东港、西港穿行其间。麻石板路面的街道纵横交错,店铺林立,因水陆交通便利,这里自古就是鄂、赣、皖三省毗邻地区粮食、牲畜等农产品和木材的贸易中心。这里还是县城通往长江的必经之路,为阻止人民解放军过江,国民党派重兵驻守孔垅,并派出水上巡逻队,拦截和收缴过往船只和竹筏,实行封湖、封江。国民党县政府和国民党自卫大队撤出县城后也逃到了这里。

此时的孔垅镇弥漫着惶恐不安的气息。往日摩肩接踵的街上少有行人,大部分商铺店门紧闭,镇上的居民有的外出投亲靠友,没走的也大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爷爷已经好几天没有出门贩鱼了,一家人日夜担心父亲的安危,见他平安归来,悬着的心算是放下了。

父亲回家后的第二天,4月10日,解放军一。九团和蔡琼率领的县武装部队打到了离孔垅镇不远的五里闸。父亲在家里就能听到密集的枪声。

围困在镇里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和国民党自卫大队如热锅上的蚂蚁,有的企图负隅抵抗,有的化装成老百姓在枪响之前就逃之天天。国民党代县长在接到蔡琼的劝降信后,率部下出城投降。

远处,枪声渐渐稀疏。有人在街上敲锣呐喊:“国民党跑了,解放军进城了!”

父亲和我姑妈一前一后冲出家门。没走多远,就听人说蔡琼在万年台演讲。父亲拔腿就往万年台奔去。这年刚小学毕业的姑妈紧随其后,她一边跑一边问:“哥,听说蔡琼倒着跑比狗跑的还快,是真的吗?”

在黄梅,蔡琼是个传奇性的人物。他19岁参加黄梅县抗日先锋队,领一支只有五六个人的队伍深入敌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神出鬼没,令日军闻之丧胆。在闻名的黄梅轭头湾之战中,他带领抗日游击队围剿日、伪军30多人,缴获步枪20多支,机枪6挺,令驻守黄梅的日军躲在碉堡里不敢出来。1946年,蔡琼参加中原突围,在解放军主力部队离开大别山后,他带领县武工队坚持在大别山打游击,国民党军队多次进山清剿,他一次次死里逃生。一次,一叛徒下山投敌引来国民党军队,敌人居高临下布置了三道火力封锁网,将蔡琼他们围困在半山腰。蔡琼率队突围,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一颗子弹击穿了他的嘴上骨,血流如注。敌人见状,大喊“抓活的”向他扑来。只见,蔡琼像一只灵敏的山鹿,飞身扑向峭壁上的一颗歪脖子树,一眨眼就攀上了山顶,很快就在丛林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万年台在镇中心,平时是戏台子,隔三叉五有黄梅戏戏班子在这里演出。黄梅戏出名在安庆,发源地却是我的家乡黄梅县。黄梅县不但戏班子多,而且男女老少几乎没有不会唱黄梅戏的。每逢有名角的戏班子来了,孔垅镇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来看戏。我奶奶就是一个戏迷。奶奶跟她教私塾的父亲念过几年书,是她那辈人里少有的文化人。她很会讲戏,童年的时候,我就常听她讲戏里的故事,《碧玉簪》、《桃花扇》、《红楼梦》、《天仙配》、《穆桂英挂帅》、《杜十娘》……我最初的文学启蒙就来自这些故事,奶奶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这是后话。

父亲和姑妈赶到万年台时,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万年台上,身材矮小的蔡琼身着灰色军装,腰间别着一支驳壳枪,正慷慨激昂地演讲。他说,共产党是穷苦人的党,是来帮助穷苦人翻身过好日子的,只有跟共产党走,穷苦人才有出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一定会彻底消灭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让全中国的穷苦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P3-6

序言

2010年清明节,我回家乡为父母扫墓偶遇父亲挚友,当年的他是何等英气逼人,如今却像一株枝叶飘零、佝偻的老树。他拉着我的手喃喃地说:“走了,都走了……”

父亲吴世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25年了,比他活得长久的同龄人这几年也在陆陆续续地离开。看着老人渐行渐远、苍老孤独的背影,我突然惊觉于一代人的离去,惊觉于他们带走的也许是我们不知道的历史。

父亲走的时候没见过手机,更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他不知道今天的人们会将悲剧称为“杯具”,将悲惨称为“悲催”,更不知道今天的年轻人中竞有人不知道“毛泽东”。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在他们眼里像一个古老的神话,一个遥远的传说。

可是,有幸或不幸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也一样有过光荣与梦想,有过奋斗与挣扎。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的子孙都无法割断与那个时代的联系,同样也无法割断由那一代人写成的历史,虽然那段历史充满了荒诞的情节。

父亲去世后,我似乎一直有意不去触碰那段历史。20多年来,我甚至没去翻翻父亲留下的日记、笔记,还有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写的检讨和思想汇报。可是就在见到父亲挚友的那天,我突然有一种冲动,有一种紧迫感,我要为父亲和他的同龄人留存一份历史档案。

回到北京后,从副县长位子退休、已近80高龄的袁焱生叔叔从县委组织部借出了我父亲的档案,并托人辗转带到北京。父亲的档案有两卷宗,一为正本,一为副本。

两卷档案浓缩了父亲的一生。

2010年7月初,我与姐姐吴苾侨相约又一次回到家乡。凭着她的记忆,我们寻访父亲当年的旧友故交。大多数老人已经作古,健在的也已是耄耋之年,可是那段已被今人淡忘的历史,在他们心里仍是那么鲜活,他们的思绪一次次跌回那些曾经的岁月,既为当年的光荣与梦想激动,也为当年的荒唐与盲从懊悔。

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是中国基层政权这架机器上的螺丝钉,恪尽职守地维护着这架机器的运转,然而在接连不断的政治风浪中,却几乎没有人能逃脱时而被抛进谷底的命运。

一个人的命运,是一个国家命运的缩影。要追寻个体命运的轨迹不能不去阅读那个时代。

在燠热的7月,我和姐姐一天天泡在县档案馆,我们翻阅了1949年至1988年600多卷档案,在这些尘封多年、纸张已经发黄的档案里,那个年代的事历历在目,那个年代的人栩栩如生。

当年,父亲去世后,母亲也离开了老家。20多年来,我们很少回去,老家的房子一直空着,门上的锁已锈迹斑斑。我们在家里找到了60多本父亲的工作笔记和日记,还有一摞摞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写下的思想汇报、学习笔记、检讨反省。

在一个落满灰尘的黑色人造革包里,我意外地发现了父亲的一摞手稿,打开一看,竟是他写的回忆录,在“开头的几句话”里他写道“我已是50多岁的人了,趁着血气还没有完全衰萎,将我经历过的事,择其主要作些叙述,俾我后世传知,从中吸取教益。”遗憾的是,回忆录只写到1957年便戛然而止。一定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中断了他的写作,因为从病情确诊到去世,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他甚至来不及与家人从容地告别。

在一个雨后的下午,我带着父亲留下的重达100余斤的日记、笔记等文字资料和5000多张从档案馆扫描的资料以及采访笔记,离开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回到北京后,我用了大半年时间阅读梳理这些资料和采访笔记。在翻阅了600多卷历史档案,阅读了近千万字资料,采访了几十位父亲的同龄人后,我突然发现,迄今为止,我们对1949年后中国历史的描述是不客观、不完整的,我们对父辈的认识是片面的、肤浅的。  我们不知道今天的新中国,是在怎样一种条件和环境下实现其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建构的;我们不了解共和国创建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跌跌撞撞,而我们的父辈又经历了怎样的摸爬滚打;我们嘲笑那个年代的盲目和荒唐,厌恶那个年代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很少去追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我们曾一百次一千次地假设,如果那段历史不曾发生会如何如何。可是历史从不相信假设,更不可能改写。

而父亲他们,既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这也许就是我写这本书的意义。

对历史的任何描绘与对河流的复述一样只是人类的一种追忆,但是我仍努力想使自己的描绘和复述更接近真实。

历史告诉我们: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父亲档案(革命年代的私人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苾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49789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8.87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4: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