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朴槿惠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几十年来,朴槿惠的个人生活,尤其是其心路历程,始终是一个谜,引起多方猜测。可以说,朴槿惠正是在外界不断的猜度和揣摩声走到今天的。如今公开出版日记,外界的兴奋和关注是可想而知的。在经历父母双亡的打击后,她销声匿迹近二十年。是什么力量让她重新回到政治舞台的中心?父母双双遇刺、亲信背叛时,她究竟在做什么?重返政坛的她,又将以怎样的面貌迎接挑战?

对《朴槿惠日记》(作者朴槿惠研究会)进行解读的是朴槿惠研究会。这是一个由舆论界、文化界、高端产业界等社会各个领域的高端人才组成的研究团体,致力于研究朴瑾惠提出的的政治哲学及各项政策,如今在韩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

内容推荐

划时代伟人的生活都有很多相似点。在波澜壮阔、起落沉浮的人生境遇中,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苦难、获得成功;在经受了所有的痛苦之后,最终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确立自己人生的目标,这就伟人们的共同之处。林肯、甘地、史蒂夫·乔布斯等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人生。

朴槿惠的生活也是如此。虽然实际上比较艰辛,然而代行第一夫人的职责,仍是一件万众瞩目的事情。但是随着父亲的离世,朴槿惠又突然变成了“需要照顾两个弟妹的孤儿”,同时还要承受众人对父亲的歪曲和责难……突变的生活、亲信的背叛,让朴槿惠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生活在一瞬间跌进了人生的最低谷。

朴槿惠的魅力,作为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正是由这样的生活磨练所造就的。把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用自己的内心静静地去消化,并使之升华,最终实现了自己“美好的生活”,而这在于外人看来就是一种人格魅力。

那个时候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又是怎样克服的,这些只有通过朴槿惠公开的日记才能更清楚地了解。日记最真实地记载了朴槿惠的成长历程。如果不去考虑写作背景,这本《朴槿惠日记》(作者朴槿惠研究会)完全可以看作一本自我启蒙书,或是一本人生指南,《朴槿惠日记》甚至可以看作是一本包含了人生哲理的著作。但是如果了解当时写日记时的状况和心情的话,就更能体会朴槿惠的内心成长和由此而产生的魅力。

目录

第一章 放弃个人生活,代行“第一夫人”

1.我很悲痛,可现实不容我沉溺于悲痛之中

2.朴正熙总统和小鸡雏

3.离最高权力者最近的人

第二章 逆境中产生的处世哲学

1.青春之末,痛苦之门

2.绝望、悲愤、孤独的日子

3.继承母亲的遗志

4.狠下决心

第三章 还历史真面目

1.战争般的日子

2.点亮“祖国的灯火”的苦难行军

第四章 一己不正,何以正天下

1.私生活未被公开的原因

2.我正则世正,世安则我安

3.被公开的最后一部分日记

第五章 国民就是我们的上帝

1.一切抉择基于爱国之心

2.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能感受他人的痛苦

3.爱心

试读章节

曾经在父亲身边信誓旦旦的人各个背信弃义、反目成仇,朴槿惠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境地。他们主动站在反朴正熙运动的前列,成了反对派的忠实奴仆。正值29岁的朴槿惠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忍耐力接受了这一现实。

也许是因为经历了那一场考验,现在朴槿惠评价一个人最注重的就是他的信誉。换句话说,朴槿惠最看重的就是重情重义、视信誉为生命的人。朴槿惠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推行信任政治和原则政治的政客”,也正是因为她本人亲身经历过了那场考验。从选民的角度上说,人们信赖朴槿惠也是出于她本身就是一个视信誉为生命的政客。

1981年2月23日 领导者的道德沦丧

领导者道德沦丧,上帝不仅会夺走给予他的祝福,上帝还会夺走他手下千万国民曾经得到过的祝福。

1981年3月1日 机会总是伪装成困难到来

我们曾经对一些伟人、名人产生过好感,也曾把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我们意识到他们并不是我们心中的救世主。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人生竟然如此虚无飘渺、变化无常。

有谁能够保证现在所遭遇到的现实,将来某一天不会再碰到呢?通过这些经历,人们能够学会放弃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必要的执著和幻想。

有这样一句格言,“机会总是伪装成困难到来”。人们往往会因为无法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始终耿耿于怀,最终成为自己的心病。

如果有人认为那个叫苦不迭的时间正是一个机遇,那么他是一个会把握机遇的聪明人。时间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宝贵的财富。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失望和叹息之中,我们要抓紧时间寻找当时所能做到的另一件事,迎接新的开始。需要当时做的事情必须当时做,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981年3月2日 人生的两个面孔

一个其貌不扬、沉默寡言的人虽然不会给人以多大的印象,但他也许是一个重情重义、知书达理的人;反观一个博学多才、聪明绝顶的人看似很有前途、值得信赖,可他也许是一个胸无主见、阿谀奉承的小人。这就是人生的两个面孔。

今天看似和蔼可亲的人,明天也许会变身为见利忘义之辈。海水难量,人心难测。

1981年3月5日 我心中的道德风尚

那些为伸张大义、为民族利益而甘愿付出生命的人即使离开了我们,却仍在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

试想,一个将一穷二白的国家改变为令人瞩目的国家的功臣到头来落得个一无是处,而谩骂者却享受着那个功臣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结果,这样的国家里还有什么爱国主义可谈?

一个到处都是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小人,且把这些人当作英雄来吹捧的都市,这样的都市还有什么道德可谈?

一个阿谀奉承之徒横行,不仅没人出面指责,反而羡慕他们的处世术的社会;一个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人聚集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还有什么正义可谈?

1981年7月8日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早上煮咖啡,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以前为父亲煮咖啡的情景。顿时美好的回忆涌上脑海,似乎回到了那充满希望和幸福的日子。这种美好的回忆不能不使我再次考虑人的一生该怎么度过,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有很多人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称赞,其实这些都是浮云而已。人与人之间的信赖、融融爱心,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人间所有的事情,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只要它不属于创造真正幸福的过程,只要它不是以创造真正的幸福为目的.那么这个事情再重要也是一件毫无价值的事情,是徒劳无益的事情。

宝石和时装并不是女人必备的物品。当然有则更好,然而在拥有这些东西之前还有必备的东西。

真正使女人变得美丽的,恐怕就是坦率的语言、端正的举止以及贤淑的心灵。

“淑女就是让男人具备绅士风度的女人。”

即使关系再亲密也有应该遵守的礼节。过去由三纲五常提出的伦理规范也是基于这个精神的。

所有的事情都有其存在的时间和场所,这样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过分亲昵往往会导致关系破裂。礼仪的根本精神就在这里。昕以说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文明社会里若有人赤身裸体上路,我们肯定称他是精神病患者。同样文明社会里若有人不讲礼貌口吐狂言,我们只有说他是个野蛮人。

当今社会离婚已成了家常便饭,父母子女之间也常常产生隔阂,且不管其理由是什么,究其原因恐怕还在于人们缺乏作为人类应遵守的礼仪。在物理原理中三脚架是最坚固的框架结构t在人际关系上同样有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忠、孝、礼。如果形成人际关系的基础脱离了这三个因素,那将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关系。忠为真诚,孝为关爱,礼为准则。

其中礼义是形成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没有这个出发点也就没有人际交往可谈。如果这个礼义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那么孔子也就不会去执意地强调了。圣人不可能费那么多口舌强调可有可无的东西。P48-51

序言

“我一定要买那件衣服!”

“今年一定要去海外旅行。”

想拥有某件东西,想做成某件事情,人类这些欲望的最后归宿到底是什么?

穿上漂亮的衣服会引来人们的注目,而得到人们善意的目光会觉得很幸福。如果有人被自己漂亮的模样所吸引开始爱慕自己,那将是更加幸福的事情。

如此看来人们欲望的最后归宿就是幸福。我们之所以都想得到金钱和名誉,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出众的外貌,正是因为拥有这一切“会觉得很幸福”。由于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因此谁都有自己的幸福梦想。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在谈及幸福时曾提到过两种人生,即“快乐的人生”和“美好的人生”。

所谓“快乐的人生”是带有浓厚的快乐主义与物质主义色彩的人生。快乐主义认为只有快乐才是幸福的源泉,物质主义认为只有物质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幸福。追求“快乐人生”的人认为天天能过上开怀大笑的日子就是幸福的生活。

然而想通过快乐去得到幸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快乐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情感。享受美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当我们放下筷子的瞬间这个快乐就会立刻消失;穿上新衣服的快乐只能持续一个星期左右。要想过天天开怀大笑的日子需要天天购买新的物品,天天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对物质和快乐的追求很容易导致购物上瘾和酒精中毒。因此,追求“快乐人生”的人往往走向自我毁灭的歧途。“快乐的人生”实际上就是利己主义的人生,因为一个人的快乐往往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

“美好的人生”是当我们回顾自己走过的一生时毫无愧疚、倍感欣慰的人生。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或完成一项重要的使命,我们的心里往往产生幸福感。追求“美好人生”的人,由于他们所追求的都是非常艰巨的使命,因此他们很少开怀大笑。可他们还是为自己的人生感到自豪,因为来自有意义的事情或重大使命的欣慰久久不会消失。回顾自己的人生路,他们随时都可以沉浸在幸福之中。

追求“美好人生”的人不会独自一人享受幸福,他要与旁人共同分享幸福,因为“美好的人生”所追求的是合己为人的崇高理想。

那么,朴槿惠所走过的是什么样的人生路呢?可以说她的人生是与‘快乐的人生”完全背道而驰的人生。1998年朴槿惠的日记首次公开。这本日记是她从母亲陆英修女士去世时开始记述的。从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朴槿惠当时过的是充满悲伤和痛苦的日子。“快乐”对她来说委实是一个接近奢侈的词语。

有不少人称朴槿惠为“冰公主”。这也许是出于她常常表情严肃、不露笑容的原因。试想,一个父母都死于非命且遭受各种污辱的女子哪有什么笑意写在脸上?更何况步入政界后,每一次都是在政党面临危机时临危受命,她哪有心思说说笑笑?不爱说笑、一脸冷峻,恰恰证明她的命运之坎坷。

人类的本能决定了不管任何情况下都要追求幸福,甚至连自杀的人也是如此,他们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幸福。可一旦选择了生存,那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悲伤和痛苦都不会放弃对幸福的追求。这就是人类。在充满悲伤与痛苦的那些日子里,朴槿惠选择的是“美好的人生”。从悲伤和痛苦中勇敢地站起来,以神圣的使命感追求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朴槿惠所能追求的唯一的幸福。

当然,即使不爱说笑,朴槿惠也有露出笑脸的时候。然而她的笑脸仅仅是温和的微笑,从来没有开怀大笑过。她的微笑给人以舒畅、温暖的感觉,可同时又让人颇感哀伤。因为这个微笑不是出自快乐的微笑,而是出自内心的满足与欣慰的微笑,也是只有享受“美好人生”的人才能露出的微笑。

经受过痛苦的人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走上了“美好的人生”。痛苦还有可能带来“罪恶的人生”、“不幸的人生”和“悲惨的人生”。我们认为朴槿惠选择“美好的人生”,还是得益于她长期以来不问断的思考。通过思考,朴槿惠将悲伤和痛苦升华为自己所特有的人生哲学和人生观。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背叛,可她不仅没有“以牙还牙”报复对方,反而把那些无耻行径视为“他山之石”,把它当作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反面教材。朴槿惠就是通过这种磨练而逐渐走向成熟,最终走上了“美好人生”之路。

朴槿惠的这种成熟没有止步于她个人的生活上。随着她意外地步人政界,我们有幸看到了另一个朴槿惠,即魅力四射的政治家朴槿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朴槿惠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朴槿惠研究会
译者 陈冰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62286
开本 32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3.126.7=76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9—2013—350号
版权提供者 PARK GEUN HYE STUDY FORUM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