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建校65年来,为中国的戏剧影视事业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本书即为对该校表演系优秀毕业生的专题研究。
由陈明正编著的《以镜照镜:上海戏剧学院优秀毕业生表演艺术研究(第2辑)》收入了与十位上戏毕业的表演艺术家相关的代表性的文章,包括杨在葆、焦晃、张先衡、李家耀等。本书目的是总结这些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经验,供后来人学习、借鉴。
图书 | 以镜照镜(上海戏剧学院优秀毕业生表演艺术研究第2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上海戏剧学院建校65年来,为中国的戏剧影视事业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本书即为对该校表演系优秀毕业生的专题研究。 由陈明正编著的《以镜照镜:上海戏剧学院优秀毕业生表演艺术研究(第2辑)》收入了与十位上戏毕业的表演艺术家相关的代表性的文章,包括杨在葆、焦晃、张先衡、李家耀等。本书目的是总结这些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经验,供后来人学习、借鉴。 目录 出版缘起 总序 杨在葆篇 自勉诗三首 男子汉杨在葆 改造·学习·创造——记创造肖继业的体会 演一个朴朴实实的中国式将军 你的血也是热的——评杨在葆在《血,总是热的》中的表演 关于当前影视表演的对话 焦晃篇 焦晃:他是一棵大树 在胡导教授《戏剧表演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59届的赫列斯达柯夫 一颗明亮的星——记焦晃 焦晃的创作魅力及人物形象创造 焦晃:我就是康熙 张先衡篇 春雨渗土——记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张先衡J 真实·准确·鲜明——创造角色的追求 演戏·演人·演心 一个有魅力的演员——漫谈张先衡的表演特点 眼睛 李家耀篇 李家耀:他有一根“喜剧神经” 莫里哀笔下的“滑稽人”——我演阿巴贡 喜剧表演浅说 我所知道的李家耀 李家耀喜剧创造心理初探 张名煜篇 沉思往事立残阳 在巴金家演戏 演戏断想 浅谈李渊形象的产生 从演员的控制谈起 “骆驼”的脚印——记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张名煜 祝希娟篇 祝希娟:个性鲜明的艺术家 我是怎样演戏的 从女奴到战士——我是怎样塑造琼花的 略谈李楠形象的塑造 琼花:从女奴成长为光辉的战士——评祝希娟在《红色娘子军》里的表演 动于衷要形于外一记祝希娟的表演 任广智篇 路,是走出来的——回顾艺术人生中几个难忘的片断 紧紧抓住角色的个性特征——漫谈在《毋忘我》中扮演董克实 我“听”,《闹钟》 在“普普通通”上做文章——记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任广智 李祥春篇 我的几个瞬间 一位性格演员——李祥春表演艺术初探 探索中国式的表演学派——评李祥春的表演艺术 俞洛生篇 寻求真实之路 我演杨一虎 《留守女士》和小剧场戏剧——导演摘记 《留守女士》与观众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若即若离不即不离——观小剧场话剧《留守女士》心得 刘子枫篇 刘子枫诗文 要把角色演到最精彩! 一个话剧演员对电影表演的追求 性格与性格化 演员的应变力——谈刘子枫的电影表演艺术 谈刘子枫的表演艺术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以镜照镜(上海戏剧学院优秀毕业生表演艺术研究第2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明正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075306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0 |
出版时间 | 2011-10-01 |
首版时间 | 2011-10-01 |
印刷时间 | 2011-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9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81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40 |
宽 | 180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