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
内容
编辑推荐

朱少伟所著的《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讲述以茅盾、巴金为代表的海派文学,以蔡楚生、袁牧之为代表的海派电影,以田汉、于伶为代表的海派话剧,以周信芳、盖叫天为代表的海派京剧,以吴湖帆、刘海粟为代表的海派书画.以庞莱臣、张葱玉为代表的海派收藏,以赵超构、徐铸成为代表的海派报业,以黄炎培、陶行知为代表的海派教育等,可谓是少长成集、群贤毕至、英才辈出、大师云集,形成了人才高地和精英舞台。

内容推荐

朱少伟所著的《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讲述曾经的海上民国往事与人物。《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期翔实生动而又细腻传神的历史信息和人文资源,从而说明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记忆依然在延续、人文家底依然被关注。

目录

康有为:种菜闭门吾将老

黄宗仰:儒释同致殷忧国事

庄蕴宽:时代潮流不可拂

孙毓修: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

欧阳竞无:穷老苍茫一卷经

梁启超: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

黄炎培:坚持素食几十年

于右任:为办报三次蒙难

鲁 迅:在病逝前还关心《译文》

杨明斋:万里拓荒,一身是胆

朱少屏:青年当与世界通声气

苏曼殊:亦僧亦俗多才多艺

夏丐尊:要把这本书全部翻译出来

李大钊:一翔直冲天,彼何畏荆棘

李汉俊:用“新时代丛书”巧周旋

李 达:“人民出版社”由我主持

陈望道:真理总是不胫而走的

郭沫若:铁佛披金色相黄

徐悲鸿:运用“禅”的智慧搞创作

林语堂: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

毛泽民:上海书店是极要紧的阵地

茅 盾:要把这一段历史记录下来

郁达夫:拔剑光寒倭寇胆

徐志摩: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

杜重远:重新把这火炬撑着

田 汉:欲打破文坛的惰眠状态

郑振铎:工作万不能就此终止

瞿秋白:同胞起来,救国最要紧

老 舍: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

张大千:墨落能生万壑云

阿 英:冒险出版《西行漫画》

冰 心:大海赋予了宽阔的胸怀

夏’衍:必当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

梁思成:艰辛寻觅唐代木结构建筑

杭稚英:宁可穷困也不给日商绘画

沈从文:创作似建“小庙”

丁 玲:它一定会流传到全世界

巴 金:我不过在旁边呐喊助威

戴望舒: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郭大力:在破庙里研读《资本论》

臧克家:一人双手编《文讯》

施蛰存:开辟一条创作的新蹊径

潘汉年:无躲入象牙之塔里的资格

邵洵美:搞出版“赔完巨万家产”

叶浅予:古稀尝叹路崎岖

赵朴初:同张射日弓,待看乾坤转

张乐平:我的作品还没有成熟

季羡林:对佛教研究始终锲而不合

聂 耳:一九三四年是我的音乐年

穆时英:我是在奢侈里生活着的

苏 青:常是为着生活而写作

汪曾祺:从西南联大走出的作家

张爱玲: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

试读章节

借住盛家的“辛家花园”

一九一四年六月,康有为抵达申城,很快相中“辛家花园”(今新闸路一0一0号中华新村),便立即租赁,年租金为一千四百四十银元(约折合今人民币十万元)。

“辛家花园”原为犹太商人辛溪所拥有,后来破产被以发售彩票的方式拍卖,易主盛宣怀,但一般市民仍习惯沿用旧称。该园占地十亩,围墙呈红色,进门即迎长约三十米的木桥,过桥有走廊贯穿两个亭子,廊边近水处可坐着垂钓;园内曲径纵横,林木茂盛,花卉遍地,一派江南田园风光。康有为对矗立的两座宫殿式楼房挺满意,分别起名为“游存楼”和“补读楼”;他还在花园里搭起凉棚,种植瓜果,饲养了大龟、海豹、澳洲袋鼠等观赏动物。

康有为和家眷在“辛家花园”过了八年悠闲的隐居生活。在此期间,康有为遇到一件极为伤感的事,就是他那年仅二十四岁的三太太何旃理突患腥红热,不幸病故。为纪念英年早逝的爱妾,康有为找到暂宿“辛家花园”的徐悲鸿,请这位青年画家依据遗照绘了她的油画肖像。同时,康有为还怀着深情写下了绵绵千言的《金光梦》词,其中云:“浓艳凝香带叶妍,粉痕墨晕态犹鲜。而今落尽残红后,读画题诗更惘然。一枝浓艳发遗香,剩粉残笺空断肠。色相华严常示现,殿将画谱拾群芳。”曾有评论说,这首爱情悲歌堪称康有为诗中的“绝品”,虽不似自居易的《长恨歌》那样有名,那样感人,但也是和血带泪的倾诉,是至真至诚的表述,一字一句都流露了真情实感。

一直租赁盛家住宅终究不太方便,亦非长久之计,于是康有为决定迁出“辛家花园”。嗣后,盛宣怀之妻把该园捐献给佛门,后来改建为里弄。相传系康有为当年亲手种植的几棵广玉兰树,迄今仍在原址亭亭玉立。自建“游存庐”和“莹园"

一九二一年春,康有为在上海愚园路置地十亩,仿“辛家花园”的风格,造起豪华的园林式住宅“游存庐”,他的《游存庐落成》诗充分表达出自己乔迁新居的喜悦:“自有天游入非想,默存独乐始于今。”数年后,康有为还利用这里的沿街房屋开办了天游学院。

“游存庐”的主要建筑,是中西合璧的楼房“延香堂”,两层共十间屋,楼上楼下均有走廊;另有传统形式的平房“三本堂”,其名源于《荀子·礼论》的“天为生之本,祖为类之本,圣为教之本”。此外,园内有座古色古香的“竹屋”,它形似附近简照南(上海南洋烟草公司创办人,与康有为长相往来)宅院中的“茅庐”,外面饰翠竹、内部系木质,康有为常在这里会友;园内还挖了一个曲折的大池塘,上架两座木桥,水面可划船;挖池起出的泥土则堆成一座假山,山腰分布着茅亭;各处种植樱花四百株、桃花四百株、红梅数十株和开绿花的梨树,以及菊花、玫瑰等,并有葡萄架、紫藤棚;还饲养了一些观赏动物,如金鱼、孑L雀、猴子、麇鹿、驴子等。

翌年,康有为想享受郊野之趣,遂于上海杨树浦临江之处筑“莹园”,并按江南田园格局设计,简单中显现水乡农夫躬耕田野、安居乐业之意境。“莹园”落成之日,康有为很早就起身,他仰视茫茫苍穹,又凝视被晨曦撒上金色的江面,不禁吟出《新筑别墅于杨树浦临吴淞江作》诗:“白茅覆屋竹编墙,丈室三间小草堂。剪取吴淞作池饮,遥吞渤海看云翔。种菜闭门吾将老,倚槛听涛我坐忘。夜夜潮声惊拍岸,大堤起步月似霜。”嗣后,康有为和家眷常坐着马车,悠然地去那儿小住,远眺日出东海之美景。

一九一九年初夏,年逾花甲的康有为迎娶杭州船家少女张阿翠为六姨太(一说为七姨太),婚礼在“游存庐”举行时,邀请了不少达官贵人、名流大亨,轰动上海。康有为对张阿翠很宠爱,他不仅亲自为她起大名张光、字明漪,还专门请家庭教师教她读书识字。

一九二七年三月八日,康有为过七十岁生日,亲朋好友、门生弟子齐集“游存庐”。得意门生梁启超赠寿联:“述先圣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齐,入此岁来年七十矣!奉觞豆于国叟,至欢忻于春酒,亲受业者盖三千焉!”全联集《史记》、《汉书》及《郑康成集》中的句子而成,天然贴切,把康有为比喻为孔圣人,这让一直以“康圣人”自居的康有为煞是喜欢。逊帝溥仪则派徐良从天津送来亲题的“岳峙渊清”匾额和一柄玉如意,作为给康有为的寿诞贺礼;这让他受宠若惊,居然重整前清官服,遥拜天恩,并挥笔写下一份“谢恩折”,让人用小楷誊清,石印千份,分赠前来祝寿的宾客。

不知何故,康有为在“莹园”建成一年后,就把它转让掉;抗战期间,这座别墅毁于侵沪日军的炮火。 “游存庐”也称为“康公馆”,在一九三。年春康家将它出售给浙江兴业银行;该行将原有园林拆除,改建为弄堂式居民楼房四十多栋,定名为“愚园新村”,迄今尚存。P2-4

序言

岁月世事,沧桑红尘。

那曾经的海上民国往事与人物,如今却令人驻足回眸或是缅怀诉说,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情怀与人文的情致。友人朱少伟兄的这本《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就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期翔实生动而又细腻传神的历史信息和人文资源,从而说明我们这座城市的文明记忆依然在延续、人文家底依然被关注。

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麦克·黑尔在其《城市社会学》一书中曾说过.一座城市的“现在之未来是在过去中,未来之未来是在现实中”。上海自一八四三年十一月正式开埠后,就开始从封闭性的吴越小城向开放性的沿海城市转型。随着金融、商业、贸易、工业、交通乃至新闻、出版、娱乐业的崛起,上海成为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先成熟的城市,使其具有了文化观念上的领先性、思想意识上的开放性与精神取向上的前卫性。也就是说上海的城市结构是中西合璧、变通互补,城市特征是内外兼容、多元互惠,城市生态是五方杂居、移民为主。唯其如此,这座城市能云集并包容了一批精神领袖、思想精英与文化巨子。诚如朱少伟书中所写到的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郭沫若、陈望道、瞿秋白、茅盾、李达、于右任、黄炎培等.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思想库和文化源.打造了中国领先的都市精神之高端平台。如朱少伟在《茅盾:要把这一段历史记录下来》中写道:“一九二。年春,供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茅盾与陈独秀结识。陈独秀刚由北京抵达申城,正着手在沪继续出版《新青年》杂志,茅盾对此表示赞同和支持。”茅盾由此亦成为现代文坛最早的党员之一.为他日后的文学耕耘作了精神上的铺垫。由此可见,那个时期的海上文入,大都具有思想的引领和文化的觉悟,从而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风骨与做派、气度与境界。

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无疑是由人来支撑并展示的,是“包含由文化和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所造成的状况”。而海派文化精神,既有本土“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这种传统遗绪,又有欧美“趋时鹜新”和“人性关爱”的那种现代意识,由此构成了我们这座城市最具个性化的都市精神底蕴、最具代表性的都市入文景观,亦见证了这座城市所拥有或具备的原创力和辐射力。“海派文化艺术大系统”或称之为“海派文化艺术圈”,正是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孕育、发展而成,如以茅盾、巴金为代表的海派文学,以蔡楚生、袁牧之为代表的海派电影,以田汉、于伶为代表的海派话剧,以周信芳、盖叫天为代表的海派京剧,以吴湖帆、刘海粟为代表的海派书画.以庞莱臣、张葱玉为代表的海派收藏,以赵超构、徐铸成为代表的海派报业,以黄炎培、陶行知为代表的海派教育等,可谓是少长成集、群贤毕至、英才辈出、大师云集,形成了人才高地和精英舞台。朱少伟的《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正是对此作了群体的叙事与概括。尽管这本书中的有些人如郭沫若、林语堂、梁思成、沈从文、老舍、冰心等,不属海派文人圈,但他们与上海依然有着相当的地缘、人缘与文缘,他们或是在上海居住过、工作过.或是不少著作是在上海出版,上海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而温馨的驿站。因此,他们优雅的背影也融入了民国文人的群体侧影中。

为撰写此书,朱少伟兄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探幽抉微、钩沉索引、拾遗补缺,发掘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从而为海派文化的研究作了添砖加瓦的贡献。对此,我深为敬佩。如果朱少伟还有打算写续集的话,那么如吴昌硕、王一亭、吴湖帆、张元济、史量才、于伶、刘海粟、秦瘦鸥、梅兰芳、柯灵、吴永刚、蔡楚生、袁牧之等,还是值得一书的,从而使之风月无边,群星璀璨。

王琪森

二0一二年七月十二日于海上禅风堂灯

后记

长期以来,我陆续在报纸杂志发表许多讲述文化名人逸闻的文章,罗致了大量轶事趣话。去年十月初,中新社记者特意找我作“辛亥百年”专题采访,并安排在中国新闻网视频介绍曾活动于申城的辛亥英杰庄蕴宽,还打出“上海著名名人掌故专家”字幕。我对此没有丝毫的自豪,倒是回想起自己从开始喜欢到埋头搜集文化名人逸闻的经历。

一九七八年秋,我从崇明农场考入大学。一天中午,班长兴冲冲地说:“下午周谷老要来作学术报告!”在复旦校园,大家习惯称周予同教授为“周予老”,称周谷城教授为“周谷老”。我对这位史学大师仰慕已久,所以午后就在等候。周谷老走进教室时,只见他步履稳健,精神矍铄,使我几乎不相信这是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作为开场白,周谷老先谈了治学主张,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博大精深”四个字。周谷老说:“就做学问而言,似乎‘博大’与‘精深’难以兼顾,其实它们是能够有机地结合的……”他那敏捷的思维,独到的见解,清晰的论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不久,我为学术问题曾数次去向这位史学大师求教,有一回他亲切地问:“你平时注意搜集哪些资料?”我回答:“我记录了好些文化名人掌故。”周谷老笑道:“文化名人与文化史关系密切,值得研究哟!”因而,在安排毕业实习时,我欣然赴沪郊莘庄的上海县县志办公室,在时任《上海县志》主编的林德昭先生指导下,一边负责编写《上海县概述》,一边整理文化名人掌故;上海县乃申城之母,从古到今大批文化名人在此活动过.并留下佳话,它们为地方史和文化史增色不少。正是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搜集文化名人逸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近三十年始终坚持“笔耕”。二oo二年初夏,我登门拜访上海市文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伦新先生,他兴奋地告知:在有关领导的关心下,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即将成立;鉴于我一直热衷搜集文化名人逸闻,并熟悉上海史,便叮嘱:“请你尽快写一篇文章,对海派文化的由来进行一下综述。”从此,在这位良师益友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与海派文化结下深缘,并更勤奋地搜集文化名人逸闻.后来有幸被聘为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在研究中,我发现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上海跃为与伦敦、巴黎、纽约齐名的“东方大都会”,兴办杂志之风更盛,如《幻洲》、《白露》、《良友》、《真美善》、《红黑》、《金屋》、《新文艺》、《六艺》、《论语》、《人间世》、《宇宙风》、《谈风》等综合性文艺刊物纷纷印行,原先隐约闪烁的海派文学终于大批量地亮相,并持续不衰。朱自清在一九一八年发表的《论中国现代的小品散文》中曾感叹:“这三四年的发展,确实是绚烂极了,种种的形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方方面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于是,我决定绕开大家都熟悉的内容,花工夫对部分民国文人侧影进行聚焦和展示,嗣后就不断在各地报刊推出这方面的文章。作家朱效文先生曾在《新民晚报》载文评析:“用点睛的方式,择其闪光处一一道来;既避免了琐屑与冗赘,又史料翔实,评判清晰;更将遗失在街头巷尾的伟人足迹和民俗风情细细挖掘记述下来,使上海的历史变得亲切可感……”

去年岁末,上海辞书出版社刘大立先生遇见我,建议道:“我社正在出版‘民国文人系列’丛书,比较受读者欢迎。如有意向,可整理已发表的有关文章,作为一个选题。”我很快送了篇目和样稿,刘大立先生细致地提出意见;经过反复磋商,《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的出版计划初步确定。今年暮春,刘大立先生又为书稿的修改,专门同我进行了沟通。此书的出版过程,充分体现了一位资深编辑在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态度。

值《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付梓之际,我深深感谢《文汇报))高级记者、文人书法家钱汉东先生(五代吴越王钱谬第三十七世孙)慷慨挥毫题写书名.东方广播有限公司高级编辑、作家王琪森先生拨冗撰序.上海九三学社书画院理事、画家柴宇先生(国画大师唐云之关门弟子)热忱联系其友人精心制作书名篆刻;当然,我也深深感谢曾不吝赐教的各位朋友.以及所参考的有关著述的作者。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各种不足之处,敬祈读者批评指正。

是为跋。

朱少伟

二0一二年仲夏夜于浦东渐宜斋

书评(媒体评论)

郭沫若在儿时曾与同伴一起去寺院偷摘桃子吃。和尚找到私塾先生,告了状。那先生一气之下,动手写了一副对子的上联,用以挖苦偷桃的孩子,并说只要对出下联就可以免罚。郭沫若看了看,见纸上写着:“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微微一笑,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富,必定有我!”古人用攀桂步蟾宫比喻考中状元,形容大有作为。郭沫若在他对的下联中,表达了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

——郭沫若:铁佛披金色相黄

在景云里寓所,茅盾第一次使用“茅盾”笔名。当《幻灭》前半部分脱稿时,茅盾觉得当年的社会充满着矛盾.便署名“矛盾”。《小说月报》编辑部的叶圣陶收到书稿,认为所署的“矛盾”一看便知是假名,提出不如在“矛”字上加个草头,更有利于掩护身份。茅盾欣然同意,《幻灭》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轰动,他成为文坛升起的一颗新星。从此,“茅盾”这个笔名一直被沿用,《蚀》“三部曲”连同后来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使他名扬海内外。

——茅盾:要把这一段历史记录下来

施蛰存受上海现代书局之托主编的《现代*杂志创刊,标志着海派作家构成了一个有实力的流派集结。应该说明.施蛰存在《创刊宣言》中曾宣称:“本志并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义或党派。”那时的海派作家群落,完全是一种松散的聚合,没有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但其文学倾向却受到都市现代生活方式的支撑.显得坚实有力,他们分别被冠以“新感觉派”、“心理分析派”、“现代派”等诸多名称。

——施蛰存:开辟一条创作的新蹊径

张爱玲是晚清重臣孪鸿章的重外孙女,出生于吴淞江畔一幢规模宏大的红砖大宅,门牌为上海麦根路兰十三号(今康定东路八十七弄三号)。她在黄浦江畔度过少女时代,旋赴香港求学,但仅隔数年便重返申城,与姑姑一起闲居意大利风格的爱丁顿公寓(后改名“常德公寓”,今常德路一九五号),开始尝试职业写作。自一九四三年夏起,她没用太长时间便成名,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发表了。后来,她又随姑姑住入卡尔登公寓(后改名“长江公寓”,今黄河路六十五号),直至一九五二年夏赴海外。可以说,这位女作家与上海关系密切。

——张爱玲: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少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37805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