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石之轩教子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作家父亲20年的教育心得,讲述普通男孩的自由成长史,突破应试教育的困局,开拓个性化成才之路。

不同于别的家庭教育类书,石之轩的《石之轩教子笔记》从生活中点滴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儿子的成长故事,语言生动活泼,情节平易有趣。没有死板的教条式言论,但字句中渗透作者在教子成才过程中的种种思考,让读者切实了解到作者朴实但卓有成效的教育观念。

内容推荐

《石之轩教子笔记》作者石之轩以自己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为主线,从其童稚直讲到其考入美国的盖茨堡大学并从该大学毕业并找到一份年薪20万美元的工作。《石之轩教子笔记》通过一种趣味化的真实描写,为我们生动讲述了一个普通资质的孩子怎样在父母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以优异成绩为自己创造美好明天的历程。

目录

自序

写在前面的话

一、从小培养读书好习惯:孩手与书

 1.从听故事到读书

 2.孩子的联想扩展能力

 3.武侠小说

 4.感想:关于孩子读书

二、淘气的孩子更聪明:疯狂的顽童

 1.大孩子的跟屁虫

 2.不断变换的兴趣

 3.感想:是否该让孩子害怕父母

三、直面欺辱,赢得尊重:小学岁月

 1.总被欺负的乖男孩

 2.患难四兄弟

 3.恩怨难分

 4.感想:关于孩子打架

四、兴趣引导学习:大侠的诞生

 1.夜晚游荡的大侠

 2.万里路:独自江南行

 3.所谓的研究

 4.感想:孩子的创造力

五、有竞争才有进步:六午级里的竞争

 1.敲门砖

 2.附录:怀念雍、刘二君

 3.对音乐的热衷

六、树立自信心的方法:爱吹牛皮的天才

 1.自吹自擂

 2.打压与袒护

 3.天才的破产

七、找到学习的乐趣:初中生涯

 1.学校秘密分班

 2.全年级第一名

 3.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

八、不懂就问,攻克学习难关:英语和数学

 1.纸上谈兵的英语

 2.让人头疼的因式分解

 3.感想:关于求知欲

九、人生低谷更要“触底反弹”:桀骜不驯的问题学生

 1.班主任的频繁约见

 2.和语文老师结怨

 3.感想:学生的两难选择

 4.附录:创造力和考试制度

十、电脑游戏不是洪水猛兽:电脑上的儿子——孩子与游戏

 1.失效的武力

 2.新网迷的诞生

 3.一言难尽的游戏

 4.附录:怎样处置游戏

十一、言传身教最有效:我与妻手的失误以及努力

 1.初中之前的失误

 2.父子间的_场谈判

 3.或者可以归入身教

 4.附录:怎样调节与父母的关系

十二、聊天了解孩子的心:初中故事点滴

 1.考试名次的不断变化

 2.坚决不当班长

 3.喝酒的风波

 4.同学眼中的怪物

 5.让人哭笑不得的吝啬鬼

十三、第一场硬仗:从初中到高中

 1.可怜天下父母心

 2.北京之行:一个外国女孩

 3.附录:关于游历

 4.争取要当班干部

十四、迅速适应高中生活:郁闷无比的天才

 1.强大无比的对手

 2.艰难挣扎

 3.附录:写给离家出走的同桌

 4.打造自己的一技之长

十五、偏科怎么办:打压他,支持他?

 1.兴趣不能打击

 2.考高分的效率问题

 3.感想: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

 4.加拿大来的大学校长

十六、迈出海外留学的第一步:窗口

 1.穿梭于太平洋两岸的邮件

 2.假扮日本人

 3.外面的世界

十七、悬梁刺股更要效率至上:疯狂的学习

 1.夜晚苦学

 2.学习的效率问题

 3.美国高考报名

十八、考试不用怕紧张:参加美国高考

 1.迂腐执拗的儿子

 2.一夜无眠

 3.再赴香港

 4.附录:关于考试

十九、陪伴给孩子勇气:起程

 1.好莱坞之梦

 2.麻烦的手续

 3.焦虑中的等待

 4.感想:家的温馨与亲情的培育

二十、让孩子独立地面对未来:飞越太平洋

 1.最自由的学生

 2.签证

 3.采买

 4.送行

 5.感想:父母子女之缘

二十一、以孩子为荣:美国生活

 1.大学里的初恋

 2.海外琐事

 3.感想:父母的成功与失败

二十二、优秀是一种习惯:从美国到法国

 1.外表美丽的阿维尼翁

 2.实习与就业

 3.早起的鸟儿找虫吃

二十三、用爱陪伴孩子成长:孩手总有长大的时候

 1.儿子的伤感与我的感想

 2.师生话别,毕业典礼

 3.感想:欣慰与失落

后记

 关于孩子的教育

试读章节

似乎不论在什么地方,父母都是重任在肩,生儿育女之后,呵之护之,搀扶他们走路,孩子稍大些,又要教导他们读书,这些事情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当然,同时也是父母最大的乐趣所在。

天下父母的爱心都是相同的,希望子女长好身体、受好教育的想法也是相通的,作为一个父亲,我也是这样。不过,在儿子还小的时候,我感受最多的是育子的乐趣,还没意识到育子的责任和义务。想来爱心能让责任变成乐趣,这种变化对父母而言意义重大,因为爱孩子,首先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

在儿子稍微懂事以后,我开始给他讲故事,给他买很多故事书。我自己觉得读书可以获得快乐,不自觉地便认为儿子读书或听书中的故事也可以获得快乐。做这些事的时候,我的想法十分单纯,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目的,根本没想过凭此建立起孩子读书的兴趣,然后上学考高分、谋出路。

那时候,我也只是随大流,仿照别人的做法,给孩子讲些童话一类的故事,买些带图画的童书。可能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我给孩子讲故事时非常卖力,那些故事曾经给过我很多快乐,我复述它们的时候,犹如重温逝去的年华,同时,给孩子买书我也很积极,只要他喜欢的我就买,万万没有想到这对培养他读书的兴趣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持续地影响了他的整个求学过程。

1.从听故事到读书

给儿子讲故事,是他两三岁之后的事情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不缠着人要听故事的,而给孩子讲不讲,讲多讲少,主动权是在父母手中的。

我家对讲故事比较热衷,不但我爱讲,我妻子也喜欢讲,她觉得下班后的闲暇时间,有儿子依偎身边,给他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自己亲历的童年故事、故事书童话书中的故事等——是种非常享受的事。可惜她的故事非常有限,而儿子的需索是无穷的,往往在她讲得口干舌燥,极力地搜肠刮肚也难以找到新鲜故事时,儿子还睁大眼睛等在旁边,一幅嗷嗷待哺的模样。

妻子此时往往就大喊:“受不了啦,我要崩溃啦,你快点儿来替换!”

于是,我就挺胸凸肚地登场了。

我自认为看的书多,肚子里的故事山积海蓄、多不胜数,因此踌躇满志、毅然不惧、大模大样地坐下就给儿子讲起来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天方夜谭》、《伊索寓言》,还有小时候听来的民间故事以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有趣事情,听得儿子睁大了眼睛,如痴如醉。我也有点小小的得意,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但是我的得意没有持续多久,就狼狈不堪了。毕竟长时间讲故事累得受不了,长年累月地讲更是难以忍受。而儿子听故事上了瘾,只要我在家中稍有空闲,就立刻缠了上来要听故事,天真的眼睛里的那种如饥似渴,让我害怕的同时又不忍心拒绝。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继续讲下去。

时间长了,童话书中能记得的那些故事早讲完了,肚子里的民间故事本来也没记住多少,无奈之际,只好搬出《西游记》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但这类故事太长,有一些情节似乎还少儿不宜,所以我不得不一边在脑中搜索故事内容,一边将少儿不宜的情节删掉,这样就更觉得累,往往讲着讲着,我就睡着了,但是很快就会被儿子摇醒。

瞌睡中被摇醒的滋味真不好受,但是十几年后回想起来却是温馨的。说真心话,我从没有过培养儿子成龙成虎的念头,当年给他讲故事,除过那一份爱子之心外,还有一点就是在幼稚天真的儿子面前炫耀我的博学。只是最后我被打败了,当肚子里的故事被搜刮一空,又实在编不出什么有趣的故事,我就只好耍赖,顺嘴给儿子讲那个无数父母都讲过的故事:

从前有个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啥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山,山上有座庙……

但总这样糊弄儿子也不是个办法,我倒无所谓,妻子却不忍心了,她说:“还是去买点儿书吧,照着书读故事,大人轻松,孩子也有故事听。”P005-007

序言

自序:写在前面的话

对大部分的父母来说,为了孩子,他们愿意付出一切,不怕辛劳、不嫌困苦,凡是对孩子好的,父母们都愿意做。父母为孩子做的一切都不要求回报,是完全的奉献,只要孩子认可自己。的这种努力,他们就高兴万分、欣慰无比了。

令人尴尬的是,孩子们对父母的努力却并不一定认可,要么嘴上虽无奈认可,心中却大肆非议;要么则是需索无度,让父母难以应付。令父母们苦恼最多的,恐怕就是这类问题了。我见过很多为此头疼的父母,他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时间、金钱、精力、感情,等等,可是子女不但不领情,还对他们的付出颇为不满。父母们想不通: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就不能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呢?

不过仔细想一想,我们作为父母,到底能给孩子什么呢?

我们能否给孩子安全感?孩子不可能总和父母在一起,他有大量的时间离开父母,和朋友们玩耍,或者在学校里学习。在离开父母的时间里,孩子的安全感不是父母所能给予的。

我们能否给予孩子学习的激情?父母能送孩子去上学,能陪伴他参加各种培训班,甚至能为他请家教,但如果孩子没有学习的激情,培训班、家教的效果都是有限的。参加培训班、请家教只要舍得钞票就能办到,可学习激情与钞票的多少毫无关系。

我们能否给予孩子朋友?孩子需要朋友,特别是相处融洽、两小无猜,能一起游戏、一起学习、相互交流想法和心情,关键时候还比较仗义的那种。父母可以帮孩子寻找玩伴、寻找朋友,但真正知心的朋友只能由孩子自己寻找、了解并确定。

我们能否给予孩子幸福的感觉?幸福感是个大话题,人可能生活极其富裕优越却缺乏幸福的感觉。孩子身处父母的溺爱与物质的包围中,并不一定就有幸福感,当他缺乏幸福感时,再怎么多的玩具,再怎么强烈的物质刺激也难让他心情愉快喜悦。

事实上,我们所能给予孩子的极其有限,虽然我们愿意给孩子一切,但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便心中装满了对孩子的爱,却往往将这种爱以训斥、禁锢、严加管教的形式,或者以纵容、物质满足、无微不至的照顾等形式表现出来,我们以为这样就是爱孩子,孩子接受不接受先不说,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以不当的方式在向孩子献出心中的爱意时,心情很可能是焦虑、烦躁的,甚至是困扰、无奈的。

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应该能感觉到如水一样满溢的幸福感;我们与自己的骨肉交流,应该有那种亲密无间、融洽动人的情景;我们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感觉到自己的血液在他们的身上流淌,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的身上传承,心中应该有一种欣慰和满足。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特别是学业开始紧张之后,我们与子女就开始生分起来了,与他们的交流也明显困难了,那种亲密无间、融洽动人的情景难以再现。孩子不再因我们爱的奉献而感动,他们反抗父母的管教,抗拒父母的很多爱心举动,甚至将心灵向父母封闭起来,一副冷然面对的模样。

面对此情此景,父母的不解、伤心和气恼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想,假如我们能换一种方式,少给孩子现成的鱼,多给他们捕鱼的网,比如教会孩子给自己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培育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成功塑造其幽默、豁达、坚毅的性格和心理,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小心翼翼地呵护、培育着孩子对父母的爱,那么,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事实上,不论我们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我们都无法替他们走路,他们的路必须要由自己来走,哪怕走得蹒跚不稳,走得趔趄歪斜,我们最多也只能在旁边照料、指点。孩子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父母喂他们乳汁和饭菜,但不能代替他们吞咽消化;父母帮他们穿衣盖被,可不能代替他们感觉冷暖。如花朵一样娇嫩的孩子,虽离不开我们的呵护,可如何舒叶开花,却完全由自己的天性支配,我们无法揠苗助长,只能带着充满爱意和欣赏的眼光,看他们一天天长大、成熟。

不过,我们虽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但我们能给孩子爱和欣赏,这是他们成长所需要的阳光,我们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这是他们的水和肥料。除此之外,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尚小的时候,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全面认识这个世界、感觉这个世界,对他们的认识和感觉给予良性的解释和引导,从而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兴趣、保护自己免于被侵害的心智,以及阳光的个性和胸怀。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些。

孩子在蹒跚学步中一点一点成长起来,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坚实,这时候,我们就该放手了,他们已经不需要我们在旁边搀扶照料了。这时我们虽心有不甘,但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已经是需要他们照顾、关心的对象了。

或许本书能助爱子心切的家长们理解网与鱼的关系,能给孩子尚幼的父母提供某些教子借鉴,能给与孩子沟通出现困难的家长一些启示和感悟,能给与孩子关系紧张的父母一些良性的提醒,如此,作者就感觉十分高兴和欣慰了。

后记

后记:关于孩手的教育

全稿写完了,却还有些意犹未尽,觉得培养孩子一说似乎并不完全准确。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在其诞生的时候,就蕴含了健康成长、蓬勃向上的生命因子,这种因子与生俱来,正是它们使得每一个孩子看起来都那么可爱、生机盎然。

非常可惜的是,在后天不同的环境里,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生命因子却遭到了各种各样人为的破坏和压制。以兴趣为例,孩子们几乎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不厌其烦地希望一探究竟,昆虫、飞鸟、风云雨雪,甚至一片树叶子都可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一条蚯蚓都能让孩子们留恋不舍,他们不明白树叶子为什么在秋天要变黄落下,不明白蚯蚓为什么在泥土里安家,不明白小鸟为何能飞,鱼儿为何不会被水淹死。自己想不明白,就去问父母,但能自始自终耐心回答孩子的询问,小心翼翼维护孩子兴趣的父母却不多见。

和兴趣一样,孩子的胆量、自信等因为后天环境的原因,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被破坏、削弱。而这些,都是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是孩子们立足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想,作为父母,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培养孩子,而应该是如何尽最大努力维护孩子的兴趣、胆量、自信以及其他的天性,有了这些,不需要父母的特别关注或者帮助,孩子就能凭自己内在的驱动力不断地成长,走向成熟。

我的想法是,孩子在学龄前到小学的早期阶段,学习知识是次要的,最主要的乃是兴趣的保持和引导。在这一阶段,父母对孩子貌似童稚的兴趣固然不能打击,同时应该循循善诱,将孩子的兴趣尽可能地向读书上引导,这不光是因为书籍能回答他们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而且读书习惯的形成是惠及终生的,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孩子稍长以后,大约是小学中后期到初中这一段,与外界的交往渐渐增多,与同龄孩子如何相处成为孩子的人生课题之一。当然,父母不可能代替孩子解决这个课题,但在此时,父母帮助孩子提振胆量、自信却是必需的,特别是在孩子因为种种困扰变得胆小怯弱的时候,父母的帮助尤为重要。学习再怎么好,失去了自信和胆量的孩子,其人生路上的坎坷都比较多。

初中阶段,很可能是孩子性格发展、定型的最重要阶段,也是孩子与父母、老师最容易闹矛盾的阶段,这一阶段也可能是父母最为头疼的时候。过去的小乖乖不怎么听话了,敢公开顶撞父母了。此时,孩子到了成长中一个至为关键的时期。

我觉得,这时对孩子进行严厉打压和放任自流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能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那是最好,可以及时地了解孩子面临的困难或者困扰,用探讨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困难、困扰的方法、路径。如果无法做到这一步,那么,若能保持心态的平和,在尽可能轻松的气氛下与孩子交流,也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孩子需要这种交流,在交流中,父母的经验、智慧、人生态度等会不自觉地就感染、引导着孩子,让他走出迷茫,为自己寻找到方向或者定位。

如果父母觉得自己不适合感染、引导孩子,那么,能帮孩子寻找几个志趣情操皆有可取之处的同龄朋友,或许会有相当的裨益,这类朋友如果很阳光、志向高远,那效果就更好了。

高中及以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越来越小了,这时,多理解、多信任、多鼓励就成为父母对待孩子的主旋律了。

我想,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达到父母所期望的高度,但只要带着欣赏的眼光,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会带给父母回味不尽的快乐和情趣。多欣赏孩子一分,父母的快乐就会多增加一分。  愿天下的父母在爱的同时,都欣赏自己的孩子,以非功利的眼光真心欣赏。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实在的书,忠实记录了一个父亲20年的教子历程,点点滴滴,事无巨细。字里行间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也能看到他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以及他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让读者切实了解到作者朴实但卓有成效的教育观念。

——东子(著名父教专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石之轩教子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之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02818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3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